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五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三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第八三会普光明殿

普贤菩萨说离世间法门。自五十三卷起至五十九卷止。共一品经即离世间品。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

三会普光明殿者。以普光明表佛根本普光明智。始因舍那如来於菩提场初成正觉。现法界身云。踞华藏世界。即依此智光流演普照法界修多罗。故法界海会一时普集身上自他。无尽庄严。是为果满。欲令大心众生发心修因证取此果。故初分明举果劝乐生信分。乃先举殊胜之果。劝令发起广大信乐之心。意在欲取此果。必仗真因故。二会於普光明殿即说六位因果。以修因必以信心为首。故於此会说十信法门。以文殊为会首。意在要以果智为我因心。故就普光而说。其住行向地乃升四天而说者。盖未起普光三昧。依差别智。建立四十位法门为差别之因已故再会普光明殿说等妙二觉。差别平等二种因果。是借行布行门以显圆融之德。故十信满心即名成佛者。正显原以果觉为本因心。故一位具足一切位。是为因该果海。及至出现品末。乃结由信发解。是为果彻因源。故第二会。名修因契果生解分。意以如是之因乃取如是之果。此第一番研穷六位因果也。今此不起法会。仍在普光明殿但换说主。故名三会。非是去而后来重会也。且此一品。乃普会云兴二百问。备问六位之行故。普贤一以答十。瓶泻二千酬。通显前六位中之行非在位也。故没位之名。以显称普法界圆融之行。以前位虽说圆融。而行布森然。未显圆融妙义。故此特显一位具足一切位。位位圆融。该罗融摄。是为普贤妙行。必以此行方契妙果。以正在行故此分明托法进修成行分也。此乃第二番研穷六位因果也。品名离世间者。世间有三。谓众生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而言离者。意谓前列行布六位。不出三种世间。未显离相之行。今以普贤妙行。以了法界性空。故普入诸佛剎土。而无剎土相。故离器世间。了众生究竟性空。故不舍众生。而普作度生事业。故离众生世间之相。虽证果海不舍因门。亦离智正觉世间之相。以此平等妙行。乃是取果真因。故二千答处。一一离相。故以品名标之。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妙悟皆满。二行永绝。达无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立不思议。普见三世。身恒充徧一切国土。智恒明达一切诸法。了一切行。尽一切疑。无能测身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到佛无二究竟彼岸。具足如来平等解脱。证无中边佛平等地。尽於法界。等虚空界。与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皆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各从他方种种国土而共来集。悉具菩萨方便智慧。所谓善能观察一切众生。以方便力令其调伏住菩萨法。善能观察一切世界。以方便力普皆往诣。善能观察涅盘境界思惟筹量。永离一切戏论分别而修妙行无有间断。善能摄受一切众生。善入无量诸方便法。知诸众生空无所有而不坏业果。善知众生心使诸根境界方便种种差别。悉能受持三世佛法。自得解了。复为他说。於世出世无量诸法。皆善安住知其真实。於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悉善观察。知无有二。於一念中悉能获得三世诸佛所有智慧。於念念中悉能示现成等正觉。令一切众生发心成道。於一众生心之所缘。悉知一切众生境界。虽入如来一切智地。而不舍菩萨行。诸所作业。智慧方便而无所作。为一一众生住无量劫。而於阿僧祇劫难可值遇。转正法轮调伏众生皆不唐捐。三世诸佛清净行愿悉已具足。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一切如来。於无边劫说不可尽。其名曰普贤菩萨。普眼菩萨。普化菩萨。普慧菩萨。普见菩萨。普光菩萨。普观菩萨。普照菩萨。普幢菩萨。普觉菩萨。如是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皆悉成就普贤行愿。深心大愿皆已圆满。一切诸佛出兴世处悉能往诣请转法轮。善能受持诸佛法眼。不断一切诸佛种性。善知一切诸佛兴世授记次第名号国土成等正觉转於法轮。无佛世界现身成佛。能令一切杂染众生皆悉清净。能灭一切菩萨业障。入於无碍清净法界。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庄严。入此三昧时。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六种十八相动。出大音声靡不皆闻。然后从其三昧而起。

