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四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四

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牟尼室利译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应正等觉。为我宣说诸佛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世尊如来大悲为有几种。以何为相以何为因。以何为缘为何所住。善哉世尊唯愿为我具足宣说。及说如来一切智智现证事业。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咨问如是深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诸佛如来大悲海门一渧之相。善男子一切如来。于诸众生所有大悲不生不灭。何以故如来大悲。常恒不断无时不转。已于无量阿僧祇劫。积集圆满诸功德故无去无来常恒不舍一切众生。皆悉护念而摄受故。如来大悲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甚深甚深不可思议。坚固猛利难解难入。非是语言所能宣说。何以故。善男子。譬如如来得大菩提。于诸众生起大悲心亦复如是。云何如来得于菩提。善男子佛得菩提。无有根本无有住处。云何根本云何住处。身见为根本妄想为住处。而身见妄想及与菩提平等平等故。说菩提无有根本无有住处。依于此义佛得菩提。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无有根本无有住处。为欲令其如实觉悟。是故如来普缘众生而起大悲。

复次善男子。菩提寂静亲近寂静。言寂静者即是于内。亲近寂静即是于外。何以故眼空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名为寂静。耳空鼻空舌空身空意空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名为寂静。由眼空故不行色境。是故名为亲近寂静。由耳鼻舌身意空。故不行声香味触法境。是故名为亲近寂静。如是寂静亲近寂静。众生不知欲令其知。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本性清净光明。何以故。心之实性本清净故。云何清净。性无合故。犹如虚空性清净故。亦如虚空无有相故。亦如虚空性平等故。是故菩提名为最极清净光明。此净光明童蒙凡夫不能觉知。客尘烦恼之所覆故。欲令众生如实觉悟。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取舍。何以故舍生死岸横截瀑流。至于彼岸名为取舍。如来深入第一义谛。不见此岸不见彼岸。以一切法无彼此故。是故菩提无有取舍。凡夫不知无取无舍。欲令其知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相亦无观察。云何无相。所谓眼识不可得故。云何名为无有观察。眼识于色无分别故。如是耳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耳识于声不分别故名无观察。鼻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鼻识于香不分别故名无观察。舌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舌识于味不分别故名无观察。身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身识于触不分别故名无观察。意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意识于法不分别故名无观察。如是无相无有观察是圣者境。出过三界故。非凡小之所能知。为欲令其如实知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故。三际平等断绝三轮。云何名为断绝三轮。于彼过去心不起故。于彼未来识不行故。于此现在意不作故。此心意识无有住处。云何名为三际平等。过去之事不可思量。未来之识不可宣示。现在之意不可说故。如是甚深三际平等三轮清净。众生不知。为欲令其如实觉悟。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身菩提无为。云何无身。所谓眼识不可知故。如是耳鼻舌身意识不可知故。云何无为。无生无灭亦无住故。故说无为远离三相。如无为相有为之相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性如是故。无性之性此性不无。此二无二是菩提性。如是无身及无为相。童蒙凡夫不觉不知。欲令知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坏无所证迹。云何所证及不可坏。所谓真如是所证迹。由无住处故不可坏。法界是所证。由无种种故不可坏。实际是所证。由不可动故不可坏。空门是所证。由不可得故不可坏。无相是所证。由无分别故不可坏。无愿是所证。由不可求故不可坏。无众生是所证。由无本性故不可坏。虚空是所证。由不可取故不可坏。无生是所证。由无有灭故不可坏。无为是所证。由无诸行故不可坏。菩提是所证。由于寂静亲近寂静故不可坏。涅槃是所证。由本无生故不可坏。如是所证迹及不可坏。众生不知。欲令觉悟。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何以故身无知故心如幻故。如是正知名得菩提。随顺世谛说有菩提。当知菩提体不可得无能说者。于何不可得。若身若心若理非理。若无若有若实若虚皆不可得。云何不可说。一切诸法种种方便。无能显说此菩提故。无有少分而住于法。以无住故。非是文字言说境界。譬如虚空无有住处不可宣说。菩提亦尔无住无说。如来如是如实观察一切诸法皆不可说。何以故一切法中无有语言。诸语言中亦无法故。如此妙法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欲令觉知。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取无有依处。云何不可取云何无依处。如来如实知见法故。所谓眼不可得故不可取。色不可得故无依处。耳不可得故不可取。声不可得故无依处。鼻不可得故不可取。香不可得故无依处。舌不可得故不可取。味不可得故无依处。身不可得故不可取。触不可得故无依处。意不可得故不可取。法不可得故无依处。如来如是无取无依。故于菩提现正等觉。