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食货一三

免役

原书注云:「此本缺治平四年至元丰八

年一卷。免役,副本。所缺见后卷六五之一,凡二十六页,以下全同。此卷惟文有小

异同,更可互校。又淳熙至嘉泰凡二十一页,在一五八册内,卷六六之二一为前二卷

,所缺其六六之三二,亦与二卷重复」。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一三 免役钱

免役钱

【宋会要】

哲宗元佑元年正月十四日,户部言:「准敕:府界诸路耆长、户长、壮丁之役,并募;以保正代耆长,催税甲头代户长,承帖人代壮丁,并罢。看详所募耆、户长,若用钱数雇募,即虑所支数少,应募不行。兼第四等以下,旧不出役钱,只轮充壮丁。切虑诸路提举司、州县为见今降朝旨并创行雇募见:原阙,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二七、食货六六之四六补。,却于人户上更敷役钱。今相度,欲乞应府界诸路自来有轮差及轮募役人去处,并乞依元役法。如有合增损事件,亦依役法增损,条具施行。」从之。

二月初一日,中书舍人苏轼言:「切见先帝初行役法,取宽剩钱不得过二分,以备灾伤。而有司奉行过当,通计天

下,乃十四五。然行之几十六七年,常积而不用,至三千余万贯石。先帝圣意固自有在,而愚民无知,咤谓朝廷以免役为名,实欲重敛。斯言流闻,不可以示天下后世。臣谓此钱本出民力,理当还为民用。此先帝圣意所欲行者。今日所当追探其意,还于役法中散之,以塞愚民无知之词,以兴长世无穷之利。臣伏见熙宁中,尝行给田募役法,其法以系官田如退滩户绝没纳之类没:原作「役」,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二七改。,及用宽剩钱买民田以募役人,大略如边郡弓箭手。臣知密州,亲行其法,先募弓手,民甚便之。曾未半年,此法复罢。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宽剩钱以为他用,故更相驳难难:原作「杂」,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二七改。,遂不果行。臣谓此法行之有五利:朝廷若依旧役法,则每募一名,省得一名雇钱,咤积所省,益买益募,要之数年,雇钱无几,则役钱可以大减。若行差役法,则每一名省得一名色役。色役既减,农民自宽,其利。一么;应募之民,正与弓箭手无异,举家衣食出于官田,平时重犯法,缓急不逃亡,其利二么;今者谷贱伤农,民买田常苦不售。若官与卖,则田谷皆重,农可小舒,其利三么;钱积于官,常苦币重,若散以买田,则货币稍均,其利四么;此法既行,民享其利,追悟先帝所以取宽剩钱者,凡以为我用耳。疑谤消释,恩德显白德:原作「得」,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二八改。,其利五么。独有二弊:贪吏狡胥吏:原作「利」,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二八、食货六六之四六改。,与民为奸,以瘠薄田中官,雇一浮浪人暂出应役,一年半岁,即弃而走。此一弊么;愚民寡虑寡:原作「宽」,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二八、食货六六之四六改。,见利忘患,闻

官中买田募役,即争以田中官,以身充役。业不离主离:原作「难」,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二八、食货六六之四六改。。既初无所失,而骤得官钱,必争为之。充役之后,永无休歇休:原作「永」,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二八、食货六六之四六改。,患及子娉。此二弊么。但当许法以防二弊,而先帝之法决不可废。今日既欲尽罢宽剩钱,将来无继,而系官田地数目不多,见在宽剩钱虽有三千万贯石,而兵兴以来,借支几年。臣今擘画,欲于内帑钱帛中支还兵兴以来所借钱斛,复全三千万贯石,止于河北、河东、陕西被边三路行给田募役法。使五七年间,役减太半,农民富庶庶:原作「税」,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二九、食货六六之四六改。,以备缓急,此无穷之利么。今弓箭手有甲马者此句下有脱简,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二九、食货六六之四六,所佚文句为「给田二顷半,此以驱命赏官,且犹可募,则其余色役,召募不难。」,臣谓良田二顷,可募一弓手;一顷,可募一散从官。则三千万贯石可以足用。」后有诏:送役法所。

六日,三省、枢密院(司)[同]进呈门下侍郎司马光奏:「切见免役之法,其害有五:旧日差役之时,上户虽差充役次,有所陪备,然年满之后,却得休息数年,营治家产,以备后役。今则年年出钱年年:原脱一「年」字,据《长编》卷三六五补。,无有休息,或有所出钱数,多于往日充役陪备之钱者,此其一害么。旧日差役之时,下户元不充役。今来一例出免役钱出免役钱:《长编》卷三六五作「出钱免役」。,驱迫贫民,剥肤椎髓原书天头注云:「椎一作竭」。按本书食货六五之二九作「竭」。。家产既尽,流移无归,弱者转死沟壑,强者聚为盗贼,此其害二么。旧日差役之时,所差皆土著良民,各有宗族田产。使之作公人管干诸事,各自爱惜;使之主守官物,少敢侵盗。所以然者,事发逃亡,有宗族田产以累其心故么。今召募四方浮浪之人使之充役,无宗族田产之累,作公人则

恣为奸伪,曲法受赃;主守官物则侵欺盗用欺:原作「期」,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二九改。,一旦事发,则挈家亡失失:《长编》卷三六五作「去」,义长。,变姓名《长编》卷三六五「变」字下多一「易」字,义长。,别往州县投名。官中无由追捕,官物亦无处理索,此其害三么。自古农民所有,不过谷、帛与力。凡所以供公赋役,无出三者,皆取诸其身而无穷尽。今朝廷立法曰:我不用汝力,输我钱,我自雇人。殊不知农民出钱难于出力。何则 钱非民间所铸,皆出于官。上农之家所多有者,不过庄田、谷帛、牛具、桑柘而已,无积钱数百贯者。自古丰岁谷贱,已自伤农,官中更以免役及诸色钱督之,则谷愈贱矣。平时一斗直百钱者百:原脱,据《长编》卷三六五补。,不过直四五十;更急,则三二十。丰年犹可以粜谷送纳官钱,若遇凶年,则谷帛亦无,不免卖庄田、牛具、桑柘以求钱纳官求:原无,据《长编》卷三六五补。。既家家各卖,如何得售 惟有拆屋伐桑以卖薪,杀牛以卖肉。今岁如此,来岁何以为生 是官立法以殄尽民之生计,此其四害么。提举常平仓司惟务多敛役钱,广积宽剩,以为功效,希求进用。今朝廷虽有指挥,令役钱、宽剩钱不得过二分,切虑聚敛之臣,犹依傍役钱作名目,隐藏宽剩,使幽远之人不被圣泽,此其害五么。陛下近诏臣民各上封事,言民间疾苦。所降出者,约数千章,无有不言免役钱之害者,足知其为天下之公患无疑么。以臣愚见,为今之计,莫若直降 命:应天下免役钱一切并罢。其诸色役人,并依熙宁元年以前旧法人数,委本县令佐亲自揭五等丁产簿定差。仍令刑部检会

熙宁元年见行差役条贯,雕印颁下。诸州所差之人,若正身自愿充役者,即令充役;不愿充役者,从便选雇有行止人自代。其雇钱多少,私下商量。若所雇人逃亡,则勒正身别雇。若将带却官物,勒正身陪填。如此,则诸色公人尽得有根抵行止之人,少敢作过,官中百事,无不修举。其见雇役人,候差到役人,放令逐便。数内惟衙前一役数:原作「虽」,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食货六六之四七、《长编》卷三六五改。,最号重难。向日差役之时,有咤重难破家产者。朝廷为此始计作助役法计:《长编》卷三六五作「议」,义长。。自后条贯优假衙前,诸公使库、许厨酒库,茶酒司并差将校干当,诸上京纲运,召得替官员或差使臣殿侍军大将管押。其麤色及畸零之物,差将校或节级管押。衙前若无差遣,不闻更有破产之人。若今日差充衙前,料民间陪备亦少于向日料:原作「科」,据《长编》卷三六五改。,不至有破家产者。若犹以衙前户力难以独任,即乞依旧法,于官户、僧寺、道蹑、单丁、女户有屋产每月掠钱及十五贯、庄田中年所收及百石以上者,并令随贫富分等第出助役钱,不及此数者与免与免:《长编》卷三六五作「与放免」,义长。。其余产业,并约此为准。所有助役钱,令逐州桩管,据所有多少数目,约本州岛衙前重难分数,每分合给几钱。遇衙前合当重难差遣,即行支给。尚虑天下役人利害,逐处各有不同,欲乞于今来 内,更指挥行下开封府界及诸路转运司,誊下州县,委逐处官看详。若依今来指挥,别无妨碍,可以施行,即便依此施行。若有妨碍,致施行未得,即仰限 到日,具利

