首页 / 正文

光赞经卷第五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萨品第十一

于是,贤者须菩提白佛言:“唯然,天中天!何故号菩萨之谊?何所趣乎?”

佛告须菩提:“无谊之句为菩萨号。所以者何?其菩萨者,无有句迹,无有吾我,故曰无句谊为菩萨号。譬如,须菩提!飞鸟飞虚空中,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欲求菩萨无有句谊!譬如梦中无足迹。如是,须菩提!欲求菩萨句谊而无所取。譬如幻变、野马、呼响、现影,如来之化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欲求菩萨,无有句谊。譬如,须菩提!其无本者无有足迹。又察法界则亦无本,其法法者亦复寂然,无有足迹。如是,菩萨无有句谊!譬如本际无有句谊。须菩提!菩萨者无有句谊。譬如幻师所化作人,彼无足迹。化人无色痛痒思想生死识。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菩萨者,无有句谊!譬如幻士无有眼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心无迹。色声香味细滑法,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须菩提!欲求内空无有行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察其菩萨无有句谊。我所非我所,苦乐善恶,若有所有自然空,其所行者无有行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能逮得菩萨句谊!譬如幻士,化现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所现色像,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则无有菩萨句谊!譬如,须菩提!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无有内空之足迹也。如是,须菩提!无菩萨句谊也。譬如,须菩提!我所、非我所,苦乐善恶及其所有,自然空者,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菩萨句谊!譬如,须菩提!怛萨阿竭无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须菩提!无为之界,其无为界无有足迹;有为界,有为界无有足迹。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菩萨之句谊也!譬如,须菩提!无所生者无有足迹。如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所灭者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亦无有行、无所作者,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不可得者,无有尘劳、无有嗔恨,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无所起者,不有处所,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无有诤讼,不为嗔恨,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

须菩提白佛言:“何谓无有色而无所起,无有足迹?”

佛言:“色无所起,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所起,则无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色者无有尘劳、亦无嗔恨,无有足迹;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有尘劳、亦无嗔恨,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诸种、衰、入,本无所趣,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四大、六衰之入,无有尘劳嗔恨,亦无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四意止,自然究竟,无有能为致清净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自然究竟,无有能为致清净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自然究竟,无有能为致清净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身清净者则无所有,其吾我者虚无有实。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无知无见则为清净,无有足迹;用无知无见,虚无无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日之宫殿在于虚空,照于众冥,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火起劫烧坏时,天地灰尽,一切万物悉无遗余,不知足迹之所趣。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遵于戒法,无有毁禁。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有三昧定,志无愦乱。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怛萨阿竭志妙智慧,无有邪知之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怛萨阿竭而得解脱,无有不脱之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怛萨阿竭度知见慧,无有不度知见慧之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怛萨阿竭之光明,日月光明俱无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四大天王、忉利天、焰天、兜率天,所有光明,无有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尼摩罗天、波罗尼蜜天及于魔界光明,与怛萨阿竭光明,俱无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譬如,梵天、梵迦夷天、梵具天、梵天、有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阴天、清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难及净天、善见天、所见善天、于是见天、一善天所有光明,如来光明,复无足迹。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有菩萨之句谊也。所以者何?须菩提!其为道心及菩萨者,其为菩萨之句谊号。于一切法无顺不顺、无应不应、无有不有、无色、不见亦无所取,则为一相谓无有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而无所著学,当作是学。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不当觉知一切法谊!”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何谓一切法?何谓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而无所著而当学者?云何菩萨摩诃萨不当觉了于诸法义?”

佛告须菩提:“所谓一切法者,谓诸善事若不善事,所可分别,世间事、度世事,所有诸漏、无有诸漏,有为、无为,其有怨敌、无有怨敌。是谓,须菩提!为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于是诸法不当有著,因当学矣。是为菩萨摩诃萨解一切法而无觉知!”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何所善法在世间者乎?”

