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

(丹本摩诃上有小品二字)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初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如调象王,所作已办,舍于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心得自在,唯除阿难。

尔时佛告须菩提:“汝乐说者,为诸菩萨说所应成就般若波罗蜜。”舍利弗即作是念:“须菩提自以力说?为承佛神力?”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语舍利弗言:“佛诸弟子,敢有所说,皆是佛力。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于中学者,能证诸法相,证已有所言说,皆与法相不相违背,以法相力故。”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使我为诸菩萨说所应成就般若波罗蜜。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何等法义是菩萨?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世尊!我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若菩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如所说行,是名教菩萨般若波罗蜜。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学,不念是菩萨心。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

尔时舍利弗语须菩提:“有此非心心不?”须菩提语舍利弗:“非心心可得若有若无不?”舍利弗言:“不也!”须菩提语舍利弗:“若非心心不可得有无者,应作是言有心无心耶?”舍利弗言:“何法为非心?”须菩提言:“不坏不分别。菩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学声闻地,当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欲学辟支佛地,当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欲学菩萨地,亦当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菩萨所应学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我不见菩萨法来去,而与菩萨作字言是菩萨,我则疑悔。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无所有亦无定无处。若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菩萨毕竟住不退转地,住无所住。

“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应色中住,不应受、想、行、识中住。何以故?若住色中,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识中,为作识行。若行作法,则不能受般若波罗蜜,不能习般若波罗蜜;不具足般若波罗蜜,则不能成就萨婆若。何以故?色无受、想,受、想、行、识无受想。若色无受则非色;受、想、行、识无受则非识。般若波罗蜜亦无受。菩萨应如是学行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广大,无量无定,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何以故?是三昧,不可以相得。若是三昧可以相得,先尼梵志于萨婆若智不应生信。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识。是梵志不以得闻见是智,不以内色见是智,不以外色见是智,不以内外色见是智,亦不离内外色见是智;不以内受、想、行、识见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识见是智,不以内外受、想、行、识见是智,亦不离内外受、想、行、识见是智。先尼梵志信解萨婆若智,以得诸法实相,故得解脱。得解脱已,于诸法中无取无舍,乃至涅槃亦无取无舍。世尊!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识。虽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识,未具足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终不中道而般涅槃。

“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思惟:‘何等是般若波罗蜜?是谁般若波罗蜜?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耶?’若菩萨作是思惟观时,不惊不畏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行。”

尔时舍利弗语须菩提:“若色离色性,受、想、行、识离识性,般若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性者,何故说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行?”须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色离色性,受、想、行、识离识性,般若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性,是法皆离自性,性相亦离。”舍利弗言:“若菩萨于是中学,能成就萨婆若耶?”须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菩萨如是学者,能成就萨婆若。所以者何?一切法无生无成就故。若菩萨如是行者,则近萨婆若。”

尔时须菩提语舍利弗言:“菩萨若行色行为行相,若生色行为行相,若灭色行为行相,若坏色行为行相,若空色行为行相。我行是行,亦是行相。若行受、想、行、识行为行相,若生识行为行相,若灭识行为行相,若坏识行为行相,若空识行为行相。我行是行,亦是行相。若作是念:‘能如是行者,是行般若波罗蜜,亦是行相。’当知是菩萨未善知方便。”

舍利弗语须菩提:“今菩萨云何行,名为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若菩萨不行色,不行色生,不行色灭,不行色坏,不行色空,不行受、想、行、识,不行识生,不行识灭,不行识坏,不行识空,是名行般若波罗蜜。不念行般若波罗蜜,不念不行,不念行不行,亦不念非行非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一切法无受故。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广大,无量无定,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菩萨行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承佛威神,而作是言:“若菩萨行是三昧,不念不分别:‘是三昧我当入,是三昧我今入、我已入。’无如是分别,当知是菩萨已从诸佛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所行三昧,得从诸佛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三昧可得示不?”须菩提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善男子!不分别是三昧。所以者何?三昧性无所有故。”

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我说汝于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如我所说,菩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若如是学者,是名学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如是学,为学何法?”佛告舍利弗:“菩萨如是学,于法无所学。何以故?舍利弗!是诸法不尔,如凡夫所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今云何有?”佛言:“如无所有,如是有。如是诸法无所有,故名无明。凡夫分别无明,贪著无明,堕于二边,不知不见,于无法中忆想分别,贪著名色。因贪著故,于无所有法,不知不见,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堕在凡夫贪著数中。”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如是学,亦不学萨婆若。”佛告舍利弗:“菩萨如是学,亦不学萨婆若。如是学,亦名学萨婆若、成就萨婆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问:‘幻人学萨婆若,当成就萨婆若不?’世尊!我当云何答?”

