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分律卷第五十八(第四分之九)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毗尼增一之二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三羯磨,摄一切羯磨。何等三?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是为三羯磨摄一切羯磨。”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告诸比丘:“有三非法与忆念毗尼。何等三?若比丘犯重罪,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偷兰遮。时余比丘言:‘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问言:‘汝忆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彼言:‘根本不见。诸长老!我不忆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莫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彼忆念毗尼,是为非法与忆念毗尼。若有比丘,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时余比丘言:‘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余比丘问言:‘汝忆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彼言:‘根本不见。诸长老!我不忆念犯如是重罪,我犯小罪当忏悔清净。诸长老!莫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忆念毗尼,是为非法与忆念毗尼。若有比丘,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余比丘语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彼言:‘根本不见。诸长老!我不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我犯小罪已忏悔清净。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忆念毗尼。僧若与作忆念毗尼,非法。是为三种非法与忆念毗尼。有三种如法与忆念毗尼: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问言:‘汝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彼不忆犯便作是言:‘诸长老!我不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诸长老!莫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广忆念,从僧乞忆念毗尼。僧若与忆念毗尼,是为如法与忆念毗尼。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问言:‘汝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不?’彼言:‘不忆犯。’便作是言:‘长老!我不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我犯小罪当如法忏悔清净。诸长老!莫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广忆念,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忆念毗尼,是为如法与忆念毗尼。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问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不?’彼不忆犯便作是言:‘长老!我不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我犯小罪已忏悔清净。诸长老!莫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广忆念,从僧乞忆念毗尼。僧若与忆念毗尼,是为三种如法与忆念毗尼。

“复有三非法与不痴毗尼。若比丘不痴狂而诈为痴狂,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余比丘言:‘汝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彼作是言:‘我颠狂心乱,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此非我故作,是痴狂故耳。诸长老!莫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非法与不痴毗尼。若比丘不痴狂而诈为痴狂,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彼言:‘我先痴狂心乱,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痴狂故作耳。如人忆梦中事,我亦如是。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僧若与不痴毗尼,是为非法与不痴毗尼。若比丘不痴狂而诈为痴狂,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不?’彼言:‘我先痴狂故耳,如人从高坠下揽少草木。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非法与不痴毗尼。是为三非法与不痴毗尼。复有三种如法与不痴毗尼,若比丘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彼后还得心,余比丘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不?’彼言:‘我先痴狂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狂故耳。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痴狂止,从僧乞不痴毗尼。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如法与不痴毗尼。若比丘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彼后还得心,余比丘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不?’彼言:‘我先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痴狂故耳,如人忆梦中所作。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僧若与不痴毗尼,是为如法与不痴毗尼。若比丘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余比丘言:‘汝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不?’彼言:‘我先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狂痴耳,我忆如人从高坠下揽少草木。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如法与不痴毗尼。是为三如法与不痴毗尼。

“有三种调法:呵责、摈出、依止,是为三种调法。有三灭法:用多人语、罪处所、草覆地,是为三灭法。复有三法,应唤比丘着现前已作白然后作三羯磨,我说是如法得处所羯磨成就。若比丘喜斗诤,僧应与作三种羯磨:若呵责羯磨、若摈羯磨、若依止羯磨。”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三法不应与受大戒:一破戒、二破见、三破威仪,有如是三法不应与受大戒。有三法应与受大戒:不破戒、不破见、不破威仪,有如是三法应与受大戒。比丘有三法,僧应与作呵责羯磨:破戒、破见、破威仪,有如是三法僧应与作呵责羯磨,若摈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举羯磨亦如是。被举人有三法,不应为解羯磨:应见不见、应忏不忏、应舍不舍,有如是三法,不应为解羯磨。被举者有三法,应为解羯磨:应见而见、应忏而忏、应舍而舍,有是三法应为解羯磨。被举人有三法,不应为解羯磨:应见不见、应忏不忏、应信不信,有如是三法不应为解羯磨。被举人有三法应为解羯磨:应见而见、应忏而忏、应信而信,有如是三法应为解羯磨。比丘有三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在白衣前毁訾佛、法、僧,有如是三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与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时,应以三法量宜:称量比丘、称量白衣、称量事。有三法:称量比丘、称量白衣、称量羯磨。有三法:称量比丘、称量白衣、称量犯。复有三法:实不实、作不作、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是为与比丘三事量宜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复有三法作呵责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处所。何等三?不作举、不作忆念、不作自言,是为三。复有三法:不犯、犯不可忏罪、若已忏罪,是为三。复有三:不作举、非法、别众。复有三:不作忆念、非法、别众。复有三:不作自言、非法、别众。复有三:不犯、非法、别众。复有三:犯不可忏罪、非法、别众。复有三:犯罪已忏、非法、别众。复有三:不现前、非法、别众。有如是三法作呵责,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处所。有三法作呵责,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得处所(即反上句是不复烦文,故不出耳)。

