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乐邦文类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复于诸苦趣也。指乐邦令归依。列圣幽赞。宿耆受生者不一。载诸竺坟。灿如星陈。及后之宗焉者渐远。率以声色求。而不知求诸心。故大鉴示以惟心。俾知欲得净土。当净其心。是善逝说观佛。而示是心是佛之旨也。是具三心十心。而往生之方也。是法藏发胜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之因行也。及后之宗焉者渐远。率弟视九品。恬嬉具缚。夫恬嬉具缚。则诸佛不必出世而度生。而群生之流浪无已也。不求诸心。则愈求愈远。三圣之观。皆外逐于相也。圣人因病以致药。众生因药而滋疾。可不哀耶。是故称乐邦。所以使理即者。缘般若而修证。拯流浪于苦轮也。言唯心。所以使观行者。本法身而解脱。见三圣于真常也。善逝指人以宝藏。大鉴启之以元钥。大鉴示人以因华。善逝接人以果地也。披其华而遗其果。犹夫无华矣。有其藏而不能启。犹夫无藏矣。事乐邦者。能外夫唯心耶。古今吾心之古今也。延极三世而不可际也。刹界吾心之刹界也。广被无边而不可穷也。净而四圣。染而六凡。吾心之四圣六凡也。不曰唯心。将安所而求乐邦也。诚知。唯心必不能无事于乐邦也。蠢尔含生。远自无始。于无生而妄生。于无我而执我。三缚十使。习染久矣。非藉济愿船栖灵圣域。则菩萨尚迷于隔阴。声闻有昧于出胎。乃下焉者。而可自期不退哉。文殊七佛导师也。无生忍非不证也。而受记往生。善财一生圆旷劫之果者也。第一义非不闻也。而发愿导归。不事乐邦。将何修而尽惟心之妙也。吾心中之阿弥陀佛。于因地所庄严。吾心之胜土为乐邦。原我之初。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我则迷而流浪。为佛心中之众生。佛则觉而修证。为众生心中之佛耳。我心即佛心。我不可得而我也。佛心即我心。佛不可得而他也。不可得而他之佛。念念度生。无间于我。而众生执不可得而我之幻我。背觉合尘。役役而颠冥于三界。悲夫。故尽修乎乐邦者。所以尽修乎吾心也。尽修乎吾心。所以远离颠倒。而证我所同于阿弥陀佛者也。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本性耳。凡阿弥陀佛所具足。我亦具足。不离我心故。乐邦非相。即我心故。非空无相。即相非相故。即相非相。则依正皆真。生佛同体矣。依正皆真。生佛同体。则乐邦之过去尊音王如来。未尝入灭。未来功德山王如来。久已成佛。现在阿弥陀如来。在十万亿佛刹外。而靡所隔也。八万四千随形好。随念随见。我心非往。彼佛不来。如镜中灯。如水中月。镜非揽灯。灯自现镜。月非入水。水常含月。在在尔。法法尔。毫相常观而非观。宝台无生而往生。若然者。谓之惟心乎。谓之乐邦乎。吾不得而知也。鹿亭上人。梓宋晓师所集乐邦文类。乞予言辨其卷。遂为稽首佛祖。抒臆见而卑之。

赐进士出身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海虞严讷撰

乐邦文类序

周道既往。百家各以其说争衡于世。久之浸息。独儒老释三之教。几于并行。大率皆主于劝善戒恶。其言不同。而其归则一。然释宗比道家为尤盛。余未尝读佛书。初无心佞佛。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戒。不敢须臾去心。佛之本意似不出此。世有习西方净土之教者。其说曰。凡夫生于五浊恶世。业网萦覆。生死不能出。苦海不能停。大雄氏不得已。而偏指一方。使人系心专注。果由是而之则达无方所矣。虽然不得其门而入。亦徒为耳。曾不知此法本乎一心一心所主必见于善故。佛指示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若因是而论。则弥陀果觉即我性是极乐遐方即我心。是一念到处应用无亏。亦何高下远近之有哉。比丘宗晓。留心教典。类成此书。其大藏经论。古今儒释所著。无非西方净土教门。或阐扬奥义。以警未达。或明示显应。以诱方来。至于长行短偈片言只字。无一不备。其善用身心可尚矣。一日持以示余。且有请曰。某留心于此有年。将以刊板化一为多广示学者。傥得一言冠其首。使人起信起修。则某克苦编镂不为枉矣。余取其书读之。诸家所示。颇有深趣。真可以发明往生大旨。启迪人之善心。徐复究其理。盖人固有之性。本自明白。无始迷妄不贪则吝。缘此病根是生众苦。若令离苦恼而获安隐。当以是而对治之。譬如神医用药。病根既去则本体如初。又如明镜受尘。揩摩有力。则本明如旧。夫如是则此书真复性还元之策。岂可寝之哉。呜呼道在迩不必求诸远。事在易不必求诸难。昔无著师。礼五台见文殊说偈有曰。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佛法无量斯言蔽诸佛土既以心为本。其务西归者。惟当善净其心而已矣。断无它术焉。

