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楔子

(冲末扮李府尹引从人上,诗云)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尽少年心。等闲分食天家禄,但得身安抵万金。老夫姓李,双名彦实,官居府尹之职。夫人刘氏,早年亡逝已过,所生一女,小字玉英,年长一十八岁,未曾许聘他人。如今被左司家朦胧劾奏,官里听信谗言,差金牌校尉拿我赴京问罪。嗨!朝廷上多少滥官污吏,一生享用荣华不尽。只有老夫忠勤廉正,替朝廷干事的,反倒受人弹论。公道安在!我想此一去,莫说途路遥远,便是到得京师,也还有许多费用。争奈囊底萧条,盘缠缺少,无计所出”已曾着人至玉清庵请刘道姑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丑扮道姑上,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贫道乃玉清庵刘道姑是也,正在道堂中看经。有李府尹相公着人相请,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不必报复,我自过去。(做见科)老相公呼唤贫姑,有何事干?(李府尹云)刘道姑,你来了也。我如今有罪赴京听勘,争奈缺少盘缠。一径请你来,不问那里,替我借十个银子与我做盘缠。老夫在家等侯,你小心在意,疾去早来。(道姑云)有、有、有。刘员外家广放私债,莫说十个,二十个也有。我就去。(李府尹诗云)可怜我囊橐凄清,专望你假贷登程。(道姑诗云)刘员外金银广有,只要扣日子还得至诚。(同下)(净扮刘员外上,万)小生姓刘,双名彦明,家中颇有钱财,人皆员外称之。今日开开这解典库,看有甚么人来。(道姑上,云)此间正是刘员外门首,我自过去。员外稽首。(刘员外云)姑姑,你来我家有何事?(道姑云)我无事也不来。有本处李府尹相公要赴京去,缺少盘缠,问员外借十个银子,回来本利一并交还。(刘员外云)他家下有谁?(道姑云)他家别无亲人,止有一个小姐。(刘员外云)既是这等,我借与他十个银子。着他立一纸文书,你就做保人,着他那小姐也画个字,久后好还我债。我与你银子拿去。(道姑云)我知道。快将银子来,我回李府尹相公的话去。(下)(刘员外云)我十个银子都交付与道姑去了。我无甚事,城里城外索钱去来。(下)(李府尹上,云)我着刘道姑借钱去,这早晚怎生不见回话?好焦死人也!(道姑上,云)我将着这银子回老相公的话去。(见科,云)老相公,我问刘员外借了十个银子,着你立一纸文书,着小姐也画一个宇,我就做保人,(李府尹云)这等,绣房中请出小姐来。(道姑云)梅香,后堂请出小姐来。(梅香云)姐姐有请。(正旦扮玉英上,云)妾身是李府尹的女孩,小字玉英,年长一十八岁,未曾许聘他人。今有父亲在前堂上呼唤,不知甚事,须索见来。(见科,云)父亲,呼唤您孩儿,有何分付?(李府尹云)唤你来别无甚事。我今被左司家劾奏,着我赴京听勘。争奈缺少盘缠,央刘道姑问刘员外借了十个银子,他要立一纸文书,就是道姑做保人,着你也画一个字,久以后好要你还钱。(正旦云)父亲,我是个女孩儿家,羞答答的,那里会画字来?(李府尹云)孩儿,你依着我画一个字者。(道姑云)将笔来。小姐你画一个字。(做画字,李府尹看科,云)道姑,文书上字都画了,你将的去。(道姑云)有了文书,我拿去也。(下)(正旦云)父亲,你是必早些儿回来。(李府尹云)孩儿,你休烦恼,我岂不要早些回来?但今日之事,我的生死尚且不保。皆因我素性忠直无私,朝中无一人肯向我的。只除公道明白,或者有个生还日子,不然便当死于长安,终为怨鬼。(叹科,云)孩儿,你今年一十八岁,也不小了。终身之计,你自家做个主意,我也顾你不得。(旦云)父亲说那里话?(悲科)(唱)

【仙吕】【端正好】渭城歌,阳关恨,别离罢路践红尘。可怜见女孩儿独自个无人问。父亲也,你是必频频的稍带一纸平安信。(下)

(李府尹云)孩儿回后房中去了也。左右将马来,则今日赴京走一遭去。(诗云)别泪不胜弹,悲歌行路难。浮云能蔽日,何处是长安?(下)

猜你喜欢
  潘熊飞·唐圭璋
  第十四回 旅店中爱继佳儿·陈端生
  ●慶芝堂詩集卷八·戴亨
  莲子居词话卷之二·吴衡照
  卷七·贯休
  人境庐诗草·卷七·黄遵宪
  三集卷六十八·乾隆
  卷一百四十四·冯惟讷
  卷四十·陈起
  卷二百六十三·陈思
  歌·刘半农
  卷七·曹庭栋
  卷三百四十九·陈廷敬
  御选宋诗卷七十八·康熙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一·黄庭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言巻十九·洪迈