佛告须菩提:“其善法者处于世间,谓孝顺父母、奉事沙门梵志、尊敬长老、布施功德、遵修经戒、劝念功德、有所修治、善权方便,世间所行十善之本。所谓定想、腐败之想、梨秽之想、烂坏之想、啖食之想、愦乱之想、无住之想、烧炙之想,而作此观。四禅、四等、四无色定,念佛、念法及圣众、念于禁戒、念于布施、念于天上、念于寂然安般守意,志在于身念老、病、死,是谓,须菩提!世间善法。何谓世间不善之法?杀生、盗窃、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贪嫉、邪见,十恶之事,是谓世间不善之法。何谓不分别法?不能分别身之所行,不能分别口之所言,不能分别心之所念,不能分别四大之本,不能分别五根之原所,不能分别六衰所在,不能分别色阴之事诸种诸入,不能分别善恶所归,是谓不分别法。彼谓世间之法:五阴之事及十二入、十八诸种、十善之事;四禅、四等心、四无色定,是谓世间善法之事。彼则何谓度世之法?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及三脱门——空、无想、无愿——无他特异。及差别者,谓根、异根及诸别根所念所行三昧,无念所行志趣三昧,无念无行三昧,以慧解脱其心安详,所念随顺八解脱门。何等为八?见诸色色,是为第一脱门。内无色想而外见色,虽处于空而不解脱,则不能越一切诸想,是为第二脱门。得于众想在于根本,无有若干众多之念,是为第三脱门。行于无量虚空,虚空成就,是为第四脱门。悉得越度一切虚空,虚空之智在于无量识慧之行而为成就,是为第五脱门。皆得越度无量慧智之天,而处无有不量,量之慧成就成行,是为第六脱门。而悉越度一切,不用无量之慧,在于有想成就之行,是为第七脱门。而悉越度一切有想无想,悉蠲诸想安寂然行,是为第八脱门。而不复禅,亦不学定,渐渐进前入于三昧。何谓渐前入三昧乎?寂然于欲,蠲除众恶不善之法,有想有行寂寞得安,行第一禅。除于想念,无想无念,其内安详寂然得安,行第二禅。常行安隐无有瑕,所造立行不违圣贤而欢喜安,行第三禅。断苦除安前所曾更,意安意患诸可不可悉以灭尽,无苦无安其志寂然志于清净,行第四禅。应时悉度一切色想,除所集众想之念,无复若干诸想之思,在于无量虚空之慧具足之行。悉度一切诸虚空之慧,在于无量识慧具足之行。悉度一切无量识慧之行,在于无有无量不用慧具足之行。悉度一切无量不用慧已,在于有想无想无量之处具足之行,悉度一切有想无想无量行已,已蠲诸想成寂灭行,度于我所、非我所,无苦、无乐,一切所更,苦、习、尽、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至无所有、自然之空。怛萨阿竭十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何谓为法诸漏未尽?五阴诸事、十二诸入、十八诸种、十二因缘,四禅、四等心、四无色定,是谓诸漏不尽法。何谓无漏之法?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是谓无漏之法。何谓有为之法?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其余事不能分别,不尽其原诸法之本。此复何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是谓有为之法。何谓无为之法?其法不起不灭,亦无所作、亦无所住,无有异义,淫、怒、痴尽,则为无本。其无本者则无异法,其于法界于寂然,其审本际,是谓无为之法。何谓怨敌之法?四禅、四等心、四无色定,是谓怨敌之法。何谓无怨敌法?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是谓无怨敌法。彼时菩萨于己身想空无所著之法,了无所著而不可动,于一切法所向法门而无有二,悉不觉了一切诸法,由不动摇。”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天中天!何因名菩萨为摩诃萨乎?何故正号摩诃萨?”

佛告须菩提:“摩诃萨者,除诸积聚得至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以故名曰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所谓摩诃萨者,离于积聚而得究竟。其于菩萨摩诃萨而为最尊有所成就?”

佛告须菩提:“摩诃萨者,诸所积聚为种姓者,八等之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意菩萨、至阿惟越致地住者。其摩诃萨者,于是积聚究竟之中为菩萨行,于中最尊有所成就。菩萨摩诃萨游处其中,心如金刚有所兴发。其摩诃萨于诸积聚究竟之中而为最尊有所成就,是则名曰为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何谓心如金刚?”

