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七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慈悲喜舍品第五之余

复次大蕴如来。告精进行太子言。云何名为菩萨大悲之心。所谓菩萨求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大悲心而为先导。譬如士夫所有命根。以出入息而为先导。积集大乘菩萨。以大悲心为其先导亦复如是。又如转轮圣王以其轮宝而为先导。即能获得诸宝。圆具菩萨大悲为先导故。即能获得一切佛法。是故当知。菩萨大悲于一切众生而不弃舍。

复次太子。云何是菩萨于诸众生转大悲心。所谓菩萨观见世间一切众生。坚固执著诸有身见。彼所随逐乃至诸见。而为缠缚。菩萨为说断除执著之法。是为菩萨于诸众生转大悲心。又复菩萨观见世间一切众生。住颠倒处。以无常法计为常想。苦为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菩萨为说断除颠倒之法。是为菩萨于诸众生转大悲心。又复菩萨观见世间一切众生。颠倒取著诸染欲事。于所生母及诸姊妹起贪染心。菩萨作是思惟。怪哉世间罪业众生。爱著欲境非圣所行。邪行充满。原其所生。居母胎藏次由母产。云何于今反生欲意。姊妹同体出一母胎。岂以染缘共期和合。坏极破坏最极破坏。恣贪嗔痴破毁身心。无智所坏摧灭正法。建立非法行险难法。趣入地狱饿鬼畜生境界。譬如狐群于其夜分入弃尸林中。起恚恶相伺其所食。世间颠倒染著众生亦复如是。又如世间生盲之人。不能瞻视诸有色相堕险恶处。染著众生亦复如是。又如猪群食其残弃不净之物。染著众生亦复如是。以颠倒染缘为染污所坏。入魔境界魔索系缚。欲泥陷没。菩萨为说断除染爱之法。是为菩萨于诸众生转大悲心。

又复菩萨观见世间一切众生。为五盖所覆。欲箭所射处处爱著。眼见色已著所爱境。耳闻其声。鼻嗅其香。舌了其味。身觉其触。随诸所爱而生取著。苦哉众生违害处多。亲附恶友互求财利。与彼恶友同其知解。得无义利互为损恼。多诸惛沉睡眠恶法。懈倦迷闷。无智随逐起诸恶作。此等众生为客尘烦恼。染污其心起诸疑惑。此等众生不能决定获得最上甚深佛法。菩萨为说断除盖障等法。是为菩萨于诸众生转大悲心。

又复菩萨观见世间一切众生。起诸慢心。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如是七慢。一者于劣计胜。二者于胜计等。三者于胜计胜。四者恃所执我。五者计己多德。于增上功德法而起慢心。六者计己少分劣他。七者谓己有德。以慢心故所应称赞而不称赞。所应礼奉而不礼奉。不敬耆宿。于师尊所不能听受。于智者所不能请问。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所应亲近。何者不应亲近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何者有罪。何者无罪。何者是正道。何者是三摩地。何者是解脱。如是等法不能请问。菩萨为说断除一切魔障之法。是为菩萨于诸众生转大悲心。

又复菩萨观见世间一切众生。爱绳所缚。所谓爱乐男女妻妾财利等事。以爱著故。是即爱乐生死险难三涂恶趣。三有缠缚拘束身心不得自在。以不自在故造诸罪业。菩萨为令彼悉趣向涅盘圣道。宣说正法。是为菩萨于诸众生转大悲心。

又复菩萨观见世间一切众生。离善知识近恶知识。以近恶故染著十种不善之法。谓杀生偷盗邪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恚邪见。菩萨欲令一切众生为善知识之所摄受。息除一切不善之业。积集清净十善业道。宣说正法。是为菩萨于诸众生转大悲心。

又复菩萨观见世间一切众生。痴所覆障。无明黑暗而常随逐。执著我人众生寿者补特伽罗作者受者我我所等。菩萨为令如是一切众生。慧眼清净诸见断灭。宣说正法。是为菩萨于诸众生转大悲心。

又复菩萨观见世间一切众生。沉没生死不能解脱。五蕴杀者常所杀害。菩萨为令解脱五蕴。超越轮回旷野险难。出离三界。宣说正法。是为菩萨于诸众生转大悲心。

又复菩萨观见世间一切众生。作诸不善。如棘刺树虽生无成。造不善业亦复如是。此世他世五趣轮回。不能顺向涅盘圣道。菩萨为其开涅盘门使令趣入。宣说正法。是为菩萨于诸众生转大悲心。

