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生痛苦之根本解除

──二十四年四月在上海第二特区监狱讲──

今因郁君之介绍,得参观贵监,藉与各位谈佛教建立之大意,无任荣欣!佛──此指释迦牟尼佛──设教之意,因见到我们人类充满苦痛,乃思有以济拔之。人于万物中比较优胜,故人亦常自诩为“万物之灵”。昔人且将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大学所谓“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是也。人固为万物中之杰出者,而最感受痛苦者当亦首推人类。夫人之痛苦,乃与生以俱来!而佛书分析之种类,略而言之:有苦苦、行苦、坏苦之三种。推而征之:为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之八苦。再广而分之:有百一十极大苦。再广而极之:所谓无量诸苦是也。兹因佛书名词,诠释费时,不便初学,因摄为三苦,即本身界之苦,自然界之苦,社会界之苦。本身界之苦者,吾人初来此世间,即以呱呱之哭声当先,及其离此世间,亦以哎哟哎哟之哭声随后。夫呱呱哎哟之声,即痛苦强烈之表现也。故为人从初生以至老死,所经历者无非痛苦!试稍加分析:有冷、热、饥、饱、困、病、死亡等苦,故乡间俗语说:“为小孩要经过三灾八难才能算人”!可见做小孩时所受之苦难已经不小了。既长,还得增加许多为儿童时期所没见过的苦难,这也不必细说。总之、人从初堕地,经过饥、寒、饱、热、困、病、老、衰……乃至归结到死,一痛苦之大演习而已矣。人们既见有上述本身界之痛苦,则思有以补救之道,因有衣食之需要焉,医药卫生之营求焉,宅舍道路之建辟焉,凡此、皆保持身体之法,而与外界以相当的抵抗;然非根本解救痛苦之道。如吃饭然,一餐仅能饱腹一时,故真正解决人们痛苦之道,仍别有在也。

其次、自然界之苦者:除本身上冷、热、饥、渴等痛苦外,上而天,下而地,中有万物,人生其中,而自然界亦惠以许多痛苦,如地震也,海水波涛也,飓风袭岸也,洪水氾滥于国中也,猛兽鸷禽迫人于维谷也,──在在均予吾人以抵御不及之痛苦。斯自然界之痛苦,不幸加于吾等之身,其痛苦常得于本身界之痛苦百倍以上。解救预防之法,虽有科学利器,如天文台、飞机、火车、轮船、火炮、刀、斧等等设施,然不过使人暂时安息其中,终非稳固。如最近报载印度奎太之房屋城池终为毁灭!故真正解决痛苦之道,仍另有在。

其次、社会界之苦者:人本来依社会力量而生存,前人遗留之力量,而吾辈承继之。而生存安宁以至于成立,如孩提之童,要依父母、家庭、学校、警察、国家等方能成立焉;既长,亦应有供献于国家以相济为助,本为理之所当然;而此中亦有许多痛苦,立身处世,行为受其相当之制裁,如法力、经济力、武力、团体力种种之制裁是也。因心理之嫌疑而形成为罪犯,乃至此家与彼家、此阶级与彼阶级、甲国与乙国,起种种口舌、斗争、争讼、械斗、战争、冲突、驯至杀人几千百万,流血数千百里者,往往有之!故社会力量给予吾人之痛苦,更较自然界之痛苦为悲惨焉。解救之道,惟有法律、警察、乃至国际联盟、国际法庭等组织,然根本的解救之道,仍远有在也。

佛对以上诸问题──即解救痛苦之问题──,加以极严密的考虑,详确的检讨,他觉得枝末的解救,固不外舟车、道路、住宅、宫殿、指南针、医药、饮食、衣裳,遵守秩序自由于法律范围之内,得其相当的安乐。而根本的救济,主张以根本解脱的方法去解脱之。根本的解脱方法维何?曰“佛法”是。