世尊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发心如是,在于生死无有限量,被僧那铠,一切所有舍而不舍,吾当等心于此一切众生之类,发平等志:‘一切众生,当以三乘而般泥曰;灭度一切众生类已,亦无有人般泥曰者。吾当觉了一切诸法而无所起,而当亲近萨芸若慧!心常存在六波罗蜜行,悉当普学在所归慧,学当具足,当分别觉一乘之法。又当晓了不可计从所入音声。’学此诸法,是为菩萨摩诃萨发金刚心。菩萨摩诃萨所住之处而得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彼无颠倒、亦无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发心如是:‘其有众生,在于地狱、饿鬼、畜生,勤苦毒痛考掠之处,吾为此类忍勤苦患,令得安隐。’彼菩萨摩诃萨当发此心:‘吾身为一一人故,在于地狱受勤苦痛考掠之毒,百千亿垓诸劫之数不以为剧,当令彼人至于无余泥洹之界而得灭度。以是方便,一一人故众生之类,更若干苦终不休息,各令人人至于无余泥洹之界而得灭度。然后吾身能为他故殖众德本,于亿千劫,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发金刚心。其摩诃萨所住之处,于诸积聚而得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常当修建微妙之心,当以此心令诸众生得至尊处。彼菩萨摩诃萨所谓微妙心者,从初发意,未曾起生淫欲之心、亦复不起嗔恚之心、亦复不生愚痴之心,心无所起,不发声闻、辟支佛心。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修建微妙之心,令诸众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亦无所念。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常当建心令不动摇。彼菩萨摩诃萨心不动已,所思惟萨芸若心亦不念,是为菩萨摩诃萨心不动摇。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志在一切众生之类,欲令获安。菩萨摩诃萨于众生建立安已,欲诸群萌不舍三乘,亦无所念,无所轻慢。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建立安心于诸众生。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令诸众生至于最尊有所成就。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爱于法喜、法乐、法精进为行。彼何谓爱法?若于诸法而无所畏、无所破坏,是谓爱法。何谓喜法?志乐经典,不离所乐,是谓喜法。彼何谓乐法?思惟于法多,所分别而令广闻,是谓乐法。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谓摩诃萨于诸积聚而为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无有颠倒亦无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于内空,住于外空,住内外空亦无内外,至无所有,自然之空。谓摩诃萨于诸积聚而得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无所颠倒亦无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住于此法,谓摩诃萨于诸积聚逮得究竟,而为最尊而所成就,不为颠倒亦无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建立住金刚三昧,越度过于无量空慧、无量识慧、无量不用慧、无量有想无想,至于虚空无为,无色、戒、定、慧、解脱知见品三昧之定,住度三昧。谓摩诃萨于诸积聚逮得究竟,而为最尊有所成就,不在颠倒。”

佛言:“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法已,在于积聚逮得究竟,而为最尊所成就故,谓摩诃萨为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等无等品第十二

尔时,贤者舍利弗白佛:“唯,天中天!我为堪任讲摩诃萨义乎?所因谓何为摩诃萨者?”

世尊告言:“应讲之耳。”

舍利弗言:“弃损一切所见,吾我见、人寿命见,凡夫之事,有志含血有作无作、常见无见、阴见、种见、诸衰入见、虚见实见、十二因缘见,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若复睹见教化众生、睹见佛土清净庄严、见于佛道、观睹于觉、见转法轮,皆悉蠲除如此诸见,而为说法,以故名曰为摩诃萨摩诃萨义也!”

须菩提谓舍利弗:“何故,贤者!菩萨摩诃萨而见于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吾我、人、寿命,四种、衰、入、十八种,四意止、意断、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舍利弗答曰:“贤者!且听。此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已遭遇色而兴发见,谓可致得;痛痒思想生死识,而兴发见,谓可致得;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吾我、人、寿命,四种、衰、入、十八种,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已遭遇此以兴发诸见,谓有可得。菩萨摩诃萨游于其中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除是诸见而为说法,令离颠倒,不求所获。”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我应堪任说摩诃萨号摩诃萨义之所趣乎?”

世尊告曰:“应说之耳。”

“如我心解,承世尊旨,菩萨心者,等无所等、无怨敌心。诸声闻、辟支佛心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则萨芸若心无有诸漏亦无因缘。假使如是萨芸若心无有诸漏亦无因缘,则于彼心而无所著,故曰摩诃萨。摩诃萨,假号也。”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所菩萨摩诃萨者?所谓心者,等无所等,无怨敌心。诸声闻、辟支佛心所不能及?”

