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八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布施波罗蜜多品第六之余

复次舍利子。有十种称赞之法。菩萨若能具足清净。当行布施。此称赞法者。谓即有为出离故得有为果。菩萨应当如是布施。即得十种称赞之法。何等为十。一者施食。获得长寿。二者施饮。息除一切渴爱烦恼。三者施诸乘舆。即能获得诸利乐事。四者施妙衣服。即起惭愧之心如获金盖。五者施诸涂香华鬘。即得戒闻等持妙香涂饰。六者施诸妙香末香。即得身支柔软妙香馥郁。七者施诸美味。即得味中上味。及能圆具人中妙相。八者施依止处。即能当与一切众生为舍为洲为救为归为所趣向。九者施诸病缘医药。即得不老不死甘露妙乐圆满具足。十者若施种种资具。即得菩提分法胜妙资具圆满具足。如是十种布施称赞之法。菩萨求菩提时。当得一切称赞摄受。

复有十种称赞之法。菩萨若能清净。当行布施。何等为十。一者若施灯明。即得如来五眼清净。二者若施殊妙歌音。即得天耳清净。三者若施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摩尼真珠及余珍宝。即得如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四者若施种种妙宝种种妙华。即得如来八十种好。五者若施象马车乘。即得广多人众充满围绕。六者若施殊妙园林。即得禅定解脱等持等至圆满具足。七者若施财谷库藏。即得诸法宝藏圆满具足。八者若施奴婢及营作人。即得所作自在。如佛自然智圆满具足。九者若施妻子眷属。即得最胜可爱无上正等正觉圆满具足。十者若施四大洲主富乐之位。即得菩萨一切善法成一切智圆满具足。如是十种布施称赞之法。菩萨求菩提时。当得一切称赞摄受。

复有十种称赞之法。菩萨若能清净。当行布施。何等为十。一者若施五欲妙乐。即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清净。及于一切嬉戏娱乐等事悉得如意。二者若施双足。即得法义足圆具诣菩提场。三者若施二手。即得法手常授于他圆满具足。四者若施其耳。即得诸根圆具无所缺坏。五者若施其鼻。亦得诸根圆具。六者若施身诸支分。即得无过失身如佛身清净。七者若施其眼。即得法眼清净。八者若施血肉。即得一切众生真实身命真实布施善资其命。九者若施其髓。即得金刚坚固不坏之身。十者若施上分头顶菩萨摩诃萨。即得安住三界最胜无上。现证一切智智圆满具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求菩提时。应如是布施。如是等诸相乃能圆满一切佛法。称赞摄受。

