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论开题(注)
一 释菩提 甲 菩提之名义 乙 菩提之类别 丙 菩提之自体 丁 菩提之相应 戊 菩提之能生 己 菩提之所断 庚 菩提之所缘 辛 菩提之所依 壬 菩提之所起 癸 菩提之所作 二 释菩提心 甲 求菩提之心 乙 有菩提之心 丙 菩提即心 三 释发菩提心 甲 自性发 乙 资助发 丙 善根发 丁 等流发 戊 断证发
菩提心是学佛之根本,故此论为最要之论也。平常学佛者,以发菩提心为口头禅:究竟何为菩提,何为菩提心,何为发菩提心?果有若何之领悟,尚属疑问,今分三段解释于左:
一 释菩提 甲 释菩提之名义 “菩提”是梵语,古翻为道。道有二义:一、引伸之理德义,二、本诠之道路义。若就初之理德义名菩提,可释为道;然此非道字之本义。依第二道之正义,则西域别有梵言“末底”,此云道路。圣者所体会之妙理,所成就之智德,以菩提译为初引伸义之道亦可。至唐译确定其义,遂译为“觉”。此觉与觉悟之悟相同,乃菩提之本义,而未能尽其相应之德义。且觉之一字,世或谓感觉、知觉、恶觉,与菩提之觉尤相乖混。以菩提之觉,是反迷惑之纯正觉,离迷惑之清净觉,故非迷之觉始是菩提。则菩提之觉,不与迷相应,以菩提是纯净之觉,与迷惑绝对相反故。是乃第一明菩提名义也。
乙 菩提之类别 菩提是觉悟,觉悟非迷惑。故觉现行时迷惑则无,如有明时则无有暗。依此义故,必无迷惑之地位上所成就者,方是菩提。有菩提则无迷惑,无迷惑乃有菩提。故凡出世圣者所成就之觉,乃为菩提,真正离迷惑故。是乃菩提之正义,亦即离迷惑之净觉也。故除出世圣者之外,均非菩提。就出世圣者分其类,则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之三种而已。此三悉是离迷惑之觉,故菩提之类别有三。
丙 菩提之自性──自体相 依上而论,菩提是与迷惑相反的,迷惑灭而现前的。然其自体为何?答:依三乘共教而出其体,即以清净无漏慧而为自体;慧即别境中之慧心所──此指无漏之慧心所。若就无上菩提明其体,即大乘不共教中之清净四智为自体也。以四智为菩提自体,三乘之圣者不为得菩提,以其四智未圆,觉未究竟遍故;二乘不名为菩提,非遍知故;菩萨不名为菩提,非无上故;所以必至佛果之无上正遍觉方为菩提。然三乘之菩提者平等相也,无上之菩提者殊胜相也,故此殊胜相之菩提,即是四智为体。二乘于四智中祗得妙观察智一分,故就通义之妙观察智言,则三乘圣皆可名得菩提。若依大圆镜等四智为菩提,则唯佛果可名菩提,二乘之觉不名菩提;四智相应心品之觉方名菩提,此在天台教,谓之“实智菩提”也。
丁 菩提之相应 相应谓与四智相应之心心所,亦即是菩提相应之心心所。夫四智之通相,仍以无漏慧为体,四智各有二十一心心所相应,谓成所作智相应之慧及四别境、五遍行、十一善──按四别境者,欲、解、念、定。五遍行者,触、作意、受、想、思。十一善者,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乃至大圆镜智,亦复如是。此四智心品,为菩提之相应也。
戊 菩提之能生 菩提之生者,谓离于迷惑;以此故菩提亦是有生之法也。如唯识明菩提为所生得,其言生之义,如论广明。今略言之:一者、谓本具之无漏慧种为亲因而生;二者、谓诸佛菩萨及诸圣教为增上缘而生,又以有漏善无间引生无漏慧之等无间缘方生,复以所观之圣境为所缘缘方生。其他种种生因,如论广说。