“有三事弄失精,犯僧伽婆尸沙:若忆念、若弄、若失不净,有如是三事,犯僧伽婆尸沙。复有三事:若忆念、若弄、若欲出青色不净若失青不净,僧伽婆尸沙。若忆念、若弄,若欲出青不净乃出黄不净,若赤、若白、若黑、若酪色、若酪浆色不净者,僧伽婆尸沙。若忆念、若弄,乃至欲出酪浆色不净若出,僧伽婆尸沙。若忆念、若弄,欲出酪浆色不净,乃出青黄赤白黑不净,僧伽婆尸沙。如是为乐故、为药故、为试出故、为福德故、为祀天故、为善道故、为施故、为种子故、为憍恣故、为试力故、为颜色故、为轻慢故,一切僧伽婆尸沙。于内色亦如是;于外色亦如是;于内外色亦如是;若于水、若风、若虚空亦如是。

“有三种人犯:不癫狂、不错乱、不痛恼,是为三种人犯。有三种人不犯:若颠狂、错乱、痛恼,是为三种人不犯。

“有于三种众生行淫犯波罗夷:人、非人、畜生,是为于三种众生行淫波罗夷。复有三种:妇女、童女、二根。复有三:妇女、童女、黄门。复有三:妇女、童女、男子。复有三:男子、二根、黄门。复于三种妇女行淫犯波罗夷:人妇女、非人妇女、畜生妇女。童女亦如是;二根亦如是;黄门亦如是;男子亦如是。人妇女三处行淫波罗夷:大、小便道、口中。非人妇女、畜生妇女、人童女、非人童女、畜生童女;人二根、非人二根、畜生二根亦如是。

“有三种作盗犯波罗夷:若自取、若现前指示取、若遣使取。复有三:不作己有想取、不暂取、非亲厚取。复有三:若他物、若他物想、若举离本处。

“有三种断命波罗夷:若人作人想、若以身、若以口断命,是为三种断命波罗夷。有三种断人命不犯波罗夷:人作非人想、若以身、若以口断命,是为三种断人命不犯波罗夷。

“有三种自称得上人法波罗夷:不得言得、不入言入、不证言证,是为三种。复有三种:身犯、口犯、身口犯,是为三(此中三犯,更复有四句异名,一句言、三种相,二句言、三种咒,三句言、三非威仪,四句言、三邪命)。复有三:贪、恚、痴,是为三。复有三:身欲、口欲、身口欲,是为三。复有三:身恚、口恚、身口恚,是为三。复有三:身痴、口痴、身口痴,是为三。复有三:身欲害、口欲害、身口欲害,是为三;恚痴亦如是。

“有三种人犯:一僧、二众多人、三一人。有三种人忏悔: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有三种人应受忏悔: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有三种人犯尼萨耆: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犯尼萨耆应在三种人前舍: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有三种人应受尼萨耆: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默然:有知而默然、有不知而默然、有痴而默然。

“有三种住:戒住、见住、羯磨住。复有三:戒住、见住、威仪住。复有三:戒住、见住、命住。

“复有三种人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有三种人起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有三种人舍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应三种人前舍: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有三种人灭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有三种人应灭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有三种人得灭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比丘有三种正语,应语比丘:破戒、破见、破威仪。举他比丘应以三事:若见、若闻、若疑。有三种覆:覆破戒、覆破见、覆破威仪。有三种发露:破戒、破见、破威仪。有三种忏悔:破戒、破见、破威仪。有三种放逸羯磨:破戒羯磨、破见羯磨、破威仪羯磨。

“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是为三学。复有三学:威仪学、净行学、波罗提木叉学,是为三学。”

尔时有众多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是法之主,说言学,云何为学?”佛告诸比丘:“学于戒故言学。云何学戒?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是故言学。彼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时,得调伏贪欲、瞋恚、愚痴尽。彼得贪欲瞋痴尽已,不造不善、不近诸恶,是故言学。”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问诸比丘:“汝云何学?云何为学?”诸比丘白佛言:“大德是法之根本、为法之主,如世尊向所说,我等受持故言学。”“复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学此三学,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是故当勤精进学此三学。”