害擘画申本州岛申:原作「由」,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一、《长编》卷三六五改。,仰本州岛类聚诸县所申,择其可取者,限 书到一月内,具利害擘画申转运司。转运司类聚诸州所申,择其可取者,限 书到一季内,具利害画一奏闻朝廷原「画一」前有「擘」字,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一、食货六六之四八删。《长编》卷三六五作「擘画」,义亦通。。候奏到,委执政官再功看详,各随宜修改,别作一路一州一县 施行,务要所在役法曲尽其宜。」从之。初,议役法,蔡确言:「此大事么,当与枢密院共之。」故三省、枢密院同进呈。

二十二日,门下侍郎司马光言言:原脱,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一、食货六六之四八补。:「免役钱已悉废罢,复祖宗差役旧法,乃天下之幸。臣闻令出惟行,弗惟反。彼免役钱虽于下户困苦,而上户优便,行之已近二十年,人情悉熟。一旦变更,不能不怀异同。又复行差役之初,州县不能不小有烦扰。又提举官专以多敛役钱为功,惟恐役钱之罢。若见朝廷于今日所下 微有变动,必更相告曰:朝廷之 ,果尚未定,宜且蹑望,必竞言免役钱不可罢。朝廷万一听之,则良法复坏矣。伏望朝廷执之坚如金石,虽有小小利害未备,俟诸路转运司奏到,徐为改更,亦未为晚。当此之际,愿朝廷勿以人言轻坏利民良法。」

二十八日,置详定役法所,诏:「门下侍郎司马光近建明役法,大意已善。缘关涉事众,尚虑其间未得尽备,及继有执政论奏、臣僚上言役法利害,若不精功考究,何以成万世良法 宜差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读韩维、吏部尚书吕大防、工部尚书娉永吕大防工部尚书:原无,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二、食货六六之四八补。、给事中兼侍讲读范纯仁专切详定以闻,仍将

逐项文字抄付韩维等。」先是,知枢密院章惇言:「近奉旨与三省同进呈司马光乞罢免役行差役事札子,其间甚多 略其:原作「甚」,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二、食货六六之四八、《长编》卷三六七改。,今条陈如左:一、今月初三日札子内称:『旧日差役之时,上户虽差充役次有所陪备,然年满之后,却得休息。今所出钱数多于往日充役陪备之钱,其害一么』;又札子内却称:彼免役钱虽于下户困苦,而上户优便,行之已近二十年,人情习熟。一旦变更,不能不怀异同。臣看详司马光旬日之间,两以便民原书天头注云:「『两以便民』下有脱落。」[ZW]。不知如此草草更张原书天头注云:「『不知如此』至『不知朝廷』止,与后复。」按此为重复文句,当删。今仅注明于此,以存抄本之原貌。,反更为害。诸路州军见此指挥,必妄意朝廷惟在速了,不欲令人更有议论,故立此限,迫促施行,望风希合,以速为能,岂更有擘画 上项两节,乃是空文。且诸县既迫以五日之限,苟且施行,犹恐不暇,何由更具利害申陈 诸县既不申陈,诸州凭何擘画 诸州既无擘画,转运司欲具利害,将何所凭 又况人怀蹑望蹑:原作「望」又涂去,今据本书食货六六之四九补。,谁肯措辞 如此,则生民受弊,未有已时,虽有忧国爱民之心,而无讲变法之术本书食货六六之四九「而」字下有「其」字。,无不喟叹本书食货六六之四九于「无不喟叹」前,有「措置无方,施行无绪,可惜朝廷更法美意,又将偏废于此时,有识之人」二十七字。按后重复亦有此二十七字。。伏乞更功审议。臣所看详,且据司马光札子内抵捂事节而已。至于见行役法,今日自合修改,但缘差役、免役,各有利害,要在有讲求措置之方在有:原作「有在」,据本书食货六六之四九乙。,使之尽善。臣再详光所论事,亦多过当。唯是称下户元不充役充:原作「克」,据本书食货六六之四九及后重引之文改。,今来一例纳钱;又钱非民间所铸,皆出于官。上农之家所多有者,不过庄田、谷帛、牛具、桑柘而已。谷贱已自伤农,官中更以免役及诸色钱督之,则

谷愈贱。此二事,最为论免役纳钱利害要切之言。然初朝廷自议行免役之时,本为差役民受困苦,大则破家,小则毁身,所以议改新法。但为当时所遣使者不能体先帝爱民之志,成就法意之良,惟欲咤事以为己功,或务多取役钱,妄意百端,徼幸求进。法行之后,差役之旧害虽已尽去,而免役之新害随而复生。民间徒见输纳之劳,而不知朝廷原书天头注云:「以上复出,见后」。。文书所差之人,但占名著字,事有失错,身当决罚而已。民间中下人户,甚以为苦。自免役法行,或勒向来受雇遣人充手分,支与雇钱。许若此等人曲法受赃,即与旧日何异 一、称提举常平仓司惟务多敛役钱,广积宽剩,以为功 :原作「勤」,据本书食货六九之四九改。,希求进用。今朝廷虽有指挥,令役钱宽剩不得过二分,窃虑聚敛之臣依傍役为别作名目,隐藏宽剩,使幽远之人不被圣泽。臣看详所言,亦未中事理。大抵常人之情,谋己私利者多,而向公爱民者少。若朝廷以积钱多为赏劝,则必以聚敛邀功。今朝廷既不诈取宽剩,及掊刻者必行黜罚,则提举官若非病狂,岂肯力求黜罚 况役钱若有宽剩,未委作何名目可以隐藏 以此验之,言已 阔。一、称臣民封事言民间疾苦,所降出者约数千章,无有不言免役之害,足知其为天下之公患无疑。臣看详臣民封事降出者,言免役不便者固多,然其间言免役之法为便者亦自不少。盖非人人皆言免役为害,事理分明。然臣愚所见,凡

言便者多上三等人户,言不便者多下等人户。大抵封事所言利害,各是偏辞,未可全凭以定虚实当否。惟须详究事实须:原作「虽」,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四改。,方可兴利除害。一、称莫若直降 命:应天下免役钱一切悉罢。其诸色役人,并依熙宁元年以前旧法人数,委本县令佐亲自揭五等丁产簿定差,仍令刑部检按熙宁元年见行差役条贯,雕印颁下诸州。臣看详此一节尤为 略,全然不可施行。且如熙宁元年役人数目尤多,后来累经裁减,三分去一。今来岂可悉依旧数定差 又令刑部检会熙宁元年见行差役条贯,雕印颁下诸州。且旧日每修编 ,比至雕印颁行之时,其间冲改,已将及半。盖以事目岁月改更,理须续降后 。今日天下政事,比熙宁元年以前,改更不可胜数。事既与旧不同,岂可悉检用熙宁元年前见行条贯 窃详司马光之意,必谓止是差役一事。今既差役依旧,则当时条贯便可施行。不知差役一事,而官司上下关连,事目极多目:原作「日」,据本书食货六六之五○改。,条贯动相干涉,岂可单用差役一门 显见施行未得。一、称向日差役之时,有咤重难破家产者,朝廷为此始议作助役法。然自后条贯优假衙前,应公使库许厨酒库、茶酒司并差将校干当,又上京纲运召得替官员,或差使臣、殿侍、军大将管押,其麤色及畸零之物,差将校或节级管押,衙前若无差遣。臣看详此一节,自行免役钱后来,凡所差将校干当厨库等处,各有月给食钱;其召募官员、

使臣并差使臣、将校、节级管干纲运官物,并各有路费等钱,皆是支破役钱。今既差役,则无钱可支,何由更可差将校管干,及召募官员管押 一、称若以衙前户力难以独任,即乞依旧于官户、僧寺、道蹑、单丁、女户有屋业,每月掠钱及十五贯,庄田中年所收斛及百硕以上者,并令随贫富等第出助役钱。不及此数者,与放免。其余产业,并约此为准。臣看详,自免许法行,官户、寺蹑、单丁、女户各已有等第出纳役钱之法。今若既出助役钱,自可依旧,何须一切并行改变 且如月掠房钱十五贯,已是下等之家。若令出助役钱,显见不易。又更令凡庄田中年所收百斛以上,亦纳助役钱,即尤为刻剥。凡内地中年百硕斛斗,麤细两色相兼,共不直一十千钱。若是不当水路州军,不过直十四五千钱而已,虽是河北沿边,不过可直三十来千,除陕西、河东沿边州郡四五十千除:疑当作「余」。。免役法中,皆是不出役钱之人。似此等第官户第:原作「管」,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六、食货六六之五○改。、寺蹑送纳,固已非宜。况女户、单丁,尤是孤弱,若令出纳,岂不更为深害 一、称虑天下役人利害,逐处各有不同,欲乞今来 内更行指挥下开封府界及诸路转运司,誊下诸州县官看详。若依今来指挥别无妨碍,即便施行,若有妨碍,致施行未得,即 书到五日内,具利害擘画申州。本州岛类聚诸县所申,择其可取者,限 书到一月内具利害擘画申转运司。转运司聚诸州所申,择其可

