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五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复次海意。我念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无等比劫数之前。彼时有佛出现世间。名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善变化。劫名光味。以何缘故。彼佛如来名无边光照。以彼世尊初坐菩提场。未证一切智。居菩萨位。尔时身放种种色光。是光普遍十方无量阿僧祇出过算数诸佛刹土。皆悉照曜而彼一切佛刹之中所有一切不退转菩萨。及一生补处菩萨。见彼菩萨坐菩提场。见已即各向彼菩萨。散掷妙花。其所掷花。以佛威神力故。皆悉向彼菩萨身聚。而一一花。于彼善变化世界之中。广大积集高七人量。以是缘故。建立彼佛及光味劫如是名字。海意。彼劫之中有十四俱胝如来出现世间。而彼善变化世界。具大威神安隐丰乐。一切天人众多炽盛国土广远。有九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大洲。彼一一洲纵广八十四百千由旬。一一百千由旬有八万四千州城。一一州城有八万四千县邑聚落。一一城中各有十俱胝那庾多百千人民而共居止一。一县邑各有八俱胝人民居止。彼世界中人民富盛尚尔许数。何况大威德诸天龙鬼。又彼世界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颇胝迦宝。又复彼土随意所念。饮食衣服庄严具等自然充足。又彼人民无我我所。海意。彼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寿量十中劫有三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诸声闻众。一千二百俱胝菩萨摩诃萨众。有一王城名善清净。是彼世尊本所生地。彼佛出王宫已。别止一城其名乐生。而彼乐生大城之中。有转轮圣王。名善净境界。统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女宝。摩尼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如是七宝王之受用。海意。彼善净境界王。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心具足。于一切众生起无障碍心。王有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宫嫔婇女。端正殊妙如天女相。是诸宫女。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彼善净境界王。延请世尊无边光照如来及菩萨声闻大众。经二中劫而伸供养。如法清净离诸过失。依沙门法所应受用。衣服饮食病缘医药坐卧具等一切供给。其王为佛世尊别立精舍。清净严洁纵广百千由旬。琉璃珠宝而为其地。七宝墙界重重间作。处处皆用赤旃檀香及乌啰娑旃檀之香间为其柱。巧妙殊特与天宫等。次复安布十千楼阁。命诸菩萨声闻大众次第安止。海意。彼善净境界王。谛奉彼佛清净之法。受持五戒精修梵行。与宫嫔眷属。经二中劫。承事供养彼佛世尊。过二中劫已。其王即与诸眷属俱。诣彼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到已头面礼足。右绕七匝。退住一面。