由眼无取色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耳无取声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鼻无取香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舌无取味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身无取触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意无取法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无所依故识无住处。一切众生虚妄横执识有住处。云何众生识心住处。此有四种。所谓色蕴受想行蕴。即是众生识之住处。如来了知众生住处即无住处穷无住际。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欲令觉知。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言菩提者名体性空。由体空故则菩提空。由体空故一切法空。如来如是如其体空。于一切法现正等觉。以是义故不以空觉而觉于空。此即名一三菩提智。谓若空若菩提少分无二。空与菩提不可分别。与一切法亦复如是无二无二相。审谛观察一切诸法无名无相。无有能行亦无所行无所趣向。无言无说无执无取。是名为空。第一义中空亦叵得但有言说。如说虚空但有空言空非言境。如是说空名不可说。是名为入一切法门。谓一切法无有名字。于无名中强以名说。如是名字于一切法无有住处。何以故依一切相假立其名。相本性空名依何立。如来如是以如实智知一切法。此云何知。知从本来不生不出不起不灭。无障无碍无相无为。离心意识无有名字无有音声。如是知见而得解脱。如是解脱不缚不解。何以故性平等故。而诸凡夫不觉不知。欲令于彼如实知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虚空平等平等。而其虚空无等无不等。菩提亦尔无等不等。何以故诸法如实无生无灭故。一切法无等不等。如来如是如实知见无等不等。故于诸法现等正觉。是故于中无有少法说等不等。于一切法如实而知。当云何知。知一切法无有根本无生无灭。一切诸法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彼无生者亦无灭者。如是生灭从因缘生从因缘转。此中无有少法可转。如来为断生死长远危险道故。故说如是如实之法。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断生死道。亦复不知法性平等及不平等。欲令于彼如实知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所证即是如如。如菩提如色亦如是。于第一义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受想行识如亦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地界如水火风界如亦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眼界色界眼识界如亦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耳界声界耳识界如。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如亦不即不离。如是诸蕴及界处等。一切诸法不离于如。如来称如知一切法。是故现前成等正觉。称于性相等正觉故。如现在如过去未来亦复如是。前际不生后际未至中际寂静。如是平等即是菩提真实所证。如是所证一法不异一切法。一切法不异一法。以如实中若一若二若复多法俱不可得。如是所证凡夫众生不觉不知。我当令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相善入诸相。云何为相云何无相。此中相者谓始修起一切善法。言无相者谓一切法皆不可得。又复相者是无住心所住之处。言无相者即是无相三昧解脱。又复相者心心所法。称量观察一切诸法。言无相者过于称量随识作业。又复相者于有为法审细观察。言无相者于无为法现证相应。如是甚深相无相门。凡夫不觉我当令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漏无烦恼蕴。此中云何为漏无漏。漏有四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于此四漏皆悉远离故名无漏。云何名为无烦恼蕴。远离四种烦恼蕴故。所谓远离欲蕴远离邪见蕴。远离我见蕴远离戒禁取蕴。此四烦恼皆为无明黑暗所覆。盲无智眼。欲贪渴爱使令干燋。积集建立故名为蕴。如来知此我见等惑无有根本本来清净。亦随顺知众生清净。若我清净若众生清净无二无二相。此无二相即无生义。此无生义即无灭义。于此无生无灭之中。心意识等皆悉不转。此心意识不转之处分别不生。若有分别即生死法生。若无分别即解脱法生。若解脱法生即无明不起。若无明不起即十二有支不生。若十二有支不生。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解脱。若解脱者即是了义。了义即是第一义谛。云何名为第一义谛。所谓无我。若无我者即不可说。若不可说即是因缘和合之义。如是因缘和合之义即一切法义。一切法义即如来义。以是义故。若见因缘和合之法即见诸法。若见诸法即见如来。如是真见第一义中。审谛观察不见少分。云何少分所谓观察。随观察心见其真实名真实见。如是而知诸法平等。是故如来现等正觉。此之无漏无烦恼蕴。凡夫众生不觉不知。我当令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清净无垢无有处所。此中何法名为清净。云何无垢云何复名无有处所。所谓空即清净。无相即是无垢。无愿即无处所。无生即是清净。无行即是无垢。无起即无处所。诸法本性即是清净。穷究清净即是无垢。本性光明即无处所。体不可说即是清净。体无分别即是无垢。离言寂默即无处所。真谛清净法性无垢真实之际即无处所。知蕴清净知界本性即是无垢。知入远离即无处所。知于过去尽智清净知于未来无生之智即是无垢。知于现在法界住处即无处所。有如是等清净无垢无处所义。皆悉入于一所证中。言所证者即是寂静。寂静者即是寂灭。寂灭者即是亲证。亲证者即是无相。无相者即胜义谛。胜义谛者即虚空相。如虚空相则菩提相亦复如是。如菩提相一切法相亦复如是。如一切法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诸众生一切佛刹亦复如是。如一切刹大般涅槃亦复如是。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即涅槃相。此为究竟实际之相无对之相。无始清净本来无垢。从本已来无有处所。如来如是于如是等种种色相见无色相。故于诸法现等正觉。等正觉已遍观十方。见诸众生住不清净。起于垢秽执著处所。便于众生普皆发起游戏大悲。以善方便欲转法轮。而念梵王未来诚请。

