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布施波罗蜜多品第五

尔时佛薄伽梵。於大众中作师子吼。广说五种发菩提心已,时慈氏菩萨摩诃萨。与无量无数百千俱胝诸大菩萨摩诃萨众。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皆已成就六种波罗蜜多。复有无量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离重担梵行清净。及无数俱胝百千万亿那庾多。天龙阿苏罗乾闼婆迦噜罗紧捺罗摩怙洛迦。药叉罗刹鸠畔茶薜荔多毗舍遮人非人等。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长跪合掌一心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已说大乘菩萨不退转心。菩萨摩诃萨修习几法。得名菩萨摩诃萨。唯愿世尊分别解说。

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清净心归依佛法僧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名菩萨。生我法中名摩诃萨。与克伽沙等诸佛菩萨而为法子。为彼有情而为父母。以大福德光明照曜过百千日庄严其身。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此诸菩萨摩诃萨。云何远离云何亲近。复以何人而为伴侣。先作何事应云何祝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云何摄持谁之势力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佛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导引五趣众生。置於无上正等菩提。远离外道邪法及恶知识。应当亲近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具足。行大乘者而为伴侣。应於自身听闻正法精勤诵持。应常安住如是六种波罗蜜多。精进修行降伏心意摄护六根。由此势力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云何名为六种波罗蜜多。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种波罗蜜多。何故先说檀波罗蜜。佛告慈氏我今为汝广分别说。其布施者於六度中。最易修习是故先说。譬如世间诸所作事。若易作者先当作之。是故先说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有情无有不能行布施者,若药叉若罗刹师子虎狼。及诸狱卒屠儿魁脍。此等众生於有情中极为暴恶。尚能离慳而行布施。云何布施。所谓养育男女慈念乳哺。然此众生虽不能知福利之事。以怜爱故令得色力寿命安乐。离饥渴苦亦名布施。以是义故於六波罗蜜多。先说檀波罗蜜。又如一切贫穷有情。饥寒裸露身心不安。何能造作种种事业。若与衣食令得安乐。然後能修种种事业。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见诸有情贫穷所逼。不能发起无上信心。修行大乘种种事业。先施一切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令心安乐。然後令发无上正等觉心。修行大乘种种事业。以是义故六度彼岸布施为门。四摄之行而为其首,犹如大地一切万物依之生长。以是义故先说布施波罗蜜多。如上所说药叉等类。不知福田及非福田。由爱念故施於乳哺。当作人身富有资财所须无乏。以此习故所生之处。常离慳贪给施一切能除有情贫穷困苦。所以者何诸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先行布施波罗蜜多。有来乞者皆施与之。不得颦蹙亦不邪视忿恚怀恨而行布施。随其所有而施与之。不得迟疑而生慳吝。於所爱物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国城妻子。奴婢僮仆象马七珍。不生慳吝随乞与之。乃而一念不生追悔。若生疑惑当知是魔。何以故魔王波旬。化为财宝令使慳吝。以此方便惑乱我心。於大菩提而为障碍。以是义故不应慳吝。如是思惟一切珍财。爱恋之心皆应舍离。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所爱财宝。皆应布施不生吝惜。菩萨摩诃萨。为转轮王。所有七宝千子围绕不知云何。譬如微细草木。处於谿涧遇天暴雨。大水汎涨漂尽无遗。其转轮王五欲自恣。雄猛自在千子随身。涤菩提心皆悉漂荆云何修习布施行耶。以是因缘难为舍离。