 尔时善净境界王。白无边光照如来言。世尊。云何菩萨于大乘中得不随他信云何菩萨虽复趣向最胜之道而无我相。云何菩萨善能安住无动无不动慧。云何菩萨得方便慧清净。云何菩萨得久远观察不断根本。云何菩萨于六尘境界。虽复增长而无放逸。云何菩萨能于甚深义理之中不生惊怖。云何菩萨得名真实菩萨。时彼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告善净境界王言。大王。谛听谛听。极善作意。今为汝说。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于大乘中不随他信。何等为四。一者从胜解出生故信出世圣法。二者勇猛不退故勤行精进化度众生。三者善观察故起神通智作诸游戏。四者智随知法故于一切法起决择相。大王。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于大乘中不随他信。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趣向最胜道而不生我相。何等为四。一者不著禅味而心业调畅。二者不著己乐施于他乐。三者成大慈行安住大悲。四者得广大信解。能起最上最胜乐欲。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趣向最胜道而不生我相。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安住无动无不动慧。何等为四。一者内心远离谄诳。二者内心清净具善方便。三者深心方便而不退转。四者深心不舍所行。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善住无动无不动慧。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得方便慧清净。何等为四。一者虽观一切法无我。而常以其四摄之法化度众生。二者虽知一切法不可宣说。常以音声文字。为诸众生演说法要护持正法。三者虽观诸佛法身。而常信解一切如来功德。成办相好精进无懈。四者虽观一切佛刹空寂。而常严净佛土勤行不息。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方便慧清净。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久远观察根本不断。何等为四。一者能善观察菩提道场。以菩提心不舍离故。二者善观佛智。自智无著故。三者善观转妙法轮。随所闻法皆能为说不懈倦故。四者善观大涅槃法。而不厌离生灭法故。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久远观察根本不断。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于六尘境界。虽复增长而无放逸。何等为四。一者为转轮圣王化度人民。善观诸行无常。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二者为帝释天主。化诸天众。善观诸行是苦。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三者现作魔王化诸魔众。善观诸法无我。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四者为大梵王化诸梵众。善观涅槃寂静。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于六尘境界。虽复增长而无放逸。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于甚深义理不生惊怖。何等为四。一者亲近真实善友。二者于善友所相续无间。开示甚深佛菩提法。三者于如是等甚深经典。乃至多百由旬。亦往听受决择其义。四者如所闻法。起慧推求。但依于义不依于文。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于甚深义理不生惊怖。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名为真实菩萨。何等为四一者勤行精进修诸波罗蜜多。二者趣大悲心勤行化度一切众生。三者以精进力。勤行圆满一切佛法。四者能于无量生死之中。勤行摄化不生疲倦。复能积集福智胜行。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名为真实菩萨。海意。彼无边光照如来。说如是等四种法门时。彼会之中有十千俱胝那庾多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八俱胝那庾多百千苾刍。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彼王太子妃主宫嫔。皆得柔顺法忍。其善净境界王。得利顺法忍。彼王即时心大欢喜悦怿踊跃。即以王之一切所有诸妙受用。持献彼佛。时彼无边光照如来。告善净境界王言。大王。汝已舍诸所有献佛如来。汝宜于我最上法中净信出家舍于非家。何以故。大王。若于如来最上法中净信出家者。有大威力得大称赞。大王当知。出家菩萨得二十种广大善利。是即圆满彼一切智无上胜利。何等为二十。一者弃舍王之所有富贵受用。得无我我所大利。二者乐出家已而能出离烦恼大利。三者被服袈裟得心无杂染大利。四者于其圣种生欢喜已即能圆具长养大利。五者修行头陀功德断除多欲得离染大利。六者戒蕴清净已生天人中得斯大利。七者不舍菩提心得圆满六波罗蜜多大利。八者居寂静处得离愦闹大利。九者心无爱著得思惟法乐大利。十者修习禅支得心调畅大利。十一者勤求多闻得大慧大利。十二者离诸慢故得大智大利。十三者少求少事故得决择圣法大利。十四者于一切众生心平等故得大慈大利。十五者起解脱一切众生心故得大悲大利。十六者不惜身命故得护持正法大利。十七者心轻安故得神通大利。十八者常念佛故(此下合有一句得大利文梵本脱落)。十九者常所伺察深固法故得无生法忍大利。二十者积集一切胜功德故速成一切智大利。大王。此如是等二十种法。是即出家功德胜利。诸出家菩萨不为难得。是故大王。汝今宜应于最上法中净信出家。海意。时彼世尊。为善净境界王。如应教授。王出家已。其王即舍一切所有。于王胜福乃至厌离。须发自落袈裟著身成苾刍相。其王于彼世尊法中。净信出家已。王诸宫嫔亦随出家。太子妃主而亦出家。乃至国境之中所化庶民。有九十九俱胝那庾多百千人众。悉随出家皆发精进勤求善法。海意。汝且观是诸佛诚言。能生净信。一切福行与诸众生而为依止。彼善净境界王既出家已。后复与诸出家眷属。同诣无边光照如来所。到已作礼而白佛言。唯愿世尊。教授于我。当如佛言坚固修行。令我于诸国土之中不空受食。

 尔时彼佛告善净境界苾刍。汝从今已往。名字苾刍。堕苾刍众。应当于自境界清净所作。及自境界深固伺察。随所伺察如理而住。何名自境界。谓六尘境来为障碍。汝于尔时。应当如实现前觉了谛观菩提。应于菩提起深远想。勿起近想。时善净境界苾刍。承彼世尊如所教授已。深固志意不生放逸。求离烦恼如理修行。于自境界如实伺察。复云何是深固伺察。所谓眼境界即空境界。空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空境界即佛境界。如是耳鼻舌身意境界即空境界。空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空境界即佛境界。又眼境界即无相境界。无相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无相境界即佛境界。乃至意境界即无相境界。无相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无相境界即佛境界。又眼境界即无愿境界无作境界无生无起境界。无起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无起境界即佛境界。海意。彼善净境界苾刍。闻所说已。即入是法中。乃得身心堪任调畅。是故能修欲勤心慧四种神足。不久能起五种神通。一心专注而不放逸。得入总摄一切言义陀罗尼门。

 尔时佛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汝今应当勿生疑念。彼时善净境界苾刍。舍转轮王最胜之位。于佛法中出家修道者。岂异人乎即汝身是。彼时随王出家九十九俱胝那庾多百千苾刍者。岂异人乎即此会中随汝海意同来听法菩萨众是。当佛世尊说是往昔因缘时。此大会中有一万八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猜你喜欢
  大悲经持正法品第六·佚名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佚名
  大乘妙法莲华经悬论·太虚
  卷四百八十六·佚名
  卷第二十八·智旭
  第八十一章 一王章·佚名
  省庵法师四念处颂(并叙)·周梦颜
  优婆塞戒经讲录上(一)·太虚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圆晖
  卷二·佚名
  师生应如何爱护学院·太虚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佚名
  佛说谏王经·佚名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七十·延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191 ·佚名

    刘克庄 送陈霆之官连州 郡接湖南境,孤城若个边。 茆寮愁问宿,峡石善惊船。 官小无迎吏,诗工有续编。 古人高妙处,不过览山川。 刘克庄 送大渊宰安溪七言三首 御堦人看放班回,谁记乾淳旧事哉。

