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如来不思议品第四之四

复次舍利子。住信菩萨于佛如来十种智力不可思议。闻已净信超越分别离诸疑惑。后复生起身喜心喜适悦之相。发希有想。如来以具十智力故了知胜处。于天人世间能师子吼转妙梵轮。所有一切天人魔梵悉不能转。无与如来同其法者。云何十力。一者处非处智力。二者业报智力。三者种种信解智力。四者种种界智力。五者根胜劣智力。六者至处道智力。七者禅定解脱等持等至染净智力。八者宿住随念作证智力。九者天眼作证智力。十者漏尽作证智力。舍利子。如是名为如来十种智力。如来以具十智力故了知胜处。于大众中能师子吼转妙梵轮。乃至一切世间无与如来同其法者。

云何如来处非处智力。谓佛如来以其无上最胜智力。于处非处如实了知。何者是处。何者非处。舍利子。所言非处者。谓不容受。身作恶者。语作恶者。意作恶者。能感悦意光泽可爱果报。若如此者无有是处。而或可容受者。谓身语意造作诸恶。不能招感悦意光泽可爱果报。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身语意业造作诸善。而能招感不悦意光泽可爱果报。无有是处。可容受者。谓身语意造作诸善。而能招感悦意光泽可爱果报。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悭吝人感大富果。无有是处。若悭吝人感贫穷果。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行施人感贫穷果。无有是处。若行施人感大富果。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破戒人得生天人。无有是处。若破戒人当堕地狱饿鬼傍生趣中。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持戒人返堕地狱饿鬼傍生趣中。无有是处。若持戒人生天人中。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嗔恚人感端正果。无有是处。若嗔恚人感丑陋果。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忍辱人感丑陋果。无有是处。若忍辱人感端正果。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懈怠人而能获得现前三昧。无有是处。若懈怠人。不得现前三昧。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精进人不得现前三昧。无有是处。若精进人而能获得现前三昧。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散乱心人得出离道。无有是处。若散乱心人不能获得出离之道。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能安住心一境性之人。不能获得彼出离道。无有是处。若能安住心一境性之人得出离道。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无慧人而能除断一切种子习气。无有是处。若无慧人不能除断一切种子习气。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有慧人不能除断一切种子习气。无有是处。若有慧人能断一切种子习气。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杀生人起杀害因感长寿果。无有是处。若杀生人感短寿果。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离杀生之人感短寿果。无有是处。若离杀生之人感长寿果。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偷盗之人感大富果。无有是处。若偷盗之人感贫穷果。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离偷盗之人感贫穷果。无有是处。若离偷盗人感大富果。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邪染之人得有子妻室。无有是处。若邪染之人不得有子妻室。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离邪染人不得有子妻室。无有是处。若离邪染之人得有子妻室。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妄语之人不招毁谤。无有是处。招其谤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离妄语之人返招毁谤。无有是处。不招谤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两舌之人眷属不离。无有是处。若眷属分离。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离两舌之人眷属分离。无有是处。若眷属不离。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恶口之人常闻悦意语言。无有是处。若其不闻悦意语言。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离恶口之人不闻悦意语言。无有是处。若其闻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绮语之人得决定辩才。无有是处。若其不得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离绮语之人不得决定辩才。无有是处。若其得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多贪人得大富者。无有是处。若其不得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离贪人大富断续。无有是处。若不断续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嗔恚心人不堕地狱。无有是处。若其堕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离嗔人不于善趣天界中生。无有是处。若其生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邪见人积集邪见之因能得圣道。无有是处。若邪见人积集邪见之因不得圣道。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正见人积集正见因故不得圣道。无有是处。若正见人积集正见因故获得圣道。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修施行之人若不得净心分位。无有是处。若其得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持净戒人。不得净心分位无有是处。若其得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起有所得见之人获顺忍者。无有是处。若其不得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证空解脱人不得顺忍者。无有是处。若其得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恶作之人得住轻安心者。无有是处。若其不得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恶作之人。得心调伏及轻安者。无有是处。若其不得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诸女人成转轮圣王。无有是处。若男子得成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诸女人成帝释天主。无有是处。若男子得成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诸女人成梵王者。无有是处。若男子得成。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诸女人现成佛果者。无有是处。若八人地次第得果。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须陀洹人。现转证成第八位者。无有是处。若于此蕴中趣涅盘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斯陀含人。现转第三位者。无有是处。若于此蕴中趣涅槃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阿那含人还来人间。无有是处于此蕴中趣涅盘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阿罗汉人有结习者。无有是处。若其无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诸圣人。趣求异类师尊教授。异义所生法者。无有是处。若不然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得无生法忍之人有退转者。无有是处。乃至得证菩提。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诸菩萨坐菩提场已。而不证成菩提果者。无有是处。若诸菩萨坐菩提场已。决定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然后起座。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诸佛如来于种子习气有所表现者。无有是处。若佛如来所有一切种子习气悉能除断。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佛如来智有障碍。无有是处。若佛如来智无障碍。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能观见诸佛如来最胜顶相。无有是处。若不能见佛顶相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能知佛心所行者。无有是处。若不能知诸佛如来心所行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谓佛如来住等引心有所得相者。无有是处。若佛如来常住等引心者。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谓如来语言虚妄不决定者。无有是处。若佛如来言无虚妄。斯有是处。又非处者。若谓如来有其过失。无有是处。诸佛如来离诸过失。斯有是处。

