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山教授之说与感想(注一)

──十四年十一月在日本高野山大学讲──

一、佛教之根本何在?曰:佛智境界,即指大觉之地位,是即为自内证之离言实性。为表现此自内证之离言自性,应千差万别之机类,说大小乘之法门,然穷极则在开示众生未具之离言自性。

二、于斯、起各教祖及高僧之判释,乃当然之理。如世尊初说自内证时,阿难、迦叶听之,一如世尊教敕,影入于心,而自内证移焉。其渐次现于文字,随根机之差别,而成种种体系,随变移发达而判教,盖起于教理发达所不免之结果也。

三、大乘发达上、马鸣、龙树二论师所提倡之自内证,即进为同型之无著、世亲;而教相判释上,多少得见异点。佛在世时所说,唯修多罗,后加论注。向判教判释方面发达,事非偶然,夫亦兴所当兴之理欤!

四、即于中国之例观之,天台虽以慧思禅师之止观,体得自内证分,而现于利他方面,智者大师则立五时、八教以成体系。又于华严法界观之体系,至第二祖、第三祖之贤首大师,成立三时、五教之分别。更于禅宗,至第六祖时止,见几多之变迁。然不论从何观察,无忘自内证者。

五、再以如今之例,观真言藏,在龙智、金刚智、善无畏、三祖时,一系统且入西藏。其后、至不空三藏,为建设时代;传之惠果、空海以后,乃达基础上判教之机会。

六、弘法大师承第七祖惠果和尚为止之体系建设,因其出在建设材料已整之秋,由一方言之,遭遇于密教兴隆之时代,即其时机,固非宣扬之不可,宣扬之手段,则判教判释尚矣。大师因而依十住心论,著体系及判释,实于宣扬时机有绝对必要。

七、大师所说之共通点,系缘法华、华严、净土、一切法界而表现。又所体验者,似为各大乘之共通点;唯显乃通空修行,密则入自事相,由其得不经空而行,是为特长。又吾人特表敬意于大师之判教者,在不经空而由三密之加持力,迳达所行。此于判教上,大师之精神,置穷极于何处!为吾人不研究事相者之大问题,故非一朝一夕所可断定。

八、原来大乘,乃具有特殊点,以平等一致点,建立于穷极者。佛教、则以菩提心为出发点,自利之外,利他为行,而成无上正觉,斯其共通者也。然立于今世界舞台,与其立宗派而说佛之自内证,岂非佛之自内证包容经典一切,将佛菩萨祖师所修行之一切法门,体得于心,而各怀乘出机会于超越宗派之世界耶!

九、因体得根本佛教之法门,欲东亚佛教、目的向海外开拓思想上之大菩提心,故深幸今晚之会,得中日同志互相提携,实所感谢!(见朝日新闻记者记,汤清良译)(见海刊第六卷第十二期)

(附注) 海刊题作高野山大学讲演辞,今依原题改正。

 

 


猜你喜欢
  虚堂和尚语录 第五卷·智愚
  卷第七·道原
  贤愚经卷第四·佚名
  卷五十五·彭绍升
  第六 梵天相应·佚名
  谈印度语文的统一·太虚
  法句經卷下·欧阳竟无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上·佚名
  佛说要行舍身经·佚名
  与罗素先生之谈话·太虚
  卷九·聂先
  净戒品第五之一·佚名
  三世因果·太虚
  涅槃无名论第四·僧肇
  卷四百七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出 弃旧·李渔

    〖生查子〗(小生上)平地忽登仙,饱遂风流愿。人不变初心,心反将人变。不向巫山顶上行,那知人世有琼英。从前愧作登徒子,浪受人间好色名。下官侯永士,来京赴选,得中高魁,已是人生极乐之事了。谁想命合风流,奇缘毕集,贺家那头亲事,我

  • 第三十二出 买药·陆采

    【北点绛唇】〔末上〕雪霁梅梢。霜风弄晓。银蟾小。一派笙箫。引出蓬莱岛。小道乃陕西茅山仙子位下一个徒弟是也。自幼随师父隐居山中。修眞养性。服药求仙。受天外之逍遥。避人间之喧扰。自是一般受用。怎见得受用

  • 第三折·佚名

    (苏文顺引张千上,诗云)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尽少年心。虽然博得官儿做,争奈家乡没信音。老夫苏文顺。自离了罗李郎哥哥,早二十年光景也。从别后到于帝都阙下,谢圣恩可怜,累迁尚书左丞之职,求归不允,因此二十多年,不曾差人回去

