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九年

(戊午)九年清咸豐八年

春正月

1月1日

○戊寅,詣孝正殿,行正朝祭晝茶禮。

○御仁政殿,受賀頒赦。

○命廟號頒敎及大王大妃殿寶齡望六稱慶時,禮房承旨金世均、尹行福,宣敎官副司果金學初、李承游,幷加資。

1月2日

○己卯,以洪鍾應爲兵曹判書。

○召見回還告訃使。

1月3日

○庚辰,詣孝正殿,行春享。

1月5日

○壬午,都政下批,以兪章煥爲司憲府大司憲,金炳國爲奎章閣提學,李容殷爲成均館大司成,任百經爲刑曹判書金箕晩爲漢城府判尹。

1月6日

○癸未,召見,守令邊將初仕人。

○敎曰:「李判府事回卺在邇云。以三朝耆舊,予所敬禮也,几杖之禮,卽爲擧行。」

1月7日

○甲申,命繡啓中贓賄人議讞時,勿付功議。

○吏曹啓言:「沃川幼學洪祐善,擊錚原情,爲其曾祖樂純職牒還給事也。以其時臺論言之,樂純之罪,叔姪之間,異於趨向,昭釋釁累,薦引廢枳,密敎心腹,侵辱有勳勞之首相,幷及其兄也。其姪罪廢之後,其叔之異趨,適爲不必連累之證,所謂釁累廢枳之人,幷皆次第進用。則以昭釋薦引之故,尙在罪籍,不無輕重倒置之嫌。投疏者爵秩自如,則諉以指使,尙在罪廢之案,無怪其稱冤。宜有昭釋之典,事係惟愼,請令廟堂稟處。」從之。

1月9日

○丙戌,召見忠淸監司金應根,辭陛也。

1月10日

○丁亥,以李敦榮爲吏曹判書。

1月12日

○己丑,以金炳冀爲吏曹判書,金炳國爲戶曹判書,炳國中批也。

1月13日

○庚寅,京畿監司金大根,以始興行宮失火,馳啓。

1月14日

○辛卯,以李敦榮爲議政府左參贊,金學性爲右參贊。

1月15日

○壬辰,詣孝正殿,行望祭晝茶禮。

1月17日

○甲午,詣仁陵山陵親祭。

1月19日

○丙申,以趙然昌爲吏曹參判,李興敏爲吏曹參議。

○北兵使鄭夏應啓,論北評事洪兢周,敎曰:「其人則侍從之列也,其職則兩國之事也。以如此人,有如此事者,其可曰國綱臣分乎?姑先削去仕版,待竣事施以竄配之典,勿揀赦前,以示不與同中國之意。所謂兩裨與傔從,捉上秋曹,嚴刑三次,遠惡島定配。謂以禁潛奪去之物,及各人納賂者,道臣詳査顚末,眞有是事,一一推給,俾無一人呼冤之地。」

1月20日

○丁酉,次對于熙政堂。右議政趙斗淳啓言:「嶺南儒生李秉瑀等,疏請贈吏參沈長世,贈吏議鄭瀁、姜恰,贈吏參洪錫,幷施易名之典,此四臣,與贈吏參介節公臣洪宇定,世稱太白五賢者也。當天地幽閉之會,行藏顯晦,不無差殊,而要之,講明夷之義,以自靖則一也。洪宇定則已加贈節惠,惟此四臣,未蒙一體之施,特許所請。」從之。又啓言:「純祖廟號加隆,卽祖功之盛典也。我純祖巍勳盛烈,國史野乘,固已不一書矣,而壬申戡難,亦一事也。以其時元勳,無有確著者,故丹靑帶礪,旣不得擧論,且今則從征餘存者絶罕矣。第念報功,國之彝典,況値此廣慶之會,豈可無示意之擧?區別其効力多少,或加贈或致侑或加資,以寓紀常之義。」從之。

○以李裕元爲司憲府大司憲,朴鳴載爲司諫院大司諫,李謙在爲工曹判書,金學性爲判義禁府事,金鼎集爲議政府左參贊,金炳學爲禮曹判書,金炳國館伴差下。

1月22日

○己亥,以徐憲淳,伴送使差下。

1月24日

○辛丑,判敦寧金炳冀,以仁陵誌文撰述中,於子姓錄,大有錯誤,今大王大妃尊號,漏正仁二字,孝顯王后尊號,漏端聖二字,今王大妃尊號,漏淑敬二字,上疏自劾,批曰:「震剝之中,有此遺檢,容或無怪。搨本令儀注所收聚補刊,卿其勿復爲引。」