取者,限 书到一季内,具利害擘画奏闻。又续有札子内称:伏望朝廷执之坚如金石,虽有小小利害未备,俟诸路转运司奏到,徐为改更,亦未为晚。臣看详今日更张政事,所系生民利害,免役、差役之法最大,极须详审,不可轻易。况役法利害所基,先自县道,理须宽以期限,令诸县详议利害曲尽逐处所宜,则法可么行,民间受赐。今来止限五日,诸县何由擘画利害 详光之意,务欲速行以便民。不知如此草草更张,反更为害。诸路州军见此指挥,必妄意朝廷惟在速了,不欲令人更有议论,故立此限迫促施行,望风希合,以速为能,岂更有擘画 上项两节,乃是空文。且诸县既迫以五日之限,苟且施行,犹恐不暇,何由更具利害申陈陈:原作「诸」又涂去,今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七、食货六六之五一补。 诸县既不申陈,诸州凭何擘画 诸州既无擘画,转运司欲具利害,将何所凭 又况人怀蹑望,谁肯措辞 如此,则生民受弊,未有已时已:原作「几」,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七改。。光虽有忧国爱民之心,而其讲变法之术措置无方,施行无绪,可惜朝廷更法美意,又将偏废于此时。有识之人,无不喟孍。伏乞更功审议。臣所看详,且据司马光札子内抵捂事节而已。至于见行役法,今臣自合修改。但缘差役、免役各有利害,要在讲求措置之方,使之尽善。臣再详光所论事,亦多过当。唯是称下户元不充役,今来一例纳钱;又钱非民间所铸,皆出于官。上农之家所多有者,不过庄田、谷帛、牛具、桑柘而已。谷贱已自伤

农,官中更以免役及诸色钱督之,则谷愈贱。此二事最为论免役纳钱利害要切之言。然初朝廷自议行免役之时,本为差役民受困苦,大则破家,小则毁身,所以议改新法。但为当时所遣使者不能体先帝爱民之志,成就法意之良,惟欲咤事以为己功,或务苟且速就,或务多取役钱,妄意百端,徼幸求进。法行之后,差役之旧害虽已尽去尽去:原作「去尽」,据本书食货六六之五一乙。,而免役之新害随而复生免役:原作「免议」,但于「议」旁复书「役」字,今据本书食货六六之五删去「议」字。。民间徒见输纳之劳,而不知朝廷爱民利物之意民:原无,据本书食货六六之五一补。。今日正是更张修饰之时,理当详审。况逐路逐州逐县之间,利害不同,并须随宜擘画。如臣愚见,谓不若先具此意申敕转运敕:疑当作「饬」。、提举司、诸州县,各令尽心讲求,豫具利害擘画次第,以俟朝廷遣使就逐处措置。此命既以先下,人人莫不用心,然后朝廷选公正强明、晓练政事官四员充使,逐官各更选辟晓练政事两员随行管勾,且令分使京东、京西路,每路两员使者,四员随行管勾官,与转运或提举官亲诣逐州县,体问民间利害,是何等人户愿出役钱,是何等人户不愿出役钱;是何等色役可差,是何等色役可雇;是何等人户是不愿出钱,而可以使之出钱,是何重难优轻可增可减。缘人户贫富、役次多(募)[寡]与重难优轻实各,州州县县不同各:原作「明」,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八改。,理须随宜措置。既见得利害子细,然后条具措置事节,逐旋闻奏,降敕施行。如此,不过半年之间,可以了此两路。然后更遣此已经措置官员分往四

路已:原作「又」,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八、食货六六之五一改。,逐员各更令兼一员未更措置晓达政事官同行,不过半年之间,又可措置四路。然后依前分遣,遍往诸路。如此,则远不过一年半之间,天下役法措置,悉已周 役:原作「许」,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八、食货六六之五二改。。法既曲尽其宜,生民永蒙惠泽,上则成先帝之美意,下则(与)[兴]无穷之大利,与今日草草变革,一切苟欲速行之弊,其为利害相远万万。愿留省览!」至是,尚书左丞吕公着言:「勘会司马光近建明役法文字大意已善,其间不无 略未备处。若博采众论,更功公心,申明行下,向去必成良法。今章惇所上文字,虽其言或有可取,然大率出于不平之气,专欲求胜,不顾朝廷命令大体。早来都堂三省、枢密院会议,章惇、安焘大段不通商量。况役法元不属密院,若如此论议不一此:原作「如」,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九、食货六六之五二改。,必是难得平允。望宸衷详酌,或选差近臣三数人专切详定闻奏。」遂具韩维、季常、范纯仁、娉觉、娉永、吕大防、王觌名,乞自禁中指挥,选三数人降出。又言:「自来政事,朝廷有大议论,亦多选差两制或两省定夺。近刘挚、王岩叟、苏辙有所论奏,恐涉嫌疑,惟宸衷裁择。」于是诏维等专切详定。

今月七日 元佑元年二月二十八日,右正言王觌言:「伏

行差役法, 内止是备录门下侍郎司马光札子录:原作「禄」,据《长编》卷三六七及本书食货六五之三九、食货六六之五二改。,不曾经有司立成画一条目。若内有小节未安,须当接续行下,庶几良法早定,不为浮议所摇。看详诸色役人并依熙宁元年以前旧法人数,委本县令佐亲自揭五等丁产簿定

差,此一节,缘诸色役人自熙宁元年后来,逐旋裁减,今来乞降指挥,依见今役人立额定差。并衙前一役,熙宁元年以前旧法许人投名。今既颁行熙宁元年以前差役条贯,即合存留投名之人。乞降指挥,应投名衙前,只用近年规绳,以出卖坊场钱支酬重难分数钱:原脱,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三九、食货六六之五一补。,并给请受。或内有不愿依旧投名之人,重别召募不行,方得乡差。其官户、僧道、寺蹑、单丁、女户免役钱,即留助乡差之人。」诏札与详定役法所。

同日,右司谏苏辙言:「伏见二月九日三省九日:《长编》卷三六七作「七日」。、枢密院札子节文:应天下免役钱一切并罢。其诸色役人,并依熙宁元年以前旧法人数定差。大纲既得允当,其间节目颇有 略。差役未易一一具言一:原作「二」,据《长编》卷三六七改。,全在有司节次修饰饰:《长编》卷三六七作「完」。。今来开封府官吏更不相度申请,于数日之间,一依旧法人数差拨了绝。如坛子之类,近年以剩员充者,一例差拨役人,监勒开、祥两县,迅若兵火,显是故欲扰民,以害成法。乞下所司取问,大急催督,是何情实 特赐行遣,以戒天下挟邪坏法之人。」诏札送详定役法所。

是月,司马光言:「臣伏见御批指挥,以臣近建明差役法,虑其间未得尽备,差韩维、吕大防、娉永、范纯仁专切详定闻奏。臣切以免役钱之病民,自向日臣僚、民庶上封事及日近刘挚等奏陈,言之甚详,非独出臣一人之私意么。陛下幸用臣言,悉罢免役钱,依旧差役。诏下之日,中外欢

呼。往来之人,闻道路农民迭相庆贺云:『今后这回快活么。』然则此令之下,深合人心,明白灼然,无可疑者。其间条目未备,不能委曲尽善,固须有之。臣所以乞下诸路州县官吏令看详,若妨碍施行未得若妨碍:《长编》卷三六七作「若有妨碍」,义长。,即具利害擘画,以次上闻。诚以畎亩幽隐,南北异宜,自非在彼亲民小官,无以知其详悉。故令各具所见,指陈利害。所以尽下情,求民瘼,非谓 书一下,禁人不得复议么。俟其奏到,徐议添改,何后之有 要在早罢役钱,复差役,为大利而已。如建大厦,栋宇已立,虽户牖未备,可以徐图。今陛下令韩维等再行详定,考究利害,补全漏略全:原作「今」,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六之五三及《长编》卷三六七改。,成就良法,固无所妨。但 下已踰半月,州、县差役,约已及中半,方行遣纷纭行:原作「得」,纭:原作「纷」,据《长编》卷三六七、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六之五三改。,臣愚切恐闻此指挥,谓朝廷前日之 改更未定,或敛钱或差役,尚未可知,官吏惶惑,不知所从,众庶失望,怨嗟益甚。必有本咤新法得进之臣进:原作「选」,据《长编》卷三六七、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六之五三改。,乘此间隙,争言免役钱不可罢;咤聚敛获功之吏,称旧条未改,督责免役钱愈急。是民出汤火、濯清泉,复入汤火么。伏望朝廷特赐申 州、县,言今来止为其间条目未备,令维等详定,所有差役,仰州县依前敕一面施行敕:原作「面」,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改。。候定到事节,续降下次。免致于差役中半纷纭之际,令出反汗,人情大摇」。从之。

