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复次,须菩提!若人于色中所有不实分别分量及疑动分量,而能如实平等观者,即于色中色而无所得;若于色中色无所得时,即于色中色见无所得;若于色中色见无所得,即于色中众生无所得;若于色中众生无所得,即于色中一切无所得;若于色中一切无所得时,即一切有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大乘法中不能出离,何况声闻、缘觉乘中。

“须菩提!若人于受、想、行、识中所有不实分别分量及疑动分量,而能如实平等观者,即识中识而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见无所得;若识中识见无所得,即识中众生无所得;若识中众生无所得,即识中一切无所得;若识中一切无所得时,即一切有所得。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大乘法中不能出离,何况声闻、缘觉乘中。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于诸色中,随其言说即生取著、作用而行,如是行者,是行有身见,亦复行于有爱。若或离有寻求而有所行,是于色中不了知相。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于诸识中,随其言说即生取著、作用而行,如是行者,是行有身见,亦复行于有爱。若或离有寻求而有所行,是于识中不了知相。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于诸色中,随其言说不生取著、不作用而行。是不行有身见,亦复不行有爱。离有寻求亦无所行,是于色中善了知相。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于诸识中,随其言说不生取著、不作用而行,是不行有身见,亦复不行有爱。离有寻求亦无所行,是于识中善了知相。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能具三种心种子缘而摄受者,是为净法。何等为三?一、信解心种子,二、厌离心种子,三、不坏心种子。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能具三种心种子缘而摄受者,是为净法。何等为三?一、信解心种子,二、厌离心种子,三、不坏心种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发起三种之心。何等为三?一、无取著心,二、无和合心,三、清净心。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彼色中,若心有生、若心无生,大生、平等生,悉应如实平等观察。由能如是平等观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发起三种之心。何等为三?一、无取著心,二、无和合心,三、清净心。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彼识中,若心有生、若心无生,大生、平等生,悉应如实平等观察。由能如是平等观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见有见无者,当知是菩萨不实知解。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见有见无者,当知是菩萨不实知解。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色求解脱时,即于色中其心动转,有动遍动。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难得解脱。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识求解脱时,即于识中其心动转,有动遍动。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难得解脱。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色求解脱时,若于色中心无系著、无不系著,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善得解脱。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识求解脱时,若于识中心无系著、无不系著,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善得解脱。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解无相法,苦自止息、诸相寂静。愚夫异生不能如实了知色故,即于色中而生取著,现转覆蔽。由彼于色生取著心、现覆蔽已,即于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又由如是取著、覆蔽因故,长时在于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诸趣,受生死苦,轮转无尽。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乃至眼、色、眼识,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亦悉无性、假性、实性。

“须菩提!如是意识于三性转,愚夫异生不能如实了知识故,于识等中而生取著,现转覆蔽。由彼于识生取著心、现覆蔽已,即于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又由如是取著、覆蔽因故,长时在于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诸趣,受生死苦,轮转无尽。

“复次,须菩提!如是色于三性中转,若有智者如实了知,即于色中不生取著,亦不现转,其心开明。由彼于色不生取著、心开明已,即于大乘法中而能出离,何况声闻、缘觉乘中。又由如是不生取著、心开明故,不于长时在彼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诸趣,受生死苦中推求。于色无所得时,色即一切,都无照发;色无照已,即于色法平等性中如实了知,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推求,于识无所得时,识即一切,都无照发;识无照已,即于识法平等性中如实了知,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推求无异法,物境无照心,

智了于法性,此即得菩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于色中善解无性法者,即于色中色修作具足,而于色界亦无所动,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若于识中善解无性法者,即于识中识修作具足,而于法界亦无所动,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智善解无性,修作悉具足,

亦不动法界,即得一切智。

“复次,须菩提!色中无义、无句义、大义,菩萨摩诃萨若能如实正了知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识中无义、无句义、大义,菩萨摩诃萨若能如实正了知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无义无句义,大义亦复然,

菩萨善了知,速得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贪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寻求贪,二、遍寻求贪,三、分别贪,四、贪,五、大贪。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贪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寻求贪,二、遍寻求贪,三、分别贪,四、贪,五、大贪。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舍离此五贪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贪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嗔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寻伺嗔,二、遍寻伺嗔,三、分别伺嗔,四、嗔,五、大嗔。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嗔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寻伺嗔,二、遍寻伺嗔,三、分别伺嗔,四、嗔,五、大嗔。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舍离此五嗔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嗔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痴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动乱痴,二、动乱相痴,三、无动乱相痴,四、痴,五、大痴。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痴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动乱痴,二、动乱相痴,三、无动乱相痴,四、痴,五、大痴。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舍离此五痴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痴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慢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多闻慢,二、高胜慢,三、增上慢,四、慢,五、大慢。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慢法,知已舍离。何等为五?一、多闻慢,二、高胜慢,三、增上慢,四、慢,五、大慢。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舍离此五慢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慢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猜你喜欢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智顗
  卷第二十二·智旭
  佛说消除一切灾障宝髻陀罗尼经·佚名
  阿育王经 第六卷·佚名
  卷第二十八·德清
  宗镜录卷第九十六·延寿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三·石雨明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九·澄观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永济融禅师住辽阳永安寺语录卷下·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八(之上)(论本第三十三至三十五)·遁伦
  卷四百一十九·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三卷·湛然
  卷三百三十三·佚名
   第八十一則 藥山看箭·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表臣·唐圭璋

