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 禅宗门下的楞伽师

禅宗初祖达磨大师,在向二祖慧可传法时说:“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辗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人。”这是《景德传灯录》的记述。达磨传法授衣后,还传授了《楞伽经》四卷,并说明此经是如来心地要门,要二祖慧可弘传,开示众生悟人。指出了《楞伽经》对参禅者的重要性。

但是达磨大师又说,他所传授的禅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出了禅的立宗基础及体验的方法。既然是“教外别传”,故无所依的经典;既然是“不立文字”,故也没有文字上构思推究的理论,只以“见性”一事为“成佛”之道。根据这些教导,所以禅宗接化学人,都是用解粘去缚的方法,应病与药,使学人直悟,冷暖自知,以心传心,师资默契而已。禅的主眼,是亲证真如法界,不是一种真理的概念,这必须如实体验,始得理会。故说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也并不轻视经典。如中峰和尚在《山房夜话》里说:“譬如四序成一岁之功,而春夏秋冬之令,不容不别也。其所不能别者,一岁之功也。密宗,春也;天台、贤首、慈恩等宗,夏也;南山律宗,秋也;少林单传之宗,冬也。就理言之,但知禅为诸宗之别传,而不知诸宗亦禅之别传也。会而归之,密宗乃宣一佛大慈悲拔济之心也;教宗乃阐一佛大智开示之心也;律宗乃持一佛大行庄严之心也;禅宗乃传一佛大觉圆满之心也。”日本临济宗的创建者荣西禅师在《兴禅护国论》里说:“与而论之,一大藏教,皆是禅所依之经典;夺而言之,无有一言为禅所依之经典。”扫除了禅教的矛盾。教即是禅,禅即是教,故教无可舍,一切教都是禅。所以禅宗对经典的看法,亦自和其他各宗不同,可取则取,可舍则舍,不受任何束缚,自由任用。凡有助于禅旨的举扬,三藏教典,拈来就用,用罢即了。这是禅的经教观。如四时、五时教或三时教的分类,悉非所问,是之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在参禅者自己用功方面来说,有时也须要看经教,所谓“以教照心”,就是根据经典所说的思想,来对照自己的体验,鉴定其正确与否。从这点来说,禅人也有应用经教的时候,古来禅门大德,从看经教而开悟的亦大有人在。所以“不立文字”,不等于不用文字。因此,初祖达磨大师传《楞伽经》四卷给二祖慧可大师,是有其深远用意的。

禅宗的正式建立是从六祖慧能大师开始的。在这之前,从初祖达磨至五祖弘忍及其旁出诸大德,都称为楞伽师。下面简略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毫无疑问,达磨大师本人是受持《楞伽经》的。《楞伽师资记》说初祖“谓慧可曰,有《楞伽经》四卷,仁者依行,自然度脱”。又说:慧可“记师言行,集成一卷,名之《达磨论》也。菩提师又为坐禅众释《楞伽》要义一卷,有十二三纸,亦名《达磨论》也。此两本论文,化理圆满,天下流通。”如果达磨大师自己不受持《楞伽经》,怎能将此经传授给慧可,并为坐禅众解释《楞伽》要义?所以达磨大师是受持和传授《楞伽经》的初祖。

