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讲 学 与 修 行

──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讲──

讲学以明心为切要,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起信论云:‘言众生心,则摄世出世间一切法尽’。以一切法皆由心缘起,依持乎心也。盖心有特性,一者、能活动了知,二者、能保存经验──受熏持种──,非此则不名心。由活动了知,则能变缘现前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一切诸法;由保持经验,则能回忆已经之事而推想未来之理。四圣、六凡皆造乎心,十方、三世皆具乎心,故明心即遍明一切诸法也。明心即遍明一切诸法,是以佛虽遍谈诸法,广为无量无数,略摄为三藏十二部,皆不出乎此心。唯说乎此心,而心遂为讲明一切佛法学理中最切最要者。若能明达此心,则见一切色皆见此心,闻一切声皆闻此心。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更无余事;故云:法界唯心。明心即明诸法,故心无体而即以诸法之体为体;诸法之体,清净本然,周遍常住,故心之体亦清净本然,周遍常住,谓之真如法性。故心无相而即以诸法之相为相,诸法之相,含融广大,摄入交罗,故心之相亦含融广大,摄入交罗,谓之如来德藏。故心无用而即以诸法之用为用,诸法之用,种现相生,缘起无尽,故心之用亦种现相生,缘起无尽,谓之圣凡因果。心之体相用即一切诸法之体相用,故心之体相用,无乎不在,无乎不具,无乎不贯澈,无乎不管络,所以体大、用大、相亦大,而在人即人,不事他求,谓之佛心可,谓之众生心可,谓之人心亦无不可。离现前之心而别求一切法者,谓之外道;离现前一切法而别求一心者,亦谓之外道。一切法皆以真如为体性,故心之体性即真如,而圣凡染净善恶因果皆寂灭常如焉。一切法皆以生灭为相用,故心之相用即生灭,而圣凡染净善恶因果皆缘生无性焉。是之谓一心真如生灭,亦谓之真如生灭一心,所云:讲学以明心为切要者,大义如是。

佛之现身说法,皆为今世间一切有心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皆是由解起行,由行趣证者。解非行终为空解,证非行无由实证,故谓佛法于信解行证尤重乎行,亦无不可。但行门无量,略摄为八万四千对治烦恼法门,与密教中种种真言持诵仪轨,华严五十三善知识各由一门以成解脱,楞严二十五无学者各由一门以证圆通,以及帝心之法界观,达磨西来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大小乘所通用之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数息观、念佛观等等,莫非修行之妙门,今何以独言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耶?于此先要知佛法之宗旨,次要知佛为何义。应知诸佛出世,别无所为,只为一切众生昧其本来是佛,一向迷而不觉,于自心所变种种身根境界上,起惑造业,随业流转,生死轮回不了,枉受种种劳虑辛苦,乃依大悲宏愿,设诸方便,务令一切众生无不从自心中开发无上遍正觉知,同佛一样受用平等妙乐,此为佛法之宗旨。其次、应知佛不同天神、地祇、人鬼一般,只是吾人及一切众生中之已经成就无上遍正觉者。吾人从佛法中修行,乃是发心学佛成佛,并不是发心学天神、地祇、人鬼。所以吾人之标准祗在学佛,吾人之目地祗在成佛,一刹那心中忘失学佛及成佛,即为忘失所依持之标准及所欲达之目的。念者、即是不忘失之谓,心心持念于佛而不忘失,则自然一切举止言动皆趋向于佛,而一一皆为趋向无上菩提之妙修行路。暂有一刹那不记念乎佛而有所忘失,即为忽然不觉,无明心动,动则有苦,便自迷了方向,东西莫辨,举步动足皆不知如何是好。换言之:一刹那不记念佛,即是忘失了所发之菩提心,则无论修何胜行,皆只成人、天、魔、梵有漏因果,及声闻、缘觉权乘因果矣。唯念佛为能总持一切趋向佛果菩提之胜行,而使一切所行无不趋向菩提,绝无渗漏,绝无歧退,故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也。

此为根本之念佛。释尊更有巧妙方便,以怜愍一切杂想纷飞众苦交逼之有情,虽知念念不忘佛之义,而未能真得念念不忘乎佛,亲切相应;无常一到,未免随业流转,乃教以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之法门,即仗弥陀大愿,临终一生极乐,得与诸佛菩萨常会一处,胜缘增上,使之心心念念不忘失佛,直趋无上正觉,此尤稳当中之稳当也。

知此根本及方便之念佛,乃知始从凡夫发心以历三贤十圣乃至成佛,无不须念佛,无不由念佛。盖念佛不念佛,即佛魔之分界,净染之两途也。不唯一切有情由学佛以求成佛,皆不离念佛,乃至十方过现诸佛之普度众生,亦是不离念佛。以常念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以化导众生成佛故。设使不念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则众生本不能成佛,又何为徒劳无功而现身说法哉!故自利利他,彻始彻终皆只是一念佛妙行耳。

佛法不是说了便算,听了便算,要在诸君从闻思修笃学力行,以自达到。故今日所谈,暂止于此。(纯一记) (见林刊第八期)

(附注)庐山学作‘悟理与修行’,今依林刊原题。

  


猜你喜欢
  佛说无量大慈教经·佚名
  法界安立图卷中之上·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欧阳竟无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欧阳竟无
  卷第三·永觉元贤
  卷之八·即非如一
  卷六十四·道世
  卷第九·宗密
  开元释教录卷第八·智升
  卷五·佚名
  清果禅院开堂疏·佚名
  卷第五(初诵之五)·佚名
  卷第三十七之下(露字号)·朱时恩
  卷一百·道世
  维摩经略疏卷第五·智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提要·杨甲