己 菩提之所断 菩提之所以成就者,谓得圣果,即是成就菩提。故有学得圣果,亦名为得菩提。二乘以烦恼为所断,生空菩提智即为能断;大乘初地(见道位)即断分别二执所起之惑而得菩提,至佛果则以二障种子为所断,大圆镜等智为能断;以所从能,得名菩提。故论云:‘菩提、菩提断、菩提处,均名菩提’。初为自性相应,次为所断障,后为所缘境。然二障既断,其相应之杂染业亦随之俱断。何以故?依障起故,由斯断已,则生死轮息。故二乘之初二等果,大乘之初二等地,皆由菩提断障而得证果也。
庚 菩提之所缘 菩提以四智为体。四智与王(心王)别(别境)遍(遍行)善(十一善)相应,故依相应之心心所明,则心心所皆是菩提所缘,以与四智相应故。四智既定与此一切心等相应,则一切境界定悉为所缘,故菩提无一法而不缘。且亦能缘其自体相,是无漏故。如有漏之自证分祗缘见分、证自证分,并能缘自体──自证分;在无漏正遍知者之心心所,则能缘之,以遍知故,无所不照故。所以菩提以一切法为所缘也。虽然,四智无所不缘,当知成所作智缘俗不缘真;其余三智则自他遍缘,真俗双照。佛智于自证境遍缘,即于众生境界亦是无所不缘,故真如亦为无分别智所缘也。辛 菩提之所依上言菩提是有生之法,以凡有生则必有灭,菩提从缘生复从缘灭;然当知菩提是刹那生灭(顿起顿灭)而相续于尽未来际,故虽刹那而生、刹那而灭,由亲证不生不灭之真如法性,无一刹那而不相应如如,是即菩提常现行也。其智必与真如实相时时相应得名菩提,故无一时而不相应。倘有一时不得相应,则有迷惑,有迷惑故则不得名菩提。故菩提以诸法实相之真如性为所依也。此菩提所依处,天台谓之“真性菩提”。
壬 菩提之所起 如上所论,自体、相应、所缘、所依、既已明晰,则菩提之所以为菩提者明矣。今言所起,以佛果上所起者为所起。故菩提之现起,即是佛之身土现起,此乃自受用身土,即等同法界,是为大乘之殊胜相。若依通因果、贯大小言,其所起者,为菩萨等所现之身土是也。佛为度地上菩萨所现之他受用身土,亦是所起,即平等性智所现也。其应化二乘凡夫等所现起之身土,亦为菩提之所起。本论重在大乘,故其所起,以自受用、他受用为主,而应化亦摄为所起。故明诸佛报化身土之所起,即明菩提之所起也。
癸 菩提之所作 菩提之所作者,即法华所言“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由斯众生断惑证果,依佛之大悲方便之力也。令众生入佛果得佛知见,皆菩提之所作,亦即是诸佛之大悲愿力而普度一切也。上二、天台谓之“方便菩提”。
二 释菩提心 前类别之中,言三乘由离惑故,皆名菩提。今从所简之无上菩提,明菩提心,释其义有三。
甲 求菩提之心 斯以专求“无上之正等正觉”之心为菩提心。此中心言,即是誓愿,故云“无上菩提誓愿成”。又当知此心,亦即别境中之欲心所也。以对此无上菩提之胜境起希求故。所以能求之心,唯向无上菩提;不求声闻菩提,不求缘觉菩提,不求菩萨菩提,而专求佛果之无上菩提也。于离合释中,即依主释。发菩提心之发字,是立义,即是立誓求无上菩提之心志也。
乙 有菩提之心 以有菩提之心明菩提心者,斯心之一名,即指与菩提相应之一切心心所。此心心所有此菩提之觉,故云有菩提之心。离合释中,有财释也。以心心所有此菩提功德故,名菩提心。
