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唯识二十颂讲要

  ──八年正月在上海尚贤堂讲──

  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万法唯识,心外无境,此唯识宗之说也。有难者曰:假定祗此内识,而心外别无实境,则下之四义,应不成立:一、处所之决定。二、时间之决定。三、相续不决定──相续者,人生之异名,人唯见自心中之境物,而实与众人有同等之感觉,且各人无不见,天地之所现不决定,唯见一类境焉。四、事物之作用。在难者之意,以为上之四义,确系一般公理,故有此难。

  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答曰:梦属唯心所变现之幻境,此人人共知者,当在梦中,确有定处,并有定时。恒河之水,饿鬼见为脓血等类,固唯心之境也;然众多饿鬼同见之,且一一饿鬼亦见脓秽等多物也。梦惊心慑,梦淫精损,亦非实事而生作用。如是、则上之四义,不必实境,亦可由心识构成,此分释也。

  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

  再印度人普通观念,皆信地狱。地狱中狱卒等,非实有情也;然恶人死后,同见牛头马面等狱卒,相逼为害。其中境况,则有处所,并有时间,同类恶人等受痛苦,一一恶人遍受逼害,且身体上离合冷热,起种种作用,无异生前。如是、则上之四义,即此一端,俱可了解,此总释也。

  如天上傍生,地狱中不尔,所执傍生鬼,不受彼苦故。

  难者又曰:狱卒如天界象鸟等一类傍生,不得谓非实有情。不知此等傍生,由自业力,识熟成果。至地狱中之狱卒,则并无自体业识,不过地狱中恶众生公共恶业构成之恶报。何以言之?盖天上傍生,以乐因而受乐果;狱卒虽与恶人同处于火山冰窖之中,然并无苦境可受。所执鬼如傍生之说,无有是处。

  若许由业力,有异大种生,起如是转变;于识何不许?

  外宗谓:业力转变,现诸境界,要有待乎能生各大种子。夫既许大种由业力转变境界,则谓识由业力而起如是转变,有何不可?

  业熏习余处,执余处有果,所熏识有果,不许有何因?

  又诘:业力不熏习之心外余处──如色根等,执能由业力转变而生果,而不承认受熏之识有果,则又何说?

  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

  难者闻业识现境不由大种之言,即举佛说以难之曰:既唯有识,何为佛说有根尘等十二处乎?答意:谓世尊说此,乃别有秘密之意趣,特说色法等处,以为内根外尘,均属幻合,如幻术中所现之化人,令小乘悟人是空耳。

  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

  盖识非外起,乃从阿赖耶识所藏之各自种子发生,其相分相似外境相而现,因而列为内根外尘十处。如佛所说,乃教人由根尘返求本源而不执著根尘之密意者。

  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

  依此密意教人,能使未断轮回之数取趣众生,脱离我相,证人无我真如。若欲证法无我真如,则非依此余之唯识等了义,不能澈悟。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外教小乘,既执识外别有色法,而其学说复分多派。有谓彼色之境为一大有体者;有谓非一体而为多数之极微者;有谓由此多数极微可和合或和集者:皆无是处。盖境有差异,即非一体。极微不可见闻尝触,则非实有,故非多数极微。至和合、和集二义,乃依极微而生,极微之说既不成立,自然上之二义无所根据矣。

  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兹先发挥亦非多极微之义,有反证二:一、极微之义,乃不可再分之原子,然有四围上下等方,每方合一极微,则一极微而成六分矣。是仍可分,不成为极微。二、若此极微,与他之六可同在一处,不占方分,则虽聚集无数极微,仍各一极微也,纵使和合和集,亦不能成现象之境。

  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

  难者转计曰:极微是无方分,故无集合;然极微而下之聚色,如子微等固可和合、和集,成为宇宙间形形色色之物也。诘曰:所云聚色如子微等,非极微之所合成耶?既云极微无合,又安有聚色能合哉!若又转计聚色亦复无合,则聚色有方分,既亦无合,又何须计极微以无方分故无合哉!