首序云如来初成正觉云云等者。此即是最初菩提场中初成正觉。非是别成。且云不离菩提树而升四天。此普光法会一向未动。岂有更成之理。然十身普现。一音齐演。如此则正当四天说行布法门时。不妨本会说圆融行门。以法在一时言不顿彰。故此重叙初成。正显不动本处。如此妙旨唯在心会。岂可以情量哉。以此品有别行本。名度世经。故不妨重序。

尔时普慧菩萨。知众已集。问普贤菩萨言。佛子。愿为演说。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依。何等为奇特想。何等为行。何等为善知识。何等为勤精进。何等为心得安隐。何等为成就众生。何等为戒。何等为自知受记。何等为入菩萨。何等为入如来。何等为入众生心行。何等为入世界。何等为入劫。何等为说三世。何等为知三世。何等为发无疲厌心。何等为差别智。何等为陀罗尼。何等为演说佛。

普慧二百问中。初二十句问十信行。

何等为发普贤心。何等为普贤行法。以何等故而起大悲。何等为发菩提心因缘。何等为於善知识起尊重心。何等为清净。何等为诸波罗蜜。何等为智随觉。何等为证知。何等为力。何等为平等。何等为佛法实义句。何等为说法。何等为持。何等为辩才。何等为自在。何等为无着性。何等为平等心。何等为出生智慧。何等为变化。

二二十句问十住行。

何等为力持。何等为得大欣慰。何等为深入佛法。何等为依止。何等为发无畏心。何等为发无疑惑心。何等为不思议。何等为巧密语。何等为巧分别智。何等为入三昧。何等为徧入。何等为解脱门。何等为神通。何等为明。何等为解脱。何等为园林。何等为宫殿。何等为所乐。何等为庄严。何等为发不动心。何等为不舍深大心。何等为观察。何等为说法。何等为清净。何等为印。何等为智光照。何等为无等住。何等为无下劣心。何等为如山增上心。何等为入为上菩提如海智。

三三十句问十行行。

何等为如宝住。何等为发如金刚大乘誓愿心。何等为大发起。何等为究竟大事。何等为不坏信。何等为授记。何等为善根回向。何等为得智慧。何等为发无边广大心。何等为伏藏。何等为律仪。何等为自在。何等为无碍用。何等为众生无碍用。何等为剎无碍用。何等为法无碍用。何等为身无碍用。何等为愿无碍用。何等为境界无碍用。何等为智无碍用。何等为神通无碍用。何等为神力无碍用。何等为力无碍用。何等为游戏。何等为境界。何等为力。何等为无畏。何等为不共法。何等为业。何等为身。

四二十九句问十回向行。

何等为身业。何等为身。何等为语。何等为净修语业。何等为得守护。何等为成办大事。何等为心。何等为发心。何等为周徧心。何等为诸根。何等为深心。何等为增上深心。何等为勤修。何等为决定解。何等为决定解入世界。何等为决定解入众生界。何等为习气。何等为取。何等为修。何等为成就佛法。何等为退失佛法道。何等为离生道。何等为决定法。何等为出生佛法道。何等为大丈夫名号。何等为道。何等为无量道。何等为助道。何等为修道。何等为庄严道。何等为足。何等为手。何等为腹。何等为藏。何等为心。何等为被甲。何等为器仗。何等为首。何等为眼。何等为耳。何等为鼻。何等为舌。何等为身。何等为意。何等为行。何等为住。何等为坐。何等为卧。何等为所住处。何等为所行处。