尔时尸叶大梵天王知佛所念。与梵眷属八十亿天。前后围绕。于梵宫没现如来前。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唯愿善逝转于法轮。即说偈言。

如来所证最寂静  清净无垢妙光明

不可宣说无名言  佛净智慧方穷究

为此经于多亿劫  难行苦行靡不经

无始痴爱我随眠  颠倒众生令觉悟

此会众生多善利  昔于佛所已修因

唯愿广开甘露门  转最胜轮利含识

彼当觉悟最上法  摧破魔军无有余

引导邪径诸众生  令住如来真正道

如来大悲为最上  为利一切不思议

我今劝请天人师  转于最上微妙法

如拘留孙佛所转  亦如拘那含牟尼

迦叶善逝转法轮  今请世尊如是转

譬如大云降甘雨  药草卉木皆发生

愿佛兴大慈悲云  遍降难思妙法雨

如来初生师子吼  誓普解脱诸有情

愿澍法水应其时  以满人天深渴仰

善男子尸叶梵王说偈请已。我于尔时受梵王请。不舍如来游戏大悲。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最初转于无上法轮。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一切世间所不能转。转法轮时其无常声。普闻三千大千世界。时阿若憍陈如最初闻法悟解得果。我于尔时而说偈言。

不可说甚深  胜义无文字

我说非无果  陈如初悟解

善男子我转法轮时。复有无量无数众生。皆于如来游戏大悲而得调伏。复有无量无数众生发菩提心。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常转。

善男子是为如来具足圆满十六大悲。常住其中不假功用任运恒转。为一众生经恒沙劫。于大地狱具受众苦。而此众生或有调伏或未调伏。要令调伏置于如来正法之中。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悉亦如是。如是经于无量劫中。受地狱苦无有疲厌。大悲之心亦无减少。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深重不可思议。二乘之悲如割皮肤。菩萨悲心如割脂肉。如来大悲深彻骨髓。又复随顺佛智是声闻悲。劝诸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悲。授当佛记是如来悲。因慈心起是声闻悲。因化众生是菩萨悲。因于究竟成熟众生是佛大悲。求断生死是声闻悲。运度众生至于彼岸是菩萨悲。普能度脱一切生死一切烦恼至于彼岸是佛大悲。是故当知如来大悲最为尊胜。为欲调伏诸众生故。或经一劫或复百劫。或百千劫久住于世。不入究竟无余涅槃。