尔时阿难在波罗梨子城鸡园中。时有孔雀冠婆罗门至阿难所,问讯已在一面坐,白阿难言:“沙门瞿昙!何故为诸比丘制增戒学、增净行学、增波罗提木叉学?”阿难答言:“所以尔者,为调伏贪欲、瞋恚、愚痴令尽故,世尊为诸比丘制戒。”复问言:“若比丘得阿罗汉漏尽,彼何所学?”阿难答言:“贪欲、瞋恚、愚痴尽,不造不善,不近诸恶,所作已办,名为无学。”婆罗门言:“如向所说便为无学耶?”阿难答言:“如是。”阿难说如是,孔雀冠婆罗门闻已,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摩竭国崩伽弥村中,为诸比丘无数方便说戒法。时有旧住比丘,于迦叶姓中出家,此比丘闻世尊说法,不生信乐愁忧不乐:“世尊数恐我等。”于是世尊移往王舍城。去未久,彼迦叶比丘心自悔恨:“我无利、不善得。世尊为诸比丘无数方便说戒,而我不生信乐,愁忧不乐而言:‘世尊数恐我等。’我今宁可于世尊前至诚悔过耶?”时彼比丘即持衣钵,往王舍城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从坐起头面礼足至诚悔过言:“大德!我愚痴无智不善,而世尊为诸比丘无数方便说戒法,而我生不信乐心,怀忧恼言:‘世尊数恐我等。’唯愿大德!受我悔过。”佛告比丘言:“汝自忏悔愚痴无智不善,我为诸比丘说戒,汝自不信乐,心怀忧恼言:‘世尊数恐我等。’于我法中能至诚如法忏悔者,便得增益,汝忏悔应生厌离心。汝比丘至诚如法忏悔,我为受之。”时彼迦叶比丘,礼佛足已却坐一面,佛告言:“若上座既不学戒亦不赞叹戒,若有余比丘乐学戒赞叹戒者,亦复不能以时劝勉赞叹。迦叶比丘!我不赞叹如是上座。何以故?若我赞叹者,令诸比丘亲近。若有亲近者,令余人习学其法。若有习学其法,长夜受苦。是故迦叶比丘!我见如是上座过失故不赞叹。若中下座亦如是。”(此上中下座,是不如法者。其次应有上中下座如法者反上句,即是不复烦文故不出也)佛说如是,迦叶比丘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譬如有驴与群牛共行,自言:‘我亦是牛!我亦是牛!’而驴毛不似牛、脚不似牛、音声亦不似牛,而与牛共行,自言:‘是牛。’如是有痴人,随逐如法比丘,自言:‘我是比丘。’此痴人无有增戒、增心、增慧,如善比丘与众僧共行,自言:‘我是比丘。’是故汝等,当勤修习增戒、增心、增慧学。”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有跋阇子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半月所说戒多,我不能学如是多戒。”佛告言:“听汝学三戒,增戒、增心、增慧学。若汝如是学三戒者,便得至贪欲、瞋、痴尽处,不造不善不近诸恶。”比丘言:“大德!愿乐受持。”时跋阇子比丘闻世尊略教已,独在静处,精勤而不放逸。初夜、后夜警意思惟所为出家,修习不久,得无上净行现前,自知得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生。跋阇子比丘,自知得阿罗汉。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何等增戒学?若比丘尊重于戒,以戒为主;不重于定,不以定为主;不重于慧,不以慧为主。彼于此戒,若犯轻者忏悔。何以故?此中非如破器破石故。若是重戒,便应坚持,善住于戒,应亲近行,不毁阙行、不染污行,常如是修习。彼断下五使,于上涅槃,不复还此。若比丘重于戒,以戒为主;重于定,以定为主;不重于慧不以慧为主,如上。若比丘重于戒,以戒为主;重于定,以定为主;重于慧,以慧为主。彼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在前自知得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此。满足行者,具满成就。不满足行者,得不满足成就。我说此戒无有唐捐。”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复有三学:增戒、增心、增慧学。何等增戒学?若有比丘,具满戒行,少行定行、少行慧行。彼断下五使,便于上涅槃,不复还此。若不能至如是处,能薄三结:贪欲、瞋恚、愚痴,得斯陀含,来生世间,便尽苦际。若不能至如是处,能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取道,七生天上、七生人中便尽苦际。若比丘具满戒行、具满定行、少行慧行亦如上。若比丘具满戒行、具满定行、具满慧行亦如上。复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何等增戒学?若比丘具足持波罗提木叉戒,成就威仪,畏慎轻戒重若金刚,等学诸戒,是为增戒学。何等增心学?若比丘能舍欲恶,乃至得入第四禅,是为增心学。何等增慧学?若比丘如实知苦谛知集尽道,是为增慧学。复有三学:增戒、增心、增慧学。增戒、增心如上。增慧学者,若比丘知内有贪欲如实知之;内无贪欲如实知之;若未生贪欲如实知之;若未生贪欲后生如实知之;若已生贪欲能断如实知之;若未生贪欲不令生如实知之;瞋恚、睡眠、调悔疑亦如是。彼比丘作是念:‘我于眼色有贪欲、瞋恚如实知之;无贪欲、瞋恚如实知之;于眼色未生贪欲、瞋恚不生如实知之;如于眼色未生贪欲、瞋恚而生如实知之;如于眼色已生贪欲、瞋恚断灭如实知之;如于眼色已断贪欲、瞋恚后,不复生如实知之;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复次比丘!内有念觉意如实知之;内无念觉意如实知之;如未生念觉意不生如实知之;如未生念觉意而生如实知之;如已生念觉意修习满足如实知之。’如是法觉意、精进觉意、猗觉意、定觉意、喜觉意、护觉意亦如是。复有三聚:持戒聚、定聚、慧聚。

