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七 内部冲突

自从庄士敦入宫以来,我在王公大臣们的眼里逐渐成了最不好应付的皇帝。到了我结婚前后这段时间,我的幻想和举动,越发叫他们觉得离奇,因而惊恐不安。我今天传内务府,叫把三万元一粒的钻石买进来,明天又申斥内务府不会过日子,只会贪污浪费。我上午召见大臣,命他们去清查古玩字画当天回奏,下午又叫预备车辆去游香山。我对例行的仪注表示了厌倦,甚至连金顶黄轿也不爱乘坐。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我把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方便的宫门门槛,叫人统统锯掉。我可以为了一件小事,怪罪太监对我不忠,随意叫敬事房答打他们,撤换他们。王公大臣们的神经最受不了的,是我一会想励一精一图治,要整顿宫廷内部,要清查财务,一会我又扬言要离开紫禁城,出洋留学。王公大臣们被我闹得整天心惊肉跳,辫子都急成白的了。

我的出洋问题,有些工公大臣考虑得比我还早,这本来是他们给我请外国师傅的动机之一。我结婚后接到不少造老的奏折、条陈,都提到过这个主张。但到我亲自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了反对。在各种反对者的理由中,最常听说的是这一条:

“只要皇上一出了紫禁城,就等于放弃了民国的优待。既然民国没有取消优待条件,为什么自己偏要先放弃它呢?”

无论是对出洋表示同情的,还是根本反对的,无论是对“恢复祖业”已经感到绝望的,还是仍不死心的,都舍不得这个优待条件。尽管优待条件中规定的“四百万岁费”变成了口惠而实不至的空话,但是还有“帝王尊号仍存不废”这一条。只要我留在紫禁城,保住这个小朝廷,对恢复祖业未绝望的人固然很重要,对于已绝望的人也还可以保留饭碗和既得的地位,这种地位的价值不说死后的恤典,单看看给人点主、写墓志铭的那些生荣也就够了。

我的想法和他们不同。我首先就不相信这个优待条件能永远保留下去。不但如此,我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到自己处境的危险。自从新的内战又发生,张作霖败退出关,徐世昌下台,黎元洪重新上台,我就觉得危险突然逼近前来。我想的只是新的当局会不会加害于我,而不是什么优待不优待的问题。何况这时又有了某些国会议员主张取消优待的传说。退一万步说,就算现状可以维持,又有谁知道,在瞬息万变的政局和此起彼伏的混战中,明天是什么样的军人上台,后天是什么样的政客组阁?我从许多方面——特别是庄士敦师傅的嘴里已经有点明白,这一切政局的变化,没有一次不是列强在背后起作用。与其等待民国新当局的优待,何不直接去找外国人?如果一个和我势不两立的人物上了台,再去想办法,是不是来得及?对于历代最末一个皇帝的命运,从成汤放夏桀于南巢,商纣自焚于鹿台,犬戎弑幽王于骊山之下起,我可以一直数到朱由检上煤山。没有人比我对这些历史更熟悉的了。

当然,我没有向王公大臣们说起这些晦气的故事,我这样和他们辩论:

“我不要什么优待,我要叫百姓黎民和世界各国都知道,我不希望民国优待我,这倒比人家先取消优待的好。”

“优待条件载在盟府,各国公认,民国倘若取消,外国一定帮助我们说话。”他们说。

“外国人帮我们,你们为什么不叫我到外国去?难道他们见了我本人不更帮忙吗?”

尽管我说的很有道理,他们还是不同意。我和父亲、师傅。王公们的几次辩论,只产生这个效果:他们赶紧忙着筹办“大婚”。

我所以着急要出洋,除上面对王公大臣们说的理由之外,另外还有一条根本没有和他们提,特别是不敢向我的父亲提,这就是我对我周围的一切,包括他本人在内,越来越看不顺眼。

这还是在我动了出洋的念头以前就发生的。自从庄士敦入宫以后,由于他给我灌输的西洋文明的知识,也由于少年人好奇心理的发展,我一天比一天不满意我的环境,觉得自己受着拘束。我很同意庄士敦做出的分析,这是由于王公大臣们的因循守旧。