  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

  盖极微如有方分,即可由一而六合,不应成一。若无方分,即无形体,对于日光,应不成影,亦无障蔽,如是虽聚诸色,亦不成为影障。此有分无分,均不合理,乃明极微之谈,不能成立。

  一应无次行,俱时至未至,及多有间事,并难见细物。

  再证明彼境非一之义:盖境若是一,世间万有,应可一目了然,何以凡观一境,目光所接,均有先后次第不能一蹴即至?又凡一实境,均有间隙,且多有难见之细物,皆可证明境之非一也。以上摧破唯物理论已无余地,下更就事实问答之。

  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或以吾人现觉有人物等,确缘外境,方有此觉。不知梦及梦等固无外境,如正梦时,意识感觉梦境,亦何殊醒时现觉乎?况吾人于现觉起时,唯能觉色、声、香、味、触者,及所觉之色、声、香、味、触同现起于五识中耳,本不计为心外之物。逮计为心外之境物,已落独头意识之非量境,早非现觉之现量矣。故现量中决无心外之境。

  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未觉不能知,梦于见非有。

  或又以事后忆念,为过去所受外境之证。不知由眼识等所生之相分,迷与外境相似,即能从此发生忆念,何须外境?譬如梦境,当其未觉,竟不知梦中所见,皆非实有。人生大梦未觉,亦复如是。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

  或疑谓:假如有人遇善恶二友,所闻之法,或邪或正,此二识乃因友教而生,仍属外境。不知各人自他诸识,展转相续,久之为正为邪,即得决定,岂假心外之力?或又转计无心外物,何以梦中杀人,不受罪报,醒时则必得杀果乎?然梦中之心,为睡眠所蔽,增上力弱,故造业感果,不及觉时之殊胜耳。

  由他识转变,有害杀事业。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或又以为有识无身,不能成杀害事业。不知此业仍由屠杀者之意识身识所造;如鬼魔等乃能以意念势力,令人失念,发生种种病狂;此即印度人普通心理所承认者也。

  弹吒迦林空,云何由仙忿?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

  再如弹吒迦林,为仙人魔法所灭,一扫而空;忿恚意业,世尊说如意罚大罪。何云有识无身,不能造业?

  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或更追进一层,以他心智为有自他分别,唯识之说,仍不成立。不知他心智者,所知他心,亦非真实。何以故?以知他心,如知自心;未成佛时,自心不能真知自心,亦如佛境之不能知也。

  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作者只随自具知能,略述唯识意义,至诸佛世尊所有一切境,一切种智,广大渊深,不可测度,则在学者默会焉可耳。

  案:唯识之义,不过离心无境,原不必灭境求心,但了境唯心,则由境空继得心空,自然转识成智,上穷佛法,下利人生,胥在乎是已。(刘笠青、史一如合记)(见觉社丛书第四期)

  (附注) 觉刊原题“听太虚法师讲唯识二十颂纪略,靖如”记。法相唯识学改题“唯识二十颂讲要”,今依之。靖如,乃刘笠青、史一如之合名也。


猜你喜欢
  净名玄论卷第一(名题上)·吉藏
  题汉藏教理院二期毕业同学录·太虚
  妙法蓮華經卷第七·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四·永觉元贤
  卷第六·佚名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上·道液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四·佚名
  卷二百三十·佚名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佚名
  礼法华经仪式·知礼
  卷第二十四·佚名
  卷第一百九十一·佚名
  目次·济悟
  佛教之初输入附寻二:《四十二章经》辨伪·梁启超
  俱舍论疏 第二十三卷·法宝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八出 倩优·李渔

    〖缕缕金〗(丑上)央媒妁,聘家婆。谁知乔女子,忒心多。要相中才郎貌,方才许可。这桩险事待如何?几乎难杀我,几乎难杀我!我阙里侯央了媒婆,遍求亲事,许他一个元宝谢媒。自古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果然寻了一位小姐,是个绝世佳人。

  • ●寻亲记目录·王錂

    第一齣 开宗第二齣 对雪第三齣 修筑第四齣 遣役第五齣 吿借第六齣 催逋第七齣 伤生第八齣 移尸第九齣 唆讼第十齣 枉招第十一齣 遣奴第十二齣 省夫第十三齣 发配第十四齣 贿押第十五齣 託梦第十六齣 

  • 卷六·沈德潜

    ☆徐元文字公肃,江南昆山人。顺治己亥赐进士第一人,官至大学士。○登Ю﹀峰高峰直上势崔嵬,闽越雄州一柱开。路转千盘随石笕,崖临百丈耸丹台。鸟飞天外山如镜,人到云中海似杯。便欲凌虚生羽翼,然绁马阆风来。○春日阅武召百