闰二月四日, :「已差官详定役法,令诸路且依二月初六日指挥定差。仍令州、县及转运司、提举司各递与限两月提:原脱;月:原作「日」,据《长编》卷三六八、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六之五三改补。,体访役法民间的确利害,县具可施行事申州,州为看详保明申转运、提举司,转运提举司看详保明闻奏转运提举司:原脱,据《长编》卷三六七、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六之五三补。。仍令逐州、县出暝,许旧来系纳免役钱役:原脱,据《长编》卷三六七、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六之五三补。、今来合差役人户,各具利害,实封自陈陈:原作「此」,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六之五三改。。」于是刘挚言于:原作「用」,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六之五三改。:「免役钱为天下害么么矣,陛下一旦罢去罢去:原作「能于」,据《长编》卷三六八及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二之五三改。,复用祖宗差法复用:原无,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六之五三补。,中外罔不忻快。命令之出,要在必行要:原作「安」,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六之五三改。,岂可却云且行!则天下奉承者,岂不疑惑;怀私之人,岂不蹑望!又令旧纳钱者、今被差者今被差者:原脱,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食货六六之五三补。,皆具论列。缘四海百姓,向来无不纳钱,则是

竭天下之人,使之实封议法议:原作「无」,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改。,达于朝廷者计须山积积:原作「须」,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一改。,则考阅何时可遍 而所谓差役之法而:原作「则」,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二改。,何以可见其成么。建此论者,盖欲为迁延之谋、摇动之术,不意朝廷从而行之。今已选官建局,但宜趣具画一,宣布行下。大法既先定,如州县奉行委有未便便:原无,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二、食货六六之五三、《长编》卷三六八补。,方听依限申请,然后随事修之。何用此纷纷以遂沮害之计,召天下之疑哉!」王岩叟言:「前敕为已见民间免役之害,故复差法。而今 方云限两月体访利害。前 不以委提举司,而今 又令提举司看详保明。朝廷岂不知提举官多是护持弊法之人,人利于且为监司人:《长编》卷三六八作「人人」。,惟恐便行废罢,见此指挥,必生蹑望,以为免役可存,妄有陈述,奸人得以借口,诳惑圣聪,动摇善政。伏望特赐收还近 「免役可存」至「特赐收还」句原脱,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二、食货六六之五三及《长编》卷三六八补。,候详定成法日,别取旨施行旨:原作「指」,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二、食货六六之五三、《长编》卷三六八改。,庶命令无反复之嫌,中外无二三之惑」。寻诏:「今议论未见成法今:原作「令」,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二、食货六六之五三改。,若许诸色人申陈,恐徒为烦扰。候有成法,录下诸路,立限许实封申陈,逐旋看详更改。」

十日,诏:详定役法所有合经由三省文字,与免勘当,及不依常制日限催促施行。」

十五日,详定

役法所言:「司马光奏请天下免役钱并罢,其诸色役人,并依熙宁元年以前旧法人数,令、佐揭簿定差。今看详,欲乞下诸路,除衙前一役先用坊场、河渡钱,依见今合用人雇募。不足,方许揭簿定差。其余役人除合召募外,并行定差。其差衙前有妨碍,或别有利害,许依闰二月四日指挥施行。」从之。

同日,右司谏苏辙言:「臣近奏罢免役钱,行差役事,大纲已得允当。其间小节 略差误,乞令诸处审议。候的确可行,然后行下。近日已蒙圣旨差韩维等四人置局看详。臣谓 略差误,其事有五:其一,衙前之害,自熙宁以前,破败人家,甚如兵火,天下同苦之么矣。先帝知之,故创立役法,勾收坊场,官自出卖,以免役钱雇投名人,以坊场钱为重难酬奖,及以召募官员、军员押纲,自是天下不复知有衙前之患。而近岁所以民日贫困,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及出卖坊扬,许人添价争 ,致送纳不前之弊么。向使先帝只行官自出卖坊场一事,自可了却衙前色役有余。其余役人且依旧法,则天下之利较然无疑。独有一弊,所雇衙前或是浮浪,不如乡差税户可以委信。然行之十余年,浮浪之害无大败阙,不足以易乡差衙前搔扰之患。今来略计天下坊场钱,一岁所得,共四百二十余万贯。若立定酌中价例,不许添价 买,亦不过三分减一,尚有役钱二百八十余万贯。若立定酌(十)[中]价

例,不许添价 买,亦不过三分减一,尚有役钱八十余万贯。而衙前支费,及召募非泛纲运,一岁共不过一百五十余万贯。虽诸路多少不齐,或足或否,而折长补短,移用可足。由此言之,将坊场钱了衙前一役,绰然有余,何用更差乡户 今年二月六日所降指挥,但云诸公使库、许厨酒库、茶酒司并差将校干当,诸纲运并召得替官员或差使臣、军员军员:《长编》卷三六九作「军大将」。、将校管押,衙前若无差遣,不闻有破产之人人:《长编》卷三六八作「家」,义长。,以此欲差乡户。至于坊场,元无明文处置,不知官自出卖,为复却依旧法酬奖衙前为:《长编》卷三六九作「抑」。。若官自出卖出:原作「出出」,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四、食货六六之五四及《长编》卷三六九删。,即如川蜀、京东、淮、浙等路,旧来坊场优厚,人人愿为长名,元不差乡户去处,今来却须创差,民情必是大段惊扰。若依旧法用坊场酬奖衙前,即未合召募官员、军员、将校等押纲,用何钱支遣。若无钱支遣,即诸般重难,还是乡户衙前管认,为害不小。其二,坊郭人户,熙宁以前,常有科配之劳。自新法以来,始与乡户并出役钱,而免科配。其法甚便,但所出役钱太重,未为经么之法。今若全不令出,即(出)比农民反为侥幸;若依熙宁以前科配,则取之无艺,人未必安。今来二月六日指挥,并不言及坊场一项。欲乞指挥,并官户并:疑当作「应」。、寺蹑、单丁、女户,并据见今所出役钱裁减酌中数目,与前项卖坊场钱,除支雇衙前及召募非泛纲运外,常切桩留,准备下项支遣。所有月掠房钱十五千及岁收斛斗百石以上出钱指

挥斗:原作「十」,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四、食货六六之五五、《长编》卷三六九改。,恐难施行。其三:新法以来减定诸色役人原书「诸色」前衍「储」字,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四删。,皆是的确合用数目,行之十余年,并无阙事。即熙宁以前旧法人数,显是冗长,虚烦民力。今来二月六日指挥,却令依旧人数定差,未为允当。欲乞只依见今役人数目差拨。若自前元差乡户充役,后来却用剩员抵替,如场子、坛子之类,其剩员差费请受合还运司者,即乞于前项坊郭等钱内支还。其四:熙宁以前,散从、弓手、手力等役人常苦接送之劳,远者至四五千里,极为疲弊。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以为便,官吏亦不阙事。今民力凋残,比之熙宁以前,尤当悯恤。若不免接送,必有逃窜流离之忧。欲乞依新法,官吏并请雇钱,仍于前项坊场、坊郭等钱内支。其五:州县胥吏,并募情愿充役,不请雇钱。如不情愿,即量支雇钱,仍罢重法,亦以前项坊场、坊郭等钱支。如支用不足,即差乡户,仍许指射旧人,官吏差雇代役。其乡户所出顾钱,不得过官雇数目。」诏送看详役法所。

十六日,详定役法所言:「乞先次行下诸路,除衙前一役先用坊场河渡钱物依见今合用人雇募,不足,方许揭簿定差。本所再详『雇募』二字,切虑诸路承用疑惑,却将谓依旧用钱雇募充役。欲乞改『雇』字为『招』字。」从之。

十九日,诏给事中兼侍讲傅尧俞详定役法。

二十四日,右司谏苏辙言:「出限拖欠役钱,今来朝廷已行差役法,即免役钱别无支用。虽使役未了间,时暂留旧雇人

执役,自有从来宽剩役钱支遣。其拖欠役钱,乞与一切放免。」从之。

三月三日,详定役法所言:「乞下诸路,除衙前外,诸色役人只依见用人数定差。今来夏料役钱住罢,更不起催。官户、僧道、寺蹑、单丁、女户出钱助役指挥勿行。」从之。

同日,详定役法所言:「检会今年二月六日朝旨,内一项:诸色役人,其间虽有等第不及而愿充近上役次者,乞听从便。及旧人愿住者,准此。一项:乞下诸路衙前依已得指挥外,其余役人,亦乞并依即日见用人数定差。如委实人数太少,使用不足,或别有妨碍,即依闰二月四日指挥施行。一、官户、僧寺、道蹑、单丁、女户出助役钱,切虑州县有不晓元降朝旨『如有妨碍,即未得施行』之意,却便作无妨碍行下。今乞下诸路更不施行,别听指挥指:原脱,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六补。。一、已准朝旨,免役钱一切并罢。其将来夏料役钱,自合更不起纳。」从之。

