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九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浙东沙门 昙噩 述

施学

无而必以求诸人为贪。有而以子诸人为吝。惟贪若吝。三界众生之大患也。故先佛。教之内施以去贪。则头目手足。齿发肤爪。是已。教之外施以去吝。则国城妻子。服食器玩。是已。盖爱者贪吝之本。而身又爱之本也。然同有此身。则同有此爱。夫能忘所爱。则足以遗身。推所爱。则足以利物。而贪若吝於何有。且释迦世尊之为菩萨时。於三千大千世界。无芥子许地。不舍身命。以求菩提。噫爱而至於遗身利物。以成菩提。其爱与非也。故系二科於施学之下。为世劝云。

遗身科

晋僧群

不知何许人。有高行。居罗江海中之霍山。山有大石。广数丈。而洼其中。深可六七尺。得泉焉。味甘而色冽。且饮之能不饥。号盂泉。群因之以辟五谷。晋安太守陶夔。从群乞而遗之出山。輙臭气不可闻。夔必欲致之。乃亲渡海至山下。风雨暝晦。留数日不得往。叹曰正谓山灵。勒回俗驾耳。遂去。群庵外有涧。与盂泉隔。非略彴莫可渡。一日忽有折翅鸭。身横略彴上。群欲举杖拨去之。恐致鸭死。因不得饮者数日。遂没。寿百四十。临终曰。我少时折一鸭翅。此其报也。

宋昙称

史失其氏。河北人。游彭城。宿逆旅。主人夫妻皆八十余。穷悴无子息。称留视养。如己父母。毕其世。葬之而去。至驾山。驾山之人。为称言。虎暴莫之止。称曰。虎饥耳。我当以身饱之。乃解衣夜坐草中。祝之曰。愿此血肉。作甘露味。充满法界。使一切众生。息贪害意。於未来际。获无上法食。明日往视之。则余头颅而已。乡里收以为塔。虎暴自是无复作。

宋法进

或曰道进。或曰法迎。生唐氏。凉州张掖人。少以苦行闻。为沮渠蒙逊所敬。逊没。子景环为胡所破。弟安周立。是岁大饥。进屡请赈济。安周不答。进则持刀裹盐。至饿者群聚处。次第授三归。即挂衣盔树上。而卧於地。授刀饿者。使割身肉。以共济。饿者未忍。乃自起割之。蘸盐以徧啖饿者。两股既尽。语饿者曰。我倦。汝自取之。虽皮骨。犹足以给数日。无使王知。苟知则夺而去之矣。饿者皆悲悼。不敢正视。顷之其弟子与王使至。舆以还宫。安周感悟。发仓廪存活。不可胜数。明日进乃绝。阇维烟焰亘天。火不息者七日。而舌无所坏。起三层塔[疗-(日/小)+土]之。弟子僧遵有高行。

宋僧富

生山氏。高阳人也。少孤笃学。美仪止。伪秦卫将军杨邕。襄阳习凿齿皆友善。听道安讲放光般若感悟。遂祝发为沙门。安没。还魏郡廷尉寺谢宾客。山行见一小儿。为群贼牵去。问之则曰。欲以其心肝祭神也。儿啼垢面视富。富即脱所着衣。遗贼曰。请毋用人祭。而用羊豕祭。此衣所以为羊豕价也。贼不可。富遂从贼取刀。[利-禾+皮]其腹。血淋漓仆道旁。贼大惊皆奔散。富虽困。犹能言。行路问而悲之。因相与抱持而哭。既送小儿还其家。又急以针线。缝其腹涂之验药。舆归寺。少时而差。

宋法羽

冀州人。年十五。为沙门慧始童子。始刻苦於道。羽落发能嗣其行。慕法华经药王菩萨樊身之施。於是自蒲坂以白晋王姚绪。绪曰入道多门。何必自焚。对曰。吾愿如是。即服香油。以布缠其身。诵经坐火栅中。声至眉额焦烂。而后绝。时年四十五。

宋慧绍

不知何许人。八岁依沙门僧要。为童子。落发於临川招提寺。阴积薪高数丈。虚其中如龛状。乃以所欲为辞要。要苦遮挽之。不从。复设八关斋会。别往来者。是日车马奔辏。金帛填委。中夜忽失绍所在。求之则已坐薪龛中。而燎及顶额矣。然犹闻其唱一心云。俄有大星如斗。坠烟焰中。再坠再举不可测。火三日乃已。又后三日。而一梧桐生其处。盖绍无恙时所尝言者。且戒勿伐。时年二十八。其师僧要。寿一百六十。没於招提寺。

