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唯识三十论题前谈话

  ──二十五年四月在武进佛学会讲──

  这唯识三十论的中心理论,即是阐述“唯识”。没有讲到论文以前,先检讨他的历史发展,明了论的内容──特殊的学理,以作佛学全学程的思想体系之研究,和观察唯识学在佛学上之位置;更探讨佛学各派的历史背景,主要原理,而决定唯识学真正的价值。  唯识学原理,原为佛说。在华严经里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又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与识,原没有什么差别的,心意识三者,并非各有其独特的性格,所以,在楞伽、密严等很多的经典里,都有讲到“一切法唯心”或“唯识所变现”。最明显的,像解深密经说:‘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但根据经文,这到底是怎样底说法?在本质方面讲,由识的功能所变;在现境方面讲,由种种识的分别所现。这在胜鬘诸经里,也都有讲到。具体的说,唯识的根源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至教量。佛在世说法,已构成“唯识”的明切观念,然后,诸大菩萨依此思想底根源为出发点,去建立一种能适合于今后的佛教之唯识学。唯识学是超越当时世间学的学问,他有一种普遍适当性与必然性,有启示人们理智的思想能力作用,因此,唯识学也是适用于二十世纪的一种学说。

  在佛灭度八九百年之后,有无著菩萨出现于世,证得法光定,位登第一地或说第三地,以纯大乘法的非空非有中实义为根据,而斥破外小的我执与法执;以识缘识现为本位,不管他是主观或客观的一切现象,归纳为“唯识”,而奠定唯识学之基础。从心意识三方面的──广义的一切心心所法为中心,统一切法不离于识的范围,这是无著菩萨具体的理论。而且,他礼请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降临于我们的人世间,说瑜伽师地论等五部论。无著当时受弥勒菩萨的开导而兴起,跟著一步一步的推动前进。

  更造了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论等,都是建立大乘法相唯识学的基本典籍。无著、兄弟三人,二弟天亲,三弟师子觉,都于佛法出家修学。天亲初宏小乘法,后因无著的教诫,接受大乘真义,于是,宣告舍小归大而修学大乘。首著摄大乘论释而宏扬唯识大乘。正因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大乘思想,即是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义,亦即大乘佛法宗旨所在,故大乘佛法均以“唯识”的基础而确立。天亲菩萨对于“唯识”为题的第一部著作,是唯识二十论,以二十三首颂构成全论。先提出种种的疑难和问题,否定不健全的学说的不当,使外小立论均不成立;而自身却成立了唯识之理。他又自行为二十颂详加解释,发展独特的思想,所以这唯识二十论,为研究唯识所不可不注意的一部书了。

  唯识学的逐渐发展达到最高度的成功,这不是突如其来的。先经过了释尊、慈尊及无著菩萨的发挥,作为研究唯识之准备。次有位登四加行位的天亲菩萨,不断底实修唯识观,根据所传的唯识义理,而另以个人所修证到的智境,运用个人的慧辩,以全力去组织与发扬唯识学的真理。在境行果的阶层上,确定了解修证的方法;在明白法界性相诸法或修习禅定净土的原则上,确切了别一切法的因果实理。这部唯识三十论的文义,便是这一纲宗与标准了!大乘唯识学,根源于释迦牟尼佛的教说,到了天亲菩萨,方以唯识为题造论,完成唯识学的学说。因此,天亲菩萨,也可说是建立唯识学的初祖。天亲著述的唯识二十论,虽也有古今诸大德处处宏扬,可以作为与外小对辨的工具;但能高建法幢,包含佛法相性行果实义,精细而宏富的,到底要推唯识三十论。

  此三十论是天亲晚年的杰著,可惜未为解释。凡于此论有所论述者,都是后进的十大论师。在互相辨论之下,当时十大论师各运用精密的思想,以达到适当、完备;其中,应以安慧、护法二大论师为依归,这是古代唯识学者所公认的。再就护法与安慧比较,护法的思想,是最周密而又最宏富的。所以,唐代玄奘大师,采集十大论师之教材要义,糅为成唯识论的十卷玄文,而奉护法论师的理论为轨律。此非玄奘偏见,实因理论上有不得不尊重优胜之处。然而,安慧论师毕竟不凡,故他的唯识学说,流传入西藏,至今仍为西藏学者所宗。在中国,继承玄奘的唯识学者,有慈恩寺的窥基,及慧沼、智周诸大师。他们除掉尊重佛说,采用佛说以外,专门研究唯识学,作思想的训练,以养成一切法不离于心,绝对没有隔离于心而孤立存在的什么事物之“唯识”宗风。