      五言  春情          张起  画阁馀寒在新年旧燕归梅花犹带雪未得试春衣  题嘉祥驿        孟迟  树顶烟微绿山根菊暗香何人独鞭马落日上嘉祥  徐波渡  晓月千重树春烟十里溪过来还

  • 子渊诗集卷二·张仲深

    (元)张仲深 撰○七言古诗负暄行野人多病卧竹床新寒中骨饥欲僵呼儿扶伛出门去穷阎爱日如探汤初疑冬烘可炙手渐若醇酎充枵肠玉山晓煦释阴冻已胜狐腋生春阳野人家有一畮宫女能缉麻妇能桑今年丝枲颇丰牣里胥横敛需官粮遂令

  • 卷六·金履祥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六 己卯周武王十有三年一月癸巳于征伐商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序称十一年书称十三年程子谓必有一误而伏生大

  • 卷之四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零六·佚名

      ○康熙四十年。辛巳。冬十月甲寅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暂安奉殿、孝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颁康熙四十一年时宪历。  ○谕兵部、前行围时。领侍卫内大臣。乡

  • 第二十卷 仕绩 一 一·缪荃孙

    松 江 府 二 明(上)叶 澄叶澄,字清夫,华亭人。洪武初为华阴令。华阴当潼关之险,为陕右、河南要冲。时命将出师定巴、蜀,供亿既繁,器械刍粮之输于军者取具邑四驿,民大困。澄度田而赋,计丁而役,又上封事陈利病。上嘉其

  • 第十七册 天聪三年七月至十月·佚名

    第十七册 天聪三年七月至十月初十日,遣任大良持书往,以答喇嘛赍来之书。书曰: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袁大人。观我使臣携来之书,谓辽东人之骨骸填墓皆在於彼等语。此非令我还辽东地方乎?辽东地方,我凭力攻取之,非尔恩赐者也。昔

  • 鲁世任传·张廷玉

    鲁世任,字愧尹,山西垣曲人。品行端正,孝敬父母。拜安邑曹于汴为师,又与绛州的辛全结交,学问日增。天启末中乡举。崇祯十年(1637)为郑州知州,在那里建“天中书院”,集士子于其中讲学。远近来学习的千人。十三年(1640)秋,给事中

  • 卷第九·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九〈起養老六年正月、盡神龜三年十二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学士臣菅野朝臣眞道等奉勅撰。」日本根子瑞淨足姫天皇中〈元正天皇 第■四〉六年春正月癸夘朔。天皇不受朝。詔曰。朕以不

  • 双桥随笔卷十·周召

    凤县知县周召撰唐明皇其初英明之主也至天寳以后但见神魂惝恍终日做梦而已试一述之一山人王翼上言见元皇帝言寳山洞有妙寳真符命张均等求之一杨国忠奏有凤凰见左藏屋一梦元皇帝云吾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遣使求得之

  • 卷六十五·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六十五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六十五宗庙制度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注楬无异物之饰也献疏刻之】【方氏慤曰楬豆未有他饰以木为柄若蜡氏之楬而已玉豆

  • 卷五十六·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五十六昭公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干侯居于郓齐侯使高张来唁公【左传】二十九年春公至自干侯处于郓齐侯使高张来唁公称主君【比公于大夫】子家子曰齐卑君矣君祗辱焉公如干侯【谷梁传】唁公不得

  • 乡村与城市·钱穆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

  •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六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第二推德升进门中。自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二十一行半经。于中文义约分五门。一推德升进。二示善知识方处国土。三示善知识居止处所在河渚中。四举善知识名号名为自在主。五顶礼致敬辞退而去。

  • 莲峰和尚语录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莲峰禅师语录莲峰和尚语录序泰山之脉出昆仑黄河之源从天上。故天下言山之高者必曰泰山,言水之大者必曰黄河,以其脉长而源远也。然舍泰山黄河而未足以言山水之高大者明矣。使山必如泰山而后可言山,水必如黄

  • 南海志·陈大震

    又名《大德南海志》,中国元代的航海地理著作。陈大震撰。本书原刊于元大德八年(1304),凡20卷,现多佚散,仅有北京图书馆藏残本卷6至10,卷7物产篇列舶货,诸番图。《永乐大典》卷119.07广字,也予收录。列举和广州通商的国家和地

  • 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代失译。消灾经二译之一。说金轮佛顶尊之消灾陀罗尼。与《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同。而有九曜真言。

  • 释迦如来成道记·王勃

    凡二卷。唐代王勃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册。系叙述释迦牟尼一代教化之事迹,及其入灭后教法之弘通等。明万历六年(1578),明得为作序,极言此书‘要而不略,该而不漏,玉润金精,星明日耀’。唐代道诚作成道记注,凡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