五五十句问十地行。

何等为观察。何等为普观察。何等为奋迅。何等为师子吼。何等为清净施。何等为清净戒。何等为清净忍。何等为清净精进。何等为清净定。何等为清净慧。何等为清净慈。何等为清净悲。何等为清净喜。何等为清净舍。何等为义。何等为法。何等为福德助道具。何等为智慧助道具。何等为明足。何等为求法。何等为明了法。何等为修行法。何等为魔。何等为魔业。何等为舍离魔业。何等为见佛。何等为佛业。何等为慢业。何等为智业。何等为魔所摄持。何等为佛所摄持。何等为法所摄持。何等为住兜率天所作业。何故於兜率天宫殁。何故现处胎。何等为现微细趣。何故现初生。何故现微笑。何故示行七步。何故现童子地。何故现处内宫。何故现出家。何故示苦行。云何往诣道场。云何坐道场。何等为坐道场时奇特相。何故示降魔。何等为成如来力。云何转法轮。何故因转法轮得白净法。何故如来应正等觉示般涅盘。善哉佛子。如是等法愿为演说。

六五十一句因圆果满行。

尔时普贤菩萨告普慧等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依。何等为十。所谓以菩提心为依。恒不忘失故。以善知识为依。和合如一故。以善根为依修习增长故。以波罗蜜为依具足修行故。以一切法为依究竟出离故。以大愿为依增长菩提故。以诸行为依普皆成就故。以一切菩萨为依同一智慧故。以供养诸佛为依信心清净故。以一切如来为依如慈父教诲不断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为如来无上大智所依处。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奇特想。何等为十。所谓於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於一切善根。生菩提种子想。於一切众生生菩提器想。於一切愿生自愿想。於一切法生出离想。於一切行生自行想。於一切法生佛法想。於一切语言法生语言道想。於一切佛生慈父想。於一切如来生无二想。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善巧想。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众生行。普令成熟故。一切求法行。咸悉修学故。一切善根行悉使增长故。一切三昧行一心不乱故。一切智慧行无不了知故。一切修习行无不能修故。一切佛剎行皆悉庄严故。一切善友行恭敬供养故。一切如来行尊重承事故。一切神通行变化自在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行。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蜜善知识。令解说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令不着一切世间善知识。令於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是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勤精进。何等为十。所谓教化一切众生勤精进。深入一切法勤精进。严净一切世界勤精进。修行一切菩萨所学勤精进。灭除一切众生恶勤精进。止息一切三恶道苦勤精进。摧破一切众魔勤精进。愿为一切众生作清净眼勤精进。供养一切诸佛勤精进。令一切如来皆悉欢喜勤精进。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具足如来无上精进波罗蜜。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得安隐。何等为十。所谓自住菩提心亦当令他住菩提心心得安隐。自究竟离忿诤亦当令他离忿诤心得安隐。自离凡愚法亦令他离凡愚法心得安隐。自勤修善根亦令他勤修善根心得安隐自住波罗蜜道亦令他住波罗蜜道心得安隐。自生在佛家亦当令他生於佛家心得安隐。自深入无自性真实法亦令他入无自性真实法心得安隐。自不诽谤一切佛法亦令他不诽谤一切佛法心得安隐。自满一切智菩提愿亦令他满一切智菩提愿心得安隐。自深入一切如来无尽智藏亦令他入一切如来无尽智藏心得安隐。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安隐。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成就众生。何等为十。所谓以布施成就众生。以色身成就众生。以说法成就众生。以同行成就众生。以无染着成就众生。以开示菩萨行成就众生。以炽然示现一切世界成就众生。以示现佛法大威德成就众生。以种种神通变现成就众生。以种种微密善巧方便成就众生。是为十。菩萨以此成就众生界。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戒。何等为十。所谓不舍菩提心戒。远离二乘地戒。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修一切菩萨所学戒。於一切法无所得戒。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不着一切如来身戒。思惟一切法离取着戒。诸根律仪戒。