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复次,须菩提!若人于色中所有不实分别分量及疑动分量,而能如实平等观者,即于色中色而无所得;若于色中色无所得时,即于色中色见无所得;若于色中色见无所得,即于色中众生无所得;若于色中众生无所得,即于色中一切无所得;若于色中一切无所得时,即一切有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大乘法中不能出离,何况声闻、缘觉乘中。
“须菩提!若人于受、想、行、识中所有不实分别分量及疑动分量,而能如实平等观者,即识中识而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见无所得;若识中识见无所得,即识中众生无所得;若识中众生无所得,即识中一切无所得;若识中一切无所得时,即一切有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大乘法中不能出离,何况声闻、缘觉乘中。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于诸色中,随其言说即生取著、作用而行,如是行者,是行有身见,亦复行于有爱。若或离有寻求而有所行,是于色中不了知相。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于诸识中,随其言说即生取著、作用而行,如是行者,是行有身见,亦复行于有爱。若或离有寻求而有所行,是于识中不了知相。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于诸色中,随其言说不生取著、不作用而行。是不行有身见,亦复不行有爱。离有寻求亦无所行,是于色中善了知相。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于诸识中,随其言说不生取著、不作用而行,是不行有身见,亦复不行有爱。离有寻求亦无所行,是于识中善了知相。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能具三种心种子缘而摄受者,是为净法。何等为三?一、信解心种子,二、厌离心种子,三、不坏心种子。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能具三种心种子缘而摄受者,是为净法。何等为三?一、信解心种子,二、厌离心种子,三、不坏心种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发起三种之心。何等为三?一、无取著心,二、无和合心,三、清净心。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彼色中,若心有生、若心无生,大生、平等生,悉应如实平等观察。由能如是平等观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发起三种之心。何等为三?一、无取著心,二、无和合心,三、清净心。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彼识中,若心有生、若心无生,大生、平等生,悉应如实平等观察。由能如是平等观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见有见无者,当知是菩萨不实知解。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见有见无者,当知是菩萨不实知解。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色求解脱时,即于色中其心动转,有动遍动。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难得解脱。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识求解脱时,即于识中其心动转,有动遍动。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难得解脱。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色求解脱时,若于色中心无系著、无不系著,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善得解脱。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识求解脱时,若于识中心无系著、无不系著,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善得解脱。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解无相法,苦自止息、诸相寂静。愚夫异生不能如实了知色故,即于色中而生取著,现转覆蔽。由彼于色生取著心、现覆蔽已,即于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又由如是取著、覆蔽因故,长时在于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诸趣,受生死苦,轮转无尽。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乃至眼、色、眼识,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亦悉无性、假性、实性。
“须菩提!如是意识于三性转,愚夫异生不能如实了知识故,于识等中而生取著,现转覆蔽。由彼于识生取著心、现覆蔽已,即于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又由如是取著、覆蔽因故,长时在于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诸趣,受生死苦,轮转无尽。
“复次,须菩提!如是色于三性中转,若有智者如实了知,即于色中不生取著,亦不现转,其心开明。由彼于色不生取著、心开明已,即于大乘法中而能出离,何况声闻、缘觉乘中。又由如是不生取著、心开明故,不于长时在彼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诸趣,受生死苦中推求。于色无所得时,色即一切,都无照发;色无照已,即于色法平等性中如实了知,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推求,于识无所得时,识即一切,都无照发;识无照已,即于识法平等性中如实了知,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推求无异法,物境无照心,
智了于法性,此即得菩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于色中善解无性法者,即于色中色修作具足,而于色界亦无所动,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若于识中善解无性法者,即于识中识修作具足,而于法界亦无所动,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智善解无性,修作悉具足,
亦不动法界,即得一切智。
“复次,须菩提!色中无义、无句义、大义,菩萨摩诃萨若能如实正了知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识中无义、无句义、大义,菩萨摩诃萨若能如实正了知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无义无句义,大义亦复然,
菩萨善了知,速得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贪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寻求贪,二、遍寻求贪,三、分别贪,四、贪,五、大贪。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贪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寻求贪,二、遍寻求贪,三、分别贪,四、贪,五、大贪。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舍离此五贪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贪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嗔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寻伺嗔,二、遍寻伺嗔,三、分别伺嗔,四、嗔,五、大嗔。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嗔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寻伺嗔,二、遍寻伺嗔,三、分别伺嗔,四、嗔,五、大嗔。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舍离此五嗔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嗔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痴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动乱痴,二、动乱相痴,三、无动乱相痴,四、痴,五、大痴。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痴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动乱痴,二、动乱相痴,三、无动乱相痴,四、痴,五、大痴。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舍离此五痴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痴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慢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多闻慢,二、高胜慢,三、增上慢,四、慢,五、大慢。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慢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多闻慢,二、高胜慢,三、增上慢,四、慢,五、大慢。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舍离此五慢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慢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猜你喜欢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智顗 卷第二十二·智旭 佛说消除一切灾障宝髻陀罗尼经·佚名 阿育王经 第六卷·佚名 卷第二十八·德清 宗镜录卷第九十六·延寿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三·石雨明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九·澄观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永济融禅师住辽阳永安寺语录卷下·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八(之上)(论本第三十三至三十五)·遁伦 卷四百一十九·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三卷·湛然 卷三百三十三·佚名 第八十一則 藥山看箭·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