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并菩萨摩诃萨众俱。是时,佛告尊者须菩提言:“须菩提!色,无性、假性、实性;受、想、行、识,无性、假性、实性。须菩提!如是,乃至眼、色、眼识,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无性、假性、实性。

“复次,须菩提!色于如是三性中转,愚是所行,当知是为菩萨正行。如是行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解无相法,苦自止息,诸相寂静。如是所行,当知是为菩萨正行。如是行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若解无相法,诸苦自止息,

众相皆寂静,是菩萨所行。

“复次,须菩提!于诸色中,闇之与明平等依止。菩萨若能如实了知,解入此者,诸法亦然。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于诸识中,闇之与明平等依止。菩萨若能如实了知,解入此者,诸法亦然。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若法闇与明,平等性如是,

依止及解入,知已得菩提。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色须菩提,受、想、行、识于三性转,若有智者如实了知,即于识中不生取著亦不现转,其心开明。由彼于识不生取著、心开明已,即于大乘法中而能出离,何况声闻、缘觉乘中!又由如是不生取著、心开明故,不于长时在彼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诸趣受生死苦。

“复次,须菩提!色,为生邪?为灭邪?若谓色有生,彼色即无生;若谓色无生,彼色即是无生自性。若复菩萨如实了知彼色即是无生自性,是故于色无生可有。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识,为生邪?为灭邪?若谓识有生,彼识即无生;若谓识无生,彼识即是无生自性。若复菩萨如实了知彼识即是无生自性,是故于识无生可有。

“复次,须菩提!若有人言:‘色,是我、是我所。’作此说者,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须菩提!若有人言:‘受、想、行、识,是我、是我所。’作此说者,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复次,须菩提!若有人言:‘色是先世因所成作;或大自在天所化因作;或无因缘。’作此说者,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须菩提!若有人言:‘受、想、行、识是先世因所成作;或大自在天所化因作;或无因缘。’作此说者,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复次,须菩提!若有人言:‘色以色像为相,受以领纳为相,想以遍知为相,行以造作为相,识以了别为相。’作此说者,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复次,须菩提!若有人言:‘苦不寂静;若彼色灭,此乐寂静。’作此说者,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须菩提!若有人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苦不寂静;若彼识灭,此乐寂静。’作此说者,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复次,须菩提!若有人言:‘彼色是无,受、想、行、识亦悉是无。’作此说者,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复次,须菩提!若有人言:‘如佛所说:“色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作是说者——彼于一切法,即无和合亦无乐欲,随其言说作是知解——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须菩提!若有人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佛所说,皆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作是说者——彼于一切法即无和合亦无乐欲,随其言说作是知解——我说彼是外中之外,愚夫异生邪见分位。

“复次,须菩提!若复有人计色为有,取著于色有所生起,随言说转;又复计色为有,即于彼色杂染依止,有相随转;又复计色为有,即于彼色修习净法,成立随转。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复有人计识为有,取著于识有所生起,随言说转;又复计识为有,即于彼识杂染依止,有相随转。又复计识为有,即于彼识修习净法,成立随转。

“复次,须菩提!若诸菩萨计色为有,于彼色中有断有知,于大乐行言说成办,随有所转;又诸菩萨计色为有,于彼色中有断有知,表示成办,随有所转;又诸菩萨计色为有,于彼色中以能了知白法具足,谓于诸法得自在已,于大乐行而能随转。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诸菩萨计受、想、行、识为有,于彼识中有断有知,于大乐行言说成办,随有所转;又诸菩萨计识为有,于彼识中有断有知,表示成办,随有所转;又诸菩萨计识为有,于彼识中以能了知白法具足,谓于诸法得自在已,于大乐行而能随转。