善男子乃往久远过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出现于世。名栴檀舍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世界名有香。劫名最胜香。佛寿十六八万四千岁。声闻弟子其数十六八万四千之所集会。彼如来身诸毛孔中恒流妙香。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普熏无诸秽恶。垣墙舍宅树木山河。种种色相无不皆香。故此世界名为有香。其中众生遇斯香者。三业清净具足众善。舍家修道深入四禅。此世界中一万如来相续出现。皆同一号名栴檀舍。是故此劫名最胜香。栴檀舍如来作佛事已涅槃时至。复以出过一切人天净妙天眼。遍观众生何等众生余佛调伏。何等众生我当调伏。乃见非想非非想天有一众生。过去世中曾种善根。乐闻大乘心得清净我应调伏。而此众生尚经八万四千劫住彼天中。过是已后方从天下。生于人间未知五欲。闻赞大乘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大菩提永不退转。尔时栴檀舍如来。方便大悲遍观察已告诸比丘。我于今夜当入涅槃。便入大悲怜愍三昧。入三昧已示现涅槃。佛灭度后分布舍利。十方人天恭敬供养。正法住世八万四千岁。利益安乐无量众生。纯以正法一味化人。无复像法流行于世。彼佛世尊虽示涅槃。以其大悲怜愍三昧神通力持。复住于世八万四千劫。隐相好身世无能睹。过于八万四千劫已。彼一众生住非想者。方生人中大豪贵家。年始八岁。时彼如来从三昧起至童子家。现相好身住童子前。唯此童子及万二千天子。应调伏者得见如来余无能睹。时彼如来先为童子发起大乘。复为演说五欲过患。而告之言善男子。五欲过恶甚可怖畏。譬如高大五聚毒蛇。随一毒蛇即便害人。况于五聚。亦如积集五聚毒药。若尝少分便能害人。况食五聚。是故汝应勿生贪著。尔时童子闻是语已。观其舍宅资生之具。若男若女一切所有。皆如毒蛇深生厌离。便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深重心得不退转。佛知童子身心澄净具足众善。便与授记告诸天子言。今此童子过七十二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最胜宝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佛授记时余人不闻。唯此童子及万二千天子。堪住法器皆悉得闻。时诸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彼最胜宝如来若成佛时。我等当生彼佛国土。时栴檀舍如来告诸天子当得往生。彼最胜宝如来皆当与汝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栴檀舍如来。与彼菩萨授记别已。然后究竟入于涅槃。一切人天供养舍利。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如来大悲深重具足圆满。非诸声闻缘觉境界。善男子如是法门。能令汝等佛种不断。若有众生闻此法门。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乃至一字一句一偈所得善根。未入涅槃相续不断。何以故因不断故。如来于此众会之中。说是大悲深法门时。有一恒河沙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恒河沙菩萨得随顺忍。三恒河沙菩萨得于如来十六大悲。及一切佛灌顶法忍。尔时一切大众闻此法门。踊跃欢喜清凉悦泽倾竭身心。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善哉如来善哉善逝快说斯义。即以人天种种供具以申供养。或以种种妙宝璎珞。或以种种上妙衣服。或以种种珍膳饮食。或以法服幢幡伞盖。持如是等种种供具。恭敬尊重供养于佛。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四

 

猜你喜欢
  卷七·赜藏主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一)·子璇
  佛教之中国民族英雄史·太虚
  三山来禅师疏语卷上·灯来
  ◎方法篇 参禅法要·虚云
  卷八十九·佚名
  卷第二十一·晦翁悟明
  与黄雪峰居士书·太虚
  书镜月梦──书曰巫山恨吾谓名镜月梦佳·太虚
  叙·佚名
  药师三昧行法序·天溪受登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二·佚名
  南普陀寺林园记·太虚
  第九十八章 西利奇奢耶罗奢西哈王·佚名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窥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十·彭定求

        卷70_1 【汾阴后土祠作】李適   昔予读旧史,遍睹汉世君。武皇实稽古,建兹百代勋。   号令垂懋典,旧经备阙文。西巡历九嶷,舳舻被江滨。   勒兵十八万,旌旗何纷纷。朅来茂陵下,英声不复闻。   我行岁方晏,极

  • ●团花凤·沈泰

    (勾馀六桐叶宪祖编西湖林宗沈泰评无明毛明、孟图杨世珍阅) 正名老虔婆错把姻缘送,恶少年枉却风情弄。 贤太守高悬明镜台,俏佳人巧合团花凤。 △楔子 (〔生扮白受之上〕弱冠才情思不禁,伤春何苦叹沉吟。虽然是书中有女颜如玉

  • 提要·龚诩

    臣等谨案野古集三巻明龚诩撰诩字大章昆山人父詧洪武中官给事中以言事遣戍五开卫诩遂隶军籍后调守金川门燕王簒位诩变姓名遁归卖药授徒以自给正统巳未巡抚周忱荐为松江学官不就又荐为太仓学官亦不就尝语都御史吴讷曰诩

