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二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禅定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二

复次舍利子。诸佛世尊说彼往昔任持之行。由今善根听闻声故。于时非时分中。获彼所说。若众会时。或说法时。及非时说。而别解行听已能说。又说法时。或众会时。或一苾刍。为彼说法如实记别。于他损害而不为说。又不如实记别择彼相应义理。善巧方便摄受于他。以自心清净洁白。而为彼说。若于色相等声。决定听闻而生欢喜。彼如色相等声。为令听闻决定劝喜。又若处众说法。以天耳识加持彼声。令诸有情而能解了。然彼有情听闻是法。或能解了。又若有情听闻是法。或未解了。彼于是处得法界清净。即耳界智界亦得清净。我以耳界既获清净。而此有情亦获清净。于彼耳界得善出离。如其所说文字义理。及诸有情巧妙言辞。令五趣有情闻说法声。悉令悟入。又能于此天耳界中。而得成就如来天耳。复于此中无杂乱意。此说名为菩萨摩诃萨得天耳通智业圆满。复次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他心智通及彼正行智业圆满。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于十方无余一切世界诸有情类。往昔边际心能了知。及彼现在心亦了知。又复过去有情心智。粗因细因种种心智。皆能了知。或此有情最上心因。或此有情中分心因。或此有情最下心因。又此有情根性以布施相应。此有情根性以净戒相应。此有情根性以忍辱相应。此有情根性以精进相应。此有情根性以禅定相应。此有情根性以胜慧相应。又此有情根性以大慈为因。此有情根性以大悲为因。此有情根性以大喜为因。此有情根性以大舍为因。又此有情根性以大乘为因。此有情根性以缘觉乘为因。此有情根性以声闻乘为因。又此有情诸善因力具足成就。又此有情诸善缘力具足成就。若复有情不善因缘力成就故。即此有情。以彼因缘力相应生下劣种族。若复有情善因缘力成就具足。即此有情。以彼因缘力相应生高贵种族。或复有情意中清净。非工巧清净。若或有情工巧清净。非意中清净。若或有情工巧清净亦意中清净。若或有情非意中清净。亦非工巧清净。舍利子。此诸有情往昔根因心所行智。如我相应说法之智。此说名为菩萨摩诃萨他心智力。又复入解他心智力。而此有情行布施因。于未来世得布施果。又此有情行净戒因。于未来世得净戒果。又此有情行忍辱因。于未来世得忍辱果。又此有情行精进因。于未来世得精进果。又此有情行禅定因。于未来世得禅定果。又此有情行胜慧因。于未来世得胜慧果。又此有情行大乘因。于未来世得大乘果。又此有情行缘觉因。于未来世得缘觉果。又此有情行声闻因。于未来世得声闻果。又此有情行世间因。于未来世得世间果。舍利子。若此因缘若彼因缘。于未来世。此诸有情得是根性。如实了知。于彼有情。而能成熟不生厌倦。乃至以智了解。是心根本。若正法器说此正法。又于说法复何所得。为令不作余法余业。若诸有情现在世中。于诸法行广大寻伺。然彼一切皆如实知。又彼著贪心。即如实了知彼著贪心。彼离贪心。亦如实知彼离贪心。彼著嗔心。如实了知彼著嗔心。彼离嗔心。亦如实知彼离嗔心。彼著痴心。如实了知彼著痴心。彼离痴心。亦如实知彼离痴心。若此若彼。有情杂染及障碍心。一切皆能如实了知。如实知已而为说法。欲令彼彼出离烦恼。若复往诣众中如是观察。一切众会若彼若此。于诸有情遍观察已。而为说法。舍利子。此诸有情前际后际。彼根性智一切了知。而菩萨摩诃萨自心无所住著。及彼他心亦无所住。何以故。此菩萨摩诃萨。由智了故心无所住。由念了故心无所住。由慧了故心无所住。由趣向了故心无所住。由胜慧了故心无所住。由觉了故心无所住。由断习气及诸随眠生涩烦恼。离垢光洁无诸过失。于一切法分明了解。于一切有情心行差别。极能入解心无所住。舍利子。于如是行相。入解有情心智。此说是名菩萨摩诃萨得他心通智业圆满。

