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造像量度经序

乌朱穆秦部落。原任公工布查布。深通五明。精习三倚。心珠内含。慧月外照。悯夫世之造像者。离宗失迷。程式靡准。三会成咎。沦于极恶。致使如来妙胜。末由仰瞻。乃追[巾*(穴/登)]像之初。宏演胎偶之法。翻译量度经一卷。手加注释。积岁既成。请正于余。余惟在昔。释迦如来。为须菩提。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夫真空冥冥。无我无人。一切有为。如梦幻泡。寻兹元理。荡荡难名。斯则神明变化。无可究其形容者矣。然而因现相乘。种种具足。色身融相。如虹斯彰。遍诸大千。普示觉利。刹刹尘尘。蚩蚩蠢蠢。闻香触光。欢喜无量。自汉以来。至于今日。范金铸形。搏土成像。俾诸眯曚。同著只眼。岂非法界之明灯。果海之宝筏哉。若乃宿根明净。智慧通流。瞻奉慈云。大启正觉。循是有相。以窥无相。眼耳鼻舌。如如空虚。人我众生。等无障碍。所谓以一茎草化丈六身者。逼塞遍满。随处涌现。我佛全体。于是乎在。譬如得鱼。自然忘筌。顾非是筌。鱼何缘得。释经功德。亦复如是。余乐其有善因也。为之订鱼亥。剃繁重。更付剞劂。流传四大。庶几四八庄严。随分圆足。八十妙好。放大光明。以是因缘。齐生忉利云尔。

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秋七月中元吉日

和硕庄亲王爱月居士题并书

造像量度经序

一切诸经所谓佛之身也(显密众典所载。二身。三身。四身。五身等。许多分别演说者)其说有二。一曰法身。二曰色身(色。犹相也。其约在有相无相。法身无相。报身住净土。体同虹霓。化身住秽土。躬与人同。俱有相)法身者。慧德之报。修习自觉自利之功行。圆满之极地。色身者。福德之果。能为觉他利他之方便。大权成就之至处。佛为救度众生。发菩提心。屡劫勤行精进。并修慧福二德。无毫停息。以当得甘露(获佛果。谓之得甘露)时至果报并结。究竟正觉焉。法身元体。如同虚空。无有著碍。遍一切处。不可分别清净智慧。色身融相。虽类人天。相好庄严。奇特超绝。世无可比。因其一切诸善福德具足故(言五部圆满报身。及百京最上化身也。其随类变化身。则无有定矣。虽分而言之谓二。合之可以为不二)众生若得见其躬。或闻其音。触其光。至于心所忆念者。具德无量饶益。其善远被慈愍。未得亲睹者。乃有造像之术遗于世间。作为方便第一福田。凡得见闻想触。但有接缘者。悉能消除身心之灾障。而令发二觉之心。引入无漏之境。利益不亚于原身也。其术世称为量度经传。流通圣方。及诸番地。自汉明帝初入于中华。迄今千有六百余年。虽信心瞻礼。频示形容。而工业仿效。实未尽真迹妙之矣。今有番学大人工某者。生平乐学习之业。怀弘济之念。寒暑不墆。益久弥勤因见佛像传塑。规仪未尽。乃特译出舍利弗造像经。亲加注述。弘缄具备。而属予考订。予细阅数次。喜自不胜。因规校一切。详加厘定。题诸经首。以记予随喜之志云耳。