庆元庚申中元日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汪大猷序

猜你喜欢
  代序二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李叔同
  心 理 革 命·太虚
  禅门宝藏录卷中·真静天頙
  法华义记卷第八·法云
  猘狗经全文·佚名
  卷第八·通云
  卷九·赜藏主
  卷四·佚名
  目次·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五·王亨彦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十四·吹万广真
  大乘五蕴论一卷·世亲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七[宋磻]·惟白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五(末)·智周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二·坚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九七言古储光羲蔷薇【本草蔷薇一名牛棘一名牛勒一名山枣一名蔷蘼】袅袅长数寻【吴均诗袅袅能随风离离堪度日小尔雅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寻舒两肱也陆机诗女萝亦有托葛蔓亦有寻】青青不作林【楚

  • 列传第十九·李延寿

    高允 从祖弟祐 祐曾孙德正 祐从子乾 昂 季式高允,字伯恭,勃海蓚人,汉太傅裒之后也。曾祖庆,慕容垂司空。祖父泰,吏部尚书。父韬,少以英朗知名,同郡封懿雅相推敬。亦仕慕容垂,为太尉从事中郎。道武平中山,以为丞相参军,早卒。允

  •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欧阳修

    甚哉,白马之祸,悲夫,可为流涕者矣!然士之生死,岂其一身之事哉?初,唐天祐三年,梁王欲以嬖吏张廷范为太常卿,唐宰相裴枢以谓太常卿唐常以清流为之,廷范乃梁客将,不可。梁王由此大怒,曰:“吾常语裴枢纯厚不陷浮薄,今亦为此邪!”是岁四月

  • 第二○六申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六日一一四一○—四二·佚名

    新竹县典史萧启元,向新竹知县沈、申送光绪十八年春夏雨季养廉银、增廉银、役食银、马夫工食银钤领申文 钤记 台北府新竹县史钤记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八日私记典史为申请给发养廉、役食银两事。窃卑

  • 卷三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大金集礼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三十一班位表奏班序       命妇牋表       奏事班序天眷二年五月十三日奏定朝防仪式内亲王宗室已命官者年十六以上并赴起居宗室随文武官班亲王班

  • 五帝德第六十二·戴德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闇昏忽之,意

  • 卷五·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五宋 高闶 撰桓公二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按长历正月甲申朔月内无甲戌而太岁乃在甲戌恐纂年者误加之或疑甲戌在去年冬十有二月而去年不书秋冬误着此月或疑此日下书陈佗杀太子事其简编脱

  • 卷十六·吕祖谦

    <经部,书类,增修东莱书说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十六   宋 时澜 撰牧誓第四       周书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武王戎车三百两周车乗之数也虎贲三百人左右衞士武夫也如周礼虎贲

  • 卷十四·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十四    明 夏良胜 撰三重之义 【因革之礼 郊祀之礼 宗庙之礼朝廷之礼 正乐之礼】履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程頥曰君子观履之象以辨别上下之分以定

  • 第六 忤合 1·王诩

    【原文】凡趋合倍反①,计有适合。化转环属②,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③。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④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⑤。【注释】①趋合倍反:趋向合

  • 卷第七·佚名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林品第五(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二林.观心二达.奴波.法本优陀罗.蜜丸瞿昙弥在后(一○七)中阿含林品林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者。依一林住

  • 五种增上缘义一卷·善导

    依无量寿经一 依十六观经二 依四纸阿弥陀经三 依般舟三昧经四 依十往生经五 依淨土三昧经六谨依释迦佛教六部往生经等。显明称念阿弥陀佛愿生淨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一一具如下五缘义中说。问曰。

  • 乾隆福建通志·郝玉麟

    福建地方志。清郝玉麟、卢焯等修,谢德承、刘敬与纂。七十八卷,首一卷。玉麟,汉军镶白旗人。官闽浙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御史。德承字又绍,号古梅,福建闽县人。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福建自宋梁克家《三山志》后,记舆地之

  • 赤松子中诫经·佚名

    《赤松子中诫经》是道教经典中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以黄帝和赤松子对话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了大道的至简至易,这里的“道”就是告诫人们要多行善事、积功累德。教经典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赤松子中诫经》(以下简

  • 药性切用·徐大椿

    本草著作。6卷。旧题清徐大椿(灵胎)撰。该书将《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书内容再加编排,每药数据,简述性味归经,功效宜忌。其学术思想、撰述风格均与徐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迥异,实非徐氏之作。此书被收入《徐

  • 亚洲日出·杨朔

    当代散文,杨朔著。北京出版社1957年出版。作者1956年参加亚非作家会议,访问印度、埃及,记叙当地人民的生活、斗争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 女店员·老舍

    3幕13场话剧。写于1959年初。初载同年3月《人民文学》。同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初版。收入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选》、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1卷。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