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戒波罗蜜。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受记法。菩萨以此自知受记。何等为十。所谓以殊胜意发菩提心自知受记。永不厌离诸菩萨行自知受记。住一切劫行菩萨行自知受记。修一切佛法自知受记。於一切佛教一向深信自知受记。修一切善根皆令成就自知受记。置一切众生於佛菩提自知受记。於一切善知识和合无二自知受记。於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自知受记。恒勤守护菩提本愿自知受记。是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入诸菩萨。何等为十。所谓入本愿。入行。入聚。入诸波罗蜜。入成就。入差别愿。入种种解。入庄严佛土。入神力自在。入示现受生。是为十。菩萨以此普入三世一切菩萨。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入诸如来。何等为十。所谓入无边成正觉。入无边转法轮。入无边方便法。入无边差别音声。入无边调伏众生。入无边神力自在。入无边种种差别身。入无边三昧。入无边力无所畏。入无边示现涅盘。是为十。菩萨以此普入三世一切如来。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众生行。何等为十。所谓入一切众生过去行。入一切众生未来行。入一切众生现在行。入一切众生善行。入一切众生不善行。入一切众生心行。入一切众生根行。入一切众生解行。入一切众生烦恼习气行。入一切众生教化调伏时非时行。是为十。菩萨以此普入一切诸众生行。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世界。何等为十。所谓入染世界。入净世界。入小世界。入大世界。入微尘中世界。入微细世界。入覆世界。入仰世界。入有佛世界。入无佛世界。是为十。菩萨以此普入十方一切世界。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劫。何等为十。所谓入过去劫。入未来劫。入现在劫。入可数劫。入不可数劫。入可数劫即不可数劫。入不可数劫即可数劫。入一切劫即非劫。入非劫即一切劫。入一切劫即一念。是为十。菩萨以此普入一切劫。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说三世。何等为十。所谓过去世说过去世。过去世说未来世。过去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过去世。未来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无尽。现在世说过去世。现在世说未来世。现在世说平等。现在世说三世即一念。是为十。菩萨以此普说三世。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知三世。何等为十。所谓知诸安立。知诸语言。知诸谈议。知诸轨则。知诸称谓。知诸制令。知其假名。知其无尽。知其寂灭。知一切空。是为十。菩萨以此普知一切三世诸法。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疲厌心。何等为十。所谓供养一切诸佛无疲厌心。亲近一切善知识无疲厌心。求一切法无疲厌心。听闻正法无疲厌心。宣说正法无疲厌心。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无疲厌心。置一切众生於佛菩提无疲厌心。於一一世界经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无疲厌心。游行一切世界无疲厌心。观察思惟一切佛法无疲厌心。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疲厌无上大智。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差别智。何等为十。所谓知众生差别智。知诸根差别智。知业报差别智。知受生差别智。知世界差别智。知法界差别智。知诸佛差别智。知诸法差别智。知三世差别智。知一切语言道差别智。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差别智。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陀罗尼。何等为十。所谓闻持陀罗尼。持一切法不忘失故。修行陀罗尼。如实巧观一切法故。思惟陀罗尼了知一切诸法性故。法光明陀罗尼照不思议诸佛法故。三昧陀罗尼普於现在一切佛所听闻正法心不乱故。圆音陀罗尼解了不思议音声语言故。三世陀罗尼演说三世不可思议诸佛法故。种种辩才陀罗尼演说无边诸佛法故。出生无碍耳陀罗尼不可说佛所说之法悉能闻故。一切佛法陀罗尼安住如来力无畏故。是为十。若诸菩萨欲得此法。当勤修学。佛子。菩萨摩诃萨说十种佛。何等为十。所谓成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盘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随乐佛。是为十。

