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一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精进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七

尔时舍利子。彼正法行童子为成熟善根故。于二十岁发生净信。舍家出家成苾刍相。受具足戒。住阿兰若大树林中而为宴坐。于虚空中有诸贤圣。潜来教示如是义利。语苾刍言。汝于菩萨藏正法。得不退转精进之行。有大名称当得作佛。时彼苾刍于贤圣所。闻是语已生大欢喜。得未曾有。乃于城邑聚落国土王宫在在处处一切人民。如是寻求菩萨藏正法。又复往诣僧伽蓝中。恭敬礼问苾刍苾刍尼众。云何名为菩萨藏正法。菩萨于阿阇梨及佛法中。复何承事亲近修学。我今欲于诸尊者所寻求菩萨藏正法。若名若字而来听受。彼苾刍等答如是言。非我所知。又窃作是念。彼贤圣言应无虚妄。我于菩萨藏正法未曾听受。于不退精进复何修行。转复问言。具寿尊者。彼莲花超胜如来住何方所。愿赐开示。答言苾刍。莲花超胜如来住是方所。即时往诣所示方所。到已右绕三匝头面礼足。住立佛前发如是言。我今于此结加敷坐。于莲花超胜如来。不得闻是菩萨藏正法。于是方所誓不起立。舍利子。此苾刍七昼夜中。于地方所不退精进。如是坚固过七昼夜。以佛神力。乃见东方世界宝藏如来应供正等正觉。闻彼开演八种法门。此八种法门。能于菩萨藏正法。随顺修学。时彼苾刍。具足闻是不可思议八种法门无有过上。即于方所从坐而起。亦能于菩萨藏正法。开演不退转精进之行。复于城邑聚落国土王宫。满六十年教化无量俱胝天人。令住三乘。时彼苾刍临命终时。作是愿言。生诸佛刹人同分中。于彼没已。生阎浮提洲长者族中。如是生已。乃发是言行正法行。以是因缘。同彼往昔名正法行。发生净信舍家出家。成苾刍相受具足戒。出家未久。复于菩萨藏正法。现前安住。于六万岁。城邑聚落国土王宫。及能开演菩萨藏正法之行。教化无量俱胝天人。成熟三乘。所谓声闻乘缘觉乘无上大乘。临命终时复发誓言。由彼愿力。于阎浮提洲得获人身。王族中生。刹那生已。于虚空中贤圣告言。汝有情界超越诸法。以是缘故立彼名字。为超越诸法成熟有情。于二十年中。发生正信舍家出家。为苾刍相受具足戒。超越诸法正念缘力。于菩萨藏正法。现前安住。舍利子。此超越诸法苾刍。于菩萨藏正法。断诸疑惑。于城邑聚落国土王宫。复能开演。满六万岁。过是数已。令无量俱胝天人阿修罗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临命终时复发愿言。得获人身。于阎浮提洲大娑罗长者种族中生。刹那生已。空中有声。贤圣告言。汝有情界得获正念。以是缘故。立彼名字。为得正念。成熟有情。于二十年中。发生正信舍家出家。成苾刍相受具足戒。由彼往昔如实思念。最上最胜成就多闻。六十年中说法教化。于城邑聚落国土王宫。今诸有情。于菩萨藏正法。复能开演断诸疑惑。又过是数。教化四俱胝天人阿修罗等。成熟三乘。所谓声闻乘缘觉乘无上智佛乘。舍利子。此正法行苾刍。发是愿已即时命终。生于往昔彼地方所宝藏如来佛刹之中。舍利子。彼菩萨摩诃萨。令六十俱胝天人阿修罗等。成熟三乘悉得圆满。舍利子。彼菩萨摩诃萨。中无间隔。于宝藏如来佛刹之中。得不思议最上最胜多闻具足。于彼命终。即时得生莲花超胜如来世界王族之中。往昔教化六十俱胝天人阿修罗等。悉同生彼而为眷属。复于彼时有佛出世。号最上行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彼佛具足寿量八十俱胝岁。彼国人民寿命亦等。彼佛有八十俱胝大声闻众。俱来集会。皆阿罗汉。一一声闻。各有八十俱胝大声闻众。皆是清净大阿罗汉。复于彼时。名勇猛受王童子。多闻成就智慧明达。舍利子。时彼童子。与自眷属八十俱胝。同时往诣最上行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到已头面礼足。围绕世尊却住一面。时最上行如来。知彼童子往昔因缘心之所念。而为说法。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言。彼勇猛受王童子。得闻如是往昔相应所修之行。生大欢喜。与自眷属八十俱胝。同发净信舍家出家。成苾刍相受具足戒。尽其形寿常修梵行。求菩提道。时最上行如来告诸大众。此勇猛受王菩萨摩诃萨。我灭度后。次当作佛出现世间。号大精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彼最上行如来般涅盘后。所有舍利作供养已。受持正法。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舍利子。彼大精进如来寿量半劫。有无量大声闻众。一一复有二十那逾多。皆是清净大阿罗汉。俱来集会。舍利子。此不退转精进菩萨摩诃萨。行精进波罗蜜多行时。于菩萨藏正法。闻已次第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乃至生彼大精进如来世界之中。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安住大乘。速疾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精进行时。于菩萨藏正法。决定听闻受持读诵。乃至广为人说。何以故。舍利子。此诸菩萨摩诃萨。唯能于菩萨藏正法。如是进求不退转精进之行。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精进波罗蜜多。