二祖慧可大师,在承受《楞伽经》之后,即于邺都随宜说法,一音演畅,四众归依,如此积化三十四载。《楞伽师资记》说二祖曾引《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能成佛者,无有是处。”这说明二祖对《楞伽经》的重视。《景德传灯录》卷三在二祖旁出的僧那禅师传中说:“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经》四卷,谓我二祖曰:‘吾观震旦,唯有此经,可以印心,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二祖凡说法竟乃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深可悲哉!我今付汝,宜善护持,非人慎勿传之。”从僧那禅师对二祖传过《楞伽经》与他的叙述中,可知不但传法授衣,还必须兼付《楞伽经》四卷,而且慎重告诫:“宜善护持,非人慎勿传之”,可见其对《楞伽经》之尊重珍视,慎其传授了。同时还说明,六祖以前的禅宗传法,不但对正传付与《楞伽经》,对旁出也毫无例外地传法必授经。《灯录》还在二祖旁出的慧满禅师传中说:“常赉《楞伽经》四卷,以为心要,如说而行,盖遵历世之遗付也”。慧满禅师所持《楞伽经》当然是从二祖那里承受而得,并且如说而行,是遵行历世之遗付,既显示了参禅者遵从禅门历世的遗付,重视《楞伽经》的印证,也说明达磨大师所说入道的“二人四行”与《楞伽》宗旨是一致的。

三祖僧璨大师,受二祖传法授衣后,《灯录》说他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值北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后来为世民所知,奔趋礼拜,大设斋供法会,他为四众广宣心要,即于法会中在大树下,合掌立终。所谓广宣心要者,也可以理解为宣扬《楞伽经》的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教。因为达磨付《楞伽经》给二祖慧可时,曾说此经“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人。”《楞伽师资记》也把璨大师列入师资之一。并说“可后璨禅师,隐思空山,萧然静坐,不出文记。这与《灯录》所说“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是一致的。璨大师重在“静坐”,对经教妙谛,不广为宣传,但时节因缘成熟时(即北周武帝灭佛之事已过去),还是广为四众宣扬心要。

四祖道信大师,《楞伽师资记》上是这样说的:“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璨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为有缘根熟者,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此后还举出四祖引证的《文殊说般若经》、《华严经》等多种经教,阐述参禅办道的微妙方法。在《灯录》上说:“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凡六十年。”说他在隋大业十三年(617),于吉州教群众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因而使围城之兵自动退却。可见信祖在大弘禅法的同时,也大弘《楞伽经》和别的经教,故《楞伽师资记》将他列为宗祖之一。

五祖弘忍大师,在《楞伽师资记》中说:承信禅师后,忍传妙法,人尊为东山法门。又缘京洛道俗称叹,蕲州东山多有得果人,故称东山法门。又说,其弟子玄赜亲受付嘱而撰写《楞伽人法志》一书。如《师资记》说:“玄赜以咸亨元年(670),至双峰山,恭承教诲,恭奉驱驰,首尾五年,往还三觐,道俗齐会,仂身供养,蒙示《楞伽》义云:此经唯心证乃知,非文疏能解。”又记弘忍大师之语云:“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侁、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慧藏、隋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又语玄赜曰: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槃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这些记述,说明《楞伽经》在忍大师弘扬下,已成为最有名的正宗禅学了。到神秀做国师时,由于他自称是“东山法门”的楞伽宗的一派,楞伽宗发展到势不可当了。

如上所说,可知从初祖到五祖的正传和旁出,都称为楞伽师,到五祖下神秀做国师时,秀大师自称是楞伽宗的一派,并说明他传授的世系,是出于蕲州东山法门。他的世系表见于张说作的大通(神秀谥号)禅师碑铭:“达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神秀做了六年(701-706)国师,已经使楞伽宗成为禅学的正宗了。在神秀圆寂后,他的弟子普寂、义福的地位更加崇高,使楞伽宗已成为当时佛教界盛况空前的宗派了。玄赜的《楞伽人法志》,就是叙述楞伽师的宗门谱系。此书虽然已不传,但它却是禅宗最早的史书。玄赜的弟子净觉撰写《楞伽师资记》,以宗奉《楞伽经》,故推四卷本《楞伽经》译者求那跋陀罗为初祖,降达磨于第二,共介绍了历代传灯的八代,即于神秀之后加玄赜、普寂。如《师资记》最后说:“自宋代以来,大德师代代相承,起自宋求那跋陀罗三藏,历代传灯,至于唐朝总八代,得道获果,有二十四人也。”禅宗五祖弘忍已开始重视《金刚经》,而六祖慧能则大力弘演《金刚经》,另辟蹊径,时号南宗,称神秀一系为北宗。