大文初二百句答十信十门。文有三段。初十种依已下九门。明自分行满。次入诸菩萨已下八门。明胜进行圆。三差别智已下三门。明二行究竟。然第二十门末后结云。说十种佛。正显十信满心便得成正觉。所谓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以彼果智为我初心。故初心行满佛果即圆。正显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全泯位相。但显圆融无碍之行。向后位位前后交彻。全彰普法界行。妙绝言思。当以观心深照。乃得其宗。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普贤心。何等为十。所谓发大慈心。救护一切众生故。发大悲心。代一切众生受苦故。发一切施心悉舍所有故。发念一切智为首心乐求一切佛法故。发功德庄严心学一切菩萨行故。发如金刚心一切处受生不忘失故。发如海心一切白净法悉流入故。发如大山王心一切恶言皆忍受故。发安隐心施一切众生无怖畏故。发般若波罗蜜究竟心巧观一切法无所有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心。疾得成就普贤善巧智。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普贤行法。何等为十。所谓愿住未来一切劫普贤行法。愿供养恭敬未来一切佛普贤行法。愿安置一切众生於普贤菩萨行普贤行法。愿积集一切善根普贤行法。愿入一切波罗蜜普贤行法。愿满足一切菩萨行普贤行法。愿庄严一切世界普贤行法。愿生一切佛剎普贤行法。愿善观察一切法普贤行法。愿於一切佛国土成无上菩提普贤行法。是为十。若诸菩萨勤修此法。疾得满足普贤行愿。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是为十。菩萨恒以此心观察众生。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菩提心因缘。何等为十。所谓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为除灭一切众生苦聚故发菩提心。为与一切众生具足安乐故发菩提心。为断一切众生愚痴故发菩提心。为与一切众生佛智故发菩提心。为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故发菩提心。为随如来教令佛欢喜故发菩提心。为见一切佛色身相好故发菩提心。为入一切佛广大智慧故发菩提心。为显现诸佛力无所畏故发菩提心。是为十。佛子。若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为悟入一切智智故。亲近供养善知识时应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起给侍心。欢喜心。无违心。随顺心。无异求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愿心。如来心。同圆满行心。是为十。佛子。若菩萨摩诃萨起如是心。则得十种清净。何等为十。所谓深心清净。到於究竟无失坏故。色身清净。随其所宜为示现故。音声清净了达一切诸语言故。辩才清净善说无边诸佛法故。智慧清净舍离一切愚痴暗故。受生清净具足菩萨自在力故。眷属清净成就过去同行众生诸善根故。果报清净除灭一切诸业障故。大愿清净与诸菩萨性无二故。诸行清净以普贤乘而出离故。是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波罗蜜。何等为十。所谓施波罗密。悉舍一切诸所有故。戒波罗蜜。净佛戒故。忍波罗蜜住佛忍故。精进波罗蜜一切所作不退转故。禅波罗蜜念一境故。般若波罗蜜如实观察一切法故。智波罗蜜入佛力故。愿波罗蜜满足普贤诸大愿故。神通波罗蜜示现一切自在用故。法波罗蜜普入一切诸佛法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具足如来无上大智波罗蜜。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随觉。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世界无量差别智随觉。一切众生界不可思议智随觉。一切诸法一入种种种种入一智随觉。一切法界广大智随觉。一切虚空界究竟智随觉。一切世界入过去世智随觉。一切世界入未来世智随觉。一切世界入现在世智随觉。一切如来无量行愿皆於一智而得圆满智随觉。三世诸佛皆同一行而得出离智随觉。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法自在光明所愿皆满。於一念顷悉能解了一切佛法成等正觉。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证知。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法一相。知一切法无量相。知一切法在一念。知一切众生心行无碍。知一切众生诸根平等。知一切众生烦恼习气行。知一切众生心使行。知一切众生善不善行。知一切菩萨愿行自在住持变化。知一切如来具足十力成等正觉。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法善巧方便。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力。何等为十。所谓入一切法自性力。入一切法如化力。入一切法如幻力。入一切法皆是佛法力。於一切法无染着力。於一切法甚明解力。於一切善知识恒不舍离尊重心力。令一切善根顺至无上智王力。於一切佛法深信不谤力。令一切智心不退善巧力。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具如来无上诸力。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平等。何等为十。所谓於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剎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法。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佛法实义句。何等为十。所谓一切法但有名。一切法犹如幻。一切法犹如影。一切法但缘起。一切法业清净。一切法但文字所作。一切法实际。一切法无相。一切法第一义。一切法法界。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善入一切智智无上真实义。佛子。菩萨摩诃萨说十种法。何等为十。所谓说甚深法。说广大法。说种种法。说一切智法。说随顺波罗蜜法。说出生如来力法。说三世相应法。说令菩萨不退法。说赞叹佛功德法。说一切菩萨学一切佛平等一切如来境界相应法。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巧说法。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持。何等为十。所谓持所集一切福德善根。持一切如来所说法。持一切譬喻。持一切法理趣门。持一切出生陀罗尼门。持一切除疑惑法。持成就一切菩萨法。持一切如来所说平等三昧门。持一切法照明门。持一切诸佛神通游戏力。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住持力。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辩才。何等为十。所谓於一切法无分别辩才。於一切法无所作辩才。於一切法无所着辩才。於一切法了达空辩才。於一切法无疑暗辩才。於一切法佛加被辩才。於一切法自觉悟辩才。於一切法文句差别善巧辩才。於一切法真实说辩才。随一切众生心令欢喜辩才。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巧妙辩才。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自在。何等为十。所谓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自在。普照一切法自在。修一切善根行自在。广大智自在。无所依戒自在。一切善根回向菩提自在。精进不退转自在。智慧摧破一切众魔自在。随所乐欲令发菩提心自在。随所应化现成正觉自在。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自在。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着。何等为十。所谓於一切世界无着。於一切众生无着。於一切法无着。於一切所作无着。於一切善根无着。於一切受生处无着。於一切愿无着。於一切行无着。於一切菩萨无着。於一切佛无着。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速转一切众想得无上清净智慧。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平等心。何等为十。所谓积集一切功德平等心。发一切差别愿平等心。於一切众生身平等心。於一切众生业报平等心。於一切法平等心。於一切净秽国土平等心。於一切众生解平等心。於一切行无所分别平等心。於一切佛力无畏平等心。於一切如来智慧平等心。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平等心。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出生智慧。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众生解出生智慧。知一切佛剎种种差别出生智慧。知十方网分齐出生智慧。知覆仰等一切世界出生智慧。知一切法一性种种性广大住出生智慧。知一切种种身出生智慧。知一切世间颠倒妄想悉无所着出生智慧。知一切法究竟皆以一道出离出生智慧。知如来神力能入一切法界出生智慧。知三世一切众生佛种不断出生智慧。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於诸法无不了达。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变化。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众生变化。一切身变化。一切剎变化。一切供养变化。一切音声变化。一切行愿变化。一切教化调伏众生变化。一切成正觉变化。一切说法变化。一切加持变化。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具足一切无上变化法。