舍利子。如是等法。如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中广说。

复次舍利子。若谓诸佛如来于现在世中若知若见有障碍者。无有是处。若诸佛如来于现在世中。若知若见。无障碍者。斯有是处。舍利子。如是所说。如来所有处非处智力无有边际。若欲知其边际之者。譬如虚空。所可知耶。若其虚空不知边际。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处非处智力边际亦然。诸住信菩萨得闻如来不可思议处非处智力。已发生净信超越分别离诸疑惑。后复生起身喜心喜适悦之相。发希有想。

尔时世尊。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十方虚空无边量处非处智力亦然

智力真实遍世间广说最上真实法

若人圆具解脱器知彼所行为说法

彼圆法器诸众生知处非处住舍行

虚空大地尚可动佛说果报无虚妄

处非处智若圆成世出世间十力具

舍利子。此是如来第一智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以具如是胜智力故。了知胜处。于大众中。能师子吼转妙梵轮。乃至世间无与如来同其法者。

复次舍利子。云何名为如来业报智力。谓佛如来以无上智。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所作诸业。积集因处位。若身根因通眼根分位。如是诸根因及分位。如来悉如实知。若诸众生有布施根性修持戒行。如来了知自他根故。即为宣说布施之法。若诸众生有持戒根性修布施行。如来了知自他根故。即为宣说持戒之法。若诸众生有忍辱根性修精进行。如来了知自他根故。即为宣说忍辱之法。若诸众生有精进根性修忍辱行。如来了知自他根故。即为宣说精进之法。若诸众生有禅定根性修胜慧行。如来了知自他根故。即为宣说禅定之法若诸众生有胜慧根性修禅定行如来了知自他根故即为宣说胜慧之法。总略乃至诸菩提分法亦如是说。若诸众生具声闻根性。修缘觉乘行。如来了知自他根故。即为宣说声闻乘法。若诸众生具缘觉根性。修声闻乘行。如来了知自他根故。即为宣说缘觉乘法。若诸众生具大乘根性。而修声闻缘觉乘行。如来了知自他根故。即为宣说大乘之法。若诸众生具最上乘根性。修大乘行。如来了知。实了知。若诸众生。于现在世积集乐因。未来世中感其苦报。如来决定如实了知。若诸众生。于现在世积集苦因。未来世中感其苦报。如来决定如实了知。若诸众生。于现在世积集乐因。未来世中感其乐报。如来决定如实了知。舍利子。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世中。一切众生所有诸业若因若果。如来真实无异无别。决定一一如实了知。如来随所知已如其所应。皆为说法。舍利子。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诸业果报。积集因处皆如实知。如来智力无有边际。若欲知其边际之者。譬如虚空所可知耶。若其虚空不知边际。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业报智力边际亦然。诸住信菩萨。得闻如来不可思议业报智力已。发生净信超越分别离诸疑惑。后复生起身喜心喜适悦之相。发希有想。