  • 國語卷第二·韦昭

      周語中   1 襄王十三年〔一〕,鄭人伐滑〔二〕。王使游孫伯請滑〔三〕,鄭人執之〔四〕。王怒,將以狄伐鄭〔五〕。富辰諫曰:「不可。〔六〕古人有言曰:『兄弟讒鬩、侮人百里〔七〕。』周文公之詩曰:『兄弟鬩于牆,外禦其

  • 雍正七年一月至雍正七年十二月·蒋良骐

    雍正七年正月,云贵督鄂尔泰奏:十月二十九日,恭遇万寿令节,滇南省城五色庆云捧日,经辰、巳、午三时,至十一月朔,绚烂倍常,呈现两日,实从古未有之祥。旨:朕每遇嘉祥,不敢丝毫庆幸,惟倍加敬畏。况此实卿忠诚所感,而现于朕寿日者,正表卿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六·佚名

     万历十二年十二月癸卯朔无逸殿灾○大学士申时行等上言此殿为 皇祖所建以省耕歛观稼穑知小民之艰而固二业之本一旦被毁盖 上天出谴告以示仁爱欲使 圣志忧勤侧身修行思患豫防非偶然而已也臣等辅导无状调爕乖方致兹

  • 尚史卷七十六·李锴

    列传五十四秦诸臣传王翦 【王贲 王离李信附】王翦者东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嵗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

  • 三、人的灵性问题·林语堂

    辜鸿铭帮我解开缆绳,推我进入怀疑的大海。也许没有辜鸿铭,我也会回到中国的思想主流;因为没有一个富研究精神的中国人,能满足于长期的对中国本身一知半解的认识。去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遗产的声音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渴

  • 一九〇 拾遗甲·周作人

    小引这里要感谢曹聚仁先生,他劝我写文章,要长一点的,以便报纸上可以接续登载,但是我有什么文章可写呢?从前有过这样一句话,凡是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便都不能写,话说过有好多年了,但是还想遵守着它。可是现在要问什么东西是我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 吴元年夏四月丙午朔,上海民钱鹤皋作乱,据松江府,大将军徐达遣骁骑卫指挥葛俊等率兵讨平之。初,达攻苏州,遣元帅杨福、参谋费敬直谕松江府,守臣王立中以城降,达令立中就摄府事,既而上命荀玉珍代

  • 108.扶不起的阿斗·林汉达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刘禅本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全靠诸葛亮掌管着军政大事,他也不敢

  • 卷一·王应麟

    周南召南 《郑氏谱》曰: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今属右扶风美阳县,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周之先公曰大王者,避狄难,自豳始迁焉,而修德建王业。商王帝乙之初,命其子王季为西伯。至纣,又命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旁

  • 提要·柯尚迁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周礼全经释原     礼类一【周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周礼全经释原十四卷明柯尚迁撰尚迁字乔可长乐人自号阳石山人其书自天官至冬官凡十二卷又附以周礼通论周礼通今续论各一卷前列

  • 书 赠 海 定·太虚

    不杀、不盗、不淫、不大妄语、不受酒肉,持此终身,亦足为僧宝。

  • 电贺蒋主席·太虚

    国民政府主席蒋钧鉴:顷披官报,敬审十一中全会公选钧座为国民政府主席兼海陆空军大元帅。众望所归,曷胜钦忭!揆文奋武,负抗建之重任;迈古铄今,致国族于复兴。同盟居四强之列,世界奠和平之基,伟烈丰功,永垂万代!景瞻吉座,讴颂无量!特

  • 机器人与银河帝国·阿西莫夫

    地球纪元3624年。故事分别发生在奥罗拉世界、索拉利世界、贝莱世界和地球。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索拉利世界上已空无一人,只剩下机器人留守,索拉利人都到哪里去了?地球人的殖民运动蓬勃发展,地球及其银河殖民者的壮大,使外世界

  • 正骨心法要旨·吴谦

    伤科著作。简称《正骨心法要旨》。4卷。清吴谦(六吉)主编,刊于乾隆七年(1724年)。是《医宗金鉴》的87~90卷。载有“手法总论”、“器具总论”、全身骨骼名称、各种骨折脱位的整复固定。插图10幅,方剂38首。此书综合清

  • 易因·李贽

    易因,又名《九正易因》。明朝学者李贽撰,书成于万历年间。《明史•艺文志》着录作四卷。今《道藏》本六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为解释《周易》六十四卦著作。每卦先列经文,然后总论卦象义理,并附录王弼、程颐、苏轼、

  • 丁鹤年集·丁鹤年

    元诗别集。4卷。丁鹤年撰。《四库全书》曾据直隶总督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唯仅1卷。本集另有别本,题为《丁孝子集》3卷。本集为黄丕烈旧藏的明初刻本(黄跋认为是元刻本),曾刊入《琳琅秘室丛书》,并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卷

  • 大雅集·赖良

    元诗总集。八卷。元赖良编纂。赖良字善卿,天台(今属浙江)人,仕履不详。此书为赖氏经三十年广泛搜集,采得江南江北诗人古近体诗两千馀首。其采选原则是“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