须菩提谓舍利弗:“仁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未曾见法起者灭者、无所怀来、不增不减、无有尘垢亦无结恨。假使,贤者!不起不灭、无所怀来、不增不减、无有尘垢亦无结恨,彼无声闻、辟支佛心,无菩萨心,亦无佛心。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心,等无所等,心无怨敌。声闻、辟支佛心所不能及。”

舍利弗谓须菩提:“唯,须菩提!仁莫但讲声闻、辟支佛心所不能及。心不著声闻、辟支佛,当复不著于色所求,痛痒思想生死识所求?”

答曰:“如是,舍利弗!实不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著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不著十八种,诸衰、入、十二因缘,不著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不著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舍利弗谓须菩提:“如向者须菩提之所讲论:‘其萨芸若心者,无有诸漏,亦无因缘。’云何,贤者!愚凡夫心,不亦无漏、无因缘乎?本净为空,至于声闻、辟支佛、世尊心,无有诸漏,无有因缘耶?”

答曰:“如是。”

舍利弗又问须菩提:“色亦不为无漏乎?无因缘乎?本净空乎?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为无漏乎?无因缘乎?本净空乎?”

答曰:“如是。”

舍利弗又问须菩提:“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四大、衰、入、十二因缘,不为无漏、无因缘、本净空乎?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不为无漏、无因缘、本净空乎?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无为无漏、无因缘、本净空乎?”

答曰:“如是。舍利弗!诚如所云:‘愚凡夫心,声闻、辟支佛心,亦无有漏,亦无因缘,本净为空。阴、种、入、四大、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无有漏、亦无因缘、本净为空。’”

舍利弗谓须菩提:“于此诸心当无所著,又复不当不著无色色乎?不当不著无痛痒思想生死识识乎?又,须菩提!不当不著无意止意止乎?无意断意断乎?无神足神足乎?无五根五根乎?无五力五力乎?无七觉意七觉意乎?无八由行由行乎?无十种力种力乎?无四无所畏所畏乎?无四分别辩分别辩乎?无十八不共不共乎?”

须菩提答曰:“如是,舍利弗!不当著无色色也,不当著无痛痒思想生死识识也,不当著无眼耳鼻舌身意意也,不当著无色声香味细滑法法也,不当著无四大、衰、入入也,不当著无十二因缘缘也,不当著无三十七品品也,不当著无十种力力也,不当著无四无所畏畏也,不当著无四分别辩辩也,不当著无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法也。如是,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以是之故,其道之心无怨敌心。诸声闻、辟支佛心所不及也,亦不想念声闻、辟支佛。无所依猗,不随颠倒,亦无所得,是故逮成一切诸法。”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乘品第十三

于是,贤者分耨文陀尼弗白佛言:“唯,天中天!我应堪任讲论摩诃萨号义之所趣乎?”

世尊曰:“应所论也。”

分耨文陀尼弗言:“摩诃僧那僧涅被大德铠菩萨摩诃萨,为摩诃衍,志大乘乎?彼其人者为乘大乘。是故,天中天!摩诃萨号摩诃萨也!”

舍利弗谓分耨文陀尼弗:“以何因缘,谓菩萨摩诃萨为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乎?”

分褥答曰:“于是,贤者!菩萨摩诃萨,不为学者、独人、众生之类住檀波罗蜜有所施与也,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檀波罗蜜有所施与耳。不为学者、众生、独人住尸波罗蜜所获禁戒,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尸波罗蜜而获禁戒耳。不为学者、众生、独人住羼提波罗蜜能有所忍,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羼提波罗蜜而行忍辱耳。不为学者、众生、独人住惟逮波罗蜜而为精进,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惟逮波罗蜜精进耳。不为学者、众生、独人住禅波罗蜜而不乱意,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禅波罗蜜,为一心耳。不为学者、众生、独人住般若波罗蜜而行智慧,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般若波罗蜜而遵智慧耳。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为断绝群萌之类限量众生被僧那铠也——‘我当灭度若干众生,不灭度若干众生,立若干人于佛道,不立若干人于佛道。’又菩萨摩诃萨则为一切群萌之类被僧那铠而自惟行:‘吾身自当具足成满檀波罗蜜,劝助众生!令入一切业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吾身自当具足成行般若波罗蜜,劝助众生,一切令入智度无极。’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假使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一切皆为萨芸若遵修其心,以诸众生而为伴侣,是我子也,犹以劝助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僧那之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所发心者,不为劝助声闻、辟支佛地。是为,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而常思念护于禁戒、无所犯负,不以劝助声闻、辟支佛地,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而常思念忍于诸法,而以忍辱劝勉众生,而为伴侣,是我子也!而以忍辱劝助,不为声闻、辟支佛,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常奉精进不舍殷勤,所行精进无有诸漏,不以劝助声闻、辟支佛,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惟逮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萨芸若遵修其心,若布施者,常一其心无若干念,唯业思惟萨芸若慧,思惟不舍,不听声闻、辟支佛行,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有所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常奉智慧离于邪黠,所业智慧开发一切,无有诸漏,不以劝助声闻、辟支佛地,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若施与者,建幻化心无所施与,亦无施者,亦无受者。菩萨摩诃萨如是施者,不为劝助声闻、辟支佛,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被僧那铠。”