乾隆七年佛初转法轮日

敕封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章佳胡图(克)突书于 敕建嵩祝禅林

佛说造像量度经序

或问。佛有相耶。答。佛有相问。佛无相耶。答。佛无相。问。佛有相之中无相耶。答然。问。佛无相之中有相耶。答然。问。如何是佛有相。答。众生有相。佛焉无相。问。佛相众生相。一耶二耶。答。不一不二。问。如何是不一。答。佛以沙劫薰修。百千万行。相好庄严。圆成果海。众生旷古无明。性天未朗。所行所感。不出六道。故不一也。问。如何是不二。答。佛言。我昔曾为虫来。未成佛时。何异众生。今众生之中。忽然大悟。已有佛性。于生死海中顿超觉岸。前佛后佛。而无间焉。故无二也。问。如何是佛无相。答。佛未出世。相从何生。问。出世后如何。答。镜华水月。问。镜华水月是无耶。答。尔问镜华水月。问。毕竟如何。答。尔问毕竟。问。毕竟无问处。答。无问处亦无。嘘。灵山拈华之旨。少林分髓之机。全彰无剩矣。问。如何是佛有相之中无相。答。有不自有。因无而有。无不自无。因有而无。众生执有以成病。诸佛以无为药而治之。经云。三心不可得者是也。众生执无以成病。诸佛以有为药而治之。经云。于法不说断灭相者是也。然则有亦能成病。有亦能为药。无亦能成病。无亦能为药。有也无也。药也病也。在当人执与不执而已矣。经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也。我则曰。佛现庄严相。为度六道生。六道证真空。庄严不可得。经云。即非诸佛。是名诸佛。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是也。问。如何是佛无相之中有相。答。净法界中。本无色相。大悲示现。四八庄严。庄严者。非别所有庄严。即众生而庄严者也。何也。众生执贪欲。诸佛化贪欲而为解脱。众生卧无明。诸佛破无明而为般若。众生轮生死。诸佛超生死而为涅槃。譬如木中。本有火性。当其未假方便因缘。火何有也。及其方便施工。火从木出。可说无耶。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当其迷时。无明云暗。智月未彰。三界茫茫。一大梦场。及其悟也。慧风大扫。云尽无方。性天本洁。智月本光。本洁本光者。不为无明云暗而无。不为无明云尽而有也。呜呼。三世诸佛。即三世众生。三世众生。即三世诸佛。不有众生。安有诸佛。不有诸佛。谁度众生。然则众生者。诸佛之苗也。诸佛者。众生之果也。当知众生。不可轻也。轻众生。轻诸佛也。诸佛。不可不学也。不学诸佛。众生不了也。众生要了者。当观诸佛之相好也。诸佛之相。有四八端严。八十妙好者。从百千三昧。无量妙行而来也。众生可有此相耶。可有此好耶。既无此相。又无此好者。定无百千三昧。无量妙行者也。要求诸佛之相好端严。当求诸佛之百千三昧。无量妙行。诸佛之百千三昧。无量妙行者。不离众生。自身自口自意而求也。众生之身口意。无明为首。便为十恶。智慧为首。番为十善。又以智慧为首。番而为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十地等证。名为等觉。觉既等矣。必等于相。相觉不分。而入于妙。所谓妙觉。妙斯妙矣。妙妙圆明。所谓圆觉。圆觉者。佛果也。佛果者。方有四八端严之相。八十二种无上妙好者也。不有如是之相。安有如是之果。不有如是之果。安有如是之相。如是之佛果。如是之佛相。可说有耶。可说无耶。可说无相中有相耶。可说有相中无相耶。虽然。无方便中。假立方便。无佛相中。假立佛相。令诸众生。观佛相好。从何而生。经云。佛身者。法身也。从慈悲喜舍而生。众生即悟曰。慈悲喜舍。人亦能为。不肯为也。譬如周道皇皇。进亦无阻。退亦无阻。进退由人。非由道也。我等众生。何莫由斯道也。裹慈悲喜舍之粮。驾三十七助之车。御十八不共之骥。进取佛果。而证佛相。宁痴痴蠢蠢。甘忍尘劳。庄饰人天世趣。三恶业道之身相也耶。书曰。见贤思齐。祖曰。彼既丈夫。我亦尔。定光曰。佛昔曾为我。我安不成佛。胡不思之。胡不勉之。予因龙公之命。敬于经首。假立问答。论而序之。以发明人天瞻像之旨焉。

乾隆六年佛成道日比丘定光界珠谨题

佛像量度经序

我佛广大劫来。天上人间。龙宫魔窟。胎卵湿化。鳞甲羽毛。尘尘刹刹。无往不入。故显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使情与无情。心明自性。体证金刚。婆婆和和。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歇。又道未曾说著只字。正所谓佛与众生。皆具一体。同摄一用者也。佛之相好。始如优填王思佛。命匠塑之。佛对相云。无为真佛。实在我身。脱然会得。佛身即我身。我身即佛身。迄今三千年来。大光明下。普照支那。间有明一善。取一相。不昧正因。而佛之慈悲相好。奚啻四八庄严。八十妙好。不过尽众生之机见。权示导引。依相趋归。皆至如一善之所取焉。况观大地众生。说佛。学佛。语佛。彻见佛头脑目髓心肝毫发不爽。能使尽恒河沙众生著得只眼。如其人者。爰有大檀生缘。乌朱穆秦部落。自幼承。