  但是,不幸得很!唐武宗的破坏后,文疏散失。后来佛教复兴,分为宗下、教下,而所谓教下又四教与五教各行其是。因此,唐末直到清季这一千多年的中间,纵有极少数的学者,对于法相唯识学感觉兴趣,都得不到个中要旨,因为唯识的文献太缺乏了。有人说:唐代以后的中国佛教,形式上在活动,内部却呆滞了,这种讥笑与批评,真是不错。但在日本,专宏法相唯识的道场,从唐代迄今,尚有五十多个寺院。至清末民初,在国际文化之互相交流下,法相唯识学的文疏,又回到中国来了。近二三十年间,此学不但与其他各宗有平衡的发展,而且超越了其他。从此,中国大乘唯识学,又有复兴的趋向。

  世亲菩萨,亦名天亲。因为他的父母求天主而生此子,以为他是天主的亲属,所以叫天亲。又叫世亲,以彼天神亦名世间主的缘故。这不是理论的考证,是通俗历史的传说。

  此论的三十首颂文,是世亲菩萨所造的,故名三十颂。今成立三十论者,以三十颂前及中间,更加有征问发起及分别段落等文句;这是出于继承世亲而解释此唯识学的护法等十大论师;再由玄奘采取十大论师的释文,加以连贯而科为唯识相性位的分判,于是乃译辑而成今所讲的唯识三十论。

  照普通人说起来,识指“知识”而言。又据心理学所研究的“意识”,含有情感、意志、知识三种。在哲学上的认识论,亦是讨论智识的。唯、有独但义,或者说:独有知识,故曰“唯识”,除识以外之非知识的,都在排斥之例。此世俗的误解,与佛法的唯识义,有相当的不同。本来,肯定是识,而用唯字否定非识的反面,故曰“表心有,唯遮境无”。根据这个基本的原则,去观察了别宇宙人生一切事象,也就是唯识观。但世人没有明了识字之含义,故于此不能没有错误与疑难。所以,最重要的,要讲明识的范围,识量既明,自知“识外无别法”的确当。所讲的识虽有八个,此论则说为三能变。而识之根本,即初能变的第八阿赖耶识;第二能变为第七识,及第三能变之前六识,都依止于初能变的第八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能见色、闻香,以至能够了知分别的,是意识。意识所依的,即是六识底下的意根,那就是第七末那识。而第七识与前六识共同所依的,内变根身、外变器界的,那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第八阿赖耶识和第七末那识,是心识中内在的、微细的特殊性质,心理学上还没法讲到;所以,我们对于唯识学的价值,格外觉得可贵。阿赖耶识的第一要义,就是受持。依著第八识生起的前六识有种种功用,所谓种种心理作用,如意志、感情等。在意志上,有善、恶之区别;在感情上,有喜、怒、哀、乐的生起。刺激善恶与喜怒生起的五十一种心所法,是与八识心王相应的,与识同缘,与识同现。

  不但此也,识之相分,能摄尽法界,凡宇宙人生一切事象,都依识生起而不离于识。在前面已经说过,唯识,即是识──心心所法所变现的;也就是第八含藏的种子所变现的。例如色法种子所变的五根,无论人界、畜生界都有──身体,即是五根所依,这即所谓内变根身。此外,还有识所变现的色,有显色、形色等等差别;但色法的本质,是第八识上所生起的现行相分。在显现了知上讲,现前的眼识能了别色尘的影像,推知内在必有本质的增上力而能发生识的作用。根、尘、识三者的活动,有其固定的、合一的构造之体系。识的立场,间于根尘两者之间,而识生起作用,亦有藉于根与尘的助缘;而色法之多种多样,又皆不离于识之了别与变现。

  除五根、五尘的色法以外,还有法处所摄色。如极微色:科学上分析色法的名称与形态,有原子、分子、电子。这些既非眼识所能看见,亦非显微镜所能照见,但可以数学理论为基础,分析推究以证明原子由于电子多少而成。天文学上说,太阳系外有许多恒星构成别的宇宙体系,以之积成星海、星河,这些也不是望远镜所全能观察了知,这在佛学上叫做极迥色。还有很多遍计执的心理,由颠倒而生起的想像,如想像兔子头上有角,并想兔角色的青黄及形的大小,这完全是遍计所执的妄法,根本无此物。在宗教、哲学界论到宇宙未生之前,万法从何而来?有人计执有造物主的神,在佛法上则否认此主神的存在,说这不过是遍计所执的妄相色,与妄执兔角是一样的。