宋僧瑜

生周氏。吴兴余杭人。年十二。为沙门。尝与昙温慧光。庐於山南。号招隐。常曰。结果三涂。情形故也。情将尽矣。形亦宜捐。其远追药王焚身之轨可也。於是诵药王品。以即火聚。时年四十四。后有双桐。生其室。世号双桐和尚。

宋僧庆

生陈氏。巴西安汉人。家世事五斗米道。庆犹悟其非。十三为沙门。止义兴寺。净修梵行。愿求见佛。初然三指。乃辟谷。大明三年二月八日。於武担山寺西。对其所造净名像前。焚身供养。有物如龙状。从火升天。时年二十三。

宋慧益

广陵人。史不书氏。少为沙门。有至行。大明四年。始辟谷。饵麻麦。六年绝麻麦。食酥油。顷之又绝酥油。服香丸。时虽肢体无力。而神情殊壮。七年四月八日。於钟山置镬。油满其中。乘牛车诣龙门。辞孝武皇帝。乃入镬。据小床。以油灌吉贝自缠。且灌一长帽着之。帝令太宰江夏王义恭。至镬所劝曰。为道多涂。何必焚身。答曰。本愿如此。不必上烦圣虑。乞度僧二十人。以隆佛法。有诏许之。即诵药王正品。火至眉。声犹朗然。翌日帝为设斋建寺。号药王。以拟本事也。

宋昙弘

黄龙人。史不书氏。少为沙门。专精律部。宋永初中。游番禺。止台寺。又游交趾仙山寺。诵无量寿及观音经。誓生安养。孝建二年。乃聚薪自焚。弟子争抱持以归。则其身已半焦烂矣。更一月小差。复失之。迹其所往。则火赫然。而命已尽。明日人有见弘黄金色。身乘一鹿。以西驰者。

齐法光

秦州陇西人也。史失其氏。年二十九。为沙门。不服纩帛。辟五谷。啖松叶松脂。及饮香油。以焚身自誓。稍积薪於记城寺。大明五年。十月二十日。果满其志。火至眉目。经声犹了了。时年四十。

始丰沙门法存。读莲经。慕药王焚身供养事。且欲以化其乡里之孱弱不立者。卒行其志。太守萧缅。遣沙门慧深。为塔表彰之。

齐法凝

姓庞氏。会州人。初武帝尝於梦中。游齐山。觉而徧问其地於群臣。卒莫有知者。乃诏天下访求之。而得於会之城北七里所。因立精舍於上。给田度僧。以垂永久。凝以童子占籍焉。戒行精苦。禅观修明。每入定。輙经月。至年七十。偶於佛像前。置高座。坐烧一指。昼夜略不动摇。火及臂烟焰愈炽。弟子或欲扑灭者。或叫呼禁止者。皆不听。火遂及身。七日七夜。惟一灰聚。众共埋骨其所。而树塔焉。

周普圆

武帝时。戾上三辅。素行头陀。乐以慈悲利益群品。诸少年有愿从出家者。輙引度无所惮。默诵华严每彻一部。虽弟子莫之知也。多於林墓间。坐绳床习定。屡阅晨夕间。乞食则一往村落。性无怖惧。常有鬼四目六牙。身毛下垂。手持曲杖竟前。圆瞪视而已。鬼遽隐。有人从圆乞头。将自斩。其人因谢不受而止。有从乞手。遂自以绳系腕於树。以刀自肘断予之。因闷绝仆地。竟卒於郊南之樊川。道俗慕其行。争欲收葬。寻分其尸。为数段。以树塔焉。

隋普济

雍之北山互人。出家之初。即仪轨圆禅师习定业。然常诵华严。以自程课。周武废教。乃复发愿。修普贤行。使大法再兴。如果所愿。当舍身供养。生贤首国。由是栖迟太白山中。饮涧啖草。以度时。开皇弘阐佛乘。济欣庆弥厉。思酬所愿。因投炭谷之西崖以殒。远近奔赴。增岩填谷。为建白塔於高。峰焉。

唐法旷

姓骆氏。雍之咸阳人。少专儒素。后从弘善寺荣师。听大论。年十六。讲解通畅。酬答泠然。京师诸德推美焉。然尤习定。而不以时节方所。有间屡阅藏典。坚持律业。务行头陀。以终其身。且每以离着。垂训门徒。曰予惟生死滞着。从无始来。故受轮回。以至于今。中常怏怏。欲以试之。贞观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去终南山四十里。许於炭谷内。脱衣挂树。自刎而终。当是时。人无知者。建至八月。乃始访得其处。而尸完洁云。

