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商羯罗主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能立与能破  及似唯悟他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为性。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如有成立声是无常。

  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云何名为同品异品。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是无常等因。

  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名非有。

  已说宗等如是多言。开悟他时。说名能立。如说声无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者是随同品言。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者是远离言。唯此三分说名能立。

  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谓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此中现量相违者。如说声非所闻。比量相违者。如说瓶等是常。自教相违者。如胜论师立声为常。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有故。又如说言人顶骨净。众生分故。犹如螺贝。自语相违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能别不极成者。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声灭坏。所别不极成者。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我是思。俱不极成者。如胜论师对佛弟子立我以为和合因缘。相符极成者。如说声是所闻。如是多言。是遣诸法自相门故。不容成故。立无果故。名似立宗过已说似宗。当说似因。不成不定及与相违。是名似因。

  不成有四。一两俱不成。二随一不成。三犹豫不成。四所依不成。如成立声为无常等若言是眼所见性故。两俱不成。所作性故对声显论。随一不成。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豫不成。虚空实有。德所依故。对无空论所依不成。

  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五俱品一分转。六相违决定。此中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豫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者。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此中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电空等为其同品。此无常性于电等有。于空等无。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异品。于彼遍有。此因以电瓶等为同法故。亦是不定。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彼是勤勇无间所发。为如电等无常性故。彼非勤勇无间所发。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者。如立宗言声是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同品。其无常性于此遍有。以电空等为异品。于彼一分电等是有。空等是无。是故如前亦为不定。俱品一分转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此中常宗。以虚空极微等为同品。无质碍性于虚空等有。于极微等无。以瓶乐等为异品。于乐等有。于瓶等无。是故此因以乐以空为同法故。亦名不定。相违决定者。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此二皆是犹豫因。故俱名不定。

  相违有四。谓法自性相违因。法差别相违因。有法自相相违因。有法差别相违因等。此中。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声常。所作性故。或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此因唯于异品中有。是故相违。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诸卧具等为积聚他所受用故。有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有性非实非德非业。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此因如能成遮实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决定故。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如遮实等。俱决定故。已说似因。当说似喻。

  似同法喻有其五种。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无合。五倒合。似异法喻亦有五种。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遣。四不离。五倒离。能立法不成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极微。然彼极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无质碍无。以诸极微质碍性故。所立法不成者。谓说如觉。然一切觉能成立法无质碍有。所成立法常住性无。以一切觉皆无常故。俱不成者。复有二种。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说如空。对无空论。无俱不成。无合者。谓于是处无有配合。但于瓶等。双现能立所立二法。如言于瓶见所作性及无常性。倒合者。谓应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而倒说言诸无常者皆是所作。如是名似同法喻品。

  似异法中。所立不遣者。且如有言诸无常者见彼质碍。譬如极微。由于极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遣。彼立极微是常性故。能成立法无质碍无。能立不遣者。谓说如业。但遣所立。不遣能立。彼说诸业无质碍故。俱不遣者。对彼有论。说如虚空。由彼虚空不遣常性无质碍性。以说虚空是常性故。无质碍故。不离者。谓说如瓶见无常性。有质碍性。倒离者。谓如说言诸质碍者皆是无常。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复次为自开悟。当知唯有现比二量。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证相故。如有作用而显现故。亦名为量。

  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种。如先已说。用彼为因。于似所比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复次若正显示能立过失。说名能破。谓初能立缺减过性。立宗过性。不成立性。不定因性。相违因性及喻过性。显示此言开晓问者。故名能破。若不实显能立过言名似能破。谓于圆满能立显示缺减性言。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决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违因相违因言。于无过喻有过喻言。如是言说名似能破。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且止斯事。

