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法正宗记
传法正宗记宋 契嵩
宋 契嵩编
传法正宗记
上皇帝书
十二月日。杭州灵隐永安兰若传法沙门赐紫臣僧契嵩。谨昧死上书。皇帝陛下。臣闻。事天者必因于山。事地者必因于泽。然其所因高深。则其所事者易至也。若陛下之崇高深明。则与夫山泽相万矣。适人有从事其道者。舍陛下而不即求之。虽其渠渠终身绝世。乌能得其志耶。抑又闻佛经曰。我法悉已付嘱乎国王大臣者。此正谓佛教损益弛张。在陛下之明圣矣。如此则佛之徒。以其法欲有所云为。岂宜不赖陛下而自弃于草莽乎。臣忝佛之徒。实欲扶持其法。今者起岩穴。不远千里。抱其书而趋阙下。愿幸陛下。大赐以成就其志也。臣尝谓。能仁氏之垂教。必以禅为其宗。而佛为其祖。祖者乃其教之大范。宗者乃其教之大统。大统不明。则天下学佛者。不得一其所诣。大范不正。则不得质其所证。夫古今三学辈。竞以其所学相胜者。盖宗不明祖不正。而为其患矣。然非其祖宗素不明不正也。特后世为书者之误传耳。又后世之学佛者。不能尽考经论而校正之。乃有束教者不信佛之微旨在乎言外。语禅者不谅佛之能诠遗乎教内(始草书。即云佛之所诠概见乎教内。及写奏时乃改曰。佛之能诠遗乎教内。意谓。佛之善巧诠发此法之语。存乎教部之内。为学徒以始草者传出遂与奏本有异然此二说其义皆可用。他本或云。所诠概见乎教内者。盖两出之也)虽一圆颅方服之属。而纷然自相是非。如此者古今何尝稍息臣不自知量。平生窃欲推一其宗祖与天下学佛辈息诤释疑。使百世而知其学有所统也。山中尝力探大藏。或经或传。校验其所谓禅宗者。推正其所谓佛祖者。其所见之书果谬。虽古书必斥之。其所见之书果详。虽古书必取之。又其所出佛祖年世事迹之差讹者。若传灯录之类。皆以众家传记与累代长历。校之修之。编成其书。垂十余万言。命曰传法正宗记。其排布状画佛祖相承之像。则曰传法正宗定祖图。其推会祖宗之本末者。则曰传法正宗论。总十有二卷。又以吴缣绘画。其所谓定祖图者一面。在臣愚浅。自谓吾佛垂教仅二千年。其教被中国殆乎千岁。禅宗传于诸夏。仅五百年。而乃宗乃祖其事迹本末。于此稍详。可传以补先圣教法万分之一耳适当陛下。以至道慈德治天下。天地万物和平安裕。而佛老之教。得以毗赞大化。陛下又垂神禅悦弥入其道妙。虽古之帝王百代未有如陛下穷理尽性之如此也。是亦佛氏之徒。际会遭遇陛下万世之一时也。臣所以拳拳恳恳不避其僭越冒犯之诛。辄以其书与图偕上进。欲幸陛下垂于大藏与经律皆传。臣蝼蚁之生已及迟暮。于世固无所待。其区区但欲教法不微不昧而流播无穷。人得资之而务道为善。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非敢侥幸。欲忝陛下雨露之渥泽耳。其所证据明文。皆出乎大经大论。最详于所谓传法正宗论与其定祖图者。傥陛下。天地垂察。使其得与大赐。愿如景德传灯录玉英集例。诏降传法院。编录入藏。即臣死生之大幸耳。抑亦天下教门之大幸也。如陛下睿断。允臣所请。乞以其书十有二卷者。特降中书。施行其传法正宗记与其定祖图。兼臣旧著辅教编印本者一部三册。其书亦推会二教圣人之道。同乎善世利人矣。谨随书上进。干渎冕旒。臣不任激切屏营之至。诚惶诚恐谨言。
知开封府王侍读所奏札子
臣今有杭州灵隐寺僧契嵩。经臣陈状。称禅门传法祖宗未甚分明。教门浅学各执传记。古今多有诤竞。因讨论大藏经论。备得禅门祖宗所出本末。因删繁撮要。撰成传法正宗记一十二卷。并画祖图一面。以正传记谬误。兼旧著辅教编印本一部三册。上陛下书一封。并不干求恩泽。乞臣缴进。臣于释教粗曾留心。观其笔削著述。固非臆说。颇亦精微。陛下万机之暇深得法乐。愿赐圣览。如有可采。乞降付中书看详。特与编入大藏目录。取进止。