释迦佛当初设教之意,即教人认清其根本的是痛苦──,虽有食色等乐,然其乐具变灭之成分,在佛法中曰“坏苦”──所谓一切的一切,统以一苦字而结论之也。若问此苦由何而来?我可毫不犹豫的答覆:从“不明”而来。不明、即十二有支中第一支的无明。无明从譬喻得名,所谓暗无日月是也。人们的迷惑错误,颠倒愚痴,的由确与天昏地黑、暗无日月的景况相似。这景况在佛典中又统以一“痴”字而描写之,痴而起非分之贪求心;遇贪求而不得者──或被贪求者,因不胜贪求者之苛扰而生一种反抗──,于是而嗔杀斗争之业起焉;不用相当之努力,而辄思谋夺其权利者曰盗;不经正当之配偶手续而动行野合乱交者曰邪淫;终日昏昏醉梦间者曰无智──从饮酒来──;奸诈欺骗之言论总曰妄语。此总称口业,包括有四类:妄言,无而说有,有而说无之语属之。绮语,淫歌小曲,缱绻缠绵等言情文艺品属之。两舌,向甲说乙,向乙说甲。恶口;如骂人是猪猡属之。若追溯此杀、淫、盗、妄、酒等之非理行为之来源何自?乃不外痴、贪、嗔之三种心理现象,此三种现象,佛法常称为三毒,举一切坏心理现象而尽之。所谓八万四千烦恼,俱以贪、嗔、痴三毒为根本。由此不免不善之行为,于焉积成每人或共同之业感──结果,此结果为若恼的结晶,为因烦恼业所造成之下场。吾人一生之思想,无非为痴、贪、嗔三毒所支配;吾人毕世之行为,亦被杀、盗、淫、妄、酒等之烦恼业行所霸占,故其结果必然的为痛苦耳。佛明确的见到根本改免痛苦的方法,在求“觉悟”──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不过在印度,当日叫佛罢了──。有觉悟而后可以除痴──痴为痛苦的发源地,亦即召致恶行的因子──,痴除而贪、嗔的恶心理亦同时扑灭,由此而杀、盗、邪淫、妄语等恶行亦停止运动,由此而苦果亦自然可以免掉。兹将其循环运动,略为一表于次:

     ┌生杂染──痛苦的结果…………………………………………苦    三杂染┤业杂染──杀、盗、淫之身三业,妄语等口四业之行为……业       └烦恼杂染-痴、贪、嗔之意三业等心理………………………惑

又惑、业、苦三种,相互为缘而得生起:谓由痴惑不明故造诸业,由诸染业感生诸苦。譬如世间有某人,由贪恚故杀人劫货,由是得罪,囹圄拘禁,斩头抵命;是为一人由痴惑故起业,由业故得苦。又如世间众多人,共起贪、嗔,起贪、嗔故,相夺相争,相争夺故,互耗家财,互丧生命;是为人类共业,由痴惑故起业,由业故受苦。惑、业、苦三,更互相生,如旋大轮,循环无端,这是世间一般的事实,谁都不能加以否认的吧!

佛既见到上述这种循环现象,深起悲悯,誓与拔除。然如何乃令得拔除耶?曰:欲拔除其果,当先求其因之所在。由是观察,知惑、业、苦三种支配了整个的人身全部,而此三种更互相为因:苦果由行业生,业行由烦恼生。又复当知彼烦恼者复从何生耶?以于根身──人们之全部躯体──器界──即大地、山河、国土、房舍、田园等──,不正确认识它是无常的、无我的、不净的、苦的。此无常、无我、不净、苦四种,为世间人类万物摆在面前的现象,稍有知识者当能省察承认之;而佛法之原始精义,正亦建立在此四种上面。此四种在佛经上曰四法印,或四榅陀南,即总集之意,可见佛法初非特别之法也。由是起贪、起嗔、起愚痴等,而世间永无安息之日矣。释迦如来出现世间,示此娑婆──此云堪忍──世上种种杂染,种种不净,种种苦恼,无足系念,则贪著留恋等痴惑自然不生;惑既不生,业自清净;业清净故,苦亦得除。声闻、缘觉知此理故,行此道故,得漏尽解脱;佛、菩萨知此理故,行此道故,得一切净土庄严。

天人既做到根本除惑的地位,则身、口、意三业自皆清净矣。清净之极为阿罗汉,此是自利的小乘,菩萨则自他俱利为大乘;佛则三觉圆、万德俱为一乘。到了佛、菩萨的境地,纯以慈悲心作一切方便事业,就不同迷时之一切动作皆以贪求爱取为出发点了。吾人迷时,终日驰驱于名利之场合,但求有利于己,常不惜有害于他,所谓为达自利之目的,恒不择手段之恶辣阴险也。若既觉悟,则根本的对名利看得极冷淡,布衣菜根,短垣蓬屋,亦足安吾素位;此时所拳拳焉放不下者,为昏迷之同类,须吾为之唤醒打救之耳。此一念同情之责任心,谓之悲;若同情心扩而充之到整个众生界时,在佛法上即谓之大悲。由是给人之乐曰慈,拔人之苦曰悲。勤修闻、思、修三慧,广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求人类之共同利益,使全人类由不仁返之于仁,由十恶返之于十善──十善:即身不杀、盗、邪淫,口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不贪、嗔、痴。此时吾之一切动作,无丝毫我见夹杂其中,一切动作和方法,纯以大悲心为出发点。一切既听命于大悲,则成败利钝自非所计。人至此地,不仅理得心安,抑且获大无畏。