复次舍利子。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宿住念通及彼正行智业圆满。舍利子。如是菩萨摩诃萨。于十方无余一切世界一切有情。具无量种宿住念通。若一日二日三四五日。若十二十乃至五十日。百生千生百千生无量百千生。乃至百成坏劫千成坏劫百千成坏劫。无量百千成坏劫。诸有情类。于彼往昔。如是名字如是种族如是姓氏。如是色相如是形状。如是住处如是饮食。如是久住如是苦乐。彼彼生灭及于寿量。彼没此生。皆悉了知。又知自身及诸有情。此宿住念非唯一种。自身前际及他补特伽罗前际。此宿住念非唯一种。又自宿因善根念力。及他宿因善根念力。又自善根成熟菩提。令他有情念彼善根发菩提心。又若往昔苦及乐因。皆是随顺无常苦无我等。彼既随顺无常苦无我等。即不乐色相。不乐受用。不乐眷属。不乐富饶。不乐为转轮圣王。不乐为帝释天主。不乐为大梵天王。不乐为护世天王。一切生处自在王位及诸欲乐。皆不爱乐。彼正思惟。是处不为成熟有情。而受轮回。彼唯随顺无常苦无我等。往昔诸烦恼行之所招集。极生追悔起大厌离。及现在事诸不善业。乃至命根厌不复作。往昔善根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广大成熟。又能积集现在善根。除灭一切险难境界。成熟佛法僧种子。相续不断。成熟一切智智正念缘力。又此正念。以自加持法界加持。不倾动故而无所娆。成熟定业亦无娆恼。于奢摩他。以自加持心无迷乱。于毗钵舍那而为摄受。以现量智无怯弱故。以正忆念无忘失故。受大快乐。积集诸行不由他悟。积集行故趣于彼岸。一切能到积集行故。以正念缘力。过去现在无忘失法。此说是名菩萨摩诃萨宿住念通智业圆满。

复次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于神境通及彼正行智业圆满。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断除诸行。而能具足修习欲神足定。断除诸行。具足修习勤勇神足定。断除诸行。具足修习心神足定。断除诸行。具足修习观神足定。彼欲勤心观摄受诸法。而能修习成出离故。又此四神足数数修习。即于现前获神境通。而得受用。彼无量种神通变化。又此神变。而常观瞩一切有情。一一神变。皆能调伏一切有情。又此神变普能显现。若身若力或复加持。又彼如是一一身相。能往调伏诸有情类。又彼如是一一身相。复能显现。或佛身相。或缘觉身相。或声闻身相。或帝释天身相。或大梵王身相。或护世天身相。或转轮王身相。又彼所现一一身相。而复显现如是身相。能往调伏一切有情。及能[怡-台+龍]悷诸旁生类。又彼所现如是身相。为诸有情演说正法。又复能现如是势力。普为摧伏一切有情极重嗔慢。谓大庄士力。乃至四分那罗延力。乃至半那罗延力。乃至那罗延力。乃至如是诸力。以手二指举须弥山。高六十百千庾缮那。又掷彼山。远八万四千庾缮那。譬如举一庵摩罗果。从此掷置他方世界。而神境通菩萨摩诃萨力。都无动作。又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广大下从水际至色究竟天。其间有情置于掌中。住经劫数。一切道行普能显现。而菩萨摩诃萨。为彼慢过慢极重忿怒诸有情类。成就力能可伏慢过慢忿怒等。而为说法。又依彼神足得加持智。于加持智。即得如是诸加持法。或以加持大海为牛迹量。复以牛迹为大海量。又或时加持火聚为彼水聚。复以加持水聚而为火聚。以要言之。于上中下法。一切互相加持。亦复获得如是成就世间所有。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诸有来者。皆无有能振动变易及能出没。又复世间。此加持法无有共者。唯佛世尊能有是故。又以工巧加持缘力。为彼慢过慢极重忿怒诸有情类。广说妙法极令欢喜。又彼修神足者。于魔境界天魔眷属及诸烦恼。而无堕灭。超越自在于佛境界而能入解。于诸有情。乃至少分无有损害。一切善根相应随顺。此说是名菩萨摩诃萨于神境通智业圆满。舍利子。又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神通。复何名智。以彼天眼正观色相。此说名为神通。彼幻法智不作正行。此说名智。又舍利子。若于一切有情实有所闻。此说名为神通。而于前际过失俱不可得。此说名智。又舍利子。若彼了知一切心行。此说名为神通。于心灭智不灭正行。此说名智。又舍利子。而于前际念彼无碍。此说名为神通。若于三世智都无碍。此说名智。又舍利子。于一切刹土随意往来。此说名为神通。于虚空刹土智都无碍。此说名智。又舍利子。立法分位。此说名为神通。于法观察。此说名智。又舍利子。于诸世间善巧化导。此说名为神通。于诸世间都无系著。此说名智。又舍利子。出过一切释梵护世。此说名为神通。出过一切声闻缘觉。此说名智。