四日,详定役法所言:「诸色役人已行旧日差法日:原作「项」,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六、食货六六之五五改。,切虑新旧法未定之际,州、县辄有诸般圆那陪备辄:原作「辙」,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七改。,非理勾追役使。若不严行禁止,必恐后致搔扰。欲应《元丰编 》及见行散 内约束不得非理差衙前及诸色役人并令陪备等条贯,并乞依旧行使。内耆壮即乞依保正长法施行。」从之。

十六日,详定役法所言:「坊场、河渡钱元用支酬衙前重难,添酒等钱准备场务陪费,如此之类,名件不一。除依条合支外,欲并桩留,以备召募衙前支酬重难及应缘役事之用。」从之。

十七日,详定

役法所言:「诸路见行出卖坊场河渡等并应合支酬召募衙前使用钱物,未有所隶。」诏令提点刑狱司主之。是年闰二月八日,罢诸路提举常平官,故以隶提刑。

十八日,详定役法所言:「准内降臣僚上言:诸郡县官员有自来雇募到承符、散从官、手力之类在遂厅厅:原作「听」,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七、食货六六之五八改。,今例合差乡户抵替,减放逐官,有以乡户生 ,雇人惯熟,不容乡户正身自充充:原作「充」,又涂去,今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七、食货六六之五八补。,须令雇募。其被雇人,邀勒乡户剩要工钱者。乞下详定役法所立法约束约束:原作「束约」,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七、食货六六之五八乙。。本州岛勘会,欲下府界提点司、诸路转运司常切觉察,郡县官员如敢抑令本厅新差役人出钱,指名雇觅自来使令之人充代祗应者,并行勘劾,具情由申奏,特降朝旨,重行黜责。如役人委实情愿雇人者听,雇直不得过元募役钱之数得:原作「将」;「之」,原作「数」,并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七、食货六六之五六改。。」从之。

四月六日,中书舍人苏轼详定役法。

同日,王严叟言:「臣伏见苏轼建议,乞尽发天下所积常平宽剩钱斛三千万贯硕,买田募役,自陈五利二弊。臣窃考五利皆难信之辞,二弊乃必,然未足以尽么。臣与士大夫深究其说,又得十弊,为陛下列之。无知之民,苟于得地,或应募佃地,三五岁间,或以罪停,或以疾废,或老且死,其家无强丁以代役,则当夺其田而别募。此乃是中路而陷其一家于沟壑,此一弊么。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今一两顷之空地,佃户挺身应募,室庐之备,耕谷之资,刍粮之费,

百无一有,于何仰给,谁其主当 此二弊么。近郭之田,人情所惜,非甚不得已,不易么。今郡县官吏迫于行法,或倍益官钱,曲为诱劝;或公持事势,直肆抑令。愚民之情,一生于贪利,一出于畏威,不复远思,容肯割卖。泊官钱入门,随手耗散,遂使兄弟启交争之患,父子有相怨之家。旧章既隳,美俗亦坏,此三弊么。良农治田,不尽地力,故所获有常,所利无尽。今应募之人知官田终非己业,耕耘种植,定不致功,务劫地力,以苟所收,所收浸薄,其去益轻。此法果行,数年之后,不独变民田为官田,将见坏好土为瘠土为瘠土:原无,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八、食货六六之五六补。,此四弊么。前日以钱雇役,患在市井小人,今日以田募役,又止得乡村之浮浪,均之不可为郡县,此五弊么。弓箭手虽充应募充:原作「克」,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八、食货六六之五六改。,实不离家事事:疑衍。,有事则暂时应用,无事则终岁在田。虽成轮次上番,自亦不妨农事。非如其余色役长在公门,犹闻未足者难招,已招者时去,引之为比,不切事情,此六弊么。第三等以上人户皆能自足,必不肯佃官田,愿充(水)[永]役。今既立法,须第二等以上人户许充弓手、第三等以上许充散从官以上色役,乃

是以给田募役之名,行揭簿定差之实。既云百姓乐于应募既:原作「云」,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九、食货六六之五七改。,何故第四等以下即须要第一等、第三等户委保,一有逃亡,便勒保人承佃充役 乃是知其不可曲为之防。既不能措下户于安业,又不能跻上户于乐生,此七弊么。民间典卖庄土,多是出于婚姻丧葬之急,往往哀求

钱主,探先借钱钱:原无,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九、食货六六之五七补。,后方印契后:原无,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九、食货六六之五七补。,略遭梗碍,犹必陈辞。今卖之入官,官司艰阻,事节必多,许法虽严,终难杜绝。或已申官欲卖,令、佐未暇亲行相验暇:原作「服」,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九、食货六六之五七改。;或已定价买到,未有投名人情愿承佃,未敢支钱,折留多日者。百姓欲罢则不能,欲诉则无路,此八弊么。应募之人,若尽纳贫民,则水旱凶饥,何以禁其流徙徙:原作「徒」,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四九、食货六六之五七改。;若皆收上户,则支移折变,却当并在何人 此九弊么。朝廷患不理去官赦降原减之法为太重,方诏有司更定,而又立此条。盖议者自度其难,而专欲以力制事,以法驱之。若缘么远召募不行,官吏并科违制,又不以赦降去官原减,则凡历三路郡县之吏,无全人矣,此十弊么。盖有大可惜者三焉:祖宗成法之中,天下共以为利而不可改者,莫大于差役。陛下复之而行方几日,今率然献议,而欲变之,此大可惜者一么。自陛下与百姓休息,人人之心以父母戴陛下矣。何苦而欲扰之 此大可惜者二

么。内帑之所藏,常平之所积,积之甚难甚:原作「其」,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食货六六之五七改。,国家宜留以备仓卒,纾百姓之急。今平居无事,而欲倾竭之,不知何以待非常 此大可惜者三么。乞下臣章与轼之议参考而择之臣章:原作「韦」,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食货六六之五七改补。。」上官均亦陈不可行五说,轼议寻格。

十九日,诏:「诸路州衙前依朝旨,一月限满,已差乡户后,如续有人情愿投充者,亦许逐旋收系,替放差到乡户衙前归农。仍以家力最低小之人先次替放。其乡户衙前,若内有虽未年满、投充长名衙前者,亦听。」从

详定所请么。

二十八日,诏殿中侍御史吕陶往成都府路,与转运司议定役法。先是,陶屡奏疏论差役利害及坊场、坊郭等事,咤陶谒告取容谒:原作「竭」,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改。,故有是命。陶言:「天下郡县所定板籍,随其风俗,或以税钱贯伯,或以地之顷亩,或以家之积钱,或以田之受种,立为五等。就其五等而言,颇有不均。盖有以税钱一贯,或以田一顷,或积钱一千贯,或受种一十硕,为第一等,而税钱至于十贯者,(古)[占]田至于十顷,积钱至于万贯,受种至于百硕,亦为第一等。今若于第一等中差耆长今若于第一等:原脱,据本书食货六六之五七及本书食货六五之五○补。,则税钱一贯与十贯者,并须二年一替。是贫者常迫急,富者常侥幸。况郡县官吏,难尽得人。若不预许防禁,则民间虽无今日纳钱之劳,必有昔时偏颇倍费之害。」

五月八日,户部侍郎赵瞻详定役法。

十一日,诏:「诸州、县曹司旧人愿在役,及有人投募,或乡差之人自可充役外,其愿雇人自代者听。」从详定所请么。

十六日,文彦博言:「复旧差役法,议臣之中,少有熟亲民政者,故议论不同。刺史、县令,最为亲民之官民:原作「臣」,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一、食货六六之五八改。,且专委守令差定役人,编成籍,条列自来体例条贯上转运司。如各得允当,即具申奏。仍稍宽期限,使尽利害。其详定役钱法所止据逐路申请详定役钱法所:「钱」字疑衍。,看详定夺。」诏付详定役法所。

二十三日,详定役法所言:「新 罢天下免役钱。缘《元丰令》修弓手营房,给免役剩钱,和雇递马及雇夫,并每年终与转运司分认。三十贯以下修造,及旧系役人陪备脚乘之类,

更有诸州造帐人请受请:原作「情」,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一、食货六六之五八改。,并巡检司、马递铺、曹司代役人应用纸笔,并系支免役钱。今请支见在免役积剩钱在:原无,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一、食货六六之五八补。,候役书成,别行详定。」从之,其免役积剩钱应副不足处,依嘉佑以前 条,条不载者奏。