虽然、未易言也!第一步求自己觉悟,尚须费几许勤苦,方能稍有几分相应,遑言基于大悲,普利人界欤!君等此时在监,可乘此机会多多念佛;因为、吾等自力太薄弱,须仗过去已修成功的佛菩萨智慧、方便、福德等力,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诸佛土中,有西方极乐世界,庄严清净,胜此方万万倍,其详见佛说阿弥陀经。彼土有佛,号阿弥陀。未成佛前曰法藏比丘,曾发四十八愿,愿愿皆以救度众生之痛苦为怀,以是常垂手臂,时思接引此界众生到彼国去。吾人倘以慈母视阿弥陀,而时如失乳儿之念慈母者以念阿弥陀,则阿弥陀佛自亦如慈母之念其稚子以时念吾等矣。彼此互念,心理感通,业报尽时,定生彼国。彼国既至,运莲花胎,花开见佛,悟无生忍,又复耳所听者无非清净之声,如阿弥陀经所谓鹦鹉、舍利、白鹤、孔雀、皆唱三宝名号,而山间之树叶,被风吹动时亦然──;目所接者莫非庄严之色──如七宝池等──;所亲近者除彼土主佛外,无非大菩萨、大阿罗汉之敷演妙法。总之、彼国好处,毕生说不能尽,彼国字典中,殆无罪恶、痛苦等名词。吾人虽愆尤极重,只要临命终时以十念念之,犹得下品莲座往生彼国。四十八愿中,有此一愿,所谓带业往生也。业到彼国,如皓日丽空,冰消冻解,拟之世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语,理亦得通。惟既到彼国,犹如留学他邦,学成仍须贡献祖国。往生亦尔,道成仍得倒驾慈航,来此堪忍世界,广度同类,亦生彼国。最后能索性将此五浊恶世转成清净国土,亦如彼方极乐国土等无有异,那更是我们理想中的世界了。

佛与菩萨初非特别,有智志者,当趣证之!菩萨非仅指寺庵里的偶像,吾人倘能自他觉利,当下即是肉身菩萨。君等头一步当学做人之道,渐由人超天而上跻于菩萨佛地位,此为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之历程。第二步靠已修成功之佛力及现修之自力,将无明痴惑予以根本打破之,斯即根本除免痛苦之究竟解决之办法也。人若能相信极乐,而时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正似漫漫长夜中得一火炬,茫茫苦海中得一浮舟,且时有不可思议之感应,而予人们以眼前事实上之证验焉。如贵监典狱长孙雄先生方才告诉我,他的令慈因时常称佛名号之故,而于十九年匪共攻入长沙省城焚杀劫掠烽烟四蔓之时,居然心无恐怖,卒得转危为安,此即念佛之好处也。

人生充满痛苦,解免之道,治标在谋生活技能及道德之增进,以裕衣食住行之供给与社会之需要;治本在穷源竟委,打破无明痴惑等烦恼。诸君今在监中作工自给,即他日治标除苦之法;闲暇时多多念佛,渐将妄念减轻,即异日治本除苦之法,愿君等勉之!(慧松记)(见二十四年七月十至十三日佛教日报)

 


猜你喜欢
  般若共利言等译·佚名
  法海经全文·佚名
  中阴经卷上·佚名
  僧宝正续传卷第七·祖琇
  卷第一百十九·霁仑超永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三十四·佚名
  卷三十二·道世
  重梓姓氏·函可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二十三(弥沙塞)·佚名
  卷五十三·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二·法藏
  卷二百一十八·佚名
  卷第二十·昙噩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二出 帅媾·孟称舜

    〔二净上〕奔走豪家富贵丛,绰号人间欢喜虫。红鸾剩有双星照,青鸟权将一信通。前老爷着咱两个做媒,求亲王氏。因那王通判在眉州,未及即去。今任满改调,大爷着我两个到他家说亲,事成之日,重重有谢。正是:得他心肯日,果然是我运通

  • 丁巳七十首·许南英

    丁巳(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元旦用贡觉除夕原韵正是和风旭日天,冬冬腊鼓闹春前;除年爆竹催寒尽,迎岁梅花得气先。行乐女儿欢彩胜,宜春门户贴红笺。他乡度岁闲无事,有酒提壶酩酊然。兰花,和贡觉十二栏干次第栽,灵根九畹及时开;淡香

  • 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八·赵尔巽

      颜伯焘 怡良 祁宇黄恩彤 刘韵珂 牛鉴   颜伯焘,字鲁舆,广东连平人,巡抚希深孙,总督检子。嘉庆十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年,出为陕西延榆绥道、督粮道。历陕西按察使,甘肃、直隶布政使。大军征回疆,以转运劳,赐