唐汾州大乘寺有僧。亡其名。每以浊世难度。誓必舍身。期生安养。先为节食。服香者屡岁。於是卜日集众。盛列旛盖导卫。至於子夏学岩。面西而立。作佛观久之。众唱善哉。乃竦身高崖。投於深壑。望者见其至地。犹能起坐。及就视则已逝矣。

唐会通

雍州万年御宿川人。出家隐居终南豹林谷。每读法华经。至药王品。忻然慕效之。私积薪槱为窟。誓必自烬。贞观之季。静夜於林中唱经下火。清声烈焰。与风俱远。讫於熸息。犹见其跏坐如故。寻而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逮晓寂然。乃收其遣骸。起塔勒铭焉。

又荆州有姊妹比丘尼者。亦志修药王本事。於是渐断粒食。服诸香油香蜜等物。而神爽高明。气力不衰。贞观三年二月八日。於州之逵道中。置二高座。姊妹乃以蜡布缠身。自踵至顶。惟出其面。众共以华香旛盖。迎升高座。姊妹更以火炬炷顶。端坐以诵法华。烟焰及眼。声犹宏亮。下及口鼻。而后息绝。达旦合座。骸骨消化。二舌独存。众为起塔以葬。

僧善导以道绰之教化行京师。亲写弥陀经数万卷。散诸士女。奉之以修净业者不可胜计。一日说法光明寺。或者问导曰。今称佛名号。定生净土否。导曰定生定生。或者礼拜讫。口唱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续不少置。因出寺立门前柳树上。合掌西望。投身於地而死。

唐玄览

姓李氏。赵之房子人。兄弟凡五。而览其季也伯父蒲之万泉令。无子命为嗣。然览心慕出家。遂北逃。见超禅师於汾州。其伯复遣寻获以归。览终无留意。乃曰。我身属伯。心则属诸佛也。贞观初。入京蒙度。隶名弘福寺。每谓法属曰。誓必捐弃苦木。以警流俗。十八年四月初吉。忽以衣幞。付知寺僧。身着单衣。东至渭阴洪陂坊临水诵礼讫。即投身水中。众趋拯之以出。览曰。吾方仰学大士能舍难舍。幸勿遮止也。众悟听其所欲为。乃复合掌发愿。唱佛名号。没涡湍中。三日而后获尸水上。共起塔本寺以葬。先是览久不归。同住颇怪之。访问靡知其处。寻解所留之幞。以验其踪迹。内有遗文书一纸曰。敬白十方三世诸佛。弟子玄览。自出家来一十二夏。虽沾僧数。大业未成。今欲修行檀波罗蜜。如萨埵投身。尸毗割股。鱼王肉山等前圣模范。衣物具在。请依佛律。呜呼临终之际。其周详委悉如此。亦足以见其用心矣。

唐束草者

忽见之京师平康坊菩提寺。所居不治房舍。夜则藉草一束。随卧两庑下。曰此头陀行也。如是数年。纲维者谓其宿德。为构房使归。以便安养。且讥其狼藉。草曰。尔厌我乎。世不堪恋。何可久哉。是夜遂以所卧束草焚。至明骸骼俱化。唯余灰烬耳。夫以束草之微。而毁七尺之躯。且无郁勃之气。爆裂之声。是非入三昧。以金刚力。摧血肉之身者。不能也。众同塑其像於寺而奉之。有所祈祷。尤灵异。

唐无染

出家隶业中条山。习四分律涅盘经因明百法等论。每谓华严经。至谓东北方金色世界文殊菩萨。与一万圣众。从昔已来。止住其中。而演说法。即忻然暴之。愿往参礼。贞元七年。挂锡五台善住阁院。然於采薪汲水。供众之暇。徧历幽胜。所睹金桥宝塔。锺磬光瑞。莫穷其数。如是阅二十年。后於中台之东。忽见一寺。额曰福生。内有梵僧。可万计。染徧拜慰劳如礼。而菩萨亦以僧相语染曰。汝於此有缘。当荷众。勿有愿无行也。染由是发心饭僧。且自要曰。如僧及百万。则烧一手指以谢。尽烧指。则僧之受饭者。已及千万。布施填委。海涵山积。方来而未止也。开成中。别众往中台绝顶。炷香告辞十方如来。一万菩萨。偕其季赵华。持蜡布两端。粗麻一束。香油一斗。诣其地。是日染则绝不饮食。从旦至暮。礼诵不小辍。夜将半。谓华曰。吾兹春秋七十有四。夏腊五十有五。余喘几何。而犹贪着不以供养。则岂诚吾徒所为哉。子吾弟也。幸助吾缘。则庶几於是。华泣谏再四。不可。则以布缠麻缚。而油灌之。举火自其顶。烟焰方炽。而屹立不倚。至足然后仆。则亦可谓异矣。