楞伽宗托始于初祖菩提达磨,达磨来自南印度,《楞伽经》正是南方经典,所以教人只读《楞伽经》。慧可以下,承袭此风,就成为楞伽宗,又称为南天竺一乘宗。

《楞伽经》有四种译本:北凉昙无谶译《楞伽经》四卷,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元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楞伽师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其宗旨传承疏注等事,如《续高僧传·法冲传》中说:

“冲以《楞伽》奥典,沉沦日久,所在追访,无惮夷险。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即依师学,屡击大节。便舍徒众,任冲转教。即相续讲三十余遍。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又得百遍。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后行中原,慧可禅师创得纲纽,魏境文学多不齿之。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可公别传略以详之。今叙师承,以为承嗣,所学历然有据。

(1)达磨禅师后有慧可、慧育二人,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2)可禅师后,粲禅师、惠禅师、盛禅师、那禅师、端禅师、长藏师、真法师、玉法师。以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

(3)可师后,善师(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

(4)远承可师后,大聪师(出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

(5)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迁禅师(疏四卷)、尚德律师(出《传入楞伽》十卷)。

(6)那老师后,实禅师、惠禅师、旷法师、宏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

(7)明禅师后,伽法师、宝瑜师、宝迎师、道莹师(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

冲公自从经术,加以《楞伽》命家,前后敷弘,将二百遍,须便为引,曾未涉文。……师学者苦请出义,……事不获已,作疏五卷,题为私记,今盛行之。”

法冲唐高宗麟德时年七十九,上推其出生年代约当隋文帝开皇六年(586)。道宣晚年认识法冲,对《法冲传》的材料尚未整理,就圆寂了。但读了《法冲传》中如上所引的一般记述,对楞伽宗的传承及《楞伽经》的弘扬注疏等事有了大概的了解。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中·道通
  佛说慈氏菩萨陀罗尼·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五·欧阳竟无
  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下·窥基
  有为无为法品第十·佚名
  語錄題辭·佚名
  卷第十五·普瑞
  卷二百八十二·佚名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六·慧立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四·唐慧琳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圆悟克勤
  观音玄义卷上·智顗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六道集卷五·弘赞
  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录事昂吉(启文集)·顾嗣立

    昂吉,字启 【一作起。】 文,本唐兀氏,世居西夏。昂吉留吴中。举至正七年乡荐,明年登张秦榜进士。授绍兴录事参军,迁池州录事。为人廉谨,寡言笑,时往来玉山,唱和为多。杨铁厓送启文会试诗有云:「西凉家世东瓯学,公子才名久擅场。

  • 后山集补钞·吴之振

    陈师道丞相温公挽词恭默思良弼,诗书正百工。事多违谢传,天遽夺杨公。一代风流尽,三师礼数崇。若无天下议,美恶并成空。百姓归周老,三年待鲁儒。俗方随日化,身已要人扶。玉几虽来晚,明堂讫授图。心知死诸葛,终不羡曹蜍。少学真

  • 卷十二 怀帝·王夫之

      〖一〗  晋武分诸王使典兵,晋不竞矣。彼皆膏粱纨袴之子也,教练不亲,束伍不禁,瓦合而徒炫其军容,足以乱尔,而不足以竞。又、颖、颙、越之交相残杀,閧然而前,穨然而熸,未尝有经旬之战守,而横尸万计,其以民命为戏久矣。不足以

  • 卷之二十四·佚名

    吴元年六月丙午朔 日有食之昼晦○己酉 张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决战觇城左方见军阵严整不敢犯乃遣徐义潘元绍潜出西门欲掩袭我军转至阊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分兵北濠截其兵后遣兵与斗战良久未决士诚复遣参政黄哈剌