圣祖仁皇帝鞠育之恩。以为仪宾。因其通西土之语。世宗宪皇帝特留帝都。以为西番学总理。兼管翻译之事焉。其为人朴素鲠直。聪敏恭谨。出乎稠人之表。予得会。敕修大藏。乾隆元年同馆事。三年来。形骸相忘。脱非世比。亦深知熏习善种。无忘本得。虽处尘尘之中。无他所好。惟耽心梵册。酷嗜华言。窥颠末。察微芒。尽其平生力。是欲测佛智。于中拣阅佛说造像量度仪经一帙。远朝市。栖幽壑。穷究岁月。一心不问。考佛出作入息。差无漏明。差无背向。法相短长。毫发曲尽其妙。其精如佛在世之无异焉。时怀同归一善之忱。所患朝野边邦。明佛心依相归。或金银铜铁。香木泥瓦。绘素。种种不一。匠功巧拙。精粗收分。执相之讹。而人心之慢。是以见颜色而启敬之心。上格佛心。下契愚衷。功岂小补者哉。欲寿梓流通。问序于余。予讶然笑曰。纵具通身手眼。百千三昧。曷敢向佛头上著色乎。然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欲识佛性义。只者语声是。拈此一段。可表 大檀抱一式。历万古不磨之因。守一法。结千秋香飘之果。孰为佛耶。孰不为佛耶。镜华水月之想。幻化诸实之议。旨哉此也。瞥然一笑。直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三世众生。同一体静观。则像由之所生。心佛亦然。夫复何赘。是为序。

乾隆七年岁在壬戌佛诞日

楚黄嗣祖沙门明鼎拜书于京都万寿符梦堂丈室

佛像量度经序

从来修佛果者。六度为先。成佛因者。造像第一。昔如来住世。金相流辉。原有量度。古有造矿麦大像。且获福无疆。况志心造像。而不遵量度可乎。汉唐以来。此方国王大臣士庶缁流。造像供养者。不可胜纪。然造者多。而如法者少。皆未得其真尺寸者也。乌朱穆秦部落仪宾公。内通五明。留心佛典。创译造像量度经。乃舍利弗之所请问。如来亲宣者也。其中所说。从顶至足。分寸节度。皆有法则。纵横大小。毫厘不差。未得流通于此土。今仪宾公。心存菩萨行。利济形于外。常翻译诸文。悉皆成章。意欲遗之无穷。又遇静觉国师。出佛像图式。及量度经。与其意相合。于是刊布流行。适灌顶大国师。抱恙就浴温泉。公往问讯。道经荒庵。思在藏馆同事接谈之情。故出所译经卷。示成人之美。善必同归。余因而序之。见其词清义畅。宛然有古昔房相之风。兼绘像图式。雅有法度。后之造像者。依式而行。无不感通。福田其有穷乎。法华经云。聚沙为塔。指爪画佛。皆为成佛正因。况志心造像。而遵量度者哉。自汉至今。世多讹谬相传。失其法则。公今刊布流通。遵佛量度。若有善信人等。发心造像。依此准绳。造绘圣容。即同世尊在世。亲见如来。将金璧交辉之圣像。演六度之精严。求得佛果。有何难哉。后之同志者。幸勿忽诸。

乾隆七年佛出家日慈善比丘本诚记

猜你喜欢
  杂譬喻品第一·佚名
  礼庵上梁开堂疏·寒松智操
  大哀品第六·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三·澄观
  持戒品第六·佚名
  四分律卷第五十九(第四分之十)·佚名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佚名
  序听迷诗所经·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四·石雨明方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四·佚名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二·宗喀巴
  幻化品第二十六·佚名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佚名
  菩萨戒本经笺要·智旭
  卷四·投子义青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汤显祖

    第十一齣 下定【淸江引】〔李十郞上〕梅花晓帐红云碎。细叶笼金翡。旅思欲萋迷。梦远春迢递。扶头酒。会心人。萦肠事。〔愁倚阑〕云花落。雨香飘。索春饶。皱蹙柳丝吹不断。翠条条。银蟾暗咽春朝。知他在第几朱桥。

  • 第二折·白朴

    (生上云)小生马文辅。自从那日见了那小姐之后,朝则忘食,夜则废寝,其心荡然,如有所失,倘生不测,将平日所学,一旦废矣。今夜这等风清月郎,且操一曲琴,洗我心间之闷咱。(下)(旦引梅香上科)(梅云)姐姐,这早晚不烧香做甚?(旦云)你放下

  • 卷244 ·佚名

    路振 赠安邑簿伍彬归隐 考终秋鬓白,归隐旧峰前。 庭树鸟频啄,山房人尚眠。 寒岩落桂子,野水过茶烟。 已结劳生念,虔心向竺干。 闾丘泳 次袁说友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韵 舟行观山无定姿,篷底兀坐真