  依心心所色更有分位的表现,这是心色的界位与分量,如时间、空间、数目、文字等。在时间方面讲,有生、住、异、灭,过、未、今的畛域。在空间方面讲,有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的界限。这些,在俱舍论里有十四分位法,在百法论上有廿四位分位法。凡此分位,都是思想建立的范畴,依佛理来判断,此分位是心、心所、色上的假法,故皆包含在识的范围之内。

  以上,总明有为诸法的因缘生法,皆是识之所变现;然一切法因缘所成,而其真实的自体性不可得。所以在形式上变迁差别,而法性不生不灭,常住如是,离文字相,离名言相;故穷究诸法之本源,成无分别智亲证真如无为法性。此无为法性,即识变诸法之本性;无为法即是识之真实性,是平等无分别之绝对的真理。若明上述识之范围,则唯识义成,更无问题。

  复次、唯识学在佛法中之地位如何?原来、佛法在各宗派里,各有种种说法之不同。这各宗派之分别,失掉了原始佛教活泼之真意义。在印度方面讲,佛灭度后,初五百年有小乘二十派,因思想上的冲突,相起辩论。至第二五百年,大乘佛法兴起,小乘不是大乘的对手,故各派即失其地位。到第二五百年末,则成大乘性相、空有宗义的对立。第三五百年,又转为显密并流。此时,小乘佛教渐隐没,而大乘空有宗义亦更无竞争之能力。中国方面,先有罗什传成实、三论,颇盛行于一时;继而有菩提流支、真谛等明大乘法相义;天台家的四教,贤首家五教,将大乘空有义融贯;后有禅宗独盛,乃分教下、宗下相并峙。如此流传到明、清以来,宗下的、教下的都修净土行,丛林里渐成禅净双修,以维持佛教的残局。

  什么教乘或宗派,到现今已渐失其区别。应看作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佛的说法方便善巧,都为了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这千差万别的说法,因众生机宜的关系,都是大圆觉海里流出来的妙法,在本质上无可分别。但在众生根机上,可以这样分判:第一、是五乘共法:破邪因果,而说明世出世间的善恶因果,令一切众生去恶取善,这唯就俗谛而说。第二、出世三乘共法:在真谛明生空观,人无我,三界有漏皆苦,解脱三界生死之苦因和苦果。再进一步而言,就是第三大乘不共法:以法空观达法无我,发大悲心普度众生,以一法遍一切法,一众生遍一切众生故。若能如是了知诸法性相,进而修菩萨行,达到证佛果位,此为大乘佛法境、行、果之修学次第。今讲之唯识三十论,特别注重大乘境的法相,这就是此论的特色。若于一切境界事理,没有正确的认识或分别,那末、修行与证果,不易有什么实效。所以、本论广明唯识境,在佛法中,实有其不可磨灭的光荣与价值。(灯霞记)(见二十五年七月佛教日报)


猜你喜欢
  俱舍论记 第三卷·普光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四(末)·窥基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佚名
  序·钱伊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佚名
  和菩萨戒文一本·佚名
  炼丹运气为外道之法·印光
  称叹如来品第二·佚名
  佛说太子和休经·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七[宋铭]·惟白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智旭
  了本生死经·佚名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卷上·佚名
  卷第二十五·智旭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八·明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二出 班师·姚茂良

    【行香子】〔生上〕掌握雄兵。扫荡膻■〈羊星〉。〔小生〕只因恢复东京。英雄至此。立节全名。〔小外〕显威风。施勇敌。建功勋。〔生〕孩儿正所谓见物不取。失之千里。〔小生〕爹爹为何说此言语。〔生〕想我父

  • 楔子·郑光祖

    (末扮白敏中上,诗云)黄卷青灯一腐儒,九经三史腹中居。试看金榜标名姓,养子如何不读书。小生姓白,双名敏中,乃白乐天之弟。本贯太原人也。五岁读书,七岁能文,九岁贯通六经。诸子百家,无不通晓。但出诗一章,士庶递相传写,皆以