尔时世尊。重明斯义说伽陀曰。

佛善了知诸因果业法智眼悉能观

无碍智遍三世中诸众生行悉明达

苦乐诸因及所愿遍诸众生五趣中

轮转一切诸苦因善逝决定皆明了

所有黑白诸业报因果愿求亦复然

能仁真实悉了知犹观掌中如意宝

若诸业法修因少当来果报获无量

若因无量果还微善逝真实皆晓了

修声闻行果如愿缘觉菩提因愿同

无上智果愿亦然善逝如实皆晓了

若于先业修苦因后复当招于乐果

若于诸业修乐因后复当招于苦果

苦因苦果如是法乐因乐果亦复然

自业自果和合因善逝如实皆晓了

诸有苦法三世转遍诸众生五趣中

真实无断无异门佛无上智皆明了

舍利子。此是如来。第二智力。如来以具胜智力故。了知胜处。于大众中。能师子吼转妙梵轮。一切世间天人魔梵。皆不能转。乃至无与如来同其法者。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

诸果报等。皆如实知。云何了知。舍利子。谓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于诸众生过去诸业。所集善因离诸不善。于未来世与其善果。如来一一如实了知。若诸众生造不善业。集不善因离诸善法。于未来世获不善果。如来一一如实了知。若诸众生积集业因。于未来世感下劣分位。如来决定如实了知。若诸众生积集业因。于现在世感殊胜分位。于未来世亦感殊胜分位。如来决定如实了知。若诸众生积集业因。于过去世起下劣行。未来世中起广大行。如来决定如实了知。若诸众生积集业因少分发起。当感广大殊胜分位。如来决定如实了知。若诸众生积集业因广大发起。当感少分殊胜分位。如来决定如实了知。若诸众生修声闻行感声闻果。如来决定如实了知。若诸众生修缘觉行感缘觉果。如来决定如实了知。若诸众生修佛智因感佛智果。如来决定如实了知。若诸众生于现在世积集苦因。未来世中感其乐报。如来决定如。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三·佚名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佚名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佚名
  唯识三十论要释·佚名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目录·密云圆悟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一·佚名
  佛说满愿子经·佚名
  犍椎梵赞·佚名
  答张世俊问(五则)·太虚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十卷·佚名
  第二十六章 吉祥法称时代·多罗那他
  第二十四卷·圆瑛
  圣箭堂述古·道霈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八卷·李通玄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六卷·马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高相掾明(柔克斋集)·顾嗣立

    明字则诚,永嘉平阳人。至正五年,张士坚榜中第。长才硕学,为时名流。授处州录事,辟丞相掾。方谷真叛,省臣以温人知海滨事,择以自从。与幕府论事不合,谷真就抚,欲留置幕下。即日解官,旅寓鄞之栎社沈氏楼居,因作《琵琶记》。记成,时

  • 第十九出 放归·梁辰鱼

    〔末扮文种上〕龙门十丈水。势并关河壮。一日春风吹。终作万重浪。〔悲介〕堪怜主公离越。不觉三年。意谓今生再无归理。谁料积霾见日。枯木逢春。仗范大夫之奇谋。赖我国家之洪福。吴王放赦。得还故乡。实为天幸。

  •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四·黄庭坚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山谷内集诗注>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四  宋 黄庭坚 撰 任 渊 注 走笔谢王朴居士拄杖 投我木瓜霜雪枝六年流落放归时千岩万壑须重到脚底危时幸见持【诗曰投我以木瓜晋书

  • 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张廷玉

        ◎文苑四   ○李维桢 徐渭 王穉登 瞿九思唐时升 焦竑 董其昌 袁宏道王惟俭 曹学佺王志坚 艾南英 张溥   李维桢,字本宁,京山人。父裕,福建布政使。维桢举隆庆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时,《穆宗实