复次舍利子。如是所说。是名神通智业圆满。又舍利子。所有烦恼散乱。菩萨摩诃萨定分行心。及加持智。乃至一切有情染心散乱。及菩萨摩诃萨定分行等。应知积集。舍利子。此菩萨摩诃萨。普遍积集而得安住。此说名为三摩呬多。又此一切有情。是名三摩呬多。心常平等。是名三摩呬多。意常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善巧平等。是名三摩呬多。意中极深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布施平等。是名三摩呬多。持戒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忍辱平等。是名三摩呬多。精进平等。是名三摩呬多。禅定平等。是名三摩呬多。胜慧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彼一切法平等。是名三摩呬多。若于一切法平等。即一切有情平等。及一切菩提平等。如是普遍入解。此说名为三摩钵那。又若普遍入解诸法如虚空等。此说名为三摩钵那。又若普遍平等入解无相无愿无积集行。此说名为三摩钵那。又若普遍入解诸法音声。此说名为三摩钵那。又于一切饶益不饶益等处。心平等如地。心平等如水。心平等如火。心平等如风。心平等如空。高离掉举。下无昏沉。而善安住。一切道行而得不动。名三摩呬多。于道行自体而无分别。名三摩钵那。虽言辞充满无口过失。无高无下亦无动乱。相应顺成一切世间法义时分。然于世间八法。而能超越。一切烦恼悉无所著。远离愦闹寻伺境界。如是法行名三摩呬多。又于一切世间。工巧造作悉能显现。于彼事相亦不弃舍。而菩萨摩诃萨。于禅定波罗蜜多平等入解。而复出生智慧方便。不为大悲心缘之所随缚。观察有情平等入解。方便寂静极寂静等。是名智慧。令佛智慧不现在前。是名方便。又若平等入解诸法不为随缚。是名智慧。又一切法都无取舍。是名方便。于彼法界无计度念。是名智慧。若于佛身平等入解。不生现前作证。是名方便。于彼法身念无所住。是名智慧。若于佛声相平等入解。于妙梵音具足领悟。是为方便。又复思念法无可说。是为智慧。又于金刚心时平等入解。而能极胜安住。是为方便。于彼正念念无散乱。是为智慧。又于往昔愿是平等入解。而能成熟有情极胜安住。是为方便。于一切有情念无实我。是为智慧。念彼善根证无所证。是为方便。又念彼无根及无住著。是为智慧。又于佛刹平等入解。而使现前清净。是为方便。念彼刹土如虚空等。是为智慧。又念于菩提道场平等入解。而使现前庄严。是为方便。又念彼止息或诸染法。是为智慧。若于转法轮中平等入解。而能普应机缘。是为方便。又念彼转无所转。是为智慧。乃至菩提分行平等入解。而能现前舍离。是为方便。乃至念彼。于一切法而非相应。及诸随惑。以如来智慧禅定妙乐无诸热恼。于相无相一切攀缘降伏。悉皆了知。彼一切菩萨摩诃萨。定非定位以善出离。如是相应。是为智慧。而诸菩萨摩诃萨。获得无尽禅定波罗蜜多。诸有魔事皆不得便。得善安住诸佛法器。舍利子。如是所说智慧方便。彼菩萨摩诃萨。于禅定波罗蜜多。而能出离。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二

猜你喜欢
  缁门警训卷第七·如卺
  般若灯论释 第十卷·清辨
  卷二·投子义青
  卷十四·佚名
  卷第二十七(成字号)·朱时恩
  卷第二十六·永觉元贤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马鸣
  卷第十三·佚名
  唯识讲要·太虚
  卷三十·佚名
  十二因缘品第五·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二·延寿
  一 蛇品·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跋·永觉元贤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御定曲谱总目·王奕清

    卷首诸家论说九宫谱定论説卷一【北曲】黄钟宫【二十四调】正宫【二十五调】大石调【二十一调】小石调【五调】卷二【北曲】仙吕宫【四十一调】中吕宫【三十二调】南吕宫【二十一调】卷三【北曲】双调【一百调】卷四【

  • 卷九·韦庄

    钦定四库全书 浣花集卷九      唐 韦庄 撰 今体诗凡十二首 与东吴生相遇【及第後出关作】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一作独】对一罇开口

  • 卷三十二·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三十二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考牧集【起乙酉五月杪尽丙戌四月】余自癸未扈跸清暑甲申以纂辑韵府留京师乙酉五月复奉旨随驾是秋撤围後万乘巡边别由雍安岭渡库勒齐河自此抵张家口乃元时上都孔道今