大文第二发普贤心下二十门。答前二十句问。明十住行法。初住有四门。二住二门。三住二门。四住一门。五住一门。六七八九十住各有二门。初住四门中。第一发普贤心以明初发心住之总相。普贤心者即菩提心。谓全以果觉为本发心之相。前十住位中。缘佛十力发心。乃依佛境发广大心。是依他发。今就果觉乃自体发。即见行布圆融之意矣。且初第一发菩提心。则四弘誓愿一念顿发。观理发心。称真法界。故为普发心也。四门通显发菩提心义。二治地住有二门。明发菩提心。必依善知识乃得成就。三修行住行。具行十度要在必行故。四证知一门。明生贵住行。由前修十度了一切佛法成等正觉。由了达故。故能证知。证故於圣教中生。故名生贵。五十种力一门。明具足方便住中行。前十住中云。所修诸行皆为众生。不知何行。故此明所修之行。由前了达。故能善入诸法。有大力用。故能具足方便。所谓救护一切众生也。六有二门明正心住行。初门十种平等。由前善入诸法。故於一切法平等。故称真法界一平等。了无二相。故生佛心境事理等。一一融彻。等同一味。故名正心。所以等者。以了遍计无实。依他性空。纯一圆成。故平等耳。故以第二门佛法实义成之。七有二门明不退住行。由了达诸法平等。安住真如。故其心不退。而能说自所证法。随力演说。不但口宣。而心受持。故以次门成之。八有二门明童真住行。由住诸法平等。证真实义。故得辨才巧妙。得大自在。九有二门明王子住中行。由上说法无碍自在。故得无着。由无着故深入法际。故得佛平等。前则了法平等。此则安住平等。故为学法王处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三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五十·延寿
  卷第二·本谧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二·澄观
  卷二十三·道世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圆晖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四·佚名
  答傅汶明问(二则)·太虚
  江西龙泉寺古禅德肉身考·太虚
  藏要第二輯敘·欧阳竟无
  卷六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第二十六·佚名
  佛说十地经卷第九·佚名
  佛说解忧经·佚名
  十不二门·湛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歳时杂咏巻七·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上元【古诗】宴光璧殿咏遥山灯陈后主照耀浮辉明飘飖落烬轻枝多含树影烟上带玲生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园中鹤采丽池上鳬飞惊三善殿夕山灯重岫多风烟华灯此岫边涸浦如珠露雕树似花钿依楼杂渡月带石影开莲