“毗尼有三答:我如是见、如是闻、如是忍。

“比丘有三法灭正法:非制而制、是制便断、不随所制而行。比丘复有三法不灭正法(即反上句是)。

“有三处具满妄语:前知欲作妄语、妄语时知是妄语、妄语竟知作妄语。复有三种具足实语(即反上句是)。

“有三种使:一使、二增使、三减使。云何为使?若使能受教不增不减,随所闻而说,是为使。云何增使?若使受教增益过说,是为增使。云何减使?若使受教不具足说,是为减使。

“复有三子:等子、增子、不等子。云何等子?若父母有信、戒、施慧,子亦有信、戒、施慧,是为等子。云何增子?若父母无有信、戒、施慧,而子有信、戒、施慧,是为增子。云何不等子?若父母有信、戒、施慧,而子无信、戒、施慧,是为不等子。”而说偈言:

 “等子及增子,

应求如是子,

勿求不等子,

在家无增益。

彼子常如法,

善行优婆塞,

成就持信戒,

布施不悭嫉,

如月无云翳,

在众亦如是。

“复有三病:或有病若得随意食若不得、若得随病药若不得、若得随意好瞻病人若不得,病人俱死、不能从病得差。或有病人如是,或有病人,若得随意食若不得、若得随病药若不得、若得随意好瞻病人若不得,此病人不死,从病得差。或有病人如是,或有病人,不得随意食,不得随意病药,不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死,不能从病得差;若得随意食、得随病药、得好瞻病人,彼病者不死,从病得差。或有病人如是,是中病人,不得随意食、不得随病药、不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死,不能从病得差;若得随意食、得随病药、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不死,从病得差。我为是故,听与病者随意食、随病药、好瞻病人,以此病因缘故,余病人亦应与瞻视供养。

“有三种痴:一犯罪、二不见罪、三见罪不如法忏悔,是为三种痴。有三种智慧:一不犯罪、二犯罪能见、三见罪能忏悔。有三种痴:一犯罪不见、二见犯罪不忏悔、三不如法忏悔彼不受。有三种智慧(即反上句是)。

“有三种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于圣法律中,歌戏犹如哭,舞如狂者,戏笑似小儿。

“有三种不净肉不应食:若见、闻、疑为己作。有三种净肉应食:不见、闻、疑不为己作。

“有三种布萨:十四日、十五日、月初日。有三种人布萨: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有三种人作布萨: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有三种人应作布萨: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或知而作、或不知而作、或见而作。或知而作、或不知而作、或痴而作。或身、或口、或身口俱。

“有三种应平断犯罪:一戒序、二制、三重制。有三法平断不犯:戒序、制、重制。有三种净、有三种不净、有三种听、有三种不听,亦如是。有三种,不恭敬佛法僧。复有三种,不恭敬佛法戒。有三,不恭敬佛法定。复有三,不恭敬佛法父母。有三,不恭敬佛法善法。恭敬有三三句(即反上句是)。

“复有三种举:一不见、二不忏悔、三恶见不舍。

“有三法僧应作覆钵:在比丘前谤毁佛、法、僧。

“复有三念:佛念、法念、僧念。复有三念:佛念、法念、戒念。复有三念:佛念、法念、施念。复有三念:佛念、法念、天念。

“复有三成就:持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复有三:戒成就、定成就、解脱成就。复有三:戒成就、定成就、见解脱慧成就。

“复有三贱法:刀贱、衣贱、色贱。复有三坏色:青、黑、木兰。复有三法名持律: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诵二部戒通利无疑。复有三: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广诵毗尼通利无疑。复有三: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住毗尼中不动。复有三: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善巧方便能灭诤事。

“复有三办:比丘办、不放逸办、清净行办。

“复有三种自恣:十四日、十五日、月初日。

“复有三种人自恣: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复有三种作自恣: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复有三种人应作自恣: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复有三种:若知、若不知、若见。复有三种:若知、若不知、若痴。复有三种:若身、若口、若身口俱。复有三种:若见、闻、疑。复有三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如是三三为句,乃至非沙门释子。复有三种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戒。从摄取于僧三三为句,乃至正法久住。有三种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从摄取于僧三三为句,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从呵责乃至七灭诤亦如是。”