“须菩提!我还问汝,随意答。于意云何?幻异色,色异幻,幻异受、想、行、识耶?”须菩提言:“幻不异色,色不异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异受、想、行、识,识不异幻。幻即是识,识即是幻。”

“须菩提!于意云何?五受阴名为菩萨不?”“如是,世尊!”

佛告须菩提:“菩萨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幻人学。何以故?当知五阴即是幻人。所以者何?说色如幻,说受、想、行、识如幻,识是六情五阴。”

“世尊!新发意菩萨闻是说者,将无惊怖退没耶?”佛告须菩提:“若新发意菩萨随恶知识,则惊怖退没。若随善知识闻是说者,则无惊怖没退。”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恶知识?”佛言:“教令远离般若波罗蜜,使不乐菩提。又教令学取相分别、严饰文颂,又教学杂声闻、辟支佛经法,又与作魔事因缘。是名菩萨恶知识。”

“世尊!何等为菩萨善知识?”“若教令学般若波罗蜜,为说魔事,说魔过恶;令知魔事、魔过恶已,教令远离。须菩提!是名发大乘心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萨,菩萨有何义?”佛告须菩提:“为学一切法无障碍,亦如实知一切法,是名菩萨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知一切法名为菩萨义,复以何义名为摩诃萨?”佛言:“当为大众作上首,名为摩诃萨义。”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所以为摩诃萨义。”佛言:“乐说便说。”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为断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有见无见、断见常见等,而为说法,是名摩诃萨义。于是中心无所著,亦名摩诃萨义。”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故于是中心无所著?”须菩提言:“无心故,于是中心无所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佛言:“世尊!菩萨发大庄严,乘大乘故,是名摩诃萨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萨发大庄严,云何名为发大庄严?”佛言:“菩萨作是念:‘我应度无量阿僧祇众生。度众生已,无有众生灭度者。’何以故?诸法相尔。譬如工幻师,于四衢道,化作大众,悉断化人头。于意云何?宁有伤有死者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菩萨亦如是,度无量阿僧祇众生已,无有众生灭度者。若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发大庄严。”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当知是菩萨发大庄严而自庄严。何以故?萨婆若是不作不起法,为众生故发大庄严。是众生亦是不作不起法。何以故?色无缚无解,受、想、行、识无缚无解故。”

富楼那语须菩提:“色无缚无解,受、想、行、识无缚无解耶?”须菩提言:“色无缚无解,受、想、行、识无缚无解。”富楼那言:“何等色无缚无解?何等受、想、行、识无缚无解?”须菩提言:“幻人色是无缚无解,幻人受、想、行、识是无缚无解。无所有故,无缚无解;离故,无缚无解;无生故,无缚无解。是名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而自庄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大乘?云何为菩萨发趣大乘?是乘住何处?是乘从何处出?”佛告须菩提:“大乘者,无有量、无分数故。是乘从何处出、住何处者,是乘从三界出、住萨婆若。无乘是乘出者。何以故?出法、出者,俱无所有,何法当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言摩诃衍、摩诃衍者,胜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世尊!摩诃衍与虚空等。如虚空,受无量阿僧祇众生;摩诃衍亦如是,受无量阿僧祇众生。是摩诃衍如虚空,无来处,无去处,无住处;摩诃衍亦如是,不得前际,不得中际,不得后际。是乘三世等,是故名为摩诃衍。”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诸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应如汝所说。”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佛言:“世尊!佛使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乃说摩诃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所说将无离般若波罗蜜耶?”“不也,须菩提!汝所说随顺般若波罗蜜。”

“世尊!我不得过去世菩萨,亦不得未来、现在世菩萨。色无边故,菩萨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菩萨亦无边。世尊!如是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种菩萨不可得,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法入般若波罗蜜?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但有名字。譬如所说我,我法毕竟不生。世尊!一切法性亦如是。此中何等是色不著不生?何等是受、想、行、识不著不生?色是菩萨不可得,受、想、行、识是菩萨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世尊!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种菩萨不可得,当教何法入般若波罗蜜?世尊!菩萨但有名字。如我毕竟不生,诸法性亦如是。此中何等是色不著不生?何等是受、想、行、识不著不生?诸法性如是,是性亦不生,不生亦不生。世尊!我今当教不生法入般若波罗蜜耶?何以故?离不生法,不可得菩萨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世尊!菩萨随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观,诸法即不受色。何以故?色无生即非色,色无灭即非色。无生无灭,无二无别。若说是色,即是无二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受受、想、行、识。何以故?识无生即非识,识无灭即非识。无生无灭,无二无别。若说识,即是无二法。”