分耨文陀尼弗谓舍利弗:“设使菩萨摩诃萨其心遵崇萨芸若,于诸波罗蜜无有想求亦无所得,是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之谓也。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其心遵崇在萨芸若,而以布施遵崇萨芸若心摄护众生,则以劝助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为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于此诸法无所忍者、不能忍者,无所不忍,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为羼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则自然发精进之事无有懈废,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为惟逮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其心遵崇于萨芸若,思惟所行,不信声闻、辟支佛心,常一其心,专思禅定无有众乱,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为禅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建行一切诸所有法,观念如幻,亦不念戒,亦无所得,不信声闻、辟支佛心,分别微妙智慧,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则为摄取,皆为具足诸波罗蜜,是为摩诃僧那僧涅之谓也!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有所施与,专崇发起萨芸若心,不信声闻、辟支佛心,普能忍辱而无结恨,皆以劝助阿惟三佛。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惟逮波罗蜜,有所施与,遵崇发起萨芸若心,不信声闻、辟支佛心,常行精进不进不退,逮得阿惟三佛。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有所施与,遵崇发起萨芸若心,不信声闻、辟支佛心,其心常定不处于诸乱无乱、不乱,亦不见乱、不见定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遵崇发起萨芸若心,不信声闻、辟支佛心,其心恢大无所不通,不在生死、不在灭度!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无色定而行三昧,不随禅教而有所生,是为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假使菩萨摩诃萨或行禅定、若四等心,其无色定而以三昧,不失禅定及四等心、无色三昧,是为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又修禅思,行四等心、无色三昧,而在寂然;有所观见,空、无相、无愿,见斯然后,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摩诃僧那僧涅之谓也!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设使被如此僧那,八方上下诸佛世界佛天中天,所可宣扬微妙之教,赞颂功德申畅其音,于某世界有菩萨摩诃萨,被大德铠,教化众生、严净佛土。”

舍利弗问分耨文陀尼弗:“何谓菩萨摩诃萨三拔致等乘大乘?”