  • 第四十五回 庚子年拳会起迁都陕地·黄士衡

    诗曰:热血时时洒,忧怀字字垂。篇篇皆挽到,句句尽扶危。往往来来惯,凄凄切切悲。忙忙书告竣,恳恳奏丹墀。却说曾国藩因李秀成率大股太平军连陷德州、宁国,因鲍左军未至,正布置戒严,忽接京中八百里排单,催他率兵勤王,但不知北京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三·佚名

    万历四年八月辛酉朔狭西抚按董世彦等以司库贮税契路引等杂项银共五万四千四百五十余两留抵四镇应发年例先尽固原次及延宁甘肃仍著为令下户部覆可令姑留司库俟请发然后奏给 上然之○以修完野猪沟一带边工赏抚臣杨彩参

  • 第二六一副详及批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一一六一○--五·佚名

    前任新竹知县方,将征存隘租银移交于新任,详请布政使查核,并该使批私记光绪十年十一月初七日到副详 印 新竹县印在任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州、本任台湾埔里社通判、署台北府新竹县,为详送事。窃照卑职前

  • 第二章管乐器·李叔同

    管乐器分木制管乐器及金制管乐器两种。木制者其音色有柔婉温雅之特色,金制者有豪宕流畅之表情。用时虽不如弦乐能传写乐曲之精微,然其音色丰富洪大,为其特色。兹分述之如下:第一节木制管乐器横笛Flute于管弦合奏时,常与小四弦

  • 瓦剌传·张廷玉

    瓦剌,是蒙古的一个部落,位于鞑靼的西面。元朝灭亡时,元朝的大臣猛可帖木儿占领了该地。猛可帖木儿死后,他部下的人马分为三大支,其首领分别是: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明成祖继承皇帝位后,派遣使者前往瓦剌谕告登基的消息。

  • 卷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十一皇帝祭皇地只于方丘仪注每年夏至日祭斋戒       陈设省牲器      奠玉帛进熟       望瘗斋戒祭前三日质明有司设三献以下行事官位于尚书省初献南向监祭御史位于西东向

  • 卷六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六十二乐略【一】【臣】等谨案虞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故郑樵志乐谓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其所列四门皆系以声而辄以声歌湮没风雅不分为言盖必有声律身度之圣人斯能推阐精微折衷美善以昭盛

  • 159.张巡草人借箭·林汉达

    唐玄宗逃出长安后,安禄山叛军攻进长安。郭子仪、李光弼听到长安失守,不得不放弃河北,李光弼退守太原,郭子仪回到灵武。原来已经收复的河北郡县又重新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进潼关之前,安禄山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去进攻雍丘(今

  • 附録卷中·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附録卷中    婺源江永撰論琴以琴證論古今法【十六條】三分損益之法其來尚矣今以為不然而别為之法得無無徵而不信乎曰是非無徵也古之樂器流傳於今其最古雅而自然者莫如琴以琴證之則古今二法之

  • 正论第十八·荀况

    [题解]荀子认为社会上流行着一些谬论,所以在本篇中把它们逐条列出,然后以公正的议论来批驳它们。这种驳论式的文章体现了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对韩非写作《难》篇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原文]18.1世俗之为

  • 卷七十一·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七十一   宋 王与之 撰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愚案自此以下皆攻木之工郑锷曰有车无轮则车不行为轮不专于一工则轮不精此所以特立轮人之职察车自轮始此轮人所以居众职之先○陈氏曰緫而言之

  •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二·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尔时海意菩萨摩诃萨。说是伽陀已从空而下。向佛合掌恭敬顶礼。前白佛言。世尊。我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今有所问。若佛世尊。听许我者。我即当问。佛告海

  • 卷之七·牧云通门

    嘉兴大藏经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卷之七东吴 毛晋子晋 编阅鄂州 记室智时 较订文(庚)颂雪窦石奇和尚手书华严经颂大哉毗卢法界藏广漠甚深难思议一尘中现无尽尘尘尘有佛刹安住佛身充遍悉无余毛孔复

  • 江汉渔歌·田汉

    京剧剧本,44场,田汉著。1938年10月作于武汉,原名《渔父报国》,10月10日首演于汉口大舞台;1939年6月于桂林改编为大型作品,更名《江汉渔歌》,7月,由平剧宣传队首演于桂林金城大戏院。1939年12月、1940年1月连载于重庆《抗战文

  • 第一义法胜经·佚名

    全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世尊以佛教之观点,为光明炬仙人解说众生自何处生、有关劫烧之火焰、众生前世与今世之关系、众生之意义等四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