舍利弗问须菩提:“如我解须菩提所说义,菩萨即是无生。若菩萨无生,何以故有难行,为众生故受苦恼?”须菩提言:“我不欲使菩萨有难行。何以故?生难行想、苦行想,不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于众生生易想、乐想、父母想、子想、我所想,则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如我法,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种不可得。菩萨于内外法中,应生如是想。若菩萨以如是心行,亦名难行。如舍利弗所言:‘菩萨无生。’如是,舍利弗!菩萨实无生。”

舍利弗言:“但菩萨无生,萨婆若亦无生?”须菩提言:“萨婆若亦无生。”舍利弗言:“萨婆若无生,凡夫亦无生?”须菩提言:“凡夫亦无生。”

舍利弗语须菩提:“若菩萨无生,菩萨法亦无生;萨婆若无生,萨婆若法亦无生;凡夫无生,凡夫法亦无生。今以无生得无生,菩萨应得萨婆若。”须菩提言:“我不欲令无生法有所得。何以故?无生法不可得故。”舍利弗言:“生生无生生。汝所言、乐说,为生为无生?”须菩提言:“诸法无生,所言无生,乐说亦无生,如是乐说。”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于说法人中,为最第一。何以故?须菩提!随所问皆能答故。”须菩提言:“法应尔。诸佛弟子,于无依止法,所问能答。何以故?一切法无定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是何波罗蜜力?”须菩提言:“是般若波罗蜜力。舍利弗!若菩萨闻如是说、如是论时,不疑不悔不难,当知是菩萨行,是行不离是念。”

舍利弗言:“若菩萨不离是行、不离是念,一切众生亦不离是行、不离是念,一切众生亦当是菩萨。何以故?一切众生不离是念故。”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欲离我而成我义。所以者何?众生无性故,当知念亦无性;众生离故,念亦离;众生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舍利弗!我欲令菩萨,以是念行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品第二

尔时释提桓因,与四万天子,俱在会中;四天王,与二万天子,俱在会中;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与万梵天,俱在会中;乃至净居天众,无数千种,俱在会中。是诸天众,业报光明,以佛身神力光明故,皆不复现。

尔时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言:“是诸无数天众,皆共集会,欲听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义。菩萨云何住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语释提桓因及诸天众:“憍尸迦!我今当承佛神力,说般若波罗蜜。若诸天子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应当发。若人已入正位,则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随喜,终不断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应求上法。”

尔时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劝乐诸菩萨。”须菩提言:“世尊!我当报佛恩。如过去诸佛及诸弟子教,如来住空法中亦教学诸波罗蜜。如来学是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今亦当如是护念诸菩萨。以我护念因缘故,诸菩萨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汝一心听,菩萨住般若波罗蜜。憍尸迦!菩萨发大庄严,乘于大乘,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色,不应住受、想、行、识;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色若苦若乐,不应住受、想、行、识若苦若乐;不应住色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色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受、想、行、识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色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受、想、行、识若空若不空。不应住须陀洹果,不应住斯陀含果,不应住阿那含果,不应住阿罗汉果,不应住辟支佛道,不应住佛法。不应住须陀洹无为果,不应住须陀洹福田,不应住须陀洹乃至七往来生死。不应住斯陀含无为果,不应住斯陀含福田,不应住斯陀含一来此间当得尽苦。不应住阿那含无为果,不应住阿那含福田,不应住阿那含彼间灭度。不应住阿罗汉无为果,不应住阿罗汉福田,不应住阿罗汉今世入无余涅槃。不应住辟支佛道无为果,不应住辟支佛福田,不应住辟支佛过声闻地不及佛地而般涅槃。不应住佛法利益无量众生、灭度无量众生。”

尔时舍利弗作是念:“菩萨当云何住?”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语舍利弗:“于意云何?如来为住何处?”舍利弗言:“如来无所住,无住心名为如来。如来不住有为性,亦不住无为性。”“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亦应如是住,如如来住,于一切法非住非不住。”

尔时众中有诸天子,作是念:“诸夜叉众语言章句尚可知义,须菩提所说所论难可得解。”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是中无说无示无听。”诸天子作是念:“须菩提欲令此义易解,而转深妙。”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若行者欲证须陀洹果,欲住须陀洹果,不离是忍。欲证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欲证辟支佛道,欲证佛法,亦不离是忍。”尔时诸天子作是念:“何等人能随顺听须菩提所说?”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幻人能随顺听我所说,而无听无证。”诸天子作是念:“但听者如幻,众生亦如幻?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亦如幻?”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我说众生如幻如梦,须陀洹果亦如幻如梦,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亦如幻如梦。”诸天子言:“须菩提亦说佛法如幻如梦?”须菩提言:“我说佛法亦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诸天子言:“大德须菩提亦说涅槃如幻如梦耶?”须菩提言:“诸天子!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诸天子!幻梦、涅槃,无二无别。”