尔时世尊在婆阇国地城中,告诸比丘:“我说四种广说,汝等善听,当为汝说。”诸比丘言:“大德!愿乐闻之。”“何等四?若比丘如是语:‘诸长老!我于某村某城亲从佛闻受持,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教。’若闻彼比丘说,不应便生嫌疑,亦不应呵。应审定文句已,应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若听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时,若不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汝所说者非佛所说,或是长老不审得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不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违背于法。长老不须复诵习,亦莫教余比丘,今应舍弃。’若闻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时,若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应语彼比丘言:‘长老所说,是佛所说,审得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共相应,而不违背。长老!应善持诵习、教余比丘,勿令忘失。’此是初广说。

“复次若比丘如是语:‘长老!我于某村、某城和合僧中上座前闻,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闻彼比丘说时,不应嫌疑亦不应呵,应审定文句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若闻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时,不与相应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言:‘长老!此非佛所说,是彼众僧及上座不审得佛语,长老亦尔。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不与相应违背于法。长老!不须复诵习,亦莫教余比丘,今当弃之。’若闻彼比丘语,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相应不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言:‘长老!是佛所说,彼众僧上座及长老亦审得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而与相应无有违背。长老!应善持诵习亦教余人,勿令忘失。’此是第二广说(次第三句,从知法毗尼摩夷众多比丘所闻亦如是。第四句,从知法毗尼摩夷一比丘所闻亦如是)。是为四广说。”佛说如是,诸比丘闻,信乐欢喜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众:“僧有四种断事人。何等四?或有寡闻无惭、或有多闻无惭、或有寡闻有惭、或有多闻有惭。是中断事比丘,寡闻无惭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苦切呵责,令无惭者后更不尔。若彼断事人多闻无惭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苦切呵责,令彼无惭者后更不尔。是中断事比丘有惭寡闻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不应苦切呵责,应佐助开示,令彼有惭者后于僧中言说断事。是中断事比丘有惭多闻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不应呵责,听彼说已,应赞其善哉,令有惭者后于僧中言说断事。复有四断事比丘:或无惭不谙经文、或无惭谙经文、或有惭不谙经文、或有惭谙经文。无惭不谙经文者有三失:彼无惭失、可呵失、不谙经文失,是为断事人三失。无惭谙经文者有二失:无惭失、可呵失,彼谙经文不失,是为断事比丘二失。有惭不谙经文者有一失,彼不谙经文失,彼有惭不失、无可呵不失,是为断事比丘一失。有惭谙经文者无失,彼有惭不失、无有可呵不失、谙经文复无失,是为断事比丘第一最胜无失。破戒四句亦如是。破见四句亦如是。破正命四句亦如是。破威仪四句亦如是。”(此中䩭连有四比丘,分物四分,如房舍揵度中法不异,故不出也)

尔时佛在王舍城。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说言破僧,齐几名为破僧?谁破和合僧?”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犯,彼言:‘不犯。’若不犯,彼言:‘犯。’轻言:‘重。’重言:‘轻。’若比丘于此四事便求索伴、若使人求,于界内别部布萨羯磨说戒,齐是名为破僧,是为破和合僧。”优波离复问:“云何和合僧?僧破已,谁为和合?”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犯,彼言:‘犯。’若不犯,彼言:‘不犯。’轻言:‘轻。’重言:‘重。’彼比丘于此四事不求伴、不使人求,不别部羯磨布萨说戒,齐是名为和合僧,是为僧破已还和合。”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时舍卫比丘共斗诤,阿尼楼陀有弟子字婆夷,独于僧中语,独当诤事。时阿尼楼陀在众,不说一语教呵。尔时阿难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诤事已灭未?”阿难答言:“诤事何可得灭?阿尼楼陀弟子,在僧中独语独当诤事。而阿尼楼陀在僧中,曾不以一语呵责。”佛告阿难:“阿尼楼陀何时能灭此诤事?岂非汝、舍利弗、目连事耶?”尔时佛告诸比丘:“恶比丘有四法,见僧破欢喜。何等四?是恶比丘破戒恶法,彼恶比丘作是念:‘我破戒恶法,若余比丘得知我,和合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作伴。’恶比丘有是初法,见僧破欢喜。复次恶比丘邪命自活,作是念言:‘我邪命自活,令余比丘知我,和合僧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为伴。’是为恶比丘第二见僧破欢喜。复次恶比丘多求利养恭敬,作是念:‘我求利养恭敬,令余比丘知我,和合僧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为伴。’是为恶比丘第三见僧破欢喜。复次恶比丘邪见边见,作是念:‘我邪见边见,令余比丘知我,和合僧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为伴。’是为恶比丘第四见僧破欢喜。