“复次,须菩提!若复有人于色中色所有分量,于苦中苦所有分量,不能如实平等观者,即于色中我有所得;若于色中我有所得,即于色中我见有所得;若于色中我见有所得,即于色中众生见有所得;若于色中众生见有所得,即于色中彼众生见而无所得;若于色中彼众生见无所得时,即彼众生亦无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复有人于识中识所有分量,于苦中苦所有分量,不能如实平等观者,即于识中我有所得;若于识中我有所得,即于识中我见有所得;若于识中我见有所得,即于识中众生见有所得;若于识中众生见有所得,即于识中彼众生见而无所得;若于识中彼众生见无所得时,即彼众生亦无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

“复次,须菩提!若复有人于色中色所有分量,于苦中苦所有分量,而能如实平等观者,即于色中我无所得;若于色中我无所得,即于色中我见无所得;若于色中我见无所得,即于色中众生见无所得;若于色中众生见无所得,即于色中彼众生见而有所得;若于色中彼众生见有所得时,即彼众生亦有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复有人于识中识所有分量,于苦中苦所有分量,而能如实平等观者,即于识中我无所得;若于识中我无所得,即于识中我见无所得;若于识中我见无所得,即于识中众生见无所得;若于识中众生见无所得,即于识中彼众生见而有所得;若于识中彼众生见有所得时,即彼众生亦有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

“复次,须菩提!若人于色中不能如实平等观察,不实分别分量及疑动分量故,即于色中色而有所得;若于色中色有所得时,即于色中色见有所得;若于色中色见有所得,即于色中众生有所得;若于色中众生有所得,即于色中一切有所得;若一切有所得时,即一切无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

“须菩提!若人于受、想、行、识中,不能如实平等观察,不实分别分量及疑动分量故,即于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即识中识见有所得;若识中识见有所得,即识中众生有所得;若识中众生有所得,即识中一切有所得;若识中一切有所得时,即一切无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猜你喜欢
  对中国禅宗之感想·太虚
  卷二百六十五·佚名
  卷第九(日字号)·朱时恩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卷·宝亮
  卷第十四·佚名
  叹衍品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五十八·佚名
  卷第四十七·佚名
  第四十四章 六王章·佚名
  致宝庆县知事函·太虚
  卷第五十九·李通玄
  感山云卧纪谈卷上·晓莹
  首楞严经疏序·子璇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八·海明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423 ·佚名

    夏竦 五月同州奏牡丹一枝开三花 上圣德风驰率土,左冯嘉气袭鸿英。 疏丛一干迎春茂,繁艳三房表瑞呈。 承献珍图昭美应,考祥花品见维祯。 帝宸钦翼崇昭报,薦玉燔柴极至诚。 夏竦 西厅 阶除尽日微

  • 卷二十三·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二十三    宋 陈起 编施枢芸隐倦游稿 余下壬辰第始学诗间吟殊未与意合甲午往来锦谿或自家山趍京城萍泛不覊每多感赋至市桥见月之句若有悟解及乙未秋入吴摄庾台幕丙申秋复过越访东甽先

  • 御选金诗卷二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二十三七言絶句五王予可宫词水曲朱门漪漾漫一帘花雨月波寒金闺背衬鸳鸯冷春困秋千立画干南园湖石翠雀衔云堕翠芜砥峰倒影卧平湖飞花不到穿帘月高倚晴天一劒孤驯鹤图【张伯玉家画帧宫人徐行以手

  • 列传第九 孙处 蒯恩 刘钟 虞丘进·沈约

    孙处,字季高,会稽永兴人也。籍注季高,故字行于世。少任气。高祖东征孙恩,季高义乐随。高祖平定京邑,以为振武将军,封新夷县五等侯。广固之役,先登有功。 卢循之难,于石头捍栅,戍越城、查浦,破贼于新亭。高祖谓季高曰:“此贼行破