尔时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摩诃拘絺罗、摩诃迦栴延,问须菩提:“如是说般若波罗蜜义,谁能受者?”时阿难言:“如是说般若波罗蜜义,阿毗跋致菩萨、具足正见者、满愿阿罗汉,是等能受。”须菩提言:“如是说般若波罗蜜义,无能受者。所以者何?此般若波罗蜜法中,无法可说,无法可示。以是义故,无能受者。”

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长老须菩提为雨法雨。我宁可化作华,散须菩提上。”释提桓因即化作华,散须菩提上。须菩提作是念:“释提桓因今所散华,我于忉利天上所未曾见。是华从心树出,不从树生。”释提桓因知须菩提心所念,语须菩提言:“是华非生,华亦非心树生。”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汝言是华非生,华亦非心树生。若非生法,不名为华。”释提桓因作是念:“长老须菩提智慧甚深,不坏假名而说实义。”念已,语须菩提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如须菩提所说,菩萨应如是学。菩萨如是学者,不学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若不学是地,是名学佛法、学萨婆若。若学佛法、学萨婆若,则学无量无边佛法。若学无量无边佛法者,不为增减色学,不为增减受、想、行、识学;不为受色学,不为受受、想、行、识学。是人于法无所取无所灭故学。”

舍利弗语须菩提:“行者不为取萨婆若,不为灭萨婆若故学。”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菩萨乃至萨婆若,不取不灭故学。如是观时,能学萨婆若,能成就萨婆若。”

尔时释提桓因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何求?”舍利弗言:“般若波罗蜜当于须菩提所转中求。”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是谁神力?”须菩提言:“是佛神力。憍尸迦!如所问般若波罗蜜当于何求?般若波罗蜜不应色中求,不应受、想、行、识中求;亦不离色求,亦不离受、想、行、识求。何以故?色非般若波罗蜜,离色亦非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非般若波罗蜜,离受、想、行、识亦非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言:“摩诃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无量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无边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如是,如是!憍尸迦!摩诃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无量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无边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憍尸迦!色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受、想、行、识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缘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众生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憍尸迦!云何缘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诸法无前、无中、无后,是故缘无边,般若波罗蜜无边。复次,憍尸迦!诸法无边,前际不可得,中际、后际不可得,是故缘无边,般若波罗蜜无边。”

释提桓因言:“长老须菩提!云何众生无边,般若波罗蜜无边?”“憍尸迦!众生无量,算数不可得。是故众生无边,般若波罗蜜无边。”

释提桓因言:“大德须菩提!众生有何义?”须菩提言:“众生义即是法义。于意云何?所言众生、众生有何义?”

释提桓因言:“众生非法义,亦非非法义,但有假名。是名字无本无因,强为立名,名为众生。”

须菩提言:“于意云何?此中实有众生可说可示不?”“不也!”

须菩提言:“憍尸迦!若众生不可说不可示,云何言:‘众生无边,般若波罗蜜无边?’憍尸迦!若如来住寿,如恒河沙劫,说言:‘众生、众生。’实有众生生灭不?”释提桓因言:“不也!何以故?众生从本已来,常清净故。”“憍尸迦!是故当知众生无边,般若波罗蜜无边。”

小品般若经卷第一

猜你喜欢
  跋·书玉
  解脫道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范古农
  第六十五章 将军杀戮·佚名
  卷第三·佚名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三·靖迈
  科判·宗喀巴
  达摩宝传叙·悟真子
  以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和平世界·太虚
  中国文化之佛教因素·太虚
  第一卷·佚名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佚名
  卷第二十三·佚名
  卷一百二十八·佚名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钱振锽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是儒家事也。唐宋名家多以释老语入之,后世遂以为儒家语不宜入诗,而儒者遂有谓诗可不作者矣。三代圣王无不用乐,《诗》则儒之乐也。世人以儒家语入诗则难工,此儒未通于乐也。用儒之意,而

  • 第九回 乘凤魂返大罗天 对花肠断西风夜·萧晶玉

    却说郑昆回至府中,见了高公,就把道人化阵清风而去之言说了一遍。高老爷闻言,又惊又喜,遂走入后堂,告诉了夫人与素娘知道,彼此欢异。夫人说:“真是神仙降世,孩儿手上印记不但擦不下去,这回分外红润了,果似生成的一般