  • 提要·卫宏

      (臣)等谨案汉议郎东海卫宏敬仲作汉旧仪四篇以载西京杂事见于范书本传隋唐经籍艺文志汉旧仪四卷宋史艺文志三卷俱着于録马端临经籍考卷目与宋志同而别题作汉官旧仪陈振孙书録解题遂以其有汉官之目疑非卫宏本书或又以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七·徐乾学

    元纪二十五【起柔兆涒滩正月尽彊圉作噩六月凡一年有竒】顺帝至正十六年春正月壬午朔改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为福建行中书省 是日张士诚弟士徳陷常熟州时江隂羣盗互相吞啖江宗三朱英分党戕杀宗三将入城杀英时英就招安

  • 闽海纪要卷之上·夏琳

    乙酉、大清皇帝顺治二年(明隆武元年)夏、闰六月,明主(原文为立)唐王聿键称帝于福州。初,唐王统兵勤王,以擅离南阳,锢禁狱。及宏光立,赦出,而南都破;靖虏伯郑鸿逵遇于嘉兴,语合,遂奉以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谋立之。闰六月十五日即位

  • 卷二百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吕思勉

    北朝的君主,有荒淫暴虐的,也有能励精图治的,前一种代表了胡风,后一种代表了汉化。隋文帝是十足的后一种的典型。他勤于政事,又能躬行节俭。在位时,把北朝的苛捐杂税都除掉,而府库充实,仓储到处丰盈,国计的宽余,实为历代所未有

  • 竹素园丛谈·顾恩瀚

    元遗山《续夷坚志》云:“古人称祝多云千万岁。国初种人淳质相祝,但云百廿岁。自太祖收国元年乙未至哀宗天兴二年甲午止,适得甲子两周,是其谶也。”余因忆清代北京俗语谓人之茸者曰“八代半”犹吾锡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 列传一百七·纪昀

    列传宋 【十一】○宋十一钱若水 苏易简 郭贽李至辛仲甫 王沔温仲舒 王化基【举正 举元诏】钱若水苏易简郭贽李至辛仲甫王沔温仲舒王化基△钱若水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父文敏汉青州帅刘铢辟为录事参军

  • 三二七 谕内阁着大学士会同吏部翰林院议定文渊阁官制及赴阁观览章程·佚名

    三二七 谕内阁着大学士会同吏部翰林院议定文渊阁官制及赴阁观览章程乾隆四十一年六月初三日乾隆四十一年六月初三日,内阁奉上谕:昨四库馆呈进裒集《永乐大典》散篇内,有《麟台故事》一编,为宋时待制程俱撰,具详当时馆阁之

  • 张升传·宋濂

    张升字伯高,祖先定州人,后来迁徙到平州。升幼年时机警聪敏超过一般人。长大努力学习,擅长文辞。至元二十九年(1292)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参预修纂《世祖实录》,升应奉翰林文字,不久升修撰、太常博士。成宗驾崩,大臣议

  •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卷下·佚名

      青龙寺山林院一切经    大兴善寺沙门三藏善无畏奉 诏译  持诵本尊真言法品第四  复次此法不思议力如如意宝。如意宝虽无所言。随所愿处必不违愿。此如来法印亦复如是。虽无言无相。作一切法必得成就。此

  • 易经存疑·林希元

    明林希元撰。十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体例,用孔颖达《周易正义》之本。训解经传,则宗主朱熹《周易本义》,兼取蔡清《易经蒙引》之说,其大旨在阐发“义理”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用《注疏》本。其解

  • 尚书讲义·史浩

    二十卷。宋史浩(1106-1194)撰。浩字直翁,一名若纳,两浙路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着名政治家、经学家。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孝宗为建王时,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孝宗即位,迁翰林学士知制,浩累官右丞相,卒谥忠定。主要事迹见《

  • 尚书广听录·毛奇龄

    五卷。清毛奇龄撰。奇龄尝语其门人:“《尚书》事实乖错,如武王诰康叔、周公居洛邑、成王宁周公、周公留召公,皆并无此事。”奇龄有见于此,欲注《尚书》而未及,乃取旧时杂记编为此书,凡一百四十五条,大旨在于辨证虞、夏、商、

  • 慈悲道场忏法·佚名

    梁志公宝唱等集。归依三宝第一。断疑第二。忏悔第三。发菩提心第四。发愿第五。发回向心第六。显果报第七。出地狱第八。解怨释结第九。自庆第十。警缘三宝第十一。忏主谢大众第十二。总发大愿第十三。奉为天道礼佛第

  • 怡山礼佛发愿文略释·书玉

    一卷,清书玉略释并序跋,有事义(依驹本印)。 盖谓勤求佛道要须立愿为先。广度众生。必以发心为首。心发。则众生可度。愿立。则佛道堪成。二者兼之。尽善尽美。故从上佛祖。一切圣贤。未有不发誓愿。勤修行业。而能成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