  已宣少句义  为始立方隅

  其间理非理  妙辩于余处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因明入正理论后序

  因明入正理论者盖乃抗辩标宗摧邪显正之闷阈也因谈照实。明彰显理入言趣本。正以离邪。论之者。较言旨归。审明要会也。昔应符道树兹义备焉。登庸鹿林斯风扇矣。六师稽颡而卷舌。十仙请命以知归。非天灵曜寝光邪津鼓浪。同恶孔炽。寔繁有徒。所以世亲弘盛烈于前。陈那纂遗芳于后。扬真殄谬夷难解纷。至矣。神功备详余论。粤有天主菩萨亚圣挺生。博综研详。聿修前绪。撰略精秘。逗适时机。启以八门通其二益。芟夷五分取定三支。其义简而彰。其文约而显。西方时彦钻仰弥深。自非履此通规。未足预其高论。大唐皇帝乘时启圣。阐金镜而运金轮。纳录嗣明。振玉鼓而调玉烛。洞敷玄化。载缉彝章。爇慧炬而鉴昏城。舣智舟而济苦海。我三藏法师玄奘。神悟爽[打-丁+(改-己)]峻节冠群。行四勤如不及。瞻三宗而好问。汉地先达各擅专门。寓目必察其微。纳心并殚其妙。嗟乎圣迹绵远。像教陵夷。未尝不临讹文以喟然。抚疑义而太息。望葱山而高视。期鹫峰而远游。既而冒险乘危。询师访道。行达北印度迦湿弥罗国。属大论师僧伽耶舍。稽疑八藏考决五乘。论师以大义磐根嘉其素蓄。唯因明妙术诲其未喻。梵音觏止冰释于怀。后于中印度摩竭陀国。遇尸罗跋陀罗菩萨。更广其例。触类而长。优而柔之。于是遍谒遗灵备讯余烈。虽遇鍱腹纵辩无前。风偃邪徒抑兼兹论。旋弘周化景福会昌。粤以贞观二十一年秋八月六日。于弘福寺。承诏译讫。弘福寺沙门明浚笔受证文。弘福寺沙门玄谟证梵语。大总持寺沙门玄应正字。大总持寺沙门道洪。实际寺沙门明琰。罗汉寺沙门慧贵。宝昌寺沙门法祥。弘福寺沙门文备。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蒲州栖岩寺沙门神泰。详证大义。银青光禄大夫行左庶子高阳县开国男臣许敬宗奉诏监译。三藏法师以虚已应物辟此幽关。义海淼其无源。词峰峻而难仰。异方秀杰同禀亲承笔记玄章并行于世。余以不敏妄忝吹嘘。受旨证文偶兹嘉会。敢录时事贻诸后毗。胜范鸿因无泯来际。

猜你喜欢
  放洋寰游启事·太虚
  卷第十六·雷庵正受
  卷第四十·佚名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佚名
  目录·元来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一·佚名
  三山来禅师疏语卷下·灯来
  宗镜录卷第八十四·延寿
  宗镜录卷第五十二·延寿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澄观
  一字佛顶轮王经 第三卷·佚名
  教 观 诠 要·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二·澄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下·窥基
  卷第七·志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谭菀醍醐卷一·杨慎

    庄子解【二十五条】庄子为书虽恢谲佚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运而风云开阖神鬼变幻要自不可阙古今文士每竒之顾其字面自是周末时语非后世所能悉晓然尚有可徴者如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乃大射有司正司获见仪礼解

  • 卷二十四·贯休

    钦定四库全书 禅月集卷二十四 唐 释贯休 撰 七言律诗 上卢使君二首 一领彤弓下赤墀惟将清净作藩篱马卿山岳金相似张绪风情柳不如【不如当作怨卑】心染烟霞新句出笔驱奸蠧宿根隳鄱阳黎庶还堪羡头有重天足有? 又 司

  • 卷五十七·徐世昌

    嵇曾筠嵇曾筠,字松友,号礼斋,无锡人。康熙丙戌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传。谥文敏。有《师善堂诗集》。寄天津范自牧观察怅望津门雁不归,尺书迢递雪霏微。每怀甘旨尘生釜,岂为行吟带减围。天地有情人

  • 卷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古今禅藻集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四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唐【五言律诗】英才言聚赋得昇天行     慧浄驭风过阆苑控鹤下瀛洲欲采三芝秀先从千仭游驾凤吟虚管乘槎泛浅流颓龄一已驻方验大椿秋奉和太