在这些王公大臣们眼里,一切新的东西都是可怕的。我十五岁那年。庄士敦发现我眼睛可能近视,建议请个外国眼科医生来检验一下,如果确实的话,就给我配眼镜。不料这个建议竟像把水倒进了热油锅,紫禁城里简直炸开了。这还了得?皇上的眼珠子还能叫外国人看?皇上正当春秋鼎盛,怎么就像老头一样戴上“光子”(眼镜)?从太妃起全都不答应。后来费了庄士敦不少口舌,加之我再三坚持要办,这才解决。

我所想要的,即使是王公大臣早得到的东西,他们也要反对,这尤其叫我生气。比如安电话那一次就是这样。

我十五岁那年,有一次听庄士敦讲起电话的作用,动了我的好奇心,后来听溥杰说北府(当时称我父亲住的地方)里也有了这个玩艺儿,我就叫内务府给我在养心殿里也安上一个。内务府大臣绍英听了我的吩咐,简直脸上变了色。不过他在我面前向例没说过抵触的话,“嗻”了一声,下去了。第二天,师傅们一齐向我劝导:

“这是祖制向来没有的事,安上电话,什么人都可以跟皇上说话了,祖宗也没这样干过……这些西洋奇技一一婬一一巧,祖宗是不用的……”

我也有我的道理:“宫里的自鸣钟、洋琴、电灯,都是西洋玩艺,祖制里没有过,不是祖宗也用了吗?”

“外界随意打电话,冒犯了天颜,那岂不有失尊严?”

“外界的冒犯,我从报上也看了不少,眼睛看和耳朵听不是一样的吗?”

当时或者连师傅们也没明白,内务府请他们来劝驾是什么用意。内务府最怕的并不是冒犯“天颜”,而是怕我经过电话和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在我身边有了一个爱说话的庄士敦,特别是有了二十来种报纸,已经够他们受的了。打开当时的北京报纸,几乎每个月至少有一起清室内务府的辟谣声明,不是否认清室和某省当局或某要人的来往,就是否认清室最近又抵押或变卖了什么古物。这些被否认的谣言,十有九件确有其事,至少有一半是他们不想叫我知道的。有了那些报纸,加上一个庄士敦,早已弄得他们手忙脚乱,现在又要添上个电话,作为我和外界的第三道桥梁,岂不更使他们防不胜防?因此他们使尽力气来反对。看师傅说不服我,又搬来了王爷。

我父亲这时已经成了彻底的维持现状派,只要我老老实实住在紫禁城里,他每年照例拿到他的四万二千四百八十两岁银,便一切满足,因此他是最容易受内务府摆布的人。但是这位内务府的支持者,并没有内务府所希望的那种口才。他除重复了师傅们的话以外,没有任何新的理由来说服我,而且叫我一句话便问得答不上来了:

“王爷府上不是早安上电话了吗?”

“那是,那是,可是,可是跟皇帝并不一样。这件事还是过两天,再说吧……”

我想起他的辫子比我剪得早,电话先安上了,不让我买汽车而他却买了,我心里很不满意。

“皇帝怎么不一样?我就连这点自由也没有?不行,我就是要安!”我回头叫太监:“传内务府:今天就给我安电话!”

“好,好,”我父亲连忙点头,“好,好,那就安……”

电话安上了,又出了新的麻烦。

随着电话机,电话局送来了一个电话本。我高兴极了,翻着电话本,想利用电话玩一玩。我看到了京剧名演员杨小楼的电话号码,对话筒叫了号。一听到对方回答的声音,我就学着京剧里的道白腔调念道:“来者可是杨——小——楼——呵?”我听到对方哈哈大笑的声音,问:“您是谁呵?哈哈……”不等他说完,我就把电话挂上了。真是开心极了。接着,我又给一个叫徐狗子的杂技演员开了同样的玩笑,又给东兴楼饭庄打电话,冒充一个什么住宅,叫他们送一桌上等酒席。这样玩了一阵,我忽然想起庄士敦刚提到的胡适博士,想听听这位“匹克尼克来江边”的作者用什么调儿说话,又叫了他的号码。巧得很,正是他本人接电话。我说:

“你是胡博士呵?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您是谁呵?怎么我听不出来呢?……”

“哈哈,甭猜啦,我说吧,我是宣统阿!”

