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三出 出使

〖北醉太平〗(净扮琉球王,引众上)虬蟠海邦,灏气苍茫,洪涛遥泻旦天光。奠金瓯,水一方。剑铓高拥芙蓉浪,声华远接天朝壮。若得个周官仪制汉宫装,一般般帝与王。

孤家琉球国王是也。自从遣国相往中国请封,要借天帝龙威,压倒地邻鲸喘,因此暹逻、日本观望不前。昨日探子来报:中朝天使同国相赍诏前来。已曾传谕国中,肃班挂彩祗候,只索亲往海边迎搂去也。

(重唱“周官”二句下)

(生冠带,引众上)风摇旌旆锦云开,咫尺蓬壶醮景台。踏破鲛宫分海气,天书遥捧日边来。下官兵科给事中石坚,蒙恩赐一品服色,赍诏册封琉球。一路乘船而来,不觉已到海滨也。

(杂扮海舶官,引船户上)禀老爷:漳州府海澄县市舶司,整备船只,伺候开洋。

(生、众上船介)

〖南普天乐〗(生)捧皇纶,开仙仗,驾天风,凌鲸浪。艨艟泛,艨艟泛,渤宇汪洋,护轻帆蜿绕龙翔。(合)呀!把天朝拜仰,恩波似水长。看取遐荒鳞介,都变冠裳。

(俱下)

〖北朝天子〗(净、众上)摆翚旌羽幢,控珠鞍彩缰,踏沙堤歌舞迎天仗,倾都士女,慕中华景光。喜孜孜争凝望,锦帆儿远张,绣旗儿高扬。渺茫渺茫渺渺茫!汉仙槎,钧天奏响,钧天奏响。小番家都欢畅,小番家都欢畅!

〖南普天乐〗(生、众上)五云开,披青嶂,六龙浮,依彤仗。芳洲近,芳洲近,堞雉微茫,正诗成笑傲沧江!(净跪迎介)琉球国臣尚巴志拜迎天诏。(生)国主免礼,就此摆队入城,祗候开读。(行介)(合)呀!把天朝拜仰,恩波似水长。看取遐荒鳞介,都变冠裳。

(扮飞桥入城,生开读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恭承天命,涎受多方,爰暨海隅,罔不率俾,声教所讫,庆赉惟同。尔琉球国僻处东南,世修贡职。国主尚巴志,贤足长人,才能驭众,间关请命,恭顺有加。今封尔为琉球国中山王,仍赐冠袍玉带等物。凡国中官僚耆旧,俱许照式改易冠裳。永绥海国,共享升平。谢恩。

(净、众谢恩毕,更衣冠,拜舞介)

〖北朝天子〗荷天朝耿光,拜纶书远将,普琉球喜气三千丈。金蝉翠组,把毡裘改装。闪绯袍蟠龙样,这风流怎当?这威仪偏壮!小邦小邦小小邦,受恩施,天高地广,天高地广。累嵩呼酬恩贶,累嵩呼酬恩贶!

(生、净相见介)

(净)蛮夷僻远,猥蒙天使宠临,拜觐龙光,荣增荒服。

(生)下官谬膺相礼,得借观风,幸晤贤王,三生有幸。

(净)海国荒凉,无以为敬,薄具秔酒,为天使洗尘。

(生)蒙爱了。

(送席介)

〖南普天乐〗(生)海东头,风偏爽,锦中山,规模壮。倾嘉醑,倾嘉醑玉乳生香,尽酡颜笑语徜徉。(合前)

(净)鄙国有一二蛮女,敢出侑觞,未知堪娱耳目否?

(生)天南春色,风景自殊;既有佳优,愿新观听。

(旦、小旦扮夷女,歌舞奉酒介)

〖北朝天子〗(净)蠢生生傅粉庞,笑吟吟捧紫觞,牝虞侯混扰芙蓉仗。蛮音聒琐,闹仙官两旁。莽趋承惭无状,料没有歌声儿绕梁,霓裳儿飘飏。远方远方远远方,仰华风,居然霄壤,居然霄壤。也开怀寻欢畅,也开怀寻欢畅!

(生)过蒙款延,醉酒饱德。暂回馆舍,明日告辞。

(净)地主之礼未尽分毫,岂得匆匆言别!

(生)简书可畏,不敢久羁。

(净)这等,明日备下谢表,敢具方物数种、番女十名,仍遣国相随天使入朝谢恩。

〖南普天乐〗(生)饫隆情,承嘉贶,数归期,增惆怅。才观遍,才观遍,海甸风光,又早思鸣玉铿锵。(合前)

(生)匆匆衔命海东游,

(净)上国文星不久留。

(生)归去朝天弭使节,

 遍从臣宰说琉球。

猜你喜欢
  卷七百九十六·彭定求
  陆凝之·唐圭璋
  春秋诗话卷之一·劳孝舆
  ◆栲栳山人岑安卿(栲栳山人集)·顾嗣立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汪廷讷
  第三十一出至第四十一出·徐霖
  卷十一·杜文澜
  初集卷四十三·乾隆
  卷一百三十六·陈思
  巻八·李蓘
  前集卷一·孙存吾
  卷三百二十·陈廷敬
  卷二百二十三·佚名
  卷九十七·徐倬
  卷四十三·徐倬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八出 献发·洪昇