禅定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一

复次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进趣菩萨禅定波罗蜜多之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先远离染欲过失诸不善法。于彼寻伺发生喜乐。是名入解初禅定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次当远离寻伺于内引生清净洁白心一境性。于彼等持发生喜乐。是名入解二禅定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次当舍离贪爱行念正知。唯妙乐受身虽正知。如彼圣人观察舍念离喜妙乐行故。是名入解三禅定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次当如是先断苦乐适悦烦恼。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是名入解四禅定行。彼如实得圆满清净纯一无杂。正等引心。无余支分及随烦恼不离等持。而能作彼禅定事业。而复圆满五种神通及彼智业。云何名为五种神通。一者天眼二者天耳三者他心四者宿住五者神境。此说名为五种神通。又复云何菩萨于彼天眼乃至神境。而能圆满最上正行神通智业。舍利子。此菩萨如实安住。正等引心圆满清净。纯一无杂及随烦恼。于诸有情心无所欲。而能发起神境等通。此说名为神通智业。又天眼清净出过于人。而能观察诸有情等。初生退没好丑等相。善趣恶趣胜妙下劣。乃至知诸有情业行差别。身语意中具足恶行。起彼邪见诽谤圣贤。而复积集邪见业因。身谢命终。堕于恶趣那落迦中。又复知彼诸有情等身语意中具足善行。起彼正见称赞圣贤。而复积集正见业因。身谢命终。生于善趣或生天界。舍利子。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于诸有情积集恶业。悉能了知。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清净天眼。于诸有情而为最胜。色相明了悉无障碍。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有学无学大阿罗汉辟支佛众。悉胜于彼。最上最胜最极明了无有过上。又此天眼。于彼一切出离道中。最胜出离。而诸菩萨有是天眼。于十方世界无量有情。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而此天眼诸有色相。于彼了知悉无对碍。又此天眼见色究竟。除无色界。所有十方世界无量有情。若生若灭。及彼业因一切根因。若增若减若胜若劣。悉能了知。又彼所有十方世界诸佛刹土功德庄严。一切悉见。清净戒蕴。安住成就胜妙果报。亦皆了知。又彼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诸佛世尊及菩萨众。一切悉见。及彼正士正念正知。通达境界威仪道行。及解脱法得总持门。安住智慧善巧方便。而能入解一切圆满。彼眼无碍诸色无见。彼眼无著诸色无染。彼眼解脱谓离诸见。彼眼清净自体光洁。眼无依止离诸境界。眼无所取离诸烦恼。眼无翳障离诸疑惑。眼不起念离对碍法。眼得光明照烛诸法。眼随智慧离识境界。彼眼无著离难调伏及彼痴冥一切烦恼。眼能决择诸根幻化。又复眼相彼无能胜。于诸有情平等观瞩。彼眼清净离杂思惟。彼眼无垢体性光莹。又彼天眼随其心意。而能现前成熟佛眼。眼无贪嗔离诸违顺。又彼天眼。于义境界修行法式如实相应。又于有情安住大悲。又彼天眼。来求丐者而无不与。见破戒者亦无嗔怒。于堕落者而常守护。于懈怠者而常勤策。为散乱者现禅定分。为恶慧者示正慧眼。为邪道者开悟正道。劣胜解者。导以最上佛之知见。又彼天眼。于一切智智。最上神通。于菩提道。专注一境决定现前。舍利子。此名菩萨摩诃萨而能圆满彼天眼通及智事业。