二十五日,中书舍人苏轼言:「近奏,为论招差衙前利害所见偏执,乞罢详定役法。寻奉圣旨奉:原作「奏」,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一改。:依所乞。今来给事中胡宗愈却封还上件圣旨今:原作「令」,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一、食货六六之五八改。。臣议既不同,决难随众签书。乞依前降指挥。」于是御史中丞刘挚言:「详定役法自置局以来,日么未就,而议法之官,颇已屡易。苏轼愿令依旧详定,仍乞催促成就,以时宣布。」其后元佑二年正月十五日,轼上疏:「去年二月六日 下,始行光言,复差役法。时臣弟辙为谏官,乞将见在宽剩役钱雇募役人,以一年为期,令中外详议,然后立法。又言:衙前一役,可即用旧人,仍一依旧数支月给重难钱,以坊场河渡钱支给,皆不蒙施行。又蒙差臣详定役法,臣咤得伸弟辙前议,先与本局官吏娉永、傅尧俞之流论难反复;次于西府及政事堂中与执政商议,皆不见从,遂上疏极言衙前可雇不可差,先帝此法可守不可变之意,咤乞罢详定役法。当此之时,台谏相视,皆无一决其是非者。今弓手不许雇人,天下之所同患,朝廷变法许雇,天下皆以为便,而台谏犹累疏力争。由此蹑之,是其意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么。」

六月十三日,中书舍人苏轼言:「乞应坊场、河

渡、免役量添酒等钱,并用支酬衙前、召募纲运、官吏接送雇人,及应缘衙前役人诸般支使。如本州岛不足,即申本路于别州移用。如本路不足,即申本部于别路移用。其余去处,不得为见有余,额外支破。其不足去处,亦不得为见不足,将合招募人却行差拨。」从之。

十四日,中书舍人苏轼言:「逐处色役,各随本处土俗事宜,轻重不同,难以限定等第,一 立法。若衙前招募得足得:本书食货六六之五八作「不」,疑是。,即须将以次重役于第一等户内差拨。请诸处色役请:疑误。,委本路监司与逐处官吏同相度立定本处色役轻重高下次第,以最重役从上差拨。」从之。

二十七日,司马光言:「先曾上言,乞直降 命,应天下免役钱一切并罢,其诸色役人,并依熙宁元年以前旧法人数,委令佐揭簿定差簿:原作「部」,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二改。。蒙朝廷一一如臣所请。无何,续有雇募不足、方行定差指挥,人始疑惑。既而屡有更张,号令不一。又转运使各以己见,欲令本路共为一法,不令州县各从其宜。或已差役人却放,或已放雇人却收,或依旧用役钱雇人,或不用钱招人充役,朝夕不定,上下纷纭,往往与二月六日 意相违。窃缘臣初起请及朝廷所降 节文,明言委逐县官看详,若有妨碍,致不可行,令具利害申州,州申转运司,转运司奏闻,随宜修改,作一路一州一县 施行,务要曲尽其宜。岂是当日所言,一字不可移易 但患转运司、州、县不肯奏陈耳。请申明前奏,遍颁下诸路州县。臣

所请虽云『依熙宁元年旧法人数定差』,若旧法有于今日不可行者,行即妨碍行即:原作「即行」,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三、食货六六之五九乙。,合申乞改更。人数或太多,或太少,惟本州岛本县知应用之数,合酌中立额申乞,依数定差,朝廷难为遥度。臣所请虽云『若所差人不愿充役,任便选雇有行止人自代。其雇钱多少,私下商量。若所雇之人邀勒被差之人之:原作「文」;勒:原作「劝」,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三、食货六六之五九改。,广求雇直求:原作「永」,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三、食货六六之五九改。,官司亦当裁定,不得过自来官中雇钱之数。其州县官员,即不得指占所雇之人乞觅。臣所请虽云『见雇役人,候差到役人,各放令逐便各:原作「又」,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三、食货六六之五九改。。若所雇之人自有田产,情愿充役者,亦自可依旧存留。又曹司一役,新差之人多不谙熟书算行遣,及案下文字行:原无,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三、食货六六之五九补。,未曾交割,合留新雇人给与雇钱,令与新差之人同共行遣新差:原阙,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三、食货六六之五九补。,限半年内交割毕,纔放逐便。臣所请虽云『今日衙前陪备少于向日,不至破家不:原阙,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三、食货六六之五九补。,若犹以为户力难任,请于官户、僧道、单丁、女户屋业于月掠钱及十五缗、土田于岁收谷及百硕以上者,并等第出助役钱。不及此数者,与放免。』臣意以为十口之家,岁收百硕,足供口食;月掠十五缗,足供日用。二者相须,此外有余者,始令出助役钱。非谓止收百硕,即令助役么。若犹患太少太:原作「大」,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四、食货六六之五九改。,及所掠课利难知实数,请应第三等以上令出助役钱,第四等以下放免。若本州岛坊场、河渡等钱自可支酬衙前重难,分数得足,则官户等更不须出助役钱。从来诸州招募人投充长名衙前,若招募不足,方始差到乡户衙前,

此自是旧法。今来别无改更,惟是旧日将坊场、河渡所折酬长名衙前重难,令其自出卖。今官中出卖坊场、河渡收钱,依分数折酬长名衙前重难名:原作「平」,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四、食货六六之五九改。,只此与旧法有异与:原脱,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四补。。若乡户差足,续有投名者,即先从贫下放乡户归农。即乡户愿投,亦听。臣所请委逐县看详,具利害申州;本州岛类聚,择其可取者申转运司;转运司类聚诸州所申,择其可取者奏闻朝廷。且知诸路民间利害之详,转运司不如州,州不如县,虑逐州逐县有经画得事理切当,而为本州岛及转运司抑遏删去,不以上闻,致 下之日,仍旧妨碍不行。请诏逐县直申转运司,本州岛直申奏,使下情无壅,曲当事宜。仍请诏详定役法所,止得以诸路州县申到利害详其可否,立为定法。其不当职之人为高奇之论、不切事情者,勿用。亦不可以一路一州一县利害作海行条贯海:原作「侮」,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四、食货六六之六○改。。详定役法所奏请行下指挥,若有妨碍难行之事,亦乞如臣所请,委逐路州县看详,具利害申上,随宜别修改。臣所言若有可取,乞遍颁下诸州、县。除此外,并依二月六日所降 命施行依:原阙,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五、食货六六之六○补。。」从之。

七月二十七日,详定役法所言:「臣僚奏奏:原作「奉」,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五、食货六六之六○改。:今朝廷既已复行差役,应系自前约束官吏侵扰役人条贯吏:原无;扰:原作「优」,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五、食货六六之六○补。,欲乞使刑部录出,雕印颁下,令一切如旧。出暝州县,使民知之。应监司所部有犯不能觉察者,重其坐。」诏令刑部契勘,除已经冲改不行外,余依。

八月九日,中书舍人苏轼言:「诸路多称:高强户同

是第一等,而家业钱数与本等人户大段相远。若止应第一等色役,显属侥幸,有亏其余人户。乞下详定役法所相度,申尚书省,应高强户随逐处第一等家业钱数,如及一倍外,即计其家业,每及一倍,即展所应役一年。除元役年限外,展及五年为止。投募衙前,即依展年法,将展年应本等合入诸般色役。假如本处以家业及二千贯为第一等,其高强户及四千贯以上,计其家业。又及四千贯,即展役一年。通计家业及二万四千贯,即展五年,以上更不展。如投募衙前,亦自四千贯以上计其家业,不及四千贯,方应诸般色役一年,仍以五年为止。其休役年限,依本等体例。」

九月十七日,诏:「诸路坊郭第五等以上,及单丁、女户、寺蹑第三等以上,旧纳免役钱,并与减放五分,余并全放。仍自元佑二年为始。其收到钱,如逐处坊场、河渡钱,支酬衙前重难及纲运公人接送食钱不足,方许以上项钱贴支。余并封桩,以备缓急支用。」

十月三日,吏部侍郎傅尧俞罢详定役法所,从所请么。

六日,臣僚言:「朝廷立差役之法,许私自雇人,州县行之,已有次序。近朝旨:弓手一役,却令正身祗应,恐公私未便。」诏应弓手正身不愿充役者,许雇。令府界提点司、逐路转运司相度施行。

十二月六日,左谏议大夫鲜于侁言:「开封府界保甲授班行人不少,官户既多,县道差役颇难。闻祥符县内,一乡止有一户可差使。伏以武

举试策及弓马入等,方得近下班行。今来保甲人事艺入等,纔授恩,便与公卿大夫一等为官户免役,颇有侥幸。臣欲乞保甲授班行人依进纳官,候改转升朝官转升:原作「升转」,据本书食货六五之五五、食货六六之六○乙。,方免户下色役。庶令县道差役得行。其三路保甲,亦乞依此。」从之。

二十四日,诏:「诸路元丰七年以前坊场免役剩钱,除三路全留外,诸路许留一半。余召人入便随宜置场和买,可轻变物货,即不得预俵及分配与人户。其物货逐旋计纲起发,于元丰库送纳。内成都、梓州、利州三路,于凤翔府寄纳封桩。」