“有四种作法:前非法作后非法作、前非法作后法作、前法作后非法作、前法作后法作。何等前非法作后非法作?前非法起事应教呵,不教呵而住应灭摈,不灭摈而住,是为前非法作后非法作。何等前非法作后法作?若有非法作者,前非法起事,彼应教呵者呵而后住,应灭摈灭摈而后住,是为前非法作后法作。何等前法作后非法作?若比丘如法起事,应教呵不教呵而住,应灭摈不灭摈而住,是为前如法作后非法作。何等前如法作后如法作?若比丘前如法起事,应教呵而教呵,应灭摈而灭摈而后住,是为前如法作后如法作。

“有四种供养:一饮食、二医药、三衣服、四是所须者与。

“复有四种利法:非法求非法与、非法求法与、法求非法与、法求法与。云何非法求非法与?或有比丘,周旋往反不作沙门法,说非法求利养不净。彼作如是不净求利养,有所偏为,取是、莫取是、取尔许、莫取尔许、取是来、莫取是来、持尔许来、莫持尔许来、与此、莫与彼、与尔许、莫与尔许、彼可与、彼不可与,是为非法求利养非法与。云何非法求法与?或有比丘,周旋往反作非沙门法,说非法求利养不清净,不作如上偏为,是为非法求法与。云何法求非法与?或有比丘,周旋往反说沙门法,不作非法,求利养清净,作如上偏为,是为法求非法与。云何法求法与?或有比丘,周旋往反说沙门法,不作非法,求利养清净,不作如上偏为,是为法求法与。

“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学、不广诵二部戒。有如是四法,不应与他受大戒。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学、不知增心学、不知增慧学、不广诵毗尼,如是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复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复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学、虽诵毗尼不能决了,如是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复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复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若弟子有恶见不能教化弟子令舍恶见修习善见、不满十岁,有如是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复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名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复有四法:知犯、知不犯、知有余、知无余。复有四法:知犯、知不犯、知粗恶、知不粗恶。复有四法:知可忏罪、知不可忏罪、知忏悔清净、知忏悔不清净。

“复有四诤:言诤、觅诤、犯诤、事诤。

“有四犯畏:若有如是男子来,被发着黑衣持刀,至大众中作如是言:‘我作极大重恶断头罪,随汝等所喜我当作。’时诸大众即捉缚,打恶声鼓,为现死相,顺路唱令,从右门出,至杀处杀之。智人见已,作如是语:‘此人造恶极重死罪,我今当自敕并教余人,莫作如是重恶死罪。’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罗夷法生大恐畏,作如是念:‘若未犯波罗夷终已不犯,若犯都无覆藏心如法忏悔。’此是第一犯畏。有如是男子,被发着黑衣持合鞘刀,至大众中言:‘我作恶不善,随众人所喜我当作。’时彼众人即夺取刀,打之驱出右门。有智人见作如是言:‘此人作恶罪,我今当自敕并教人,莫作如是恶罪。’如是比丘、比丘尼于僧残法生大恐畏,作如是念:‘若未犯僧残终不犯,若犯寻即忏悔。’此是第二犯畏。有如是男子,被发着黑衣持杖,至大众中语言:‘我作恶不善,随众人所喜我当作。’众人即取其杖打之,驱出右门。有智人见作如是言:‘此人作恶罪,我今自敕并教人,不作如是恶。’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逸提生大恐畏,未犯终不犯,若犯寻即忏悔。此是第三犯畏。有如是男子,被发着黑衣至众人所,合掌作如是言:‘我作恶不善,随众人所喜我当作之。’时众人种种呵责驱出右门。有智人见作如是言:‘此人作如是恶,我今当自敕并教人,不作如是恶。’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罗提提舍尼生恐畏,若未犯终不犯,若犯寻即忏悔。此是第四犯畏。

“有四种犯人: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汝犯罪,见不?’彼言:‘不见。’比丘复语言:‘长老!若见罪当忏悔。’此是第一犯人。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长老!汝犯罪,见不?’彼言:‘不见。’比丘复语言:‘长老!若见罪应僧中忏悔。’此是第二犯人。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长老犯罪,见不?’彼言:‘不见。’比丘复语言:‘若长老见罪,当于此僧中忏悔。’此是第三犯人。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长老汝犯罪,见不?’彼言:‘不见。’时僧应都舍弃,语如是言:‘随汝意去所至之处,欲举汝者,彼当为汝作举、作忆念、作自言,遮汝阿㝹婆陀、遮说戒、遮自恣。’如调马师,恶马难调即合缰杙驱弃。此比丘亦复如是,一切舍弃,是为第四犯人。”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长老在年少比丘前忏悔,内有几法应忏悔?”佛言:“内有四法应忏悔,偏露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说所犯名:‘我犯某甲罪,今于长老前忏悔。’彼应语言:‘应改悔生厌离心。’答言:‘尔。’上座比丘于下座比丘,有如是四法应忏悔,有四波罗提提舍尼如上说,四波罗夷如上说。