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生之处。常得富贵财宝丰足法应如是,若为转轮圣王。应作如是二种思惟。一者思惟过去诸佛难行之行。及佛菩萨所有教法。此转轮王五欲胜乐。皆从妄计分别而生犹如幻梦。转轮圣王於五欲境。不起分别不生计著。何能障碍菩提之心。二者思惟一切有情。我已引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乐之地亦如过去克伽沙等诸佛如来难舍能舍。我亦誓当作如是舍。为欲涤除慳吝之垢。发如是心愿从今身乃至成佛。誓以此身舍与法界。一切众生所修福业。若多若少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以是观之我昔已舍。一切身命如妙高山。观我此身犹如芥子。身命尚舍何况珍财。若诸菩萨多积珍财不行布施,犹如白象於克伽河净澡浴已,以鼻噏取粪秽尘土遍身坌之。我以福德净水。澡浴其身端严清洁。不应慳吝爱惜财宝坌污其身。慈氏当知菩萨应作如是思惟。若有人来乞我身皮。我即剥之不生瞋恨欢喜施与。若乞身首血肉骨髓皆悉能施。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利益安乐诸有情故。不舍生死而取涅槃。复作是念我今此身。前际不来後亦无去。父母和合不净种子而有我身处不净中生熟藏间犹如种树枝叶茂盛花果成实我身亦尔以苦为枝忧悲为叶欺诳为花痴为根本。瞋恚罗刹而居此树。又为恶业虎豹豺狼。师子等兽围绕此树。我今暂时憩此树下。何为爱惜此毒树耶。而此树身无我我所。设复有者我亦舍之。愿奉众生任彼所须终无吝惜。何以故我已舍故不求果报。不求恩德无所著故。所以者何以此毒身。有三恶法之所缠绕。云何为三。一者不净二者极苦三者无恩。若复有人。於此罗刹毒害恶兽围绕众中救拔我身。当知此人於我大恩。而於我身作大利益。我於此人常怀恩德。岂更於此而惜身耶。又此大地所有园林草木药等。根芽枝叶花果成实。而堪服食及带持者,若以利斧斩此草木枝叶花果分析与人。而能利益无量众生。而此大地不念众生。食我身分枝叶花果而得除玻彼无情物尚不分别。而能利益一切有情而况我身不能於他。而兴利益行於布施。反於乞者起我慢心轻骂陵蔑。复於自身内外观察。先观内身眼是我耶是我所耶若非我者云何吝惜。耳鼻舌身亦复如是,周遍观察无我我所。次观外身色是我耶是我所耶。声香味触亦复如是,於此内外周遍观察皆无有我。既无有我云何慳惜而不施耶。应当决定如是思惟。愿将此身速奉一切。何以故此身无常迁变不定刹那生灭无所有故。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他逼舍身命财,制不自由无利益。如是知已谛思惟,开心自施为最胜。迷人若悟梦幻法,内外皆舍无所著。如是布施等虚空,无我无受为最胜。

复次慈氏若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修空法。以观空故心得自在。於克迦沙佛所。得受记别心不退转。而行布施无有劬劳。檀施为刀破慳吝贼。慳吝贼者众苦根本。菩萨於此不生爱著。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虽有烦恼。皆是方便利物而生然彼烦恼不为过失。以诸菩萨随愿生。

故。身口意业住无功用得清净故。善调五根无放逸故。能多利乐一切众生。能知胜义及世俗谛。以正定水洗涤慳垢。除此垢已於施自在。说大乘法威光照曜。如日流辉破诸黑闇。说法声光除心昏冥。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先明法施。

佛告慈氏菩萨摩诃萨。此法施者有三种事胜於财施。云何为三。一财施者而有竭荆法施增长则无有荆以是校量胜於财施二。受财施者现在利益。受法施者现在未来俱有利益。於无量世恒相随逐无人侵夺。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不相舍离。三财施者能施获益受者无益。若法施者自他俱益。由闻法故发心速趣无上菩提。由此三义法施之者胜於财施。由行法施名称远闻。一切人天尊重恭敬。以此因缘先说法施。若菩萨摩诃萨修习布施波罗蜜多。为三种事与诸功德而为其本。一者能利自他。若不利他自受世乐非菩萨行。二者於大乘中无有退转。三者随修少分乃为无量功德之本。何以故由清净心无分别故。譬如日出照於世间情与非情皆蒙利益。是日不言我能照触。亦不分别情与非情。以是菩萨所作功德。乃至布施一花一果。皆为利益一切众生。以此功德成无上果。悲化十方示导一切。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以施为宝作庄严具。乃至成佛相好庄严。云何少施功德多耶。以方便力少分布施回向发愿。与一切众生同证无上正等菩提。以是功德无量无边,犹如少雲渐遍世界。

复次慈氏施有三种。一者少施二者大施三者第一义施。言小施者谓以种种饮食衣服诸庄严具。财宝象马库藏仓廪。城邑聚落园林屋宅。及转轮王所有乐具。而行布施是名小施。二大施者轮王所爱。后妃眷属及与己身。以施乞者是名大施。三第一义施者能以身命而行布施。以无所得心相应故名为第一义施。菩萨摩诃萨以是三种而行布施。是故名为檀波罗蜜。