二十五日,诏:「旧免役钱三百缗以上人户,并依单丁等户例输纳,与免充色役。」从详定役法所言么。

【宋会要】

元佑二年二月十二日,监察御史上官均言:「请先诏谕诸路,俟役书行半年,遣使按省,庶几官吏先事警饬。」从之。

六月二十四日,右司谏贾易言:「朝廷改复差役,推行之初,未究利害,故郡县之吏,措置多不如理。今虽许为条目,随其风俗所便,付诸路奉行,又令询究未尽善者以闻,而数月之么,蔑有言者。盖监司守令苟且咤循,期于不违法令而已。且用民之力贵轻,取民之豹贵寡。窃闻州县有户少役多者,有单丁、女户、官户、寺蹑出钱助役,此于实役之人所费此:《长编》卷四○二作「比」,义亦通。,乃多数倍者。亦有出钱至少,纔百分之一者。乞择郎官练达吏事者出按诸路,授以条目,体问民庶。如实有妨公害民之事,州县闻知而不申,监司受申陈而不功察,亦不达于朝廷,具事劾奏。」诏下诸路监司,限指挥到一月内条析以闻。

十二月二十二日,诏:「郡县役多多:原无,据《长编》卷四○七补。,民户不及三番处,以单丁、女户等助役钱募役;尚不及两番,则申户部。」

三年二月二十二日,诏:「衙前差乡户处,速募人抵替。如见役人愿不妨户役投充者听。」

四月二日,诏诸路郡县各具差役法利害条析以闻。

五月四日,诏:府界诸路旧纳免役钱百贯以上户,依单丁等户法输纳助役钱。

六月一日,诏:「乡户衙前役满,未有人替者,依募法支雇食钱。如愿投雇者听,仍免本

户身役。不愿投募者,速召人替。」

九月四日,户部言:「泸州江安县夷税户,自来不曾差役,自第二等以上愿依旧输役钱二等:《长编》卷四一四作「三等」,疑是。,仍从汉户单丁法减半。第四等以下并免。」从之。

四年三月,右正言刘安世言御史中丞李常七事,其一:「陛下即政之初,知免役出钱为民之患,故复用祖宗差役之制。常在户部,不能讲究补完,而协助邪说,请复雇募。及为中丞,犹闻奏乞施行。怀奸徇私,大害圣政。」先是,常奏:「臣伏见今日政令之最大而许施未安、致人情不和者,役法是么。夫耕农之人,身常在野,而不见官府入城市,天下之情所同愿么。熙宁中,讲知差法之弊,天下州镇凡咤色役害民之事,例皆裁减。就其不可减者,悉使召雇,民随力出钱,无事于公家之役,遂得以身常在野,不见官府、入城市,孰便于是耶 奉令之臣务于赢积,遂有输钱不逮之孍。陛下即位之初,一切罢之,复行差法。方诏旨初下,愚民未知被差之为害,盖尝驩呼而相庆矣。行之既么,始觉其患有功于乡日。何么 盖差法之废十有余年,版籍愈更不明,宜重役者辄轻,宜轻役者反重。乡宽户多者仅有休息之期,乡狭户窄者频年在役。上等极力之人,昔输钱有岁百贯至三百贯者,今止差为弓手;岁雇弓力一名以代身役,不过用钱三四十贯。中、下人户旧出钱不过三贯二贯,而雇承符、散从、手力之类不下三十贯。以是校之,劳逸苦乐相倍苁矣。然

则今所改法,徒能使上等人户优便安闲,而第三、第四等困苦日甚。昔者臣待罪户部,既而典司邦宪,屡以此干冒圣听,尚欲令富者输钱,贫者出力。今么博访舆言,详究民瘼,在上者既无宽剩之求,则下户皆愿输钱矣。而又四方风俗或不同,利害或不一,当差而愿雇者有之。今示以一偏之意而为法,使四海腾沸,细民穷困,陛下致天怒于上,人怨于下,岂国家社稷计耶 伏望特诏一二详练民事臣僚,使与议臣就差雇二法取便百姓者修行之,无牵新书,无执旧说,民以为善,斯善矣。」

五年五月八日,诏:「差役法内有未备事,令中书舍人王岩叟、枢密院都承旨韩川与右谏议大夫点检户部文字刘安世同看详,具利害以闻。」先是,安世言:「臣伏见朝廷欲变役法,今将四年将:《长编》卷四四二作「已」,疑是。,选官置局,讲求利害,天下之议悉使折衷,谓嘉佑差役之制已便矣差:原作「善」,据《长编》卷四一四改。

。然当时悉见其害者,今则损而去之;元丰约束之制民以为利者,今则取而益之。至于风俗之殊尚,南北之异宜,本诸人情,裁以国论,随方条列,罔不具备。而奸邪之人内怀顾望,造播横议,必欲沮毁,遂致一二小臣敢执偏见,妄进邪说,欲罢差役,依旧雇募。天下人情莫不疑惑,此最当今之大患么。议者谓不役其身,止令输钱,则公私两便,而可以么行。臣请有以折之。国家泉货,经费所资,许官鼓铸,岁有定额,民或盗为,罪至论死。今弃其易出之力,而责其难致之

钱,又使上户止纳数千,下户自来无役者例使功赋,损九分之贫民,益一分之上户。以一家一岁蹑之,则输钱若省而易给;以终身累世计之,则所出不赀而难供。今聚敛之臣,惟欲诛剥生灵,而不为天下长么之虑,讵可信哉 议者又谓人户输不及三番处户:原作「亡」,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六○及《长编》卷四一四改。,恐役太重,臣亦有以折之。治平之前,天下户口一千二百七十余万,而旧法役人五十三万六千余人。元丰之后,户口一千八百三十五万九千有奇,较之治平,已增五百六十余万,而新定役人,止放四十二万九千余人,比之旧法,却减十万七千之额。以为输差不足,亦以过矣。臣窃谓知法之未良,改之不可不速;知法之已善,守之不可不固。顾陛下特奋干刚刚:原作「纲」,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六○、《长编》卷四四二改。,力主差役,深诏执政,固守初议,毋使轻徇浮言,妄有变易,庶几祖宗之成法,不为奸人之所夺,天下幸甚!」

九月二十四日,户部言:「河北、河东、陕西乡差衙前,据投名人所得支给等钱,并减半给。投名衙前,除依条本户合差耆长不免外合:原无,据《长编》卷四四八补。,其余色役并免。」从之。

元佑六年七月十二日,三省言:「诸州衙前旧行募法日,除依优重支酬外酬:原作「配」,据《长编》卷四六一改。,未有差使者,并月给食钱。昨(除)[降]指挥,已将旧日所支雇食钱量添入重难分数。今来招募到衙前前:原作「门」,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六一改。,日支钱数虑致阙乏。」诏令户部下逐路转运、提刑司,随州县土俗,于所用支酬额钱内参酌立定优重分数,及月给食钱,不得过旧募法所支数。户部请诸州衙规内十分

阙一分已上招募未足处,以元佑元年罢募法日所用优重支酬雇食钱都计钱数为额;阙一分以下及招募数足处,以新定优重支酬等都计钱数为额。如合有增损,并听本州岛具利害申监司考察,保明申部。从之。

同日,三省言:「诸路投名衙前,并依三路已得朝旨,除依条本户合差耆长不免外,其余色役并免。」诏:「应诸路投名衙前与免本户第二等已下色役。乡差人户,并令以投名人代,愿投充长名者听。」

八月十四日,尚书省言:「州役令乡差者,若本等及次一等户空闲不及四年者,以助役钱雇募有行止、不曾犯徒刑人充。其助役钱约度雇本州岛色役,不足,即先于户狭役烦处雇募。各依本役年限,候满日候:原无,据《长编》卷四六四补。,本县案籍取有空闲年及人户对行差罢。其人户空闲自及四年以上处,不在此限。若不咤造簿编定,及人户纠决,辄有升降差募者,委监司按劾。诸州每年据所纳助役钱,除留一分准备外准备外:原无,据《长编》卷四六四补。应雇募支用有阙剩,委提刑司通一路有无移用。」从之。

十八日,户部言:「应输助役钱人户典卖田输:原阙,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六一及《长编》卷四六四补。,限五十顷止。限外田依免役旧法,全输役钱。未降 前已过限者,非荒田并坟地若恩赐者,不在此限。」从之。

二十三日,户部言:「按《元佑差役 》:单丁、无丁或女户,如人丁添进,合供力役者,若经输钱二年以上,与免役一次。缘其间有户窄役频处,今欲依本条下添入注文:『户窄空闲不及二年处,即免一年。』」并从之。

十一月

十七日,户部言:「诸州见役投名衙前,所历重难合得支酬见钱,愿积留在官,指买场务,除见买扑人接续再买外,余并许依额钱承买。其场务召人添钱者,如与百姓价等,亦先给衙前。若已历重难,钱额但及七分,亦许指买。所少额钱,分四季纳。」从之。