  • 1933──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癸酉·郭廷以

      1﹐1(一二,五)   甲、夜九時日軍進攻山海關,要求我撤退南關駐軍。   乙、天津日軍司令中村發表【告同胞書】,決澈底膺懲對於和平之暴敵。  丙、國府舉行淞滬抗日將領授勛典禮。   丁、劉文輝又向成都反攻,川戰再

  • 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癸亥朔赠虎贲左卫指挥佥事李实奉国将军大都督府佥事初实从西平侯沐英征西番遇虏骑于土门峡战数十合虏少却乘胜蹂以精骑虏遂大败实跃马深入中流矢里创力战创甚遂卒至是褒赠之敕礼部尚书朱梦炎志其墓以

  • 卷之四百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四百十八·佚名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夏四月。癸未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起居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湖北勇无空粮。请免提拨。允之。  ○又奏、湖北绅士请将减徵丁漕平余。捐作通省学堂永远经费。下所司议。摺包  ○挑

  • 樊子鹄传·李延寿

    樊子鹄,代郡平城人。他的祖先是荆州蛮族的首领,迁徙到代地。父亲樊兴,任平城镇长史、归义侯。普泰年间,子鹄获得很高的官位,樊兴被赠封为荆州刺史。  子鹄遭遇北镇的动乱,向南避至并州,..朱荣任他为都督府仓曹参军。..朱荣

  • 二程子抄释卷六·吕柟

    明 吕柟 编唐棣编第十五【伊川语】棣初见先生问初学如何曰入德之门无如大学今之学者赖有此一篇书存其他莫如论孟【释读大学知格物其下七者皆不难矣】先生曰古人有声音以养其耳采色以养其目舞蹈以养其血脉威仪以养其

  • 卷四百九十九·佚名

    △第三分天帝品第四之二复次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作如是观。唯有诸法更相缘助。滋润增长展转周遍。其中都无我及我所。如实观察不可得故。复作是观。诸菩萨摩诃萨以所修集殊胜善根。与诸有情平等

  • 卷一百四十五·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四十三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真如若常若无常。说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若常若无常。说真如若乐若苦。说法界法性不虚

  • 毗婆尸佛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苾刍言。时毗婆尸佛既成道已。即作是念。我于何处先应说法利益有情。谛观思惟。满度摩王所都大城。人民炽盛机缘纯熟。作是念已。即从座起整

  • 那先比丘经卷下·佚名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王复问言。无有复胜佛者耶。那先言然。无有胜佛者。王复问。何以知为无有胜佛者。那先问王言。如人未曾入大海中。宁知海水为大不。有五河河有五百小河流入大河。一者名恒。二者名信他。三者名私他。

  •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八卷·智愚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八卷虚堂和尚续辑参学以文无补法光编师出世。初住嘉兴府兴圣寺。府疏已刊前集。县疏知府陆盘隐撰兴圣道场孝宗流虹去处。灵隐首座丞相劄命请来。喜联墙竹之阴。敢后县花之疏。伏惟新命长老虚堂

  • 将苑·诸葛亮

    亦称《新书》、《心书》,中国古代论将用兵的著作。旧题诸葛亮撰。本书名最早见于南宋《遂初堂书目》。现有明正德、万历、天启刊本,明王士骐《诸葛忠武侯全书》、郭子章《武侯兵要七种》、清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以

  • 砚笺·高似孙

    古砚专著。宋高似孙撰,共四卷。此书集录前人众家论述,详而有据。一卷撰端砚,二卷撰歙砚,三卷撰砚品,四卷集前人论砚诗文。二卷附砚图四十二式, 已佚。是书成于嘉定癸未(1223)年间,前有自序一篇,文字隐晦、艰涩,难明其

  • 贤愚经·佚名

    《贤愚经》,一名《贤愚因缘经》,是很特殊的一部佛典,其虽名为“经”,但实际上是一部“佛教故事集”,是叙述因缘故事的典籍。全书共分十三卷、六十九品(节),也就是说共讲了六十九个故事。实际上其包括的故事更多,因为往往一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