  • 15.王维:五言律诗二首·施蜇存

    使至塞上 单车欲向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

  • 十一集 四卷·钱德苍

    杂剧磨房(丑上)闲来无事嬉打哄,只见婆娘打老公。吾问婆娘因何事?灶下没了一个吹火筒。正是: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妈妈不贤,恼恨心头。自家孔怀。哥哥孔亨,他上京求取功名,一去杳无音信,妈妈将嫂嫂打在磨房中挨磨。吾想他弓鞋脚小,怎

  • 志第十 乐二·沈约

    蔡邕论叙汉乐曰:一曰郊庙神灵,二曰天子享宴,三曰大射辟雍,四曰短箫铙歌。 晋郊祀歌五篇,傅玄造: 天命有晋,穆穆明明。我其夙夜,祗事上灵。常于时假,迄用有成。于荐玄牡,进夕其牲。崇德作乐,神祗是听。 右祠天地五郊夕牲歌一篇

  • 鸿猷录卷七·高岱

    高岱 封国燕京 靖难师起 转战山东 再出河北 ○封国燕京 成祖文皇帝 太祖第四子洪武三年庚戌四月太祖诏封诸皇子 成祖封燕王国燕京即今京师旧为北平布政使司城池宫殿仍元旧惟昜瓦色 十一年十一月定诸王宫城制式 太

  • 一三七九 浙江巡抚福崧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部数折·佚名

    一三七九 浙江巡抚福崧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部数折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浙江巡抚臣福崧跪奏,为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遵例汇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内奉颁《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改本一部,钦奉谕旨令将抽

  • 卷二·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二宋 吕中 撰太祖皇帝建隆四年干德六年开宝九年即帝位建隆元年春正月甲辰,上受周禅即皇帝位。先是,契丹、北汉连兵犯边,周帝命上领诸将御之。士卒服其恩威,军校苖训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黒光

  • 卷一百三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兵考教閲宋宁宗庆元元年十一月命宰执大閲二年三月命诸军射铁帘嘉泰三年十月命两淮诸州以仲冬教閲民兵万弩手四年四月命内外诸军详度纯队法六月诏沿江四川军帅简练军实开禧元年六

  • ●卷之二·吕坤

    乡甲至要 乡甲事宜 ○乡甲至要 一乡约原为劝民保甲原为安民行之而善则民乐于行行之扰民不惟无益而又害之如约长保长不许用无身家棍徒使挟倚外需索一不扰约保不许出一里之内人不许拘数惟令一处住居者行之则近便易行二

  • 卷七·李廉

    <经部,春秋类,春秋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会通卷七      元 李廉 撰庄公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齐大灾张氏【天火曰灾书大志其甚也齐人来告鲁往吊之故书】【案公羊曰大灾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防也外

  • 序·傅逊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序昔者夫子春秋成而三氏翼之左氏尝及事夫子其好恶与之同而又身掌国史典故其事最详而辞甚丽公谷二氏私淑之子夏而以能创义例有所禆益于经学士大夫多习之其为左氏而显者汉丞相张苍诸王太傅贾谊

  •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卷上·佚名

        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

  • 佛说五恐怖世经·佚名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有五当来恐怖。未到未成且来不久可畏。当善思惟以方便远离之。何谓五一者谓后当来比丘。身无行无戒意不拘无慧从身。自无行无戒意不拘至无慧内。彼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三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三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或二卷十二纸永昌元年于魏国东寺译见大周录初出与后实叉难陀译不思议境界经同)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一

  • 卷第十五·费长房

    历代三宝记卷第十五上开皇三宝录表臣房言。臣闻有功于国史录其勋。有政于民碑传其德。况如来大圣化洽无穷而不垂美。百王流芳千载者也。臣窃寻览。自汉魏已来代有翻译。而录目星散经多失源。世罕缀修时致间绝。缘此佛

  • 敝帚稿略·包恢

    宋代诗文别集。8卷。包恢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作大都疏通畅达,沛然有余,其奏札诸篇,亦剀切详明,得敷奏之体。”包恢论诗歌创作,强调主观修养,和陆九渊思想一脉相承,但也讲浑然天成:“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

  • 谈薮·庞元英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旧题宋庞元英撰。 《四库全书总目》云:庞元英为宰相籍子, 乃元丰中人。此书乃多叙南宋宁、理两朝事,相距百载,其伪殆不足攻。”《秘书省续四库书目》子部小说家类作四卷, 《四库总目》子部小说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