  • 第九回 责汪罕潜师劫寨 杀脱里恃力兴兵·蔡东藩

      却说博尔术、博尔忽及窝阔台三人回营,由帖木真慰劳毕,博尔忽道:“汪罕的兵众,虽已暂退,然声势尚盛,倘若再来,终恐众寡不敌,须要别筹良策为是!”帖木真半晌无言,木华黎道:“咱们一面移营,一面招集部众,待兵势已厚,再与汪罕赌个

  • 卷之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五五四 寄谕各省督抚实力访查《一柱楼诗》等应毁各书·佚名

    五五四 寄谕各省督抚实力访查《一柱楼诗》等应毁各书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各省督抚,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奉上谕:逆犯徐述夔身系举人,且自其高曾以来均在本朝食毛践土,厚泽涵濡,

  •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佚名

     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初六日奉上谕恭录圣祖谕防一道载入古今储贰金鉴钦此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庚戌谕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九卿等赵申乔陈奏皇太子为国本应行册立朕自幼读书凡事留意纎悉无遗况建储大事朕岂忘怀伹闗系重大有

  • 倪瓒传·张廷玉

    倪瓒,字元镇,常州府无锡人。家颇有资财,工于诗,善书法和绘画,四方名士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拜访。所居之阁,叫“清阁”,十分幽静,如脱离尘世。藏书数千卷,都是他亲手勘定的。古鼎、字画、名琴,陈列于阁内两边,四时花木,萦绕其外,高大

  • 卷八·楼昉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两汉诏令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八宋 林虙 编西汉八宣帝【六十六】赏功诏【本始元年正月】故丞相安平侯敞等居位守职与大将军光车骑将军安世建议定策以安宗庙功赏未加而薨其益封敞嗣子忠

  • 卷二十五·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巻二十五宋 朱子 撰论语尧曰第二十【凡三章】或问尧舜禹之相授皆有厯数之説范氏之意若以治厯明时为人君之事者而谢氏以厯数有归而言则又若后世讥纬之学者其论不同奈何曰以文意考之则谢氏得之

  • 卷十三·程端学

    <经部,春秋类,春秋本义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本义卷十三   元 程端学 撰僖公二十有八年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赵氏曰曷为不言遂非因曹而伐卫异乎侵蔡而伐楚也此侵曹既返而后伐卫也朴乡吕氏曰晋侯伐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因品第四(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因.处.二苦阴增上心.及念师子吼.优昙愿.想最在后(九七)中阿含因品大因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尔时。尊者阿难闲居独处。宴坐思惟

  • 致常惺法师书·太虚

    常惺法师慧鉴:法师与满、翠二子书,言将赴藏,并述其动机。证之法师素来倾心实证之谈话,知出真诚。且虚近讲救僧运动,首重真修实证以成果,尤见万里同心,不谋而合。此间人莫不奋然欲遮法师旋厦,而虚以极须有如法师之出乎真诚解行

  • 大乘玄论 第一卷·吉藏

    大乘玄论 第一卷胡吉藏撰二谛义有十重第一标大意 第二释名 第三立名 第四有无 第五二谛体 第六中道 第七相即 第八摄法 第九辨教 第十同异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虚寂之妙实。穷中道之

  • 肇论疏卷下·元康

    释元康作涅槃无名论并表上秦主姚兴此论第四明果申涅槃教也。论文有二。前表。后论。今初表。云涅槃之道妙绝言象。言象苟绝。岂有名哉。而有名者。假涅槃名也。既云假名。则实无名矣。今明实故。云涅槃无名。肇法师本

  • 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内德神咒经·佚名

    不署撰者。老君劝人诵经咒、存思、召身中神及四兽护卫己身。

  •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李隆基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作者:唐玄宗李隆基。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敦煌卷子P.3592、P.2823、S.4365 号。唐玄宗与左常侍崔沔、道士王虚正、赵仙甫及诸学士详疏《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