唐行明

吴郡长洲鲁氏子。出家礼五台峨嵋天台诸胜迹。至衡岳爱之。遂栖止祝融峰下。与玄泰布纳相往来。每谓其友曰。吾不愿学僧崖之焚木楼。亦不愿学屈原之葬鱼腹。然终当学萨埵太子之饲虎耳。一日委身鸷兽前。骨肉皆尽。泰为收其遗余。以阇维之。得舍利。绝圆莹。因撷华酌水。述文以祭。其文槩谓能以勇猛破贪着。成法檀度也。

周普静

姓茹氏。晋州洪洞人。少从乡里慧澄法师出家。诵经持咒勤至。既剃落受具。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舍利。听采睢阳。赴讲龙兴寺。其禀承传授。皆可尚。随缘奖导於陈蔡曹亳宿泗间。卒行化汴京。复归乡里。住慈云寺。会郡守杨君。迎请凤翔真身塔。为民祈福。於是投牒乞自效。塔时奉安广圣寺。显德二年四月八日。静於塔前。焚身供养。仍发愿曰。当舍千身。期登正觉。今始千身之一也。即坐薪龛。自抛火炬。哀恸之声四合。烟焰炽然。云物日色昏浊。春秋六十有九。

宋守贤

出泉州永春丘氏。少聪敏。即依师披剪於吉祥院。后游学云门。得心法。既匡众衡阳之大圣寺。其操守愈益孤峻。一布衣。虽屡更寒暑。未尝变。一藤状昼夜禅坐。如株杌。有问者。酬答无小滞。乾德中。忽告众曰。吾今兹且将偿宿愿矣。明日径入南窑山。诸子弟辈。初莫之知也。有求之者。得双胫骨草石间。然后信其委身於豺虎矣。阇维收舍利起塔。寿七十四。

宋文辇

永嘉平阳人。幼趋金华受业。从剃落。既圆具。即杖策缙云。见明招。得心法。后造天台韶公室中卒。随侍三十载。不少懈。而尽其底蕴乃已。又揽藏经三过以印之。太平兴国三年。忽积薪自焚。且曰。吾以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诸菩萨。烟焰五色旋转。观者赞叹嗟悼相杂。俄获舍利於灰烬间。莫可计。时春秋八十四矣。

宋怀德

江南人。髫年北游。获落发。听讲致名位。尤通法华。诵持专至。后礼僧伽像塔至泗上。太平兴国八年。诏宦者李神福。以旛华上供。且奉感应舍利。至寺附新塔以葬。德因誓。以躯命供养。乃先舍衣盂资生之物。悉以饭僧。然后服以灌油纸衣。拜辞大众。手持双烛。登积薪上坐。待烟焰之炽。而诵经不辍。既而身摧声息。灰烬迸散。噫亦可谓勇猛精进者已。则是年四月八日也。顷之神福旋京师。具以事闻。上为之动容。

赞曰。

贪欲为因  贪命为果  至哉格言  畴克负荷  此生死身  三界羁锁  柰何神识  认我着我  欲尤污秽  乃情爱缘  命亦虚幻  修短由天  是二贪者  皆身致然  故能舍身  为法檀度  诸佛如来  护念嘱付  萨埵药王  诚足追慕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猜你喜欢
  饿鬼报应经全文·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七·石雨明方
  卷第三十三·佚名
  修行胜道退分第二·佚名
  卷第八·宗密
  第二十七卷·佚名
  四童子三昧经卷上·佚名
  卷五·佚名
  护命法门神咒经·佚名
  卷第七(洪字号)·朱时恩
  条陈整理宗教文·太虚
  有为无为品第十一·佚名
  汉口佛教会创始记序·太虚
  金七十论卷下·佚名
  评沈译克鲁泡特金的人生善行学·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 今體詩·王士祯

    【年來錢牧齋、吳梅村、周櫟園諸先生,鄒訏士、陳伯璣、方爾止、董文友諸同人相繼徂謝,棧道感懷,愴然有賦】載酒題襟處處同,平生師友廿年中。九原可作思隨會,四海論交憶孔融。春草茫茫人代速,落花寂寂墓門空。白頭騎馬嘉陵路

  • 卷二百三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三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安晚堂诗集郑清之谢徐德夫右司和御制赐诗直道何曽较尺寻昔贤垂范到斯今臯谟勉勉歌元首说诲年年沃朕心幸遇千龄开圣治顷尘三事愧宵箴奎文衣被真难报