  • 祥瑞纪·张瀚

    古今言祥瑞者详于《礼运》,而历代史氏因之。盖有无其事而有其应者,又有反常为妖而谬以为祥者,未有睹瑞应有不颂功德者也。昔致堂胡氏曰:“草木之秀异,禽兽之珍奇,云物之变动,无时无之,系时好与不好耳。以为祥瑞,注意多有,虽元狩

  • 一四九九 军机大臣奏呈纪昀等补写文源阁《盐铁论》缺篇并文津阁本漏写情形片·佚名

    一四九九 军机大臣奏呈纪昀等补写文源阁《盐铁论》缺篇并文津阁本漏写情形片乾隆五十九年五月初八日前发下文源阁四库全书内,汉桓宽《盐铁论》六册,缺写卷末《杂论》一篇,业将原校官等照例议处外,兹据纪昀等补行缮写,谨将

  • 卷三十四·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四十二月甲申大将军伯费扬古至自军是日上仍驻跸萨尔虎拖会清晨费扬古将到上遣皇长子皇三子皇八子往迎费扬古至上出幔

  • 御制通鉴辑览序·乾隆

    编年之书莫备于皇祖御批之资治通鉴纲目葢是书集三编为一部自三皇以至元末明初振纲挈目谨予严夺足以昭万世法戒为人君者不可不日手其帙而心其义也然皇祖虽尝抉精防征辞防著论百余首亦惟析疑正陋垂教后世耳于其书则一仍

  • 海南诸国传·李延寿

    海南诸国,大都在交州以南及西南大海的岛上,离中国有的四五千里,远的有二三万里。它们西边和西域各国接壤。汉武帝元鼎年间,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开发百越,设置日南郡。其界外各国,自汉武帝以来都向中国朝贡。后汉桓帝时,大秦、天

  • 卷四十·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四十请勿用小人疏【崇祯五年】    黄道周臣自幼学易以天道为准上下载籍二千四百年考其治乱百不失一陛下御极之元年正当师之上九其爻云大君有命

  • 卷七·赵鹏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筌卷七     宋 赵鹏飞 撰僖公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英氏楚与国徐人将报娄林之役而无以撼楚也故齐为之伐英氏英氏何与於楚败徐者楚而英氏受兵报怨盖已不直矣齐能服楚则英氏将为齐役如江黄

  • 第60章·老子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1)。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2)。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3)。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4)。【题解】本章,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说统治阶级不要以烦

  • 卷八·柯尚迁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全经释原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全经释原卷八明 柯尚迁 撰春官下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阳之声阳声黄钟大蔟姑洗防賔夷则无射隂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凾钟即林钟小吕即仲吕】释曰阳律六隂同

  • 贤护分正信品第四·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为求如是三昧宝故。当应勇猛发勤精进。自然速能入此三昧也。贤护。譬如有人乘御大船入於大海。恣意载满众妙珍宝。已过一切诸大难处。垂至此岸未几之间。船忽破坏众宝沈没

  • 卷第一·道宣

      自大夏化行布流东渐。怀信开道代有浇淳。斯由情混三坚智昏四照。故使浇薄之党。轻举邪风。淳正之徒。时遭佞辩。所以教移震旦六百余年。独夫震虐三被残屏祸不旋踵。毕顾前良殃咎己形。取笑天下。且夫信为德母智寔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六·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余云何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略说应知三因三果。何等为三。一者异熟因异熟果。二者福因福果。三者智因智果。云何异熟。谓略有

  • 卷第十一·丈雪通醉

    锦江禅灯卷第十一 昭觉丈雪 通醉 辑 绍兴幻庵 胡升猷 订 大鉴下第三十六世 弘觉忞法嗣 宁波府天童山晓晳禅师 长寿县魏氏子。父国琦。世儒业。母阳氏。梦梵僧授一如意生师。幼见经书佛像。即知敬礼。从邑之定慧

  • 易笺·陈法

    八卷,清陈法著。以《易》是专言人事之书,彖辞、爻辞所言天地,雷、风等象也不是讲阴阳。《系辞》所说错综指揲蓍而言,谓错综七八六九之数, 以确定各卦之象。来知德以错综诸卦定象,是先错综其象,又以错综言数,是错综其

  • 维摩经义记·佚名

    佛典注疏。北辰32、S.2732。作者不详,四卷。前者首残尾全,存七百五十二行。尾题:“一校流通。释琼许,大统三年(537)正月十九日写讫。”S.2732,首残尾全。尾题:“龙华二儒共校定也。更比字一校也,大统五年四月十二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