复次太子。菩萨如是观察世间诸众生故。以十种相转大悲心。何等为十。一者无谄诳心转。虚空出离故。二者深固心转。能善出离故。三者无虚假神通转。正道出离故。四者无屈曲心转。止诸曲心善出离故。五者真实心转。于一切众生悉无高下平等出离故。六者随护他转。自心清净善出离故。七者坚固慧心转。离动静心而常安住善出离故。八者弃舍己乐转。无爱著出离故。九者随授他乐转。利他出离故。十者荷负众生极重檐转。坚固精进善出离故。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十种胜相。于诸众生转大悲心。又复菩萨或有众生。应以大乘法得出离者。即起悲心而为出离。此说是为菩萨大悲。

又复众生应修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胜慧法者。即起悲心随应出离。此说是为菩萨大悲。

又复众生应修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欢喜根本最胜事业。及次第诸定。乃至十善业道广大章句。随应为转。从悲心起佛自然智。而为饮食资养慧命。此说是为菩萨大悲。

又复菩萨自诸所行极善所作。起大悲心。随诸众生应何所作。悉能圆满众生意乐。此说是为菩萨大悲。若诸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大悲心者。即能观察众生。悉令获得如是等法。此乃菩萨思惟愍念起大悲心。

复次太子。云何是为菩萨喜心。所谓菩萨于诸善法。随所思念适悦欢喜。闻诸善法。不惊不惧不生懈倦。蠲除一切别异心意。安然爱乐一切法乐。心喜身顺。自心清净欢喜意生。睹如来身相好庄严。勤求爱乐增上适悦。听法无倦。依法修行欢喜爱乐。诸来恶语欢喜忍受。随所生起诸欢喜法。于一切众生起无碍心。广为宣说令生胜解。无秘惜心摄伏悭吝。随所求者欢喜而施。面常熙怡摄护毁戒。尊敬持戒常生清净。自所修行得清净已。超越一切恶趣怖畏。欢喜安慰一切众生。诸来恶语起触娆者欢喜忍受。施诸眼目及身分时。欢喜甘忍。心无间断常生悦乐起欢喜心。尊重师长。尊胜己者不生轻慢。面常熙怡含笑先言。离诸颦蹙谄曲心意。杂乱语言欢喜悉除。喜心爱乐诸出离法。仰敬师尊如诸菩萨。顶重正法犹护己身。尊奉如来如惜其命。钦承师范如其父母。爱念一切众生如所生子。遵轨范师如护眼目。敬修行者如护头顶。信受诸波罗蜜多如固手足。重说法师如爱妙宝。勤求正法如重良药。赞奉医王如水上善。太子。如是所说是为菩萨喜心。若住喜心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时常得欢喜。勤求正法曾无懈倦。起欢喜心修菩萨行。

复次太子。云何是为菩萨舍心。所谓舍者。有其三种。何等为三。一烦恼舍。二自他随护舍。三时随时舍。云何名烦恼舍。谓恭敬不高。不恭敬不下。得利无领纳。失利无恼恚。见诸持戒及毁戒者平等其心。称赞不喜。讥谤不恚。毁辱能安。誉美无动。于诸苦法善能决择。于诸乐法常所伺察。随顺不著违害不断。于善恶友住平等心。善作恶作亦复无二。爱非爱境平等而舍。多闻无闻悉无领受。善说恶说都无违顺。安慰过失二俱平等。等心爱念自他众生不惜身命。于上中下一切众生平等照明。于美恶相住平等法。于真妄中自实清净。太子如是所说。菩萨自无种类舍心清净。此说是为诸烦恼舍。云何名为自他随护舍。所谓菩萨当段取身肉。行布施时住于舍心悉无所求。身无所作。语无所作。中亦无动。无眼相无色相。乃至无意相无法相。一切无动。此名为舍。恶作无害亦名为舍。善作无动亦名为舍。自他俱忍亦名为舍。诸所饶益及不饶益住平等心。亦名为舍。无诸诤讼名最上舍。自心决定。亦名为舍。伺察自他悉无所害。菩萨住等引心而行于舍。然菩萨舍。不同诸佛世尊所行舍法。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其舍法现前了知常所修作。于诸善法而常勤求。知时随时而行舍故。云何名为时随时舍。所谓菩萨观见众生非法器者。无闻之者悉住舍心。又于衰毁讥苦一切众生亦住舍心。又于声闻乘法。决定超越而舍。于布施时行持戒舍。于忍辱时。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舍。于精进时行持戒舍。于禅定时行布施舍。于智慧时行五波罗蜜多悉圆满舍。此说是为时随时舍。诸所应作及不应作。彼一切法悉住平等。亦名为舍。诸住舍行菩萨摩诃萨。乃至于彼诸善法分悉名为舍。太子。如是所说。皆名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喜舍之心。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如来。告舍利子言。彼时大蕴如来。为彼精进行太子。说慈悲喜舍法已。即复宣说六波罗蜜多。何等为六。所谓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胜慧波罗蜜多。如是宣说诸波罗蜜多。令彼精进行太子。发勤精进如理修行。