  • 寄怀实秋·闻一多

    泪绳捆住的红烛已被海风吹熄了;跟着有一缕犹疑的轻烟,左顾右盼,不知往那里去好。啊!解体的灵魂哟!失路的悲哀哟!在黑暗的严城里,恐怖方施行他的高压政策:诗人的尸肉在那里仓皇着,仿佛一只丧家之犬呢。莲蕊间酣睡着的恋人啊!不要

  • 卷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十九明释正勉释性同辑明【五言古诗】绀圃即事          真可卜居在野旷寂无尘俗想疎钟深夜闻六根泻清响昼读天竺书幽窗思忽晃犬吠桃花隂麦浪人来往最爱晩雨晴空林返照爽知希诗赠

  • 卷三十九·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十九明 梅鼎祚 编杂曲歌辞【陈  北魏北齐 北周】独酌謡【四首序曰齐人淳于髠善为十酒偶效之作独酌謡】陈後主独酌謡独酌且独謡一酌岂陶暑二酌断风飈三酌意不畅四酌情

  • 卷二百二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四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原注庙有吴道子画五圣图唐书高宗乾封元年追尊老子爲玄元皇帝制两京诸州各置庙在东都者改爲太微宫此诗作於称庙之时当是开元

  • 卷二十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十七杂曲歌辞【隋自开皇初置七部乐一曰西凉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至大业中乃立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踈勒安国高丽礼毕

  • 苏妈思女责桃花·佚名

    (苏妈上)【长相思】六娘死,无所依,;一番消想,一番啼。桃花必知机。桃花只来。(占上)听见叫,耳头烧;目顿脉鼓,胸前潮;惊惶头带标。(末)跪处。(占)??间子都无乜事,?甲人跪 (妈)甲你跪,敢不跪吗?【好姐姐】桃花贼婢,罪过大如天。自小跟娘西芦去

  • 列传第四十七 陆晔(弟玩 玩子纳 何充 褚翜 蔡谟 诸葛恢 殷浩(顾悦之 蔡裔)·房玄龄

    陆晔,字士光,吴郡吴人也。伯父喜,吴吏部尚书。父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晔少有雅望,从兄机每称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居丧,以孝闻。同郡顾荣与乡人书曰:“士光气息裁属,虑其性命,言之伤心矣。”后察孝廉,除永世、乌江二县令,皆

  • 卷二十九·谷应泰

      ○王振用事   宣宗宣德十年春正月甲戌,帝崩于干清宫。时皇太子方九岁,即皇帝位,诏以明年为正统元年。秋七月,命司礼太监王振偕文武大臣阅武于将台。振矫旨以隆   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为都督佥事。振,山西大同人。初

  • 炀帝纪·魏徵

    (上)炀皇帝名广,一名英,小名阿..,是隋高祖的第二个儿子。 母亲是文献独狐皇后。 皇上的容貌仪表很美,从小机敏聪慧,在诸王子中他特别得到高祖及皇后的宠爱。 在北周,凭借高祖的功勋,他被封为雁门郡公。 开皇元年(581),他被立

  • 卷九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九十九王礼考国恤宋宁宗嘉定十七年闰八月【理宗即位】诏宫中自服三年丧明年改元宝庆七月礼部侍郎真德秀言三年之丧行於宫壼非独衰麻在躬而已哀慕之存於心者不可顷刻忘忧戚之形於色者不可

  • 卷三十四·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三十四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注疏第三【三之一】存旧毛诗卷第三鄘柏舟诂训传第四毛诗国风郑氏笺【古本】柏舟考异古本序故作是诗以絶之下有

  • 卷三·佚名

    △重释二乘相品第四阿难如是,菩萨摩诃萨。现知明无明。知行无行。知识知识相。知名色知名色相。知六入知六入相。知触知触相。知受知受相。知爱知爱相。知取知取相。知有知有相。知生知生相。知老死知老死相。修集现见

  • 卷第二十四·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四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佛祖世系表第十传道以心不以迹固也。至论祖祖授受之际。必使循迹而后可知心。苟能知心何必去迹。然则何为其迹邪。岂不曰有教以为之说。有观以为之行。行必顾说。说必顾行

  • 本草经百种录·徐大椿

    本草著作。1卷。清徐大椿 (灵胎)撰。刊于乾隆元年(1736年)。作者欲阐发《本经》药品蕴义,然因“耳目所及(药品)无多”,“若必尽全经,不免昧心诬圣”,遂择取《本经》药百种,仍依三品予以笺释。于乾隆元年(1736)从《神

  • 浦阳人物记·宋濂

    二卷。宋濂(1310—1381)撰。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元朝至正(1341—1367)中举官翰林院编修,不赴,明初官江南儒学提举,奉命修《元史》,官累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为学博览群书,尤攻经学,为文有古风,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