复次慈氏以食施者,当施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施命。若人无食难以济命。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颜色和悦。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气力。四者施乐。以此食故身心安乐。五者施辩。若饥饿者身心怯弱。言说謇讷不能辩了。饮食克足身心勇锐。得大辩才智慧无碍。菩萨摩诃萨施饭食时。应作如是回向发愿。我施食时施此五事。若施命者愿与一切众生。得佛寿命长远无量。一劫二劫随愿而祝二施色者愿与一切众生。得佛色身如紫金色。照曜世间过百千日。三施力者愿与一切众生。得佛十力一一节中。皆有八万四千六百六十三种那罗延力。四施乐者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无比涅槃安乐。五施辩者愿与一切众生。得佛世尊四无碍辩。若施味时。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无上甘露法味具足充满。安置无比清净涅槃。若施浆时。愿与一切众生。除其渴爱。若施美饮砂糖石蜜甘蔗蒲萄种种香饮。得如来口中四牙。所有饮食及诸毒药。至此牙时变成甘露。若施医药。愿与一切众生。得六度药疗生死玻悉得痊除获涅槃乐。若施衣服。愿与一切众生。得惭愧服以覆其身。离诸陋形端严殊胜。获金色身最胜无比。若施涂香种种末香。愿与一切众生。戒香涂身悉除烦恼臭秽习气。若施象马车乘辇舆船筏。愿与一切众生。皆得如来随心三昧。游止自在无所障碍。施桥梁时。愿与一切众生。得六度桥越生死河至涅槃岸。若施婴珞。愿与一切众生。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婴珞庄严。若於旷野沙碛之处。往来渴乏为日所曝。施以井池饮水沐裕愿与一切众生离於流转生死旷野。三毒炎火渴爱之苦。复愿我身为法泉池。一切智水充满其中。随彼众生饮水沐裕竭生死源得真解脱。施义堂屋令诸众生。离风雨怨贼恶兽怖惧身得安乐。愿与一切众生。悉得入於涅槃堂屋。离烦恼贼地狱寒热。生死风雨永无怖畏。若施毡褥细软敷具。愿与众生坐菩提座。自然觉悟得真平等。若施种种上妙衣服。愿与一切众生。得三乘法衣普覆一切苦恼众生。若施三宝师僧父母种种灯烛。愿与一切众生。得一切智眼。若施音乐。愿与一切众生得真天耳十方世界所有音声皆悉闻知。若於迥远无佛法处。建立僧坊及招提舍。置诸资具饮食汤药。愿与一切众生。置涅槃城安乐之处。永离流转生死之苦。若施汤药。愿与一切众生。施以法药除烦恼玻若施仆使。愿於一切众生。悉如阿难奉侍如来。若救囚系令得解脱。愿与众生。远离一切烦恼囚系。得真解脱住法王位。若施金银及无价宝。愿与一切众生。得百福相庄严其身。若施宝冠庄严之具。婴珞环钏耳珰珠鬘种种校饰。愿与一切众生。获八十种好庄严法身。若施阿兰若修道之处。愿与一切众生。得四圣种依止之所。若施伏藏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无上功德法财。若施七宝及转轮王位自在安乐。愿与一切众生。得大力用以妙法手。拔济众生出十恶业。以十善水洗令清净。以净戒香用涂其身。除断一切恶名臭气。以惭愧衣服而为覆盖。以佛功德而为婴珞。以忍辱为花鬘庄严其身。以静虑为床座安处不动。以菩提冠置於顶上。处法王位而受灌顶。慈氏当知如是施者,此即名为菩萨行於小施。

复次言大施者,菩萨摩诃萨於所爱敬贞顺妻妾。及以端正孝友男女。爱无双者以用布施。若我不舍此妻子者,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法父母。及能怜爱一切众生。悲愍救护如己爱子。能令离於生老病死。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一切宠爱珍惜之者悉皆布施。乃至成佛无上菩提。慈氏当知如是施者,名为菩萨行於大施。

复次第一义施者,菩萨摩诃萨以清净心。於自身手足皮肉骨髓。头目耳鼻乃至身命。以用布施心无吝惜。以此功德愿与一切众生。於当来世得佛金刚不坏之身。若施手足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於生死流转漂溺瀑河。无救护者,授正法手拔济令出置安乐地。若施耳鼻舌时。愿与一切众生於当来世。悉得诸佛清净五根。以是妙法庄严众生。若以血肉施诸众生。如是施时愿与一切众生。当得此身犹如大地。与诸有情作依止处。亦如大水能除垢秽。润泽枯涸百卉滋长。又如大火能除闇冥成就一切。复如大风能鼓一切。开发生长使得敷荣。若施眼时。愿与一切众生而得佛眼。若施头首及施宝冠。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无上七觉宝冠。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所有世间妙好之物。不生贪著常能惠施一切有情。所以者何以大悲心。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愿与一切众生永息贫穷。於所求愿悉令满足。而於生死旷野之中。备七圣财得佛智宝。

复次慈氏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无诸过患。谓自手营作而行布施。非嫉妒他非畏恶名。非求恩德而行布施。为济贫乏惸独困苦而行布施。是名为施。若为名闻而作师长行於布施。如商贾人非真施也起大悲心不择怨亲财物多少。而行布施名真施也。

