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次第十三
寻子长之列传也,其所编者唯人而已矣。至于龟策异物,不类肖形,而辄与黔首同科,俱谓之传,不其怪乎?且龟策所记,全为志体,向若与八书齐列,而定以书名,庶几物得其朋,同声相应者矣。
孟坚每一姓有传,多附出余亲。其事迹尤异者,则分入它部。故博陆、去病昆弟非复一篇,外戚、元后妇姑分为二录。至如元王受封于楚,至孙戊而亡。案其行事,所载甚寡,而能独载一卷者,实由向、歆之助耳。但交封汉始,地启列藩;向居刘末,职才卿士。昭穆既疏,家国又别。适使分楚王子孙于高、惠之世,与荆、代并编;析刘向父子元、成之间,与王、京共列。方于诸传,不亦类乎?
又自古王室虽微,天命未改,故台名逃责,尚曰周王;君未系颈,且云秦国。况神玺在握,火德犹存,而居摄建年,不编《平纪》之末;孺子主祭,咸书《莽传》之中。遂令汉余数岁,湮没无睹,求之正朔,不亦厚诬?
当汉氏之中兴也,更始升坛改元,寒暑三易。世祖称臣北面,诚节不亏。既而兵败长安,祚归高邑,兄亡弟及,历数相承。作者乃抑圣公于传内,登文叔于纪首,事等跻僖,位先不。夫《东观》秉笔,容或谄于当时,后来所修,理当刊革者也。
盖逐兔争捷,瞻乌靡定,群雄僭盗,为我驱除。是以史传所分,真伪有别,陈胜、项籍见编于高祖之后,隗嚣、孙述不列于光武之前。而陈寿《蜀书》首标二牧,次列先主,以继焉、璋。岂以蜀是伪朝,遂乃不遵恒例。但鹏、一也,何大小之异哉?
《春秋》嗣子谅,未逾年而废者,既不成君,故不别加篇目。是以鲁公十二,晋、视不预其流。及秦之子婴,汉之昌邑,咸亦因胡亥而得记,附孝昭而获闻。而吴均《齐春秋》乃以郁林为纪,事不师古,何滋章之甚与!
观梁、唐二朝,撰《齐》、《隋》两史,东昏犹在,而列和年,炀帝未终,而已编恭纪。原其意旨,岂不以和为梁主所立,恭乃唐氏所承,所以黜永元而尊中兴,显义宁而隐大业。苟欲取悦当代,遂乃轻侮前朝。行之一时,庶叶权道;播之千载,宁为格言!
寻夫本纪所书,资传乃显;表志异体,不必相涉。旧史以表志之帙介于纪传之间,降及蔚宗,肇加厘革,沈、魏继作,相与因循。既而子显《齐书》、颖达《隋史》,不依范例,重遵班法。盖择善而行,何有远近;闻义不徙,是吾忧也。
若乃先黄、老而后《六经》,后外戚而先夷狄;老子与韩非并列,贾诩将荀或同编,《孙弘传赞》,宜居《武》、《宣》、《纪》末;宗庙迭毁,枉入《玄成传》终。如斯舛谬,不可胜纪。今略其尤甚者耳,故不复一一而详之。
逃责《帝王世纪》:赧王虽天子,为诸侯所役逼,负责于民,无以得归,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名曰逃责台。
祚归高邑《光武帝纪》:光武北击尤来、大抢、王幡于元氏,进至安次。诸将议上尊号。行至,疆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命之符。光武于是设坛场于南,即皇帝位,建元为建武,改为高邑。
跻僖《左》文二年:秋,大事于太庙,跻僖公,逆祀也。君子以为失礼。子虽齐圣,不先父食,故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
恶视《左》文十八:文公二妃敬嬴生宣公。敬嬴嬖而私事襄仲,襄仲欲立之,叔仲不可。仲杀恶及视而立宣公,书曰"子卒"。讳之也。夫人姜氏归于齐,大归也。将行,哭而过市,曰"天乎!仲为不道,杀嫡立庶。"杜《注》:恶,太子。视,其母弟。夫人姜氏,恶、视之母,出姜也。
郁林为纪《南齐书纪》:郁林王,世祖武帝皇太孙也。即位改元隆昌,期年之间,恣意淫乱。镇军萧鸾定谋,使萧谌等领兵入宫,舆接出西弄,杀之。鸾即明帝。
颖达隋史《通志略》:唐贞观中,诏诸臣分修《五代史》,颜师古、孔颖达撰次隋事。
孙弘传赞按:《公孙弘传赞》: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群士向慕,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因历举公孙、董、儿等二十七人。又云: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下复历举萧、梁丘、夏侯等二十四人。一赞之中,盛称二世人才,故曰"宜居《武》、《宣纪》末。"
玄成传终《韦贤传》:本始三年,代蔡义为丞相。子玄成,字少翁,永光中,代于定国为丞相。封侯故国,荣当世焉。按:本传既毕,历述诸郡国所立太祖、太宗、世宗等庙罢毁诏议,其文皆列侯、中二千石、博士等共议。例当收载《礼志》中,故曰枉入《玄成传》终。又按:《新唐书韦传》罗列一时朝士祭器、丧服等议,正仿《玄成传》法也。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九·律历九·脱脱 卷十七 漢紀九·司马光 卷第二·一然 卷十九内臣佩服纪略·刘若愚 卷五十·杨士奇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咸同朝将相琐闻·佚名 福建通志列传选卷四·陈衍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纪昀 两汉笔记卷六·钱时 木邦土司传·张廷玉 樊山政书卷七·樊增祥 卷一百七十六之八·雍正 卷十五·徐一夔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