“有四羯磨:非法别众羯磨、非法和合众羯磨、法别众羯磨、法和合众羯磨,是为四羯磨。是中非法别众羯磨,不应尔;非法和合羯磨,不应尔;法别众羯磨,不应尔;法和合羯磨,应尔,是我所听。非法别众羯磨,羯磨不成。非法和合众羯磨,羯磨不成。法别众羯磨,羯磨不成。法和合羯磨,羯磨成就。非法别众羯磨,不得处所。非法和合众羯磨,不得处所。法别众羯磨,不得处所。法和合羯磨,得处所。

“有四种布萨:三语布萨清净布萨、说波罗提木叉布萨、自恣布萨。

“有四妄语:波罗夷妄语、僧残妄语、波逸提妄语、毗尼阿毗婆罗妄语。

“有四众: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复有四众: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复有四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梵众。复有四众:爱、恚、怖、痴众。复有四众:不爱、不恚、不怖、不痴众。有四种智慧平断事人:有人身不现恶口现、有人口不现恶身现、有人身口现恶、有人身口不现恶。云何身不现恶口现?或有人身不现恶、口言指授、与共同见,是为身不现恶口现。云何口不现恶身现?有人身现恶、口不指授、不与同见,是为口不现恶身现。云何身不现恶、口不现恶?有人身不现恶、口不指授、不与同见,是为身口不现恶。云何身口现恶?有人身现恶、口语指授、与同见,是为身现恶口现恶。是为四种有智平断事人。

“比丘有四法,自损有犯,为有智者所责,令得多罪。何等四?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比丘有是四法,而自损,为有智者所责,令得多罪。比丘有四法,不自损(反上句是)。

“有四法趣非道: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是为四。有四法不趣非道(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不应差作分粥人,未差不应差,若已差不应分: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四法应差作分粥人(即反上句是)。分小食、分佉阇尼食,差会若敷卧具、分卧具、分雨浴衣、分衣取、与差比丘使,乃至差沙弥使亦如是。有四法直入地狱犹若射箭(即上差诸知事者是)。

“有四非法遮说戒:遮无根破戒、破见、破威仪、破正命。是为四。有四如法遮说戒:遮有根破戒、破见、破威仪、破正命,是为四如法遮说戒。

“有四清净:持戒清净、见清净、威仪清净、正命清净,是为四清净。

“有四依止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是为四依止法。

“有四种损法:或有智能忍、或有智能亲近、或有智能解、或有智能断,是为四种损法。”

四分律卷第五十八

猜你喜欢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祖琇
  卷之十五·别庵性统
  放逸品第四·佚名
  卷第一·应庵昙华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朱棣
  佛说兴起行经卷上·佚名
  卷第三十七·佚名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佚名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一之一·净挺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第四十一(金字号)·朱时恩
  卷第一·费隐通容
  卷第三十三(第五诵之五)·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韩璜·唐圭璋

      璜字叔夏。尝知上蔡县,御史台主簿。建炎四年(1130),赐进士出身,守监察御史,擢右司谏。责监浔州商税。起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又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   清平乐   向伯恭韵木犀   秋光如水。酿作鹅黄蚁。散入千岩佳

  • 苏辙·唐圭璋

      辙,字子由,眉山人。生于宝元二年(1039)。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以直言置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立,上书,召对,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以忤王字石,徙他职。后坐兄轼诗祸,谪监筠州盐酒税,移知绩溪县。哲宗即位

  •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齣·沈采

    第三十一齣 救齐【红衲袄】〔淨上〕头戴着铁兜鍪猩网红。身披着金锁铠须弥重。不怕你密森森鎗和戟。不怕你乱纷纷刀与弓。我自有拔山力盖世勇。笑谈间指挥他阵垒空。〔笑介〕可笑那韩信夸能也。他把赵魏燕齐欲併攻。

  • 列传第三十三 元法僧 元树 元愿达 王神念 杨华 羊侃子鹍 羊鸦仁·姚思廉

    元法僧,魏氏之支属也。其始祖道武帝。父钟葵,江阳王。法僧仕魏,历光禄大夫,后为使持节、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彭城。普通五年,魏室大乱,法僧遂据镇称帝,诛锄异己,立诸子为王,部署将帅,欲议匡复。既而魏乱稍定,将讨法僧。法

