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出 讯玉

〖紫苏丸〗(老旦上)烟花断送人年老,叹娇莺忽成衰鸨。继芳声有女貌如花,娇痴只怪心情拗。

老身是太原城中一个鸨母,人唤周二娘的便是。少年的时节,也是留都院中数一数二的名妓,如今年老色衰,移居此地,并没个嫡亲儿女。幸得在十六年前,曾抱个女儿抚养,是刘都阃侍妾所生。只因他夫人嫉妒,要将来溺死。都阃与我有枕席之情,背地送来教我替他抚养,待成人之后,领回去遣嫁。不想都阃未老身亡,一家星散,老身留为己女,爱若亲生,取名唤作倩倩。生来态若流云,肤如积雪。髻鬟不整,犹似膏沐为容;云雨羞谈,但借诗书为乐。好笑他,未接客先矢从良,我这青楼中,那有个不更二夫的贞女?既心高又兼眼大,常怪普天下竟没个堪偕百岁的情郎。如今长成一十六岁,还是一朵未拆瓣的琼花。那些富商大贾,公子王孙,终日央人说合,要来梳栊,怎奈他口缝不开。我念他父亲托孤之谊,不忍苦加凌逼,只好从容劝谕他。此时日已三竿,兀自春眠未醒。且待我唤他起来。

(向内唤介)倩倩儿!

(旦在场内作倦声应介)

(老旦)你看纱窗上的日影到那里了?还不思量起来。

(旦)呀!果然迟得紧了。这等,待我起来。

〖桂枝香〗(作睡起倦态上)春眠过卯,起来时衣裳颠倒。(揉眼介)揉不开的倦眼难睁,(伸腰介)伸不直的纤腰谁靠。(老旦)我儿,你今年十六岁,也不小了,还是这等娇痴,将来怎么样好?(旦)也知道年华不小,年华不小,怎奈这痴魔环绕,把聪明偷盗,因此上稚难消。说便是这等说,母亲,你也怪不得孩儿,都是你错把珠擎掌,将人惯得娇。

(老旦)照你这等讲来,倒是娇养你的不是了?如今日已傍午,快些梳起头来。

(旦)孩儿没有气力,懒得梳头,将就掠一掠儿罢了。

(老旦)头为一身之主,岂可不梳!你自己理一理发,待做娘的挽髻便了。

(旦勉强理发介)

〖前腔〗(老旦)你容颜虽好,梳妆也难少。似三春花柳娇妍,还须那枝叶上轻烟笼罩。待我替你挽起髻来。怕你这麻姑长爪,麻姑长爪,把乌云兜撩,因此上盘龙代绕。问儿曹:阿母梳云髻,争似檀郎整翠翘?

——头梳完了。玉搔头在此,自家簪戴起来。

(旦取玉簪看介)母亲,这枝簪子,玉情既好,做手又佳,当初是那里得来的?

(老旦)这不是别人家的物事,乃是你生身父母,留做记念的东西。

(旦)呀!原来是爹娘的手泽。这等,孩儿见此玉簪,如见父母了。(泪介)

〖长拍〗手泽犹存,手泽犹存,音容何在?好教我空对遗簪凭吊。想你把无瑕贞玉,将人遗赠,预教我守志坚牢!到如今浊水矢冰操,似白萍泛泛,谁依谁靠?我拚个碎葬蓝田酬玉种,怎做得瓦全交?玉簪,玉簪!我从今后呵,把你做嫡母亲爷呼叫,拟终身爱戴,怎敢轻抛!

(插簪介)

(老旦)我儿,你不幸父母双亡,丢在我门户人家,也是你命该落魄了。如今年已长成,为甚么不与人梳栊?就是良家的女儿,到这样年纪,也该出嫁了。岂有做妓女的人,十六七岁还不破瓜的道理?

(旦)母亲说那里话,古语道:担迟不担错。待孩儿从容相中了人,订过百年之约,然后许他梳栊。不但孩儿无二夫之羞,就是母亲也有半子之靠。若叫孩儿随波逐浪,苟且失身,终身没有出头的日子,就枉了你从前抚养之恩,负了我父母生前之托了。

(老旦)这番说话,也讲得有理。只是你眼睛忒高,这个又不中意,那个又不中意,日复一日,可不虚负你的二八青春?

〖短拍〗青眼难逢,青眼难逢,红颜易改,我只怕盼于归负却桃夭。你说先订百年之约,然后与他梳栊。万一他起先许你从良,到成亲之后,背了前盟,却怎么处?念从来薄幸是儿曹,有几个肯与青楼偕老?我做娘的呵,也曾偿尽烟花孽债,见多少山共海盟,誓不坚牢!