1月25日

○壬寅,以金炳國爲兵曹判書,金炳冀爲戶曹判書,徐念淳爲吏曹判書,李

猜你喜欢
  卷二十·志第一·天文·脱脱
  卷三百五十一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卷九·岳珂
  卷第一百七十·胡三省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十三·乾隆
  大事记续编卷八·王祎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七·徐乾学
  卷之二百五十·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纪昀
  四○一 大学士于敏中等奏请旨添设供事额缺折·佚名
  第28章 我检阅湘黔川军队·冯玉祥
  ·修造台澎提学道署再记·丁曰健
  毛伯温传·张廷玉
  ●皇朝通典卷四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八·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三十八 宋 陆游 撰 秋怀 形骸岁岁就枯朽意气时时犹激昂水远浮鸥方浩荡霜高残菊更芬芳人皆有舌是非在劫未成灰时世长三百里湖行自复子孙努力事耕桑【镜湖废百七十余年故吾乡多凶会有复之者

  • 卷八百五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五十八吕岩五言悟了长生理秋莲处处开金童登锦帐玉女下香阶虎啸天魂住龙吟地魄来有人明此道立使返婴孩姹女住南方身边产太阳蟾宫烹玉液坎户炼琼浆过去神仙饵今来到我尝一杯延万纪物外任翺

  • 卷八十九·国朝·蒋一葵

    【敬皇帝】 〔升遐之日,大风拔木,市中伞尽腾空中,众见有黄袍人乘龙而升者。〕 孝庙御制《静中吟》曰:“习静调元养此身,此身无恙即天真。周家八百延光祚,社稷安危在得人。”是时召学士张元祯进讲《太

  • 卷之二百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八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抢匪之黑幕·李定夷

    鄂人王国桢,向在淞沪警厅充当勤务督察员。其妻冯氏,赁居闸北天保里。一日,忽有衣服华丽之匪徒一人,故作仓皇之状,来向冯氏声称,王先生刻因私通革党案发,被徐厅长拘禁,移时即解军署讯办。特命我前来通信,望尔速进城,有要言嘱付云

  • 窦炽传·李延寿

    窦炽,字光成,扶风平陵人,后汉大鸿胪窦章的后代。窦章的儿子窦统,汉灵帝时任雁门太守,为躲避窦武因诛杀宦官给家庭带来的灾难,窦统逃向匈奴,成为部落大人。后魏向南迁徙,他的子孙因而在代地定居,朝廷给他们赐姓纥豆陵氏。世代在

  • 卷七十·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七十 朱批甘国奎奏摺 雍正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浙江按察使【臣】甘国奎谨 奏为备陈地方情形事窃【臣】一介庸愚知识短浅仰蒙 皇上天恩畀以刑名重任受事以来朝夕兢惕勉供职守惟是浙土俗尚刁华方事

  • 卷二百三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四裔考【臣】等谨案马端临作四裔考各述其国俗与夫中土交通者所以志区?之攸分也粤稽禹贡五服周官九畿皆由侯甸以迄要荒自古疆域率视政教

  • 迹府弟一·谢绛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因資財之所長,爲『守白』之論。假物取譬,以『守白』辯。  謂白馬爲非馬也。白馬爲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爲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二)。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

  • 卷十二·顾镇

    <经部,诗类,虞东学诗  钦定四库全书虞东学诗卷十二宗人府主事顾镇撰鲁颂郑康成曰鲁者少昊挚之墟也昔周公归政成王封其元子伯禽于鲁其封域在禹贡徐州大野蒙羽之野十九世至僖公当周惠王襄王时遵伯禽之法养四种之马牧

  •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四·佚名

    大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乐闻深法。瞻仰踊跃。时诸苾刍白世尊言。若复有人。爱乐诸天。受胜妙乐。不堕三涂。修何因行。获此胜报。愿佛演说。利益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五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五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一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云何法智。乃至道智。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

  • 黔南会灯录卷第四·善一如纯

    习安天龙 如纯 辑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汉月下轮庵暌禅师法嗣习安云庵智量禅师古滇曲靖赵氏子。母张氏。寓黔之普安。礼清脱老宿芟染。后依了彻和尚具足。师因济众之心殷重。遂居习安莲社堂。苦行接待。数十余年。

  • 卷第十·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十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四上 叹佛功德 怜愍世间大医王  身皆智慧及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礼无上尊  世救要求然后得  如来无上而为归  随佛世间如犊子

  • 卷三·野竹福慧

    嘉兴大藏经 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卷三住鸡足应宗堂嗣法门人广睿编再住云南府嵩山禅院语录上堂小春朔日枫林揭赤乍暖乍寒载霜载雪一枕岩阿的喜杀龙山一杖云月的相伴寒拾饶你吸尽西江打倒东壁万

  • 定宇集·陈栎

    元代诗文别集。16卷,别集1卷。陈栎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主要版本有清康熙年间陈嘉基刻本。卷首有陈栎年表。卷1—2为序,卷3为跋,卷4为考、辨、论,卷5—6为说,卷7为问答,卷8为随录,卷9为传、行状

  • 化珠保命真经·佚名

    《佛说化珠保命真经》所宣扬的药王菩萨信仰,应本自《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讲述药王菩萨本生故事。药王菩萨在过去为了“一切众生”,自念“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遂燃身以供佛。佛说若听闻《药王菩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