舍利子。智者菩萨以其甚深胜慧。不乐世间所乐财物。但为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甘露法。求大觉智。求寂静涅盘。菩萨于其世间一切所乐之物及诸妙乐。无不舍者。一切皆为依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舍利子。譬如世间耕植之人首欲耘田。先依坚木次设众具。牛以导前。于本上中作耕耘事。营力既成资养身命。彼耕植人以身命存故。金银诸宝亦能成办。至于财谷衣服等物悉能成办。何以故。财不如谷。谷为本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依时依处。以世间所乐财物行布施者。即能依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子。又如群生先食青草。次复饮其温凉之水。水食既调。即成其乳。次成其酪。后成生酥。后成熟酥。如是次第悉有所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先以世间所乐财物行于布施。即能依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所乐欲悉能成办。或得成彼转轮圣王。或复成办三种胜相。谓菩萨十地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又复成办千种事业。即得十八不共佛法。又复成办千种事业。得佛六十种清净妙音。又复成办百种事业。即得如来一大人相。又复成办二百种事业。即得如来最上清净乌瑟腻沙顶相。又复成办百种功德妙相。即能圆具如来所有大法螺音。又复成办百种俱胝功德妙相。即得如来鲜白齐密上妙齿相。舍利子。是故当知。如来胜业果报菩萨悉能成办。若能发起一念慈心。诸乞丐者随应布施。即与发彼殑伽沙数等心无异。即能成办佛三摩地。当知诸佛从三摩地起已。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于一一毛孔。悉能化现百三摩地所化自在。舍利子。如是如来所有一切神通事业佛法胜相。皆是菩萨宿修大行。以世间所乐财物。奉施如来。以摄受故。求甘露法求寂静涅盘。舍利子。以是缘故菩萨摩诃萨。以世间所乐财物行布施者。即能依止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舍利子。我念过去世阿僧祇劫前。复过无量无数不思议劫。尔时有佛出现世间。其名福生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量千岁。佛会之中有百千大苾刍众。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到于彼岸。是时有一纺线之人。色相端严人所乐见。其人所居。去佛世尊游止方处而复不远。其人于自舍中营自所业。功力办已。于日后分常所出时。即出自舍。前诣世尊福生如来所。到佛所已发清净心。持以一线奉上世尊。作是白言。我今以此一线献奉世尊。愿佛哀愍受我所施。愿我以此善根。未来世中获诸摄法。是时世尊即为摄受。其纺线人从是已后。乃至成佛。如是次第总以线数五百。而奉世尊。由是十五劫中不堕恶趣。又复以此善根。千俱胝生作转轮圣王。又此善根千俱胝生作帝释天主。又此善根当得身分柔软人相可爱。最初修作胜上事业。亲近供养千俱胝佛。尊重恭敬。以香华灯涂饮食衣服幢幡宝盖医药缘具。伸供养已。最后复过阿僧祇劫。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名善摄受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佛世尊住寿二十俱胝岁。佛会之中有二十俱胝那庾多大苾刍众。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到于彼岸。有五俱胝大菩萨众。皆悉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宣说正法。广度无量无数众生。作利乐已入大涅盘。彼佛世尊入涅盘后。正法住世满一千岁。广作佛事。如我今时当入涅盘等无有异。舍利子。汝见如是纺线之人发清净心。以一条线奉施如来。如是次第成办佛法。谓由清净心广大故。舍利子。是故当知。若心不广大复不精勤。即不能得殊胜果报。若心清净以其世间所乐财物而为依止。随力少施。即得一切可爱乐果。又复智者菩萨以增上智力多作胜利。何以故。力广大故。所作无量回向力故。

