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优陂夷堕舍迦经

失译人名今附宋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止城东出。有女人子字芜耶楼。人呼为芜耶楼母。佛在芜耶楼母家殿上坐。有一女人奉持教戒。字堕舍迦以月十五日朝起沐浴。有七子妇皆使沐浴著好衣。日未中因饭。饭已澡手。将七子妇至佛所前为佛作礼。佛言就座。皆却就座。佛问优陂夷堕舍迦。今日何等沐浴著好衣。与子妇俱至佛所。堕舍迦言。今日十五日我斋戒。我闻一月当六斋。我与子妇俱共斋不敢懈慢。佛告堕舍迦。佛正斋法有八戒。使人得度世道。不复堕三恶处。所生常有福祐。亦从八戒本因缘致成佛。

何等为佛正斋法。是间有贤善人持戒。一月六日斋。月八日一斋。十四日一斋。十五日一斋。二十三日一斋。二十九日一斋。三十日一斋。斋日朝起告家中言。今日我身斋。家中今一日。且莫饮酒莫斗诤莫道说钱财。家中事意所念口所说。当如阿罗汉。阿罗汉无杀意。斋日持戒亦当如阿罗汉。无杀意无捶击意。念畜生及虫蛾。使常生如阿罗汉意。是为一戒。今日与夜持杀意使不得杀。持意如是为佛一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无贪心。无所贪慕于世间。无贪毛菜之意。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富有者。当念作布施。贫无有者。当当念施。是为二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阿罗汉不畜妇亦不念妇。亦不贪女人亦无淫意。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三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不妄语不伤人意。语即说佛经。不语者但念诸善。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四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阿罗汉不饮酒。不念酒不思酒。用酒为恶。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五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阿罗汉意不在歌舞。闻亦不喜音乐声。亦不在香华气。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六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阿罗汉不于高好床卧。意亦不念高好床上卧。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七戒。

佛言。斋日持意当如阿罗汉。阿罗汉日中及食。日中已后至明不得复食。得饮蜜浆。斋日如是持意如阿罗汉。是为八戒。

佛复告优陂夷堕舍迦。是间有人头发有垢自沐其头。沐已其人便喜言。我头垢已去。有人持八戒一日一夜者。明日即喜。喜者便念佛经戒乃如是。其有人心中有恶意即去善意即还。

佛言。有人身体饶垢入水中治。身垢皆去出水即喜言。我垢去身轻。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明日即喜念佛正语。自念当何时得道。使我心不复动不复走。使我心一志无为之道。佛言。有人衣多垢。以得灰浣之垢去。其人即喜。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明日即喜。便念比丘僧言。比丘僧中。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念比丘僧如是。

佛言。如人有镜镜有垢。磨去其垢镜即明。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有慈心于天下。心开如明如镜者。不当有嗔怒意。其有人一日一夜斋戒。阅哀天下。净心自思自端其意。自思念身中恶露如是。如是者不当复嗔怒。

佛告优陂夷堕舍迦。持八戒斋一日一夜不失者。胜持金银珠玑施与比丘僧也。天下有十六大国。一者名鸯迦。二者名摩竭。三者名迦夷。四者名拘薛罗。五者名鸠溜。六者名般阇荼。七者名阿波耶。八者名阿洹提渝。九者名脂提渝。十者名越只渝。十一者名速摩。十二者名速赖吒。十三者名越蹉。十四者名末罗。十五者名渝匿。十六者名剑善提。是十六大国中珍宝物施与比丘僧。不如斋戒一日一夜也。斋戒使人得度世道。以财宝施与。不能使人得道。今我得佛道本从是八戒起。

佛告堕舍迦。天下人多忧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月六斋持八戒。若有贤善人。欲急得阿罗汉道者。若欲疾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斋亦善。二十日斋亦善。人多忧家事故与一月六斋。六日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佛告堕舍迦。且将子妇归。诵念是正斋法八戒也。优陂夷堕舍迦。前为佛作礼而去。

优陂夷堕舍迦经

猜你喜欢
  卷七·佚名
  心意品法句经第十一(十有二章)·佚名
  千松笔记·佚名
  卷第三·佚名
  由诸行无常求合理的进步·太虚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一卷·佚名
  卷第二十六(弥沙塞)·佚名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四·宗密
  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卷·佚名
  维摩经略疏卷第四·智顗
  第十三章 大乘开始兴盛时期·多罗那他
  少室六门·菩提达磨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本)·智周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王氏·唐圭璋