(旦)母亲不要多虑,孩儿自有主张。

〖尾声〗你且把闷肠宽,愁眉扫,还你个桑榆有靠。不是孩儿夸嘴说,我比那执红拂的人儿眼更高。

(老旦)芳春无几莫蹉跎,你志大心高奈命何?

(旦)择婿从来无异术,须知欲少自情多。

猜你喜欢
  花仲胤·唐圭璋
  卷二十五·阮阅
  卷二十七·阮阅
  ●初编·卷一·沈瘦东
  《词综》(卷三十三 补)·朱彝尊
  卷四十一·唐圭璋
  榖城山馆集卷五·于慎行
  卷六·王翰
  卷三百七十五·曹学佺
  天台集原序·李庚
  卷九十三·陈元龙
  卷六·沈季友
  卷十六·许及之
  原序·马臻
  甘泉赋注释·扬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姜夔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先世出九真姜氏(九真唐时属岭南道爱州,在今越南境)。姜夔早岁孤贫。二十岁后,北游淮楚,南历潇湘。淳熙十三年(1186),结识萧德藻于长沙。泛湘江,登衡山,作《一萼红》、《霓

  • 雍熈乐府卷之八·郭勋

    南吕宫一枝花      灯词皇都锦绣城江左繁华地累朝天子阙万载帝王基水秀山竒百姓多豪贵庄农禾稼齐幸遇着盛世明时端的是豊年稔嵗梁州喜泥牛碎鸿钧气转碧天轮斗柄寅回凤城元夜堪人意一轮寳鉴万颗星垂灯光相映月色

  • 郑延平王受明官爵考·陈匪石

    延平王郑成功受明之官爵,各书记载,官则缺略不全,爵则名称互异,其除授封拜年月,又各不同,于是一切军国大事,有与其官职封爵牵连而不能定其年月者,皆纠纷而不能理,往往因果倒置,事实淆乱。治史者所以因一事之探讨,由甲及乙,由乙及丙

  • 卷之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附录·于慎行

    附录一  明史于慎行传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

  • ●南疆绎史勘本卷三十·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列传二十四山西:李虞夔陕西:孙守法(武大武、姚翀霄、卫天明、康姬命、王知礼、李世仁、曹三俊等)右山、陕义兵列传第二十四。◎南渡以来,视西土若弁髦矣;盗贼蹂躏之余,亦曾无一言计及者。乃得此

  • 卷九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九十 【起丁未宋高宗建炎元年五月止庚戌宋高宗建炎四年】凡三年有奇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徽钦北狩宋祚几絶自高宗南渡得延百五十余年之祀同符晋元是为南宋故以为是卷之首 <史部,别

  • 卷三十六·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六乾隆二十二年春正月癸夘命总兵官存泰赴巴里坤军营上谕军机大臣曰总兵官存泰丁忧回京着驰驿赴巴里坤听候调遣遇有总兵缺出即着署理甲辰命防凌孟克之子巴雅勒党承袭郡王上谕军机

  • 卷一百六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建官宋徽宗宣和中殿中侍御史许景衡上奏曰臣仰惟神考肇新官制凡省台寺监之官无有小大闲剧皆极一时之选比年以来其选寖

  • 卷二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二十九  宋 李樗黄櫄 撰都人士周人刺衣服无常也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伤今不复见古人也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

  • 卷十六·刘瑾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通释卷十六元 刘瑾 撰诗朱子集传大雅三説见小雅【大雅非圣贤不能为平易明白正大光明熊去非曰按小雅集传云正大雅防朝之乐受厘陈戒之辞文王大明绵三篇国语皆以为两君相见之乐朱子谓特举其一端而言其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佚名

    【原文】&ldquo;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rdquo;&ldquo;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rdquo;&ldquo;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无见品第二·佚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发是念时。四天王皆欢喜意念言:我曹亦当复以四钵奉上菩萨。如前王法奉诸佛钵。忉利天王及第六天王,皆欢喜意念言:是菩萨成佛时我曹亦当奉侍给使。减损阿须伦种增益诸天众。三千大千

  • 佛学大意(注一)·太虚

    ──三十二年十二月在南岳祝圣寺讲──太虚来南岳尚属初次。此来因缘,约为二种:一为游览数十年来心中所常慕的南岳胜境,二为访问赵议长及空也法师和各位新旧知识,所以才有今天这种胜缘。我感觉到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所以不

  • 宗镜录卷第六十五·延寿

    夫能所之见。则心境宛然。圣人知见。如何甄别。答。双照有空。不住内外。似谷答声而绝虑。如镜鉴像而无心。妙湛圆明。寂而常照。故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非是有念有知。亦非无念无知。有无皆想。俱非正知。但无念而

  •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

  • 论语注释·孔子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为《论

  • 深密解脱经·佚名

    五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与《解深密经》同,而第二品分作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