中书札子许收入大藏
权知开封府王素奏。杭州灵隐寺僧契嵩。撰成传法正宗记并画图。乞编入大藏目录。取进止。
辅教编三册(此是中书重批者。盖降札子后数日。又奉圣旨。更与辅教总入藏批此)。
右奉圣旨。正宗记一十二卷。宜令传法院于藏经内收。附札付传法院。准此。
嘉祐七年三月十七日(宰相押字)。
中书札子不许辞让师号
杭州灵隐永安兰若赐紫沙门契嵩状。今月二十二日。伏蒙。颁赐明教大师号敕牒一道。伏念。契嵩比以本教宗祖不明法道衰微。不自度量。辄著传法正宗记辅教编等上进。乞赐编入大藏。惟欲扶持其教法。今沐圣朝。特有此旌赐。不唯非其素望。亦乃道德虚薄。实不胜任。不敢当受其黄牒一道。随状缴纳申闻事。
右札付左街僧录司告示不许更辞让准此。
嘉祐七年四月五日(宰相押字)
契嵩嘉祐之辛丑岁十二月六日。以此正宗记辅教编进。明年三月十七日。先皇帝赐入大藏。使与经律偕传。盖留于政府。七十一日。丞相诸钜公。躬屈详阅。佛教光贲。虽振古未有如此者也。契嵩佛子辈。岂不荣且幸。宜何以报其大赐。还吴之三年。吴郡人有曰曹仲言弟玘仲彝者。乐闻其胜事。乃募工于其州之万寿禅院。施财镂板。仰赞国家之鸿休也。传法觉初守坚知一详僧善慧。宗遇较。治平改元甲辰。四月十一日题。
广右藤之释契嵩。字仲灵。少习儒业。游方入吴。著书于钱塘之西湖。嘉祐间。以所业传法正宗记定祖图辅教编诣阙。以文贽见韩魏王欧阳文忠公王冀公。当时群巨公。极可许之。复表进仁宗皇帝御览。至为道不为名为法不为身之句。嘉叹留禁中久之。有旨宣赐入大藏建炎间兵火散失。逮绍兴庚辰秋。福州太平寺正言长老。因游东山龙首涧。得正宗记十二卷。仍以辅教编三册增之。重新校勘。谓开元解空明禅师曰。吾家之嵩辅教。定慧操修。冬夏唯一衲。常坐不卧。日止一食。夜顶戴观音像行道。诵菩萨号十万声以为常。宋之高僧。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虽殚竹帛不可纪其道行。于是率诸禅同力。刊板于福州开元寺大藏流传利益无穷。住寿山广应禅寺嗣祖佛灯大师法珊跋。教忠崇报禅寺住持嗣祖比丘道印校正。
嵩明教之在释氏扶持正宗排斥异说。辞而辟之咸有援据。所谓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者也。诸老出力。共广此书。皆湜籍辈用心也。随喜之缘有大于此者乎。隆兴甲申十一月既望。左奉议郎前提举福建路市舶。晋安林之奇书。
猜你喜欢 卷第一·佚名 僧教育要建筑在僧律仪之上·太虚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九·宗喀巴 卷五十六·道世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佚名 五事毗婆沙论卷上·佚名 声闻品第九·佚名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佛说秘密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青年修养与佛教·太虚 卷一百九十五·佚名 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序·正觉 翻译之记·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新菩萨经之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