布施波罗蜜多品第六之一

复次佛告舍利子。云何名为于波罗蜜多发勤精进。舍利子。若于六波罗蜜多勤精进者。此说是为修菩萨行。其六波罗蜜多者。谓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胜慧波罗蜜多。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见彼沙门婆罗门贫穷孤露来乞丐者。随诸所欲而悉施与。或乞饮食衣服涂香花鬘及栖止处。或乞病缘医药灯明音乐。妻子奴婢园林台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摩尼真珠。及余妙宝象马车乘财谷库藏。乃至四大洲主轮王富乐嬉戏等事。至于手足耳鼻眼目身分血肉骨髓。世间所有无不施者。

复次舍利子。有十种法。菩萨若能具足清净。当行布施。何等为十。一者菩萨不求艰难受用施。二者菩萨不逼恼众生施。三者菩萨不惊怖他施。四者菩萨无不舍所请施。五者菩萨无现相施。六者菩萨于诸众生无异想施。七者菩萨无损害施。八者菩萨无境土差别施。九者菩萨所施众生而无作意。(少第十法梵本元阙)。

舍利子。如是十种法。菩萨若能清净。当行布施。

复有十法。菩萨若能具足清净。当行布施。何等为十。一者菩萨不违业报施。二者菩萨无邪意乐施。三者菩萨无不胜解施。四者菩萨无懈倦施。五者菩萨无见面施。六者菩萨无恼害施。七者菩萨无退屈施。八者菩萨无赞誉持戒施。九者菩萨无轻慢毁戒施。十者菩萨不求果报施。如是十种法。菩萨若能清净。当行布施。

复有十法。菩萨若能具足清净。当行布施。何等为十。一者菩萨无毁谤施。二者菩萨无违背施。三者菩萨无瑕疵施。四者菩萨无忿怒施。五者菩萨无憎嫉施。六者菩萨无嗔恚施。七者菩萨无不恭敬施。八者菩萨无不自手施。九者菩萨随应止其下劣心施。十者菩萨于所生处无悕望施。如是十种法。菩萨若能清净。当行布施。

复有十法。菩萨若能具足清净。当行布施。何等为十。一者菩萨无不坚牢施。二者菩萨无边际施。三者菩萨无分段施。四者菩萨无他信施。五者菩萨不著下劣心施。六者菩萨不求色相受用富贵欢喜施。七者菩萨不求梵王帝释护世诸天等施。八者菩萨不求声闻缘觉地施。九者菩萨不毁谤智者施。十者菩萨所作善利无不回向一切智施。如是十种法。菩萨若能清净。当行布施。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七

猜你喜欢
  佛说诸佛经·佚名
  卷之六·别庵性统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希麟
  大沩真如喆禅师·惠洪
  荣枯一如·佚名
  答陈伯达问(二则)·太虚
  ○毗婆舍那颂第五·玄觉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佚名
  禅林僧宝传引·惠洪
  番大悲神咒·佚名
  无著品第五·佚名
  生经卷第四·佚名
  正信刊应取之态度·太虚
  佛说四十二章经·宋真宗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楔子·高茂卿

    (搽旦扮李氏同二净福童、安童上)(搽旦诗云)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老身姓李,夫主姓韩。夫主早年亡化过了,所生两孩儿,一个唤福童,一个唤安童。有个小叔叔是韩弘道,婶子儿张二嫂,泼天也似家私,他掌把着

  • 《半塘定稿》卷一 ·王鹏运

    臨桂王鵬運《袖墨集》 丙戌至乙丑【掃花游】豐臺菊花零落,同槐盧粹父泥飲叢祠,倚此索和。彎環十八,是丹鳳城西,賣花邨路。舊遊憶否。又蒼煙偷換,穠春歌舞。好約來遲,一片秋聲在樹。自凝佇。嘆著意訪秋,秋轉無據。釃酒重弔古

  • 总目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总目七白居易【一之五】白居易【六之十】白居易【十一之十五】白居易【十六之二十】白居易【二十一之二十四】白居易【二十五之二十九】白居易【三十之三十四】白居易【三十五之三十九】胡杲吉