      王氏,张熙妻。   菩萨蛮   西湖曲   横湖十顷琉璃碧。画桥百步通南北。沙暖睡鸳鸯。春风花草香。   闲来撑小艇。划破楼台影。四面望青山。浑如蓬莱间。

  • 第二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数日,上午。地点 北海公园。人物 余志芳 宋玉娥 齐凌云 陶月明 卫大嫂〔幕启:游人还不多。三个姑娘携手而来,且行且唱。(合唱)三个青年齐歌唱,一块儿开辟新战场!过两天,妇女商店就要开幕,我们一块儿去干,一块

  • ●李义山诗集注卷三下·朱鹤龄

    呉江朱鹤龄撰河阳诗黄河摇溶天上来。王楼影近中天台。龙头泻酒客寿杯。主人浅笑红玫瑰。梓泽东来七十里。长沟複堑埋云子。可惜秋眸一脔光。汉陵走马黄尘起。南浦老鱼腥古涎。真珠宻字芙蓉篇。湘中寄到梦不到。衰容自

  • 提要·翁卷

    【臣】等谨案西岩集一巻宋翁卷撰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人登淳祐癸夘乡荐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同擅诗名当时有四灵之目其流派多学晚唐又从九僧而降之喜为槎牙萧防之语不免寒瘦然其苦意淬链要亦能自成一家叶适序称其自吐性情

  • 提要·顺治

    【臣】等谨案御定资政要览三卷后序一卷顺治十二年世祖章皇帝御撰凡三十章曰君道曰臣道曰父道曰子道曰夫道曰妇道曰友道曰体仁曰宏义曰敦礼曰察微曰昭信曰知人曰厚生曰教化曰俭徳曰迁善曰务学曰重农曰睦亲曰积善曰爱民

  • 纲目续麟彚览卷中·张自勋

    【乙魏咸熈二年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酉吴甘露元年○是嵗魏亡晋代凡二国】原本分注晋下有世祖帝上有皇字并非十二月魏晋王炎称皇帝废其主为陈留王原本晋上无魏字其作魏并非【戊晋泰始四年子吴寳鼎三年】三月晋太后王氏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七·徐乾学

    宋纪八十七【起柔兆摄提格正月尽六月凡六月】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讳煦神宗第六子母曰钦圣皇后朱氏熈宁九年十二月己丑生于宫中赤光照室初名佣授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封均国公元丰五年迁开府仪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一·佚名

    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庚午朔命署都指挥同知詹祥署都指挥佥事李爵茂镇各充京营参将祥神机爵五军镇緫督京城内外捕盗○辛未夜彗星渐西北行犯文昌○壬申升大理寺卿沈良才为兵部右侍郎顺天府府尹雷礼为工部右侍郎○诏复设管河

  • 卷之六百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第三十四下·班固

    【原文】严安者,临菑人也。以故丞相史上书,曰:臣闻《邹子》曰:“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今天下人民用财侈靡,车马衣裘宫室皆竞修饰,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

  • 王端毅奏议巻十一·王恕

    明 王恕 撰吏部修省陈言奏状文选等清吏司案呈准騐封清吏司付奉本部送准礼部咨治二年七月初七日早该太监韦泰传奉圣防近日京城雨水爲灾南京又奏大风雷雨之异朕当检身饬行只谨天戒尔文武百官尤当各加脩省勉图报称毋

  • 原序·陈骙

    李焘原序馆阁録十卷淳熙四年秋天台陈騤叔进与其僚所共编集也上世官修其方故物不坻伏後世弗安厥官其方莫修职业因以放失夫方云者书也究其本原事迹及朝夕所当思营者悉书之法术具焉使居是官者奉以周旋虽百世可考尔周官三

  • 卷四十七·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四十七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礼记月令第六 疏以礼家好事抄合之【礼家字误倒】名曰礼记【礼记当作月令】二十六年并天下【脱二字】而不韦不得以十月为正【而疑衍字】是郑以月令不韦所作【下

  • 卷二百四十八·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十七复次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内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色清净。若内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内空清净。何以

  • 真谛译·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婆伽婆,住舍卫国祇陀树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于日前分,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国而行乞食。于其国中次第行乞,还至本处。饭食事讫,于中后时,收衣钵,洗足已

  • 卷二十七·佚名

    释初品中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

  • 雪窦石奇禅师全录序·通云

    嘉兴大藏经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雪窦石奇禅师全录序遄崇祯丁丑岁冬。予友黎太冲结庵城南烟水关。延请石奇禅师。师至则掩关焉。予与同邑魏司马宾吾闻风。特往谒师。韵格静远。相对穆然。久之而退。虽未领玄机。然已仰门

  • 御纂性理精义·李光地

    十二卷。清胡广奉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决定编修是书。胡广等受命编修《性理大全书》,书成庞杂冗长,唯恐贻误后代。又特命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等,刊正其书,亲加理订,并时以己意,综合成书,名曰《性理精义》。康熙五十四年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