  • 卷五百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十张祜张祜字承吉清河人以宫词得名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多不合自劾去尝客淮南爱丹阳曲阿地筑室卜隐集十卷今编诗二卷游天台山崔嵬海西镇灵迹传万古羣峰日来朝累累孙侍祖三茅即

  • 卷四十一·志第十七·地理二·张廷玉

        ◎地理二   ○山东山西   山东《禹贡》青、兖二州地。元直隶中书省,又分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属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卫。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九年

  • 第一一示贴天运(实则光绪)十五年十月十日一一一○七-七·佚名

    新竹县都城隍,监理醮务,示告孤魂候领衣食、冥资后,各返幽途,不准逗留晋封威灵公、新竹县都城隍、监理醮务为示知事。照得醮务,定于本月二十三日起,至二十五日完满。除先期谕饬城乡土庶、郊户,随缘助施外

  • 181.黄袍加身·林汉达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后周的政局不稳。京城里人心浮动,谣言纷纷,说赵匡胤(yìn)快要夺取皇位啦。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

  • 卷二十三·陆陇其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録卷二十三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尧曰咨尔舜章总防 防引存疑皆云此章不必节节讨个中字盖厯圣相承虽只是一中然记者则未尝特把中字做个骨子也其説固是然亦安知记者不以中字做骨子也理既可通何

  • 卷十·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十庄公七年春夫人姜氏防齐侯于防【防杜注鲁地】【左传】七年春文姜防齐侯于防齐志也【谷梁传】妇人不防防非正也文姜数与齐侯防至齐地则奸发夫人至鲁地则齐侯之志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

  • 左传折诸卷十八·张尚瑗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十八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襄公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殡檀弓襄公朝于荆康王卒荆人曰必请袭鲁人曰非礼也荆人强之巫先拂柩荆人悔之即此事又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所以异于生也诸侯使臣致襚之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八)第二分散陀那经第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毗诃罗山七叶树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王舍城有一居士。名散陀那。好行游观。日日出城。至世尊所。时。彼居士仰观日时。默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佛刹。一一刹中。有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及无量无数声闻之众。以诸香花幢幡宝盖。持用供养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南方恒河沙数佛刹。一一刹中

  • 卷第一百五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根蕴第六中一心纳息第五之二诸法无学正见相应。彼法无学正思惟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此中无学正见一切地可得。非一切无漏心。无学正思惟一切无

  • 云卧纪谈卷下·晓莹

    东都妙慧尼寺住持净智大师慧光。出於成都范氏。其着书号唐鉴。乃其叔父也。 徽庙时。禁中以法衣施诸禅长老。光亦与焉。因命资次说法。而光受当其末。升座问答罢。顾视大众曰。若论说禅说道。则诸大禅师已说了也。教

  • 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下·玄沙师备

    上堂。闻燕子叫。云。深谈实相。善说法要。便下座。僧请益。和尚今日上堂。闻燕子叫。示众道。深谈实相。善说法要。未审尊意如何。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去。谁信你。师指灯笼问僧。我唤者个作灯笼。你唤作

  • 风骚旨格·齐己

    诗论。唐人齐己撰。一卷。己有《白莲集》已著录。此编分题论诗,其题为:六诗、诗有六义、诗有十体、诗有十势、诗有二十式、诗有四十门、诗有六断、诗有三格。题下有分论,且引诗一句为证。表现出唐人研究诗体、诗理之

  • 湖上闲思录·钱穆

    《湖上闲思录》是由作者钱穆编写。该书是由作者在1948年徜佯于湖光胜景中闲思遐想的结晶,分别就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诸多或具体或抽象的相对命题。你若太过注意到自然界去,正如行人在大黑深夜的旷野里,老把眼睛张望到无边

  • 秘密相经·佚名

    凡三卷。宋朝施护译。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册。内说毗卢遮那佛住于一切如来三昧界中时,金刚手菩萨请问秘密法仪之要略,佛乃为说普尽三摩地真实出生诸三摩地根本法门、菩提心月曼拏罗相、观影像相、金刚杵莲华、本尊等法、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