  • 卷二十四·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二十四 【起辛亥晋安帝义熙七年尽丁卯宋文帝元嘉四年魏太武帝始光四年】凡十七年 【辛亥】七年【秦弘始十三魏永兴三年】

  • 第十七卷 明贡生 (二)·缪荃孙

    江宁府 张 鹏 句容县,嘉靖二年。 丁 昌 溧水县,嘉靖二年。 陆 德 六合县,嘉靖二年。 柳 江 高淳县,嘉靖二年。官知县。 杨时举 句容县,嘉靖三年。

  • 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徽州社会·佚名

    第一节 自然环境1 本府地《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战国时属楚。秦置黟、歙二县,属鄣郡。汉元封中改鄣郡曰丹阳,而使都尉分治于歙。鸿嘉二年以黟为广德王国,寻废。元始二年复为广德王国,废于王莽,改黟于

  • 列传卷第四十四 高丽史一百三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叛逆五。曹 。○曹 不知所出或云义兴郡驿吏。 忠烈时 缘内宦权倾中外忠宣卽位益见亲 累转右常侍忠肃朝入密直迁选部典书。  尝娶廉承益

  • 仇钺传·张廷玉

    仇钺,字廷威,镇原人。他开始是宁夏总兵府的雇佣兵,大受信任和偏爱。恰逢都指挥佥事仇理去世,他没有后代,于是便命仇钺继承其世袭职位,为宁夏前卫指挥同知。仇理,江都人,所以仇钺自称江都仇氏。仇钺又以破贼之功,进升为都指挥佥

  • 苏秦说李兑·佚名

    【提要】 李兑是当时赵国的显赫人物,出身贫寒的苏秦虽然没有最终得到他的重用,但却从他处得到了资助。听听苏秦是如何推销自己的。 【原文】 苏秦说李兑曰:“洛阳乘轩里苏秦,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负书担,触尘埃,蒙

  • 卷二百四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帝系考【二】太皇太后皇太后【臣】等谨按螽斯衍庆瓜瓞绵长万福之原首隆懿范我朝慈宫曼夀色养含饴徽音远绍家法具存逮我孝圣宪皇后璇闱笃祜履顺垂模备福夀者八十六年受孝养者四十二

  • 卷一百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五十九工部十三闸坝宛平县青龙闸 白石闸广源闸 高梁闸 澄清闸大兴县庆丰上下二闸 平津上下二闸通州溥济上下二闸 通流上下二闸 广利闸临清州会通闸 临清闸 南板闸 新开上闸清平县戴

  • 卷三十四·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三十四 明 冯复京 撰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一南有嘉鱼篇嘉鱼水经注云裦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泉县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

  • 管子余义·章太炎

    飛蓬之問,不在所賓。〈《形埶》〉麟謹按:俞先生以問爲言,是也。賓字尹《注》以爲賓敬,其義甚迂。按《形埶解》云:飛蓬之問,明主不聽也。則賓當與聽同義。考《廣雅&middot;釋詁》:聽,從也。《堯典》寅賓出日,馬《注》:賓,從也。賓

  • 卷第五·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五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阿毗昙结使犍度一行跋渠第二之一一行历六小七亦大。七摄钩琐有由何定灭结使。诸道断智八人。九结爱结嗔恚结憍慢结无明结见结失愿结疑结悭结嫉结。若身

  • 翻译名义集卷第二十·法云

    统论二谛篇第六十四教传东土(东标所至)。法本西域(西显所出)。当闻香以寻根。故沿流而究原。辨佛陀僧伽之号。解菩提般若之名。随机之语。虽曰无边。旨归之意。唯诠二谛。今就集末。略开七门一原宗二释名三辨义四示体

  • 记纂渊海·潘自牧

    类书。宋潘自牧编。一百卷。依 次分混元、天文、岁时、节序、律历、祥瑞、灾异、 地理、居处、郡县、职官、仕宦、科举、学校、人 伦、家世、性行、识见、问学、言语、政事、名誉等 部类。《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分门

  • 上清天心正法·饶洞天

    北宋道士饶洞天传《天心正法》,《通志·艺文略》著录《上清天心正法》三卷。南宋邓有功重订为二卷,又加增补, 即今《道藏》七卷本。卷一、二当即原《天心正法》,大旨以符咒招神役鬼,驱邪治病。卷三至卷五载符箓咒诀数

  • 阿弥陀经疏·窥基

    全一卷。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计分七门:(一)明示弥陀佛身通于报化二身,登地菩萨见佛之受用身,地前菩萨及凡夫唯见应化身。(二)就佛土说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