  • 頥庵居士集原序·刘应时

    文章之妙在有自得处而诗其尤者也舎此一法虽穷工极思直可欺不知者有识者一观百败并出矣四明刘良佐先生尽力于诗惟石湖范至能独深赏之每为客言客未必领也予曩时数逰四明独不识良佐近乃见其诗百篇卓然自得者何其多也如颇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二·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元年二月戊辰朔广东经略司言贼李冬至二犯英连韶郴等州冬至二者宜章人以军兴赋重不能保遂与其徒作乱自号平天大王诏湖广宪臣招捕 是日祝友以其军降于刘光世初友在新店欲侵宣州阻水不克渡会光世遣人招

  • 卷十五 顺帝·王夫之

      国无人焉则必亡,非生才之数于将亡之国独俭也。上多猜,则忠直果断之士不达;上多猜而忠直果断者诎,则士相习于茸靡,虽有贞志,发焉而不成。宋自孝武迄于明帝,怀猜忌以待下,四十余载矣,又有二暴君之狠毒以闲之,人皆惴惴焉旦夕之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四·佚名

      嘉靖十七年七月壬申朔○癸酉○升四川按察使冯时雍广东按使陈卿俱为布政使右布政时雍湖广卿广西直隶永平府知府刘隅为河南按司副使○甲戌○立秋祫祭 太庙时享 献皇帝庙命武定侯郭勋代时陪祀不至者武安侯郑纲夺禄

  • 郑板桥年谱·佚名

    ○年表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十月二十五日子时,先生生。先生姓郑氏,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县人。先世居苏州,明洪是始迁居兴化城内之汪头。曾祖新万,字长卿,痒生。祖提,字清之,儒官。父之本,字立阉,号梦阳,廪生,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先

  • 司马休之传(附司马文思传)·魏收

    司马休之,字季豫,本来是河内温人,是晋宣帝司马懿最小的弟弟谯王逊的后代。司马睿在江南称帝,又让司马逊的子孙承袭其封授,直到司马休之的父亲司马恬,任司马昌明的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天兴五年(402),司马休之任司马德宗

  • 卷六·黄佐

    钦定四库全书翰林记卷六      明 黄佐 撰朝参凡朝参洪武中常朝御谨身华盖奉天三殿命本院官序立居文武第一班之後稍近上便於观听不许搀越每遇上御奉天门则立御榻之左皆常服朝朔望上御奉天殿具公服随班行礼毕诣

  • 卷二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八征榷考【三】盐顺治元年整理长芦盐法詹事府通事舍人王国佐条奏长芦盐法十四事一复额引以疏壅滞一改引部以速引利一便引价以壮京圉一革防销

  • 卷二百八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八十一世职表四正黄旗满洲世职下【骑都尉 云骑尉 恩骑尉】骑都尉<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六 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壬子朔,监察御史宫俊奏:“刑名不实,法司以面欺,例当斩。”上曰:“奏对不实,自有常律,何得一以例论?宜依律。” 云南布政使司贡生员杨嵩等六人入国子监,命月朔朝见,著于令。 诏:

  • 天则第四·鹖冠子

    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逆淫辞,绝流语,去无用,杜绝朋党之门,嫉妒之人,不得着明,非君子术数之士莫得当前。故邪弗能奸,祸不能中。彼天地之以无极者,以守度量,而不可滥,日不逾辰,月宿其●,当名服事,星守弗去,弦望晦朔,终始相巡

  • 卷十二·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究遗卷十二左庶子叶酉撰襄公下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传会于湨梁以我故执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齐楚之使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

  • 卷十九·乾隆

    <经部,诗类,御纂诗义折中钦定四库全书御纂诗义折中卷十九周颂清庙之什四之一颂四诗序曰颂者羙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眀者也于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赋也于叹词穆静

  • 三论《老子》成书年代·钱穆

    《老子》书之晚出,今日已成定论。顾或主在庄子前,或主在庄子后。余夙主后说,昔曾造论两篇,一曰《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成于民国十二年夏,刊载于《燕京学报》之第八期。一曰《再论〈老子〉成书年代》,成于民国二

  • 道德真经新注·李约

    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面,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 《道德经》者,多将

  • 经学理窟·张载

    北宋思想家张载所撰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由门人纂集而成。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谓一卷,清嘉靖本作五卷,凡十二篇。对儒家所提倡的思想、制度、礼俗均有阐释。《周礼篇》针对宋代社会之弊,提出关于实行“井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