“宣统?……是皇上?”

“对啦,我是皇上。你说话我听见了,我还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儿。你有空到宫里来,叫我瞅瞅吧。”

我这无心的玩笑,真把他给引来了。据庄士敦说,胡适为了证实这个电话,特意找过了庄士敦,他没想到真是“皇上”打的电话。他连忙向庄士敦打听了进宫的规矩,明白了我并不叫他磕头,我这皇上脾气还好,他就来了。不过因为我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也没叫太监关照一下守卫的护军,所以胡博士走到神武门,费了不少口舌也不放通过。后来护军半信半疑请奏事处来问了我,这才放他进来。

这次由于心血来潮决定的会见,只不过用了二十分钟左右时间。我问了他白话文有什么用,他在外国到过什么地方,等等。最后为了听听他对我的恭维,故意表示我是不在乎什么优待不优待的,我很愿意多念点书,像报纸文章上常说的那样,做个“有为的青年”。他果然不禁大为称赞,说:“皇上真是开明,皇上用功读书,前途有望,前途有望!”我也不知道他说的前途指的是什么。他走了之后,我再没费心去想这些。没想到王公大臣们,特别是师傅们,听说我和这个“新人物”私自见了面,又像炸了油锅似地背地吵闹起来了。

总之,随着我的年事日长,他们觉得我越发不安分,我也觉得他们越发不顺眼。这时我已经出紫禁城玩过一两次,这是从我借口母亲去世要亲往祭奠开始,排除了无穷的劝阻才勉强争得来的一点自由。这点自由刺激了我的胃口,我越发感到这些喜欢大惊小怪的人物迂腐不堪。到民国十一年的夏季,上面说的几件事所积下的气忿,便促成了我下决心出洋的又一股劲头。我和王公大臣们的冲突,以正式提出留学英国而达到高峰。

这件事和安电话就不同了,王公大臣们死也不肯让步。最后连最同情我的七叔载涛,也只允许给我在天津英租界准备一所房子,以供万一必要时去安身。我因为公开出紫禁城不可能,,曾找庄士敦帮忙。在上节我已说过,他认为时机不相宜,不同意我这时候行动。于是我就捺下性子等候时机,同时暗中进行着私逃的准备。我这时有了一个忠心愿意协助我的人,这就是我的弟弟溥杰。

我和溥杰,当时真是一对难兄难弟,我们的心情和幻想,比我们的相貌还要相似。他也是一心一意想跳出自己的家庭圈子,远走高飞,寻找自己的出路,认为自己的一切欲望,到了外国都可以得到满足。他的环境和我的比起来,也像他的身体和我的身体比例一样,不过只小了一号。下面是他的自传的一段摘录: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欧阳修
  虞預晉書·汤球
  ●卷一·陆深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三·佚名
  卷之四百七十一·佚名
  一百零八 曹寅奏陈江宁扬州雨水情形摺·佚名
  儒林宗派卷四·万斯同
  十一、记姚和卿先生·包天笑
  ·劝捐乡会试公费约·丁曰健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陈寿
  赵知礼传·姚思廉
  卷八十四·佚名
  卷一百二十六之十六·雍正
  馆阁续録卷一·陈骙
  李锡钦·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八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八十九舒元舆舒元舆婺州东阳人元和中登进士第调鄠尉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改着作郎分司东都李训与元舆善训用事再迁左司郎中御史大夫李固言表知杂事固言辅政权知御史

  • ●滿洲實錄卷三·佚名

      己亥歲至癸丑歲(萬曆二十七年至四十一年)   ◆己亥歲至癸丑歲(萬曆二十七年至四十一年)   【王格張格來貢(見圖)】   ○己亥年正月東海窩集部內瑚爾哈路二路長王格張格率百人來貢土產黑白紅三色狐皮黑白二色貂皮

  • 卷三十八·谷应泰

      ○平郧阳盗   宪宗成化元年夏四月,荆、襄盗刘千斤反。荆、襄之上游为郧阳,郧,古麋国,春秋时为楚附庸,地多山。元至正间,流贼作乱,终元世,竟不能制。明初命邓愈以大兵剿除   之,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然地界湖广、河南、