分耨答曰:“于是,贤者!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寂除众欲,灭去诸恶不善之法,顺想有行而处寂然,存在安隐,便能具足行第一禅。已离于欲无有众恶,蠲除众想所可念者,寂然安隐,则能具足行第二禅。除去众想,无念无想,而心自修如圣贤教,不违明达得欣悦安,则便具足得第三禅。除安去苦,前所更历善恶、可不可意,无苦无乐而在寂然得欣悦安,则便具足第四之禅。行四等心,心常慈,俱无怨、无结亦无颠倒,广大无边遵善无量,普诸世间,心之所行而不舍此;悲、喜、护心,亦复如是。护心常俱,无怨无结亦无颠倒,广大无边遵善无量,普诸世间,心之所行而不舍此。是为菩萨摩诃萨禅思。菩萨摩诃萨以此禅思行四等心,以此瑞应行三昧定,行斯已后,皆以劝助萨芸若慧,是为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檀波罗蜜之本;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皆各各如是。是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之谓也!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与慈心俱,广远弘普而无有二、无有边崖、无有结,而无有斯在于一处。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亦复如是。至下无际,上去无限,八方上下无不周遍。具足四禅,是为菩萨摩诃萨三昧。假使菩萨摩诃萨遵崇其心在萨芸若,行第一禅而以救摄一切众生,悉劝助之于诸通慧,其菩萨摩诃萨具足萨芸若而发慧心,然以方便畅发谊意为人说经,是为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又菩萨摩诃萨其心至于萨芸若慧,思惟遵修度第一禅。假使能住第一禅者,不复信乐发异心者,不随声闻、辟支佛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不犯于他,为尸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其心志在萨芸若慧,遵修思惟即自发念:‘令一切人众生之类勤苦灭尽,为说经法,随其心念所喜乐者,观其根原而开化之。’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其心遵修萨芸若慧,劝助一切功德之本,于诸通慧不见精进之所归趣,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惟逮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其心遵修萨芸若慧,从第一禅至于四禅,而复观察无常、苦、空、非身,空、无相、无愿,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其心遵崇萨芸若慧,观一切法譬如幻化,无有三界,为人说经,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贤者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事。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建立一切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又复建立一切,具足于空三昧,无相、无愿三昧,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告无求此二地——声闻地、辟支佛地——其心唯乐萨婆若慧,是菩萨摩诃萨行无放逸为四等心,成羼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其心遵修,而自兴发一切哀慧,所行无限无所破坏,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惟逮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于四等心而行禅定,不从禅定及四等心有所忘失,是为菩萨行无放逸四等之心沤和拘舍罗。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慈心三昧:‘我当救护一切众生。’则以遵崇行哀三昧,愍伤行悲而顺趣此;行喜三昧:‘我当度脱众生之类。’转渐进前至护三昧,加于众生至诸漏尽,是为菩萨摩诃萨无有放逸行四等心檀波罗蜜。假使禅思无有放逸行四等心,因缘瑞应,不以劝助声闻、辟支佛地,则顺专于一切哀慧,是为菩萨摩诃萨四等心行无所犯负尸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晓了内空不堕颠倒,亦无所求、不有所得,苦乐、善恶有所有所自然空,于诸通慧亦无所得,无有内外,不得中间,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于一切法亦无有乱、无三昧慧,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常志大乘,其慧自由,其慧不在有常、不在无常,不计苦不苦、乐不乐,其不由慧在于我所及非我所,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为无所得,不堕颠倒。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其慧自由,不在于过去、不在于当来、不在于现在,不在三世无慧之处,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常无所得,不堕颠倒。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其慧不由著于欲界、不在色界、不在无色界,而慧自在。悉知欲界、色界、无色界,而得自在,亦无所得,不堕颠倒,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而慧自在,不与世慧同、亦不在没世慧,不在有为、不在无为,不在有漏、不在无漏,于此法慧而得自由。悉知世俗慧、度世慧,不为不及。悉知有为、无为法,不为不及,亦无所得,不堕颠倒,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

光赞经卷第五

猜你喜欢
  三身梵赞·佚名
  卷第二十一·元来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三·丈雪通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三·澄观
  龙树菩萨传·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十四·僧祐
  宗镜录卷第五十二·延寿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四之上·李通玄
  如理实见分第五·朱棣
  妙法莲华经后序·佚名
  弘一大师行谊大事年表·李叔同
  证契大乘经卷下(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卢遮那藏经)·佚名
  卷九十·道世
  卷三·水鉴慧海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杨舜举·唐圭璋

      舜举字观我,金华人。出王应麟之门,善填词(据词苑萃编引江村诗词剩语)。   浣溪沙   钱唐有感   残照西风一片愁。   疏杨画出六桥秋。   游人不上十三楼。   有泪金仙还泣汉,   无心玉马已朝周。   平

  • 鹤年诗集卷三·丁鹤年

    (元)丁鹤年 撰○四言铭行素轩三衢张君师震以清才懿行有守有为而久滞下僚不以崇卑为欣戚名其轩曰行素西域鹤年深喜其名之称也乃为之铭铭曰素履所践王道平平流行坎止一听于天夏禹之忧颜渊之乐易地皆然道同天爵忠信笃敬蛮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十有八年岁次戊寅 金海陵亮正隆三年春正月按是月壬戌朔己巳殿中侍御史王圭言殿前马步军三衙强刺平民为军诏禁止先是殿前司阙额数千人诏三衙分月招补而所遣军士利其例物往往驱掠市人以充数民以樵采