复次舍利子。云何名菩萨摩诃萨得天耳通。及能圆满最上正行神通智业。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天耳清净出过于人。能闻十方无量世界人非人声。所谓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薩/女]噜拏声紧那罗声摩睺罗声。人非人声。圣人声声闻声缘觉声。菩萨声佛声。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天耳清净。又复得闻诸罪业声。地狱声傍生声。焰摩罗界声。乃至微细边际。蝴蝶蜂虿蚊蚋等声。及诸有情所发语业。或攀缘心善不善等。一切了知。所发语业善不善根。彼因及果。悉皆了知。若语业贪随染爱所表。若语业嗔随恶骂所表。又语业痴亦随贪嗔所表。皆能了知。即语业痴亦随恶骂所表。若语业唯恶骂所表。即嗔随恶骂所表。彼语业痴。亦即随痴冥所表。悉能了知。又天耳通智。如实了知发生善巧破。彼语业随顺清净由能对破。语业清净。即能对破一切贪嗔痴等。悉令清净。又彼天耳。于圣人非圣人声悉听闻。如是听已。于圣人声不生住著。于非圣人声不著对破。又于圣人声获得大慈。于非圣人声发起大悲。于一切声无前后际。以决定智如实了知。又彼天耳。于十方无余一切世界。得闻如是诸佛世尊所说妙法。闻已念彼所度根器。不生痴冥一切摄受。亦无失念。如彼有情根器入解。了知诸法平等一味。又复不于一佛二佛所说之法。得听声已。不作互相障碍差别事相。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三十一

猜你喜欢
  序·书玉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宗喀巴
  佛教之初输入附寻二:《四十二章经》辨伪·梁启超
  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佚名
  叙·远门净柱
  佛说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佚名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三·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五(之上)(论本第十三至第十五)·遁伦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六·澄观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一(末)·智周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延寿
  卷第八·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五卷·佚名
  卷第二十一·佚名
  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薛时雨·龙榆生

    薛时雨字慰农,晚号桑根老农,滁州全椒人。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生。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举於乡,以母病,不应礼部试。至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始成进士,出知嘉善,迁杭州府,兼署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以疾归

  • 第二十一出 修本(仙吕入双调江阳韵)·丁耀亢

    【缑山月】(生冠带上)东武鲁诸邦,政简棠阴广。皇恩频简在,又使丹心壮。我杨椒山因为谏沮马市,谪贬狄道县典史。不料圣恩眷注,起用诸城知县。到官两月,又升南京户部主事。如此之速,正苦瞻天无路。谁料未到南都,又

  • 卷十六·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十六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刘仔肩【三首】仔肩字汝弼鄱阳人洪武初用荐应召至京【静志居诗话汝弼一应鹤书旋集都人士诗为雅颂正音而以已作附之殆游大人以成名者是时许中丽仲孚则编光岳英华偶桓武盂则

  • 卷三百九·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九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二十九 王行 郑禧之松林才子图 横空微霞淡初卷一片苍云隔层巘远壑清风拂树来烟鬛捎捎?如剪蹇驴随意历山冈此景此情应两忘忽