尔时世尊。欲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布施不求于色相不求受用及富饶

但求无上佛菩提以少施故获多利

不求名称及善誉世间快乐亦无求

于诸起灭绝悕望求佛大果无余法

饮食衣服及众具于一切处悉无求

如毛端量发施心求甘露门常开廓

凡所行施无高下亦无谄曲悭吝心

是中懈怠悉蠲除勇发世间利益事

若财若谷资身命及余一切悉行施

施已广大欢喜生菩提解脱不难得

父母妻子诸所爱来乞丐者皆施之

所施亦无憎嫉心是修最上菩提行

凡诸所见无忿恚恶友常同善友观

诸怖畏者施慰安于诸事法无执著

不求王位生法欲常宣出离正法门

法施普及诸众生利益世间常不舍

不求天中诸妙乐唯求无上佛菩提

不悕布施大名称弃舍己身及余法

唯佛菩提常不舍非眼识色相所求

亦复不求生诸天但求涅盘最上乐

诸所施作无依止若成若坏悉无求

智者常生正智心明了一切正道法

复次舍利子。是故当知。诸菩萨摩诃萨勤行修习布施波罗蜜多。是即广修菩萨胜行。

持戒波罗蜜多品第七之一

复次佛告舍利子言。云何名为诸菩萨摩诃萨修习持戒波罗蜜多是即广修菩萨胜行。舍利子。菩萨有三种法常善所行。何等为三。谓身语意皆善所行。云何身善所行。而菩萨者远离杀生偷盗邪染。此名身业善行。又复菩萨远离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此名语业善行。又复菩萨无贪无嗔正见。此名意业善行。菩萨作是思惟。云何此身语意常善所行。若身不作业。即无杀生偷盗邪染。此名身善行。若语不作业。即无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此名语善行。若意不作业。即无贪嗔邪见。此名意善行。菩萨又复如实伺察。若身语意无作业者。即于诸法何能表了。于身语意何所施设。若青黄赤白红紫碧绿。当何显示。即无眼识表了。无耳鼻舌身意识表了。何以故。以无能生所生能起所起故。若其无者。诸作业中何能施设。菩萨作是思惟已。了知戒相现前无所作。若无所作有何表示。若无表示亦无取著。如是乃名菩萨善行。于其戒相亦无所观。若于戒相无趣向故。即无所观。若如是观即有身见不能生起。若有身见不起。即于持戒毁戒如理伺察而悉不见。若如是观即于戒法轨范境界无所了知。如是持戒于自于他悉无所得。亦无所行。若于自他无所行故。即于戒无毁缺亦无所取。若自他无所得戒亦无所得。若戒无所得即戒学无缺犯。若戒学无缺犯即戒亦无缺犯。如是即戒无所取。何故无取。以一切法无所取故。是故一切法无自亦无他。于无我中当云何取。

尔时世尊。欲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身业清净语亦尔意常清净修净行

禁戒清净复常行此名菩萨持净戒

十善业道贤复胜菩萨智者善所观

于身语意悉无修此名智者持净戒

无修无胜亦无授形色显色而复无

若无形显色相观诸境何能见彰表

戒若无为无修作眼于色境不能观

耳鼻舌身意亦然诸境无能为表示

根识若无相引发悲心应作如是观

于戒清净戒亦无戒中无得而无住

如是解了无我想戒无所护善护戒

无戒想无戒中修菩提行中离诸见

若于诸见无所观无见亦复无知解

即此无见处亦无是中持犯无领受

若入无护正法理戒中轨范不思议

善能了知真护门无戒亦复无所得

无我想故戒无得无我亦复戒中无

所说常生离怖心净戒是为无我语

戒无领解即无我戒所依止亦复无

无戒无求无我言无持无犯无所取

戒无我故无所起无我即能无戒想

菩提行乃深慧门如是戒相得无畏

诸有缺犯亦无得持者皆由圣力增

诸法无得亦复然为愚痴者说持犯

大哉净戒善护者于戒胜果无缚解

诸见断故罪不生三恶趣中皆不堕

戒无所持无所受我见不生即不堕

于中如是戒了知此即无持亦无犯

若于我法不能见于三有中亦无观

况复持犯有所行如是见者善持戒

复次舍利子。菩萨十种善法。从彼清净心意中出。从彼精进胜行中出。从彼最极善欲广大业报信解中出。于圣者所亲近承事。于师尊所不起分别。若圣若师听受正法。勤求无著。志求菩提。不惜身命。舍利子。持戒菩萨。如是十种胜法。皆从菩萨内心中出。若能安住如是十种法者。即能积集一切善法。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八

猜你喜欢
  卷第九·昙噩
  松隱唯菴然和尚語錄卷之三·德然
   第一則  梁武帝問達摩·胡兰成
  十九、平常是道·慧开
  卷二十八·佚名
  卷第二十六·佚名
  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佚名
  庄子集注序·太虚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八卷·一行
  卷第四·佚名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四·善月
  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下·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第七·晦翁悟明
  金光明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楔子·佚名

    (冲末扮李府尹引从人上,诗云)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尽少年心。等闲分食天家禄,但得身安抵万金。老夫姓李,双名彦实,官居府尹之职。夫人刘氏,早年亡逝已过,所生一女,小字玉英,年长一十八岁,未曾许聘他人。如今被左司家朦胧劾奏,官

  • 卷四百五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五十五鶗鴂类【伯劳同】五言古鶗鴂吟         【唐】刘禹锡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鶗鴂催众芳晨光先入耳秋风白露稀从是尔啼时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七言絶句即事寄人  

  • ●卷八·司马光

    王化基为人宽厚,尝知某州,与僚佐同坐,有卒过庭下,为化基{如言},而不及幕职,幕职怒,退召其卒笞之。化基闻之,笑曰:“我不知欲得一{如言}如此之重也。向或知之,化基无用此{如言},当以与之。”人皆服其雅量。官至参知政事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八·佚名