    〔副净急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下官杨国忠,自从妹子册立贵妃,权势日盛。不想今早忽传贵妃忤旨,被谪出宫,命高内监单车送到门来。未知何故?好生惊骇!且到门前迎接去。〔暂下〕 【仙吕过曲·望

  • 卷五十一·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五十一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李攀龙【十八首】攀龙字于鳞歴城人嘉靖甲辰进士除刑部主事歴郎中岀知顺德府升陜西提学副使转参政终河南按察使与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称七才子有沧溟集【朱

  • 艺术底忠臣·闻一多

    无数的人臣,仿佛真珠 镶在艺术之王底龙猨上, 一心同赞御容底光采; 其中只有济慈一个人 是群龙拱抱的一颗火珠, 光芒赛过一切的珠子。诗人底诗人啊! 满朝底冠盖只算得 些艺术底名臣, 只有你一人是个忠臣。 “美即是真,真即美

  • 卷五十二·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五十二卢仝仝自号玉川子洛阳人累举不第韩愈为河南尹爱其诗厚礼之后因宿王涯第中遂预甘露之祸仝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焉以为添丁之兆宋韩盈序曰玉川先生履道守正之节见于昌黎退之之文当时洛

  • 卷七·张籍

    钦定四库全书 张司业集卷七 唐 张籍 撰 七言絶句 送蜀客 蜀客南行祭碧鸡木绵花发锦江西山桥日晚行人少时见猩猩树上啼 蛮中 铜柱南边毒草春行人几日到金麟玉鐶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 赠道士 茆山近别剡溪逢玉节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三百六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志卷第十二 高丽史五十八·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地理三。○交州道本貊地后为高勾丽所有历新罗至高丽。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春州等郡县属朔方道明宗八年始称春州道后称东州道。 元宗四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佚名

    【提要】 这是一段在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张仪虽然贵为连横派的领袖,这次却败在同样滔滔雄辩、有理有力的司马错口下。张仪之败败在谋划失误、急于冒进、野心太大上,可以说犯了“左倾”激进主义路线错误。 【原文】 司马

  • ●序·徐栋

    古之言治道者要在于养民而已牧令养民者也以仁心为之质而又有其才以佐之斯利兴弊除家给人足而治蒸蒸日上焉此其道徐致初太守得之太守粹于学精于治积数十年之所得于心者辑牧令一书其发明古人之良法美意为天下后世治道之

  • 卷十一·徐自明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宋宰辅编年录  钦定四库全书宋宰辅编年録卷十一  宋 徐自明 着徽宗元符三年【庚辰】二月庚申韩忠彦门下侍郎【自通议大夫守吏部尚书依前官除】黄履尚书左丞【自资政殿学士右通议大夫兼侍

  • 三十七年·佚名

    (辛卯)三十七年清康熙五十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寅,敎曰:「農者天下之大本,王者之政,莫先於勸農也。況今節候差早,東作不遠,申諭列邑,着意勸課,種糧之乏絶者,亦爲覓給,使及時耕播,盡力畎畝。其責尙在方伯,不可以勸農之敎,每下於歲首,視

  • 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種·朱熹

      其一:朱熹《近思錄》十四卷提要   (直隸總督采進本)   宋朱子與呂祖謙同撰。案年譜,是書成於淳熙二年,朱子年四十六矣。書前有朱子題詞曰,淳熙乙未之夏,東萊呂伯恭來自東陽,過餘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與讀周子、程子、

  • 第八章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梁漱溟

    如上各章对于人心人生似已阐说不少,但还须于人心人生所由以形成如今日者稍加回溯,乃得更通透明切地了解之。兹先从(甲)自然方面言之,次更从(乙)社会方面言之(此见下一章)。 据说,马克思并不认为“人的本性”一开始就是永

  • 答郑贤宗函·太虚

    半年多不见足下,去年过上海时不能得相会,后来信息也沉沉了!惟足下志行精切,知见端敏,谅必深入经藏,体解大觉。前者两次来问,皆想于晤面时谈之,故未答覆;今恐面谈不易,将来信录在海潮音通信中,略附数语于此。印光法师的阅经法,就是

  • 卷第十五·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十五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十四(已下仪轨) 金刚顶经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二卷) (南优北亦)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深妙秘密金

  • 俱舍论疏 第十五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十五卷沙门法宝撰分别业品第四之三论。此别解脱至不尔云何。此下一颂。大文第九明三种律仪所从得处初之从字通其三节。从一切。从二。从现第三句从字通二节。从根本。从恒时。总有五节论曰至后起而

  • 维摩经义记卷第四·佚名

    中闻是故在后而明也。又解。正在此中明亦是次第□□□□□□能现女像。亦能行于非道。以通正道。佛者圆极之果。与□□□□道者能通。人至佛故目此品为佛道品。又解。行于非道为令宝凡终□佛□远则彰菩萨有兼物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