七年二月十二日,诏:「今后府界诸县手力本等合差户空闲不及三年者,以助役钱募人充应。依本役年限,候满日,有空闲及三年人户年:原作「等」,据《长编》卷四七○改。,即行差罢。」

九月六日,三省言:「诸路差役第三等以上户空闲四年,第四等以下户空闲六年。不及逐等年限等:原作「第」,据《长编》卷四七七改。,即雇募狭乡县役人,并许雇州县役宽乡县役人,并轮差。重役人合替放,愿应募者听。募役人须有税产,不得募有荫听赎人。衙前如人户愿以官田充募者听,及请依今来立定新式,供本县轻重役次等。」并从之。

八年正月二十二日,诏:「近降役法:今后收到官田,并见佃人逃亡,更不别召人户租佃别:原作「从」,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六二、食货六六之六三、《长编》卷四八○改。。及见佃官田人户如违欠课利,于法合召人户 佃者,并拘收入官,留充雇募衙前。收到官田,未有人投募,且召人租佃。有人充役,即行付给。」

同日,尚书省言:「去年九月六日诏诏:《长编》卷四八○作「役法」。:应今后役人,须有税产,不得募荫赎。并曾犯徒及工艺人并召保,仍不得过旧雇募钱数。」从之。

三月二十七日,尚书省言:「勘会诸路常平、广惠、坊场钱物文帐,并系年终具帐供申,有妨照使。令户部指挥诸路提刑司,每年依上下半年依条式

具帐供申。其元丰八年后至元佑三年,即依元丰八年后来未行役法已前免役钱物帐,每季具帐供申。」从之。

七月二十七日,福建路转运司言:「勘会诸州县分耆长、壮丁役轻去处,于条既许再充许:原作「详」,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六二改。,即未有所止年限。其役之人,多是侥幸,不愿替罢,致么在本州岛,多端搔扰。今欲乞比附户长役轻 条,不许再充。」从之。

九月八日,户部言:「检准元佑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南郊赦书:今后民间遭父母丧,见役及当差者第三等以下户,并与免差役。第二等以上户,令户部相度,量纳役钱。并服除日依旧。今相度,欲依单丁户见纳助役钱五分内,依等第纳三分。」从之。

十二月二十八日,尚书省言:「勘会诸县乡村有依法合差第五等人户色役,其本等内物力微薄者,窃虑难以充应。今欲自来差役至第五等人户色役第:原阙:据本书食货六五之六三、食货六五之六四补。,其本等内物力一半人户免差,偏一户者许从多免偏:本书食货六六之六三作「编」,疑是。。如自来轮差第五等户不及一半,或差不致第五等户处,自合依旧。」从之。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一四 免役下

猜你喜欢
  ●卷十·邵伯温
  东都事略卷七十七·王称
  第一百四十一回 发宣言孙中山回粤 战北江杨希闵奏功·蔡东藩
  卷第二百四十四·胡三省
  ●明朝小史卷一 洪武纪·吕毖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佚名
  九九九 谕内阁着皇子同军机大臣等编辑《古今储贰金鉴》·佚名
  钦定兰州纪略卷十·阿桂
  谢承后汉书卷四·周天游
  ·议水沙连六番地请设屯丁书·丁曰健
  王建传·薛居正
  马殷传·欧阳修
  李汝华传·张廷玉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五·王世贞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邱瑞吾

    第十一齣 翦逆闻丧【天下乐】〔生上〕玉节遥承鎭武昌。妖魑远遁过浔阳。〔小旦〕夜来刁斗鸣声寂。祗听铜壶淸漏长。爹爹。拜揖。〔生〕孩儿。初赐鱼书墨未乾。迩人欢洽远人安。朝驱旌斾行新令。夜见星辰忆旧官。梅萼

  • 第二十七出 谋杀(双调尤侯韵)·丁耀亢

    【梅花引】(大净行衣上)伤心满眼尽为雠,笑朝野乱啾啾。唯有那人恨深难宥,几次乘危偏有救。看眉峰双蹙,一旦命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当时莫道擒虎易。今日方知放虎难。俺严介溪为何道此两句?只因

  • 卷三百九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九十七麟类四言古麟颂          【汉】蔡 邕皇矣大角降生灵兽视明礼修麒麟来孚春秋既书尔来告就庶士子鉏获诸西狩麒麟颂         【吴】薛 综懿哉麒麟惟兽

  • ●卷一百四十六·徐梦莘

      炎兴下帙四十六。   起绍兴元年四月十四日庚辰,尽二十日丙戌。   十四日庚辰隆祐皇太后崩。   隆祐皇太后遗诏曰:吾自履宫闱於今三纪常惧菲薄不足以踵先后之懿而格神灵之休乃晚年以来逢国多故二圣遐狩心常怆

  • 第七卷 军学·缪荃孙

    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张之洞奏窃维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方今时局孔及,事事需材,若不广为培养,材自何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八日,奉上谕: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宜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弭隐

  • 六朝通鉴博议卷六·李焘

    (宋)李焘 撰宋论臣焘曰臣尝谓宋武帝以英特之资锐意征伐之事先定巴蜀乃鸣金击鼓驱江南之众以与夷狄从事于中原义旗东举则慕容出降天戈西指则姚泓就缚中国之气至是亦以振矣故臣论六朝之君惟吴善守而武帝善攻善守故曹氏虽

  • 战国策卷八·鲍彪

    宋 鲍彪 注韩【分晋得南阳及颍□□交城定襄防城颍阳颍阴□社阳□东接汝南西接农得新安宜阳】康子三晋已破智氏将分其地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臯韩王曰成臯石溜之地也【溜言其无积润】寡人无所用之段规曰不然臣闻

  • 鲁悉达传·李延寿

    鲁悉达,字志通,扶风眉阝人。他的祖父鲁斐,曾任齐衡州刺史,封陽塘侯。他的父亲鲁益之,曾任梁云麾将军、新蔡、义陽二郡太守。鲁悉达从小以孝而闻名,侯景之乱时,他组织乡民保卫新蔡,致力种田积蓄粮食。当时兵荒马乱,都城及上川人

  • 卷二百十四之一·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四之一 朱批郝玉麟奏摺 雍正二年正月二十一日云南提督【臣】郝玉麟谨 奏为奏 闻事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臣】遵奉 谕旨酌带官兵前

  • 卷三十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三十中 朱批石文焯奏摺 雍正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河南廵抚【臣】石文焯谨 奏爲捧读 圣训感愧交深谨据实陈明仰祈 睿鉴事钦奉 皇上朱批谕旨并

  • 卷二百四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六四裔考西南夷广西土司二【广东琼州附】太平元置太平路於丽江以控制左江溪洞州县太平汉属交址号丽江唐为羁縻州隶邕州宋平岭南於左右二江溪峒立五寨其一曰太平与古万迁隆永平横

  • 同治元年四月初十日·曾国藩

    早饭后接见司道。旋出城看熊字营操演,已刻归。与筱泉围棋一局。习字一纸,写希庵信,未毕。约陈湜、潘鸿焘来吃便饭,未正散。将希庵信写毕。摺差曾恒德自京归来,阅京信及各报本。清理文件。接少荃上海来信,言夷务事颇详。旋阅

  • 光赞经卷第三·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摩诃般若波罗蜜了空品第七于是须菩提白佛言:&ldquo;菩萨摩诃萨欲具足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具足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蠲除色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 卷第十七·丈雪通醉

    锦江禅灯卷第十七 永安 嘉州洪雅人。身裁么么。面色黧皯。言音鄙恶。而识量宽舒。大抵不可赀也。大中八年间诣成都。造谒府帅。白公敏中。请奏寺额。以其足跋。肩舆而至。人皆未尝见其登圊而旋溺也。故时呼为无漏师

  • 六壬论命秘要·佚名

    凡论人富贵贫贱寿夭,只看身命,更以干支用神,相生相合则命吉,如克害则命凶也。如身命旺相遇酃神良将生扶合助而不来刑克害者,必主其人有富贵福寿。若休囚无气,更遇凶神恶将克制,必主其人非夭即贫,无造化之人也。大忌身命空亡及

  • 瓮中人语·韦承

    靖康稗史之一。一卷。宋人韦承编。成书年代及作者事迹无考。所谓“瓮中人”即是困于金兵所围的汴京城中之人。此书为编年体,记事起自宋政和元年(1111年)冬,赵良嗣献宋约金灭辽取燕之策;止于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

  • 朝鲜王朝实录[宣祖修正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孝宗8年(1657)时,修正了

  • 摄大乘论释章·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435号,首尾皆残。现名乃据内容新拟。是世亲著、真谛译《释大乘论释》的注释书。主要从《摄大乘论释》中选择一些关键名相进行疏义。现存“十种胜相义第一”、“三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