    嘉靖十一年五月戊申朔吏部验封郎中李默以武举同考试官宴于兵部与尚书王宪争礼默故自兵部调宪心不能平遂言其状自劾求退淂旨朝廷公宴礼法所在大臣当循节次小臣当存体统岂宜有争下其都察院都御史汪鋐等言默以部属小臣敢

  • 明光宗贞皇帝实录卷之五·佚名

    丙辰 万寿圣节免朝贺遣阳武侯薛濂武定侯郭应麒怀宁侯孙承荫抚宁侯朱国弼丰城侯李承祚丰润伯曹以忠广宁伯刘嗣爵祭 长陵等陵都指挥使李承恩祭 景皇帝陵内官祭 端肃皇贵妃等陵○御史郑宗周<锍-釒>陈时政一曰充仁

  • 第二十三卷 清贡生 (四)·缪荃孙

    [ 咸 丰 朝 ] 江宁府 石恩光 上元人,辛巳副榜。 彭长华 上元人,壬子恩贡。 李家诰 上元人,贡生。 雷逢春 上元人,贡生。 李逢年 上

  • 绎史卷三十六·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鲁文姜之乱左传【桓公三年】会于嬴成昏于齐也 秋公子翚如齐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齐侯送姜氏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

  • 刘日方传·魏徵

    刘日方,博陵望都人。 父亲孟良,大司农。 随魏武入关,北周太祖授他为东梁州刺史。 刘日方生性狡猾,有奸术。 北周武帝时,因他是功臣之子,而入朝侍奉皇太子。 到北周宣帝继位后,他凭着技艺和奸佞而被宣帝亲近,出入宫廷,宠幸冠绝

  • 卷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七户部杂赋周礼山泽之赋供之大府金玉锡石之地卝人守之絘布总布质布廛人歛之盖利用通财而薄徵之以便民也前代以来杂赋繁重国家宽政频施复除殆徧矣惟其治於有司者系之赋籍俾在官者有稽焉凡

  • 春秋辨义卷二十五·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昭公三壬午○敬王元年二十有三年○晋顷七齐景二十九卫灵十六蔡悼三卒郑定十一曹悼五陈惠十一杞平十七宋元十三秦哀十八楚平十呉僚八春王正月叔孙婼如晋赵子常曰为取邾师故晋人来讨也癸丑叔鞅卒晋人执我

  • 内篇·齐物论第二·庄子

    [题解]《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

  • 左传折诸卷首下·张尚瑗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首下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成周地形昔武王克商定鼎于郏鄏至成王营成周周涧水东瀍水西而营洛邑是为王城又于瀍水东北迁商顽人居之平王因犬戎之乱自酆东迁而居王城则东周之始王也至敬王与子朝争

  • 卷首·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卷首看左氏规模看左传须看一代之所以升降一国之所以盛衰一君之所以治乱一人之所以变迁能如此看则所谓先立乎其大者然後看一书之所以得失试以隐公六七年间考之事事皆备所谓一代之所以升降者春秋之

  • 第二章 相对论·林语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知,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主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语译]天下人都

  • 菩萨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佚名

        慈氏菩萨说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  归命卢舍那  十方金刚佛  亦礼前论主  当觉慈氏尊  今说三聚戒  菩萨咸共听  戒如大明灯  能消长夜闇  戒如真宝镜  照法尽无遗  戒如

  • 卷第八·佚名

    弘赞法华传卷第八  蓝谷沙门慧详撰诵持第六之三·唐蓝田山悟真寺释慧超(善思附)·唐蒙阳长韦仲圭·唐左监门校尉李山龙·唐伯济国释慧显·唐隐居释法智·唐雍州高逸释遗俗&mid

  • 黄文献集·黄溍

    元黄溍所撰之诗文集。其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黄溍,字晋卿,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博学工文辞。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授宁海县丞,历诸暨州判、翰林应奉,转国子博士,出为江浙儒学提举。至正七年(1347)起为翰

  •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佚名

    唐南天竺沙门金刚智译   佛在祇园,愍念未来众生,说过去七俱胝准提如来等佛母准提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