  •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赵尔巽

      ◎河渠三   △淮河永定河海塘   淮水源出桐柏山,东南经随州,复北折过桐柏东,历信阳、确山、罗山、正阳、息、光山、固始、阜阳、霍丘、颍上,所挟支水合而东注,达正阳关。其下有沙河、东西淝河、洛河、洱河、芡河、

  •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司马光

      起上章攝提格(庚寅),盡柔兆涒灘(丙申),凡七年。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咸通十一年(庚寅、八七0年)   春,正月,甲寅朔,羣臣上尊號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赦天下。   西川之民聞蠻寇將至,爭走入成都。時成都但有子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三·佚名

    嘉靖四十年十一月丁亥朔起服阕原任湖广巡抚右佥都御史赵炳然协管院事○巡按福建御史李廷龙类奏七月至九月广东之程乡贼三饶贼塘下南安之倭贼及各路之流贼出没诸郡无日不报警其福兴泉三府则苦海贼汀漳二府则苦山贼与流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佚名

    正德八年五月戊辰朔广信府知府朱嘉会奏本府各县被贼残害乞蠲免该年钱粮以苏民困户部议行抚按官通查随宜宽免该用军饷仍如原拟以停免耗米并钞关银支用报可○革庆成王奇浈子镇国将军表杜禄米三之一王奏其不遵训戒故也○

  • 读史记十表卷七·汪越

    南阳 汪越 撰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索曰便音鞭县名吴浅所封】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邓展曰汉约非刘氏不王以芮忠故着令使特王】昔髙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索曰谓楚

  • 王建传·薛居正

    王建,陈州项城人。唐朝末年,加入忠武军。秦宗权盘踞蔡州,悬重赏来招募他,王建才从行伍之间得以补任军候。广明年间,黄巢攻陷长安,僖宗移驾蜀地。当时后梁太祖还是黄巢部将,带领众军进攻襄州、邓州,秦宗权派小校鹿晏弘跟着监军

  • 晋纪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庚子、280)·司马光

    晋纪三 晋武帝太庚元年(庚子,公元280年) [1]春,正月,吴大赦。 [1]春季,正月,吴国实行大赦。 [2]杜预向江陵,王浑出横江,攻吴镇、戌,所向皆克。二月,戊午,王浚、唐彬击破丹阳监盛纪。吴人于江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

  • 四十五年·佚名

    (己亥)四十五年清康熙五十八年 春正月1月28日○辛丑,戶曹判書趙泰耉在鄕上書辭職,令曰:「重務不宜暫曠。此書還爲下送,使之卽速上來。」○知敦寧崔奎瑞上書,以年至乞致仕,世子優旨不許。二月2月8日○辛亥,同知事尹就商,因辭疏,附

  • 礼记析疑卷四十四·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乡饮酒义郑注乡大夫饮国中贤者乡宜作卿周官乡大夫兴贤能之后退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乃所以终前事为后举张本不得为饮国中贤者尹吉甫饮御诸友而张仲在焉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以路堵父为客是为卿大夫

  • 兵令上第二十三·尉缭

    本篇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是&ldquo;伐暴乱,本仁义,战国则以立威&rdquo;。战争的实质是&ldquo;以武为植,以文为种&rdquo;。此外,还论述了临敌布阵的方法、纪律和要求。88、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故王者伐暴乱

  •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佚名

    ——智慧是弱者的盾牌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

  • 卷四百八十七·佚名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六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而修精进波罗蜜多。不杂声闻独觉作意。持此善根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修精进时能勤修学难行

  • 目录·铁壁慧机

    序卷一上堂卷二上堂卷三秉拂普说小参卷四示众茶话卷五法语卷六机缘问答卷七鞭策语佛事像讚自讚卷八诗卷九颂卷十偈联芳歌铭卷十一颂古拈别评徵代卷十二颂古拈别评徵代卷十三颂古拈别评徵代卷十四颂古拈别评徵代卷十五

  • 大意经·佚名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大意’为童子之名,系佛陀过去世前身之一。本经内容叙述大意童子欲济助其国之贫,遂入海求宝,闻海底有明珠,欲抒海水而采之。天帝感其精诚,前来助之,海神大恐慌,急忙出珠,大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