  • 卷三百二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二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四十七 詹同 明发 迂拙本所尚谬膺时见知高车踵华要岂不日求思徂春历西垣托以国藩维兹辰遡东鲁重以民命司抚已揆中素忧感积如丝简书遽临门我何敢迟迟

  • 卷四十三·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四十三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五十二首【起元符三年庚辰春在儋州五月移亷州安置八月杪离亷州作】 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巳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

  • 卷三十一·杨士奇

    永乐二年五月辛丑朔 礼部言国子监祭酒徐旭坐书奏不谨当降 上问吏部尚书蹇义旭为人何如对曰有文学持守而于人寡合 上曰持守之人固当寡合盖其中有所主而不能脂韦依阿于外况兼有文学宜寘之近侍遂命为翰林修撰 巡按北

  • 志卷第六 高丽史五十二·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历三。授时历经下。步五星第七。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七秒[半]。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九十

  •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佚名

    【提要】 如何让他人成为你的盟友,如何动员盟友一起对付敌人、同仇敌忾,是我们在商界、政界和其他人际环境经常遇到的事情,高明的战国说客仅凭三寸之舌,就可完成组织盟友、鼓动盟友攻击敌人的不易工作。 【原文】 秦客卿

  • 卷七·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七典礼三礼仪下慈宁宫筵宴仪?遇皇太后圣夀及元旦诸庆典慈宁宫筵宴前期礼部疏请得旨徧布诸司供备内务府奏请钦命进爵命妇尚膳内管领具御馔宴席诸王进馔筵牲酒届日黎明内銮仪卫设皇太后仪驾卤簿

  • 第七节 隋末之乱(下)·吕思勉

    隋末,群雄剧战,皆在北方。若南方,则虽有若萧铣、杜伏威,据地较广,兵力较强者,亦不逾时而定。可见其时政治之重心,实在北方也。朱粲,亳州城父人。亳州,今安徽亳县,城父县,在亳县东南,今其地名城父村。“初为县佐史。大业末,从军讨长

  • 王艮尺牍·王艮

    《与林子仁》自诚明谓之性,苟非生而知之,焉能自诚而明也如此?自明诚谓之教,苟非师友讲明功夫头脑,并出处进退时宜,焉能自明而诚也如此?故曰:诚则明矣,明则成诚矣。是故学者之于师友,切磋琢磨,专在讲明而已,故曰:学不讲不明。《答林

  • 卷十四·何楷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十四 明 何楷 撰 周懿王之世诗一篇 还刺荒也齐哀公好田猎从禽兽而无厌国人化之遂成风俗习于田猎谓之贤闲於驰逐谓之好焉【出序哀公名不辰太公四世孙後朝周爲夷王所烹因纪侯之譛也宋衷

  • 卷十·王引之

    彼彼,匪也。《詩&middot;桑扈》「彼交匪敖。」襄二十七年《左傳》說此詩曰:「匪交匪敖,福將焉往?」成十四年引《詩》:「彼交匪傲。」《漢書&middot;五行志》作「匪徼匪傲」。《采菽》曰:「彼交匪紓。」《荀子&middot;勸學》

  • 卷三百八十一·佚名

    △初分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之三善现,云何名为四无所畏。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是正等觉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馀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佛於是法非正等觉。我於彼难正见无缘。以於彼难正见无缘。得安

  • 卷四十四·佚名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一尔时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讲堂。与五百菩萨摩诃萨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夜光幢菩萨。须弥山幢菩萨。宝幢菩萨。无碍幢菩萨。华幢菩萨。离垢幢菩萨。日光幢菩萨

  • 本无品第十四·佚名

    善业白佛言:诸法随次无所著。无想如虚空。是经无所从生。诸法索之无所得。爱欲天子梵天子言:善业所为如如来教。但说虚空慧。善业言:如来是随如来教。何谓随教。如法无所从生为随教。是为本无。无来原亦无去迹。诸法本无

  •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八·智顗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八上第二释通名者。经一字也。具存胡音。应云萨达磨分陀利修多罗。萨达磨。此翻妙法。分陀利。此翻莲华。已如上释。修多罗。或云修单兰。或云修妒路。彼方楚夏。此土翻译不同。或言无翻。或言有翻

  •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佚名

    七卷,姚秦竺佛念译。一名处胎经。记二月八日夜半,佛卧于金棺以神通力示现处于母胎之宫殿,集十方之菩萨,说种种大乘之法。说已,付嘱此经于弥勒菩萨,身复本形在于金棺,寂然无声。后记分舍利起塔供养,大迦叶集八亿四千圣众,结集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