  • 卷六·沈德潜

    ☆徐元文字公肃,江南昆山人。顺治己亥赐进士第一人,官至大学士。○登Ю﹀峰高峰直上势崔嵬,闽越雄州一柱开。路转千盘随石笕,崖临百丈耸丹台。鸟飞天外山如镜,人到云中海似杯。便欲凌虚生羽翼,然绁马阆风来。○春日阅武召百

  •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八·宋濂

        元明善   元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人。其先盖拓跋魏之裔,居清河者,至明善四世矣。明善资颖悟绝,出读书,过目辄记,诸经皆有师法,而尤深于《春秋》。弱冠游吴中,已名能文章。浙东使者荐为安丰、建康两学正。辟掾

  • 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八十·赵尔巽

      李绂 蔡珽 谢济世陈学海   李绂,字巨来,江西临川人。少孤贫,好学,读书经目成诵。康熙四十八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五十九年,擢内阁学士,寻迁左副都御史,仍兼学士。六十年,充会试副考官。出榜日,黄

  • 第13章 何梅协定以后·冯玉祥

    这时候蒋介石每天都说:“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革命的敌人不是日本,乃是中国共产党。”东北四省失掉了,蒋介石说,他不负责任。汪精卫在南京中央党部说:“诸葛亮要出兵中原,必先平定南蛮。”这也就是

  • ●皇朝通典卷二·佚名

    食貨二 ○食貨二 田制二 △田制二 官莊 ·田制【官莊】 國初以近京各州縣無主荒田及前明皇親駙馬貴戚大臣內監歿於寇亂無主荒田並百姓帶地投充之田設立莊屯自王以下及官員兵丁皆授以土田俾世為恒產嗣後生齒日繁凡盛京

  • 卷五十(昭二十一年,尽二十三年)·孔颖达

    【经】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夏,晋侯使士鞅来聘。(晋顷公即位,通嗣君。○顷音倾。)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自外至,故曰入。披其邑,故曰叛。南里,宋城内里名。○披,普彼反。)[疏]注“自外”至“里名”。

  • 中庸集编卷下·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别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或问诚明之説曰

  • 论语商卷下·周宗建

    明 周宗建 撰先进第先进章野人君子只从他外貎上摸拟先进一段质朴之意眞似个野人后进一防习之文眞似个君子此两语形容正可想见古今人不同意味夫子之意浑涵不露若着煞时言贬驳后进便失当时语气助我章非助我无不悦合

  • 卷六·段昌武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六宋 段昌武 撰王朱曰王谓周东都洛邑王畿方六百里在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周初文居丰武居镐成王时周公始营洛为时防诸侯之所以其土中四方来者道里均故也自是谓丰镐为西都而洛邑

  • 卷十五·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十五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四存旧尚书卷第二古文尚书大禹谟第三虞书孔氏传【古本】尚书注疏卷第四【宋板】大禹谟考异古本序禹成厥功厥作亓谨按亓古文其字经艰厥后艰厥臣允执厥

  • 顿渐品第八·释法海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谩南宗

  • 论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太虚

    ──二十三年六月作──第一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民国十九年在夏威夷岛──即檀香山──由日美佛教青年所创开;其时中国佛教徒虽被邀,以未有青年团体之组织而不曾参加。今第二次于民国二十三年在日本开会,亦即为第一

  • 维摩经略疏卷第九·智顗

    佛道品今明此品略用三意通释。一明此品来意。二释此品名。三入文解释。初明此品次观众生品来者。前品正明通相入空。正成问疾品通教从假入空。调伏界内有疾菩萨。兼成室外为国王长者说法。已如前说。今此品次明通相从

  • 卷第一百六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一十想谓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死想。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断想。离想。灭想。如是等章及解章义

  • 嘉定镇江志·史弥坚

    南宋地方志。宁宗嘉定六年(1213),知镇江府事史弥坚修,卢宪撰。原书30卷,今存22卷。镇江府治今江苏镇江。卷首为《郡县表》。分卷叙地理、风俗、攻守形势、田土、赋税、宫室、僧寺、道观、学校、古迹、公廨、刺守、宰

  • 居易录·王士祯

    笔记。清王士禛撰。三十四卷。体例仿庞元英《文昌杂录》。其内容以考辨典籍、品评诗文、议论史事为主,兼记时事和异闻。《四库全书总目》云: “是书乃其康熙己巳官左副都御史以后,至辛巳官刑部尚书以前十三年中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