  • 卷六·陆以湉

    ◎顾蒹塘诗无锡顾蒹塘明府翰宰泾县有恩,廉洁白矢,后亏帑项被劾,邑民醵钱代偿,力拒之曰:“吾宁获谴,不忍累吾民也。”既遣戍,怡然就道。著有《拜石山房诗钞》。《道出松陵绝句》云:“短笛吹残倚柁楼,此身只合伴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二·佚名

    正德二年十一月庚子朔钦天监进正德三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遂赐文武群臣颁行天下○辛丑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焦芳既得诰赠三代自陈前此讲读有劳父母没时官未及三品不获祭葬乞特赐以光泉壤诏有司如式

  • 金佗续编卷三十·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续编卷三十宋 岳珂 撰百氏昭忠録卷十四南劒州布衣上皇帝书    范澄之臣尝谓天下之人无愚与智皆能指之而为高者天也无远与近皆能指之而为明者日也夫天与日无愚智远近皆知其为高且明者以其临照之

  • 卷四十·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四十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楚世家第十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

  • 李壁传·脱脱

    李壁,字季章,眉州丹眣人。他父亲李焘,为典国史。李壁少年时就很颖悟杰出,每天背诵一万多字,文辞精当广博,周必大看见他的文章,惊奇地说“:这是被贬下的仙人啊。”孝宗曾问李焘“:你的儿子们谁可任用?”李焘回答说李壁可用。李壁

  • 无欲则刚·孔子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日:“申枨①。”子曰:“枨也欲②,焉得刚? 【注释】 ①申枨(cheng):孔子的学生。②欲;贪欲。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贪欲,怎么可

  • 卷八·熊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明志録卷八     明 熊过 撰成公名黑肱宣公子母穆姜在位一十八年諡法安民立政曰成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无氷豫恒燠若之徵也三月作丘甲志重赋也周十六并为丘四丘为甸而成三甲令

  • 卷十七·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十七钱塘程川撰易十七上经十谦便能亨又为君子有终之象【防渊録谦彖辞】谦之为义不知天地人鬼何以皆好尚之盖太极中本无物若事业功劳又于我何有观天地生万物而不言所利可见矣【叶贺孙録谦彖

  • 提要·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仪礼述注      礼类二【仪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按仪礼述注十七卷国朝李光坡撰光坡有周礼述注已着録是书取郑注贾疏总撮大义而节取其词亦间取诸家异同之説附于后其中注疏原文有可以

  • 觉 社 宣 言·太虚

    ──民国九年一月作──世人皆知觉社为研究佛学之讲经团体,宣传佛法之出版机关耳。究其元旨,乃在乎哀人世之困厄,求根本之解决,故于社员规约,尤注重乎身体力行也。第其所欲设施者,则又在乎佛教八宗专修丛林,佛教七众模范丛林

  • 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善导

    沙门善导集记  奉请四天王  直入道场中  奉请师子王  师子亦难逢  奋迅身毛衣  众魔退散去  回头请法师  直取涅槃城   序曰。窃以娑婆广大火宅无边。六道周居重昏永夜。生盲无目慧照未明。引导无

  • 卷第二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十七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六之三如上所辩十种随眠。次第生时谁前谁后。诸随眠起无定次第。可一切后一切生故。然有一类烦恼现行。前后相牵非无次第。就此一类辩次第者。颂

  • 嘉靖辽东志·任洛

    地方通志。明嘉靖十六年(1537)修纂。任洛修,徐文华、刘琦、程启充纂。明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刊刻,为《辽东志》第二次刊行本。全志九卷,分为地理志、建置志、兵食志、典礼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外志等

  • 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朱本中

    任脉起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贯中升上,从空入脑而住,脉至龈交而止(即下齿缝中),属阴脉之海也。督脉起下极之腧,从脊里,上升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气至此贯中,从空入喉而降,脉至龈交而止(即上齿缝中),属阳脉之海也。

  • 阿黑小史·沈从文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新时代书局1933年3月1日初版,列入“新时代文艺丛书”。内收《序》1篇。它由《油坊》、《秋》、《雨》、《病》、《婚前》等5章组成,但各章都可以独立成篇。第二章《秋》曾收入193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