丙 菩提即心 以菩提即心明菩提心者,有其三种;分述如下: 1 心者,心心所之通名、通相也。然菩提即心所中之慧心所,此慧心所既摄在一切心心所中,故云菩提即心。以随举一系之心心所──一系之言,谓四智分为四系,随举一系皆可──即有此菩提在其中。故一系之心心所即是菩提心,菩提心亦即是一系之心心所。如第八识有含藏之功能,即名藏识,此心心所有此菩提功德,故云菩提心,持业释也。 2 心即心心所通名。以慧心所即是心故,菩提亦即是心。如一切皆是人,随举一人,皆可即人。 3 菩提是觉,此觉即是心心所之共相,心心所皆有灵觉故,具能缘故。然心心所是有灵觉,菩提即是心心所之灵觉,故菩提即是心心所之自体相也。 心王、心所、通名曰心。此中初“求菩提心”之心字,即欲心所;次“有菩提之心”,即有清净觉之一系心王心所;后“菩提即心”之心,是慧心所;故总云菩提心也。
三 释发菩提心 发者,发起、发生、发长之义。又开发、显发、发明、发达之义。然如何能发起求无上菩提之愿耶?又如何能发起清净觉心耶?欲明斯义有其五释: 1 自性发 谓由自性发起菩提心也。菩提即是灵觉,灵觉即是心心所自体相;然异于色之名灵觉者,有能缘故。心心所以觉为自体、缘为业用,如火以热为自体、以烧为业用。故心心所不可违其灵觉之自性,违则非心心所;如火不可违热之自性,若违其热性、则不名火。又若违心心所自性,则心心所必不安定,如一人有一人之性格,违其性格,则不能安定矣。心心所必达于觉而后安,故其自性即能发趣灵觉(即发菩提)。其有烦恼之际,由觉力劣故,如人有病,则运动之精神必不强。而烦恼之起者,由二执故,由有二执之力强,则觉心之力弱,遂即成烦恼状况矣。故菩提虽离惑,而惑不离觉,离觉不名心心所故(亦不名菩提)。如虽有极冷之相,而仍不离热之相,冷以热为依故;彼心心所当知亦尔。故虽有迷惑乱动不安之相,而仍有觉。然欲离不安,则非成佛果菩提不可。以欲成佛者,是即心自性发,此心自性,即是心心所之觉也。 又菩提即以无漏心心所为体。其本有能起诸无漏心之功能种子,即是发起菩提心(发起一切无漏心心所之现行)之泉源。既由本有无漏种子发,亦曰自性发。2 资助发 前自性发,是由求菩提者之自身言。虽然,现见众生何以不自发耶?曰:无资助故。言资助者,善友圣教是也。由观诸佛菩萨(善友)之神通、力、道德等,方启发自己之菩提心;或由圣教(三藏)等之熏习故,方可发菩提心。故善友圣教,皆发菩提心之资助也。 3 善根发 由遇善友之化导及圣教之熏习,遂起修种种妙行、成种种善根,此善根渐增长、渐渐成熟,能资善慧、无漏慧,乃至金刚道后成大菩提,是则由善根发也。 4 等流发 上明菩提之自体,即是无漏慧。此无漏慧,由有漏慧引发,如世第一位之后、刹那有漏慧引发第二刹那之无漏慧。由此渐渐增发,至金刚道初刹那而引发第二刹那之无上菩提;故云等流发也。等流者,均等流类之义。由初地之菩提,均等而流发二地之菩提,如是展转及至成佛,故云等流发。 5 断证发 谓由断惑证真时方发。如初地即由断分别及俱生一分惑、证真如性,而发无漏现行;讫于成佛,必不退失。此乃由断而证,初地现起,地地增进;及至佛地,由究竟断证而究竟发也。(研究员记)(见海刊五卷十二期) (注) 原题“发菩提心论讲要”,今改题。
猜你喜欢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卷下·佚名 人生痛苦之根本解除·太虚 道行经持品第八·佚名 卷第十七(弥沙塞)·佚名 甲三 依教奉行分·太虚 卷二十六·佚名 卷第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七卷·佚名 卷二百五十五·佚名 卷第一·如玺 卷第一百三十七·佚名 卷第四十二·德清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二卷·佚名 卷第三(附)·智旭 正法华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