  • 列传第三十六 高允·魏收

    斑允,字伯恭,勃海人也。祖泰,在叔父湖《传》。父韬,少以英朗知名,同郡封懿雅相敬慕。为慕容垂太尉从事中郎。太祖平中山,以韬为丞相参军。早卒。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

  • ●卷二百二十七·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二十七。   起绍兴三十一年正月,尽其日。   和州进士何廷英上书。   和州进士何廷英谨斋戒沐浴昧死裁书惶恐顿首拜献於皇帝陛下臣闻欲成天下之大业必顺天下之人心欲安天下之生灵必从天下之所欲

  • 卷之一百二十七·佚名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朔 上观汉武帝纪顾谓翰林待制吴沈曰人君理财之道视国如家可也一家之内父子不异赀其父经营储积未有不为子计者父子而异赀家必隳矣君民犹父子也若惟损民以益君民衣食不给而君独富岂有是理哉○封大

  • 孔子世家第十七·司马迁

    宋尚斋何平译注【说明】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

  • 岭海焚余目录·澹归

    孙序岭海焚余卷上(隆武乙酉十月止丙戌八月)中兴大计疏为郑遵谦讼功疏论停刑疏辞礼科给事中疏奖忠讨逆疏陛辞忠告疏论马士英不当复职疏先事陈情疏缴敕印疏请终制疏再请终制疏三请终制疏极陈时事疏请决策出闽疏终请守制疏

  • 第三十八章 唐生智、张发奎之异动·李宗仁

    一当上海方面正在商讨组织特别委员会之时,武汉方面的唐生智仍在蠢蠢思动。因自南昌共产党8月1日“暴动”之后,张发奎以追击贺、叶为名,已将其第二方面军(原第四军扩充)悉数开往广东,两湖遂变成唐生智的势力范围。嗣

  • 秦淮画舫录(上)纪丽·捧花生

    捧花楼原本 小姑居处,兰香姓名。人乃唯唯,吾亦云云。众芳之谱,群玉之经。即空是色,电石一明。 金袖珠 袖珠行一,姓金氏,茂苑人。早乃伶仃,依外家以居。娴静不多言,余评为花中水仙,殆非过誉。装束甫毕,即摊卷相对。而修眉惨绿,恒

  • 异虚篇第十八·王充

    殷高宗之时,桑谷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高宗召其相而问之,相曰:“吾虽知之,弗能言也。”问祖己,祖己曰:“夫桑谷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朝亡乎?”高宗恐骇,侧身而行道,思索先王之政,明养老之义,兴灭国,继绝世,举佚民。桑谷亡。三年之后,诸

  • 卷九·张大亨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五礼例宗卷九宋 张大亨 撰賔礼下遇隠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庄四年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二十三年夏公及齐侯遇于谷三十年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三十二年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公谷皆谓

  • 碧岩录序·圆悟克勤

      至圣命脉。列祖大机。换骨灵方。颐神妙术。其惟雪窦禅师。具超宗越格正眼。提掇正令。不露风规。秉烹佛煅祖钳锤。颂出衲僧向上巴鼻。银山铁壁。孰敢钻研。蚊咬铁牛。难为下口。不逢大匠。焉悉玄微。粤有佛果老人

  •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九[宋磻]·惟白

    东京法云禅寺住持传法佛国禅师(臣)惟白集偈颂门蒋山法泉佛惠禅师(三十四首)释迦牟尼佛四顾无人法不传。鹿园鹤树两茫然。朝朝大士生浮世。处处明星现碧天。迦叶捧衣眉已皱。金棺将火足犹悬。谁知摩竭当年事。落日双林

  • 范忠宣集·范纯仁

    18卷,《奏议》2卷,《遗文》1卷,《补编》1卷,宋范纯仁撰。康熙丁亥其20世孙时崇与仲淹集合刻行之。该集收赋2篇:《秋风吹汝水赋》、《喜雪赋》。其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明裔孙惟一校刊本、宋刊本、元天历本、明万

  • 天步真原·薛凤祚

    一卷。清薛凤祚译。薛凤祚字仪甫,淄川 (今山东淄博) 人。著有《圣学心传》、《两河清汇》、《历学会通》等。薛氏初从魏文魁习天文,主持旧学,后会穆尼阁,始改从西学。于南京协助穆尼阁编译,掌握了西方天文学计算方法。是书

  • 上清含象剑鉴图·司马承祯

    《上清含象剑鉴图》,原题「天台白云司马承祯进」。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按「含象鉴」、「景云剑」,皆为唐玄宗时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铸造,其形制、铭饰取象天地阴阳。鉴可以照见人物,剑用于收鬼摧邪。本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