  • 第一回 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淫后·蔡东藩

    皇有皇猷,帝有帝德,史家推论史事,首推三皇五帝。其实三皇五帝的本身,并未尝自称为皇,自称为帝,后人因他首出御宇,创造文明,把一个浑浑沌沌的世界,化成了雍雍肃肃的国家,真是皇猷丕显,帝德无垠,所以格外推崇,因把皇字帝字的徽号,加将

  • 敬乡录卷十·吴师道

    元 吴师道 撰何恪字茂恭义乌人绍兴庚辰进士调官主吉之永新簿迁徽州录事参军未赴纂恢复二十防欲以进于朝与诸公议不合而归未几卒龙川陈先生谓邑士之称雄者四人喻叔竒何茂恭陈徳先喻季直是也龙川未显时茂恭竒其才以其

  • 卷七十九·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七十九 唐 张守节 撰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七十九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於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

  • 李宪传·脱脱

    李宪,字子范,开封祥符人。皇..中期,补为入内黄门,稍稍升为供奉官。神宗即位后,他历任永兴、太原府路走马承受,多次论说边防事符合皇上的意思,为干当后苑。王韶上书请求收复河湟,皇上派李宪前去督师,他和王韶收复河州,被任为东染

  • 卷四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七选举考【一】【臣】等谨按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由选士三升至於司马辨论官材论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昔之后王君公所

  • 卷二十三下·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二十三下 嘉礼 皇太子加元服 总序 孔子曰世子冠於阼以着代也醮於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喻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虽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其礼无变天下无生而贵者故也唐开元礼皇太子冠临轩以命宾赞黄

  • 提要·郑方坤

    经稗 清 郑方坤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七经稗五经总义类提要臣等谨案经稗十二卷国朝郑方坤撰方坤号荔乡建安人雍正癸卯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是编杂采前人说经之文以多摭诸说部故名曰稗言犹正史之外别有稗官耳汉代传经専门授受

  • 卷七十·道世

    ▲恶报部第十一夫有形则影现,有声则响应。未见形存而影亡,声续而响乖。善恶相报,理路然矣!幸愿深信,不猜来诮。轻重苦报,俱依下述。如身行杀生,或剥切脔截,炮熬蚶蛎,飞鹰走狗、射猎众生者,则堕屠裂斤割地狱中。蒸煮烧炙众生者,则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朱棣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王日休曰】梵语般若波罗蜜。此云智慧到彼岸。所云金刚智慧到彼岸者。谓明此经者。其智慧

  • 大般涅槃经 第四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四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四相品第七之一佛复告迦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分别开示大般涅槃。有四相义。何等为四。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迦叶。云何自正。若

  • 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一卷·佚名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稽首礼普贤  诸佛转轮王  现证大菩提  受名金刚界  为转教敕轮  从自顶流出  大金轮明王  威光逾众日  七宝具围绕  为一切佛顶  轮

  • 水经注集释订讹·沈炳巽

    地理文献考证著作。清沈炳巽撰。四十卷。炳巽字绎旃,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沈氏以明嘉靖间黄省曾《水经注》刊本为蓝本,进行校定,历九年纂为是编。雍正九年(1731)成书,五十四万余字。其中有以己意厘正者;对郦道元所引

  • 耄余杂识·陆树声

    一卷。明陆树声撰。此书成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书首有陆树声于万历十八年(1590)所作的叙,当时陆树声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了,又因此书为其杂抒所见,所以取名为《耄余杂识》。陆树声在叙中说:“余性资寡僻,例简应缘

  • 南明野史·佚名

    题南沙三余氏撰。五卷,分述福藩、鲁藩、唐藩、桂藩、唐王聿事。书撰于《明史》既成之后,采摭旧闻,多所补正,揭出南明君臣多“苟安无智,苟且富贵”,颇有感慨。

  • 客杭日记·郭畀

    一卷。元郭畀撰。郭畀字天锡,号云山,京口(今江苏镇江)人。着述颇多,除本书外,尚有《雪山日记》、《快雪斋集》等。《客杭日记》为雍正三年(1725)厉鹗从郭日记中辑出的一册,所记自元至大元年(1308)九月初一至次年二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