      表臣字正民,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绍兴十二年(1142),以右迪功郎为敕令所删定官,右承务郎。绍兴十三年至十五年(1143—1145)间,通判常州。又为司农丞。有珊瑚钩诗话。   菩萨蛮   过吴江   垂虹亭下扁舟住。松江烟雨

  • 卷六·范梈

      七言絶句  懐小栢  手种庭前小栢树,分枝散叶总天成。涉旬不见长相忆,况是经年别友生。  枫林雨止  篱角枫林露鹊巢,春深翠叶未全交。山家老屋浑相似,千里行人识把茅。  题黎氏家山图  漠漠家山在白云,石桥

  • 七言巻十四·洪迈

      七言  竹楼宿         白居易  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  戏醉客  莫言鲁国书生懦莫把杭州刺史欺醉客请君闲眼望绿杨风下有红旗  紫杨花  何年植向仙坛上

  • 列传第四十九 谢尚 谢安(子琰 琰子混 安兄奕 奕子玄 安弟万 万弟石 石兄子朗朗弟子邈·房玄龄

    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鲲之子也。幼有至性。七岁丧兄,哀恸过礼,亲戚异之。八岁神悟夙成。鲲尝携之送客,或曰:“此儿一坐之颜回也。”尚应声答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席宾莫不叹异。十余岁,遭父忧,丹阳尹温峤吊之,尚号咷极哀。既

  • 卷十九·赵二·佚名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妒,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无敢尽忠于前者。今奉阳君捐馆舍,大王乃今然后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二十二·佚名

    万历二十六年五月乙酉朔天津巡抚万世德题称钦奉玺书职掌海务而海堧延亘绵长将领星罗棋布一人之耳目有限难以编历周知乃兵备之官节制不行众心涣散合将海盖天津武德青州四处兵备道各加监军职衔假以事权听其节制平时训练

  • 第六章 徽商的政治态度·佚名

    第一节 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1199 吾乡之郎而赀者一也。乃其以资而郎者则亦有不同焉:具有才徨,不得志于正途,思奋一长以表见者上也;家尚阜殷,可优悠以自逸,勉徼一命以荣亲者次也;赀已澌尽,将困乏之难支,用贾三倍以取偿者,斯为下

  • 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序·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序我祖宗诞膺天命勃兴东土德绥威讋奄甸万姓维时龙从凤附之衆云合响应辐辏鳞集强者率属归诚弱者举族内附我祖宗建师设长以涖之分旗隶属以别之厥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効命疆场建谋帷幄

  • 两汉笔记卷四·钱时

    宋 钱时 撰武帝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防问以古今治道广川董仲舒对曰事在彊勉而已矣彊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彊勉行道则徳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懈书云懋哉懋哉皆彊

  • 韩观传·张廷玉

    韩观,字彦宾,虹人,高阳忠壮侯韩成的儿子。韩观以舍人之衔宿卫禁宫,忠诚谨慎,为太祖所知,授予桂林右卫指挥佥事。洪武十九年(1386),他讨平柳州、融县各地蛮人,累升为广西都指挥使。二十二年,平富平县蛮人,设立灵亭千户所。二十五

  • 卷四十一、囘部张格尔之役·黄鸿寿

    宣宗道光五年,冬十月,以大学士长龄署伊犁将军,筹办军务,当乾隆朝之平定天山南路也。回酋大和卓木波罗泥都之子萨木克及喀什噶尔地方人民亡入浩罕国,于葱岭以西。其汗为蒙古察合台汗之裔,既纳萨木克等,恐遭战事上之波及,因告中

  • 卽位年·佚名

    秋七月7月3日○丙辰,上卽位于勤政殿。是日成服後,百官備禮以請,上牢讓不出喪次。大臣懇請,王妃亦堅請,乃出次,猶不敢上御床。大臣以下再三勸進,乃上座,受百官賀,尊王妃爲王大妃,大赦殊死以下。王大妃始垂簾,同聽政。上旣卽位,動遵

  • 提要·夏僎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尚书详解       书提要【臣】等谨案尚书详解二十六卷宋夏僎撰僎字元肃号柯山浙之龙游人与周升缪景仁为友皆以明经教授时称三俊僎尝举进士少治尚书老而益精因博采众説以为是解淳

  •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五·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菩萨内习经一卷 慧琳  菩萨投身饿虎经一卷 慧琳  师子月佛经一卷 慧琳  八大人觉经一卷 慧琳  长者法志经一卷 慧琳  萨罗国王经一卷 慧琳  庵提遮女经一卷 无字  十吉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八·澄观

    十回向品(从二十五经一半尽三十三经)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长行中亦二。谓位行位果。行中亦三。谓牒释结。今初牒名征起。谓所修事善皆悉顺入坚固法性故。下文云。则为随顺真实住。本分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入即随

  • 注华严法界观门·宗密

      唐 宗密注  注华严法界观门序    唐绵州刺史裴休述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之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

  • 红与黑·司汤达

    法国司汤达著。中译本由罗玉君据巴黎费尔南·罗歇出版社1929年版译出,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新1版。《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写于1828—1829年,1830年出版。小说的副标题为《1830年纪事》,司汤达通过描写小资产阶

  • 道德经纯阳真人释义·吕洞宾

    托名吕洞宾撰。以《老子》为根本,结合道教内丹学知识研究钟吕内丹道。《道德经释义》虽是托名吕祖而著,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钟吕内丹思想价值是同一时期其他托名吕祖而著的文本所不可比拟的,虽为乩降之本,但是,其思想融合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