    棣华馆小集 宋 杨甲 撰 乙卯八月据金陵朱氏开有益亝藏钞本校刊 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小传 杨甲,字鼎卿,重庆昌州人。大观时游京师,颇有声望,尝仕于蜀,旋以事去官,寓居灵泉山中。故其诗有微官也谪居之句。棣华馆小集一卷,多游览吊

  • 解昉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解昉」生卒年和字里不祥。曾任苏州司理。存词二首。 ●永遇乐·春情 解昉 风暖莺娇,露浓花重,天气和煦。 院落烟收,垂杨舞困,无奈推金缕。 谁家巧纵,青楼弦管,惹起梦云情绪。 ′当时、纹衾粲枕,未尝暂孤鸳侣。 芳

  • 卷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司马光

      起柔兆困敦(丙子),盡閼逢涒灘(甲申),凡九年。   肅宗孝章皇帝建初元年(丙子、七六年)   春,正月,詔兗、豫、徐三州稟贍飢民。上問司徒鮑昱:「何以消復旱災?」對曰:「陛下始踐天位,雖有失得,未能致異。臣前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

  • 卷一百八十五·毕沅

      ◎元纪三 ∷起上章执徐正月,尽玄黓敦牂六月,凡二年有奇。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至元十七年庚辰,一二八零年   春,正月,丙辰,立迁转官员法:凡无过者授见阙,物故及过犯者选人补之,满代者令还家以俟。又定诸路差

  • 東觀漢記卷三·多人

      紀三   恭宗孝安皇帝   孝安皇帝諱祜,〔一〕清河孝王第二子也。〔二〕少聰明敏達,〔三〕慈仁惠和,寬容博愛,好樂施予。自在邸第,數有神光赤蛇嘉應,照耀於室內。又有赤蛇盤紆殿屋床笫之間,〔四〕孝王常異之。年十歲,善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四·徐乾学

    元纪二十二【起重光单阏正月尽黓执徐六月凡一年有竒】顺帝至正十一年春正月庚申命江浙行省左丞博啰特穆尔讨方国珍 丁卯兰阳县有红星大如斗自东南坠西北其声如雷 己卯命绰斯嘉提调大都留守司是月清寜殿火焚寳玩万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十六·佚名

    万历十七年十月乙亥朔时享 太庙遣公徐文璧代侯李言恭吴继爵分献○以明年大统历赐文武群臣颁行天下○丙子 孝洁肃皇后忌辰遣侯徐文炜祭 永陵○四川巡按傅霈言前任抚臣徐元泰不候交代离任今后当申严令甲务觌面交代旨

  • 卷之一千三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田赋考【臣】等谨按宋马端临作文献通考田赋考载唐虞以来至宋宁宗历代田赋之制而附以水利田屯田官田凡七卷明王圻作续考於马氏原目外复增入黄河三卷太湖三江一卷河渠三卷夫河渎江湖本以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九 辛丑春正月癸丑朔。 辛酉,以佥院邓愈为中书省参政仍兼佥行枢密院事,总制各翼军马。 以左右司员外郎侯原善为金华府知府。 院判朱亮祖率兵击陈友谅平章王溥于饶州安仁之石港,不利而还。 元帅朱

  • 施肇基·周诒春

    施肇基 字植之。年四十一岁。生于江苏震泽。兄肇曾。陇海铁路督办。永久通信处。天津河北五马路。已婚。子二女二。初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为约翰声编辑。光緖十九年。自费游美。入华盛顿高等学校。光緖二十三年。入

  • 春秋左传谳卷六·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谳卷六   宋 叶梦得 撰襄公元年春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元年春已亥围宋彭城非宋地追书也于是为宋讨鱼石故称宋且不登叛人也谓之宋志彭城降晋晋人以宋五大

  • 卷二百二十八·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二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宾礼九诸侯相朝蕙田案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不及邦交之文者详于王朝略于邦国也至大行人始述岁问殷聘世朝之制而其仪节则掌于司仪其牢礼则详于掌客先王之于诸侯使之联其

  • 卷第十四·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十四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神智文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三世) ·明智中立法师   ·文慧宗正法师   ·空相思恭法师 扶宗忠法师法嗣   ·草堂处元法师  

  • 净土圣贤录卷二·彭希涑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慧远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释道安建剎於太行恒山。远往归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晋太

  • 梦泽集·王廷陈

    明代诗文别集。王廷陈(字稚钦)著。旧刻于家塾,嘉靖四十一年(1562)其弟王廷瞻刻于淮阳,嘉靖四十四年(1565)其侄王同道又刻于吴中,均为17卷。诗赋11卷,文6卷。万历十八年(1590)王追伊重新翻刻,万历三十年(1602)王追淳又

  • 回文类聚·桑世昌

    诗总集。四卷,补遗一卷。宋桑世昌辑。世昌字泽卿,号莫庵,高邮(今属江苏)人,陆游甥。《渭南文集》卷三三《陆孺人墓志铭》赞世昌“从诸公问学,不以贫夺其志”。世昌有诗集,《龙川文集》卷十四有序,已佚。有《兰亭考》,今传。回

  • 分别善恶所起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十善十恶之果报,兼说饮酒有三十六失,后有偈,颂善恶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