  • 张志和传·欧阳修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原先名龟龄。父张游朝,精通庄、列二子著作,做《象罔》、《白马证》诸篇来辅助推广他们的学说。其母梦见枫树生于腹上而生下志和。十六岁即登明经榜,以策论上肃宗,特别受到赏识器重,命为翰林待诏,并

  • 不自夸,不居功·孔子

    【原文】 子曰:“盂之反①不伐②。奔而殿③,将人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①孟之反:鲁国大夫,又称孟之侧。②伐:自夸。③殿:殿后,走在部队最后面。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兵败逃跑时他殿后,快入城

  • 北山·佚名

    --公平不同于平均【原文】陟彼北山,言采其杞①。偕偕士子②,朝夕从事。王事靡监,忧我父母。溥天之下③,莫非王土。率土之滨④,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⑤。四牡彭彭(6),王事傍傍(7)。嘉我未老(8),鲜我方将(9)。

  • 卷二十九·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九史宋太祖坐寝殿令洞开重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稍有邪曲人皆见之监祭御史【臣】冯秉仁【臣】谨按圣人南面而聼天下向明而治万物皆相见夫岂

  • 卷二百四十六·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十五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身界清净。身界清净故精进波罗蜜多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身界清净。若精进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

  •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佚名

    後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给孤穷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众所知识。尔时世尊,依舍卫大城。时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诸眷属。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多诸供养衣服

  • 目录·元来

    博山警语序.刘崇庆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之上一、示初心做工夫警语二、评古德垂示警语(上)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之下一、评古德垂示警语(下)二、示疑情发不起警语三、示疑情发得起警语四、示禅人参公案警语(一)示董岩达空禅者(二)示

  • 七众律仪不得逾越 (注一)·太虚

    ──十六年夏初在福州青年般若社讲──来闽不数日,于涌泉、怡山风光多已领略,历承诸山长老及佛化徒众热烈欢迎,甚为感谢!尤以在兹白塔寺,已经三数次和洽欢舞之大会,风味精彩,各各不同。如第一次功德林男众之欢迎,及次日女众之

  • 卷一·佚名

    夔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卷一住夔州广福门人观谁录住夔州新宁县指月禅院语录崇祯戊寅十月朔到院山门云若论步步风规则十方无壁落若论重重关锁则四面亦无门以杖指云者里合作么生大众者里也好个入路。据室师拈拄杖云铁人

  • 皆大欢喜·莎士比亚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取材于洛治的《罗瑟琳德》和传奇故事《甘末林》。法兰西某公国的公爵被弟弟弗利德里克篡位,被放逐到阿登森林。公爵的女儿仍留宫中陪伴堂妹西莉亚。已故大臣罗兰爵士的长子奥列弗不遵父嘱,虐

  • 直隶河渠志·陈仪

    山水志。清陈仪撰。一卷。仪有《陈学士文钞》已著录。是编乃其经理营田时所作。实为陈氏所撰《(雍正)畿辅通志》之《河渠志》。 《四库全书提要》所收《直隶河渠志》即此书。记事止于雍正八年,约一万四千字。书中详记

  • 请缨日记·唐景崧

    清唐景崧撰。十卷。唐氏于光绪八年(1882)七月,以吏部候补主事上书言越南被法侵略事。后赴越南,协助刘永福抗法。中法战后,往云南赞襄中越划界事宜,后任台湾道。是书起于光绪八年七月,止于十二年九月,所记偏重于越南北

  • 月灯三昧经·佚名

    梵名Sama^dhi -ra^ja 。凡十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记述佛陀为月光童子说由平等心、救护心、无碍心、无毒心及因地所修之无量三昧,或由如实了知一切法之体性而证得菩提;成就施、戒、忍等法,则

  • 观念法门·善导

    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又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观念阿弥陀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叙述观、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其内容分为三段,先示三昧行相,次示五缘功德,后劝人修行。注释书有证空之观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