  • 卷三·沈德潜

    ☆施闰章字尚白,江南宣城人。顺治己丑进士,官江西参议。康熙己未,召试博学宏辞,官翰林院侍讲。著有《愚山诗集》。○南施北宋,故应抗行,今就两家论之,宋以雄健磊落胜,施以温柔敦厚胜,又各自擅场。○王渔洋云:&ldquo;门人洪思

  • 卷二百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十五李岘李岘信安郡王禕之第三子乐善下士以门?入仕历京兆府尹天宝中杨国忠恶其不附己出为长沙太守时京兆雨灾米麦踊贵百姓謡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其为政得人心如此乾元二年拜中书侍郎

  • 卷一五三 梁紀九·司马光

      屠維作噩(己酉),一年。   高祖武皇帝中大通元年(己酉,公元五二九年)   春,正月,甲寅,魏于暉所部都督彭樂帥二千餘騎叛奔韓樓,暉引還。   辛酉,上祀南郊,大赦。   甲子,魏汝南王悅求還國,許之。   辛巳,上祀明堂。   

  • 竹书统笺卷十二·徐文靖

    显王【笺按周本纪烈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帝王世纪作显圣王】元年癸丑郑城邢丘【附注自此韩改称曰郑○笺按韩诗外传武王伐纣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懐左传宣六年赤狄伐晋围懐及邢丘杜注邢丘今河内平臯县水经注曰昔晋侯送女于楚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七·佚名

    万历二十二年九月丙子朔以庶吉士杨继礼陈懿典韩爌授翰林院编修王象莭沈<氵隺>高克正刘生中李腾芳传新德授翰林院简讨张同德姚文蔚陈维春授给事中何熊祥赵之翰马文卿授御史○升湖广参政王泮为河南按察使○升江西参议张

  • ●御制题胜朝殉节诸臣录(并序)·温睿临

    昨以胜国殉节之臣各能忠于所事,不可令其湮没不彰,特敕大学士、九卿等稽考史书,核议予谥入祠,以昭轸慰。其建文诸臣之死事者,并命甄议。兹大学士等议上录其生平大节表着者,予以专谥;余则通谥为「忠烈」、「忠节」,次则通谥为「

  • 卷六十七·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六十七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六十四 行人 汉 邓芝 宗预 陈震 吴 顾徽 赵咨 沈珩 陈化 浩周 郑泉冯熙 张温 秦旦 郑胄 纪陟【弘璆】 张俨 周官大行人王

  • 附录一 改革起源·梁启超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

  • 卷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三田赋考【三】田赋之制雍正元年谕户部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倘遇荒歉民食维艰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惟开垦一事於百姓最有裨益但

  • 卷二·陈骙

    钦定四库全书南宋馆阁録卷二     宋 陈騤 撰省舍秘书省初复是时驻跸绍兴府寓於火珠山巷【绍兴元年五月秘书少监程俱请以火珠山巷孙氏及吕惟明没官屋二所权置局从之见秘书省圣旨簿】绍兴二年移跸临安府始寓於宋

  • 附录·印光

    卷四/附录 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年二十一,即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

  • 昇忉利宫为母说法品第二十一·佚名

    以正法甘露,充饱世间人。下解脱种者,皆放受其报。佛功德犹日,正法喻光明。戒品水清凉,生於天泉池。母妙宝芙蓉,及天林树花。欲令时开敷,故佛昇忉利。日光昼照空,月炎曜於夜。佛照天世间,若干严饰好。日天子生念,谓日王来至。以

  • 清职贡图选·佚名

    本书不分卷,今据清代官书「皇清职贡图」选编。乾隆年间,廷臣奉敕搜辑「职贡图」,系将所有藩属与海外交往诸国官民以及国内各地先住民男女状貌、服饰一一加以图缯,并说明其生活与「贡赋」情况;其目的,在所谓「以昭王会之盛」

  •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佚名

    巴看落目瓦传,元甘泉马蹄山沙门释智能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