  • 卷一百二十一·毕沅

      ◎宋纪一百二十一 ∷起著雍敦牂十月,尽屠维协哈五月,凡八月。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   冬,十月,甲寅朔,金以御前管句契丹文字李德固为参知政事。   丙寅,金主封

  • 第二十二回 用秘计暗渡陈仓 受密嘱阴弑义帝·蔡东藩

      却说韩信上登将坛,向北立着,便有乐工奏起军乐,鸣铙击鼓,响遏行云。既而弦管悠扬,变成细曲,当由赞礼官朗声宣仪,第一次授印,第二次授符,第三次授斧钺,俱由汉王亲自交代,韩信一一拜受。汉王复面谕道:“阃外军事,均归将军节制,将

  • 卷第九十二·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十四〔起玄黓敦牂(壬午),尽昭阳协洽(癸未),凡

  • 卷之四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李谐传·李延寿

    李谐,字虔和,从小就风采照人。赵郡的李搔曾在元叉那里见到他,归来对父亲李元忠说“:我在领军门下遇见一个神奇的人。”李元忠说“:一定是李谐。”一问,果然是他。李谐承袭了父亲李平的爵位彭城侯。他的文采被当时称道。历任

  • 杨荫杭·周诒春

    杨荫杭 字补塘。年三十九岁。生于江苏无锡县。初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光緖三十四年。游美。入本薛文尼大学。宣统元年。得法学硕士学位。宣统二年回国。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现时住址。北京顺治门内东斜街二十五号

  • 王道第六·苏舆

      《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

  • 大学章句序·胡广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朱子曰天之生民各与以性性非有物只是一个道理之在我者耳仁则是个温和慈爱底道理义则是个断制裁割底道理礼则是个恭敬撙节底道理智则是个分

  • 第六章 12·辜鸿铭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辜讲有一次,孔子的一位学生(子游)被派做一个重镇的长官时,孔子问他:“你有没有成功得到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去帮你?”“是的,”弟子道:

  • 卷一百八十八·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遗卷一百八十八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孟子第二存旧古本篇题同第一卷但足利本作孟子卷第二梁恵王章句下凡十六章无后汉太常等数字以下仿此庄暴见孟子至同乐则王矣【梁恵王下】考异古本文由古之

  • 序·墨子

    这套“先秦诸子今译”丛书,从时间上看,正赶上由《资治通鉴》白话本出版而激起的古文今译热潮。既是“潮”,那就该归为“显学”,这个名称总是不大入耳的。而且,在有的人看来,将典雅古奥的国粹

  • 贵直论第三 贵直·吕不韦

    贵直原文:一曰: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 “意恶

  • 卷三百八十五·佚名

    △初分诸法平等品第六十九之三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布施波罗蜜多无增无减

  •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序·佚名

      药师如来本愿经者。致福消灾之要法也。曼殊以慈悲之力请说尊号。如来以利物之心盛陈功业。十二大愿彰因行之弘远。七宝庄严显果德之纯净。忆念称名则众苦咸脱。祈请供养则诸愿皆满。至于病士求救应死更生。王者攘

  • 卷第二十一·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二十一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四世黄檗运禅师法嗣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邢氏子。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便慕禅宗。初在黄

  • 顺宗实录·韩愈

    亦称《唐顺宗实录》。唐韩愈撰,共5卷,收入《韩昌黎集》外集。实录是我国中古时期出现的编年体史书,它以封建帝王为中心,是由起居注和日历发展而来的。起居注是皇帝的言行录,始于汉武帝。实录的最早撰修者为南北朝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