复次慈氏有二种田云何为二。一者悲田谓诸孤露贫穷困苦。二者敬田谓佛法僧父母师长。於悲田所不应轻贱言无福田。於敬田所不应求报。以大悲心无所分别。等施一切名真施也。又布施者勿起希求。而於财物不能舍离。或被官逼夺而行布施。或畏损失而行布施。於三宝所不得轻慢。应生尊重不自称说而行布施。若以重宝无所爱著。不生我慢亦不贡高。而行布施名真布施。若於敬田不生恭敬。将所厌物而施与之不名为施。或为家贫无妙好物。而有粗鄙耻不施之。以是因缘都不行施。善男子夫行施者,不应分别。随其所有来即与之。是即名为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不应自恃持戒多闻禅定智慧而行布施。亦不轻慢他人。贪恚愚痴寡闻破戒。而行布施非净施也。菩萨摩诃萨所行布施。无不活畏无恶趣畏。随其多少而施与之。以广大心皆得无尽无量功德。是即名为檀波罗蜜。若为布施互相嫉妒令家眷属斗诤不和不名布施。若为布施讥毁乞人。汝今丁壮诸根具足。何不自作营理生业而求乞耶。如是施者不名布施。或施已追悔而作是言:我为愚痴枉费财物。如是施者不名为施。或希他赞叹或怖恶名。如是施者不名布施。或为恶愿而行布施不名布施。或择日而施。谓白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黑月三日八日九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如是日施馀日不施不名为施。或择时施。晨朝布施午时不施。日暮馀时亦复如是,如此施者不名布施。或择人施。施与贫者不施富者,或贫富俱施不施病者,或与病者不施馀类。或施此人不施彼人。如是施者不名布施。或选知识。颜貌端正而与好物。馀施恶物不名为施。或见乞者俳优鼓乐善戏谈笑。而施与之馀者不施。如是施者不名布施。夫布施者不求异报。轮王护世释梵诸天。刹帝利家及婆罗门长者居士。如是家生而为已身。自求解脱而行布施。亦不厌退生疲倦心。言我已施不应更施。如是等施但名布施。不得名为檀波罗蜜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不为如上非法布施。以正解脱回向发愿无上菩提。是真布施檀波罗蜜究竟清净。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若能如是离诸过失行无相施。所得功德无量无边。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心。若施一华若施一果乃至施水一滴。而於此经受持读诵。乃至一偈一句。令他听闻经一刹那。所得功德无量无边。若复有人从无量阿僧祇劫所行布施。以金银七宝及馀种种上妙珍财。以用布施求转轮王释梵护世或求阿罗汉果独觉菩提及馀作业。於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受持净戒所有功德。比前菩萨摩诃萨。无住相施所得功德。百分千分万分亿分俱胝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不及其一。而此菩萨愿力所施。一滴之水投於大海。海水有尽滴水无荆何以故众生无尽故菩萨愿力亦无有荆虚空法界亦复如是,

复次菩萨摩诃萨。如是渐次勤行精进。得大神通昇妙高山。或至大海获无价宝。还瞻部洲雨种种宝给施有情。或雨饮食衣服卧具救病医药。除断有情饥渴疾病贫穷困苦。以此功德愿施有情。尽未来际常无休息。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若但自利而行布施。如空片雲风吹即散。岂能利益一切众生。

复次菩萨摩诃萨。如是布施同真际等法界。火不能烧水不能漂风不能吹。金刚坚宝不能碎坏。是故菩萨布施愿力。能令众生得大利益究竟安乐。亦令一切有情同此行愿。乃至无上正等菩提。誓不退转常行是行。乃至涅槃利益有情令得解脱。

复次慈氏如来在世一切有情。而以种种上妙衣服房舍卧具。饮食汤药酥灯油灯。瞻卜油灯种种花香。以奉供养尊重恭敬歌?贝赞叹。於佛灭後取佛舍利。起窣堵波亦作如上。种种供养尊重赞叹。如是二事功德果报等无差别。由此义利令诸有情。发殷重心虔诚爱乐。以敬慕故发菩提心听闻正法如说修行。便能趣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及诸菩萨。成就十地圆满六度。乃至佛果无上正等菩提。即此有情复能劝喻。诸有情等同修胜行。乃至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乃至施水一滴所有利益。同真际等法界无有穷荆若行施时。不能普为一切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设以宝聚如妙高山。而用布施利益甚少,犹如芥子易可穷荆亦如片雲风飘即灭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修习大乘布施行时,犹如伏藏随自身行。如如意树随有情意能满彼愿。菩萨摩诃萨应当更发二种胜心。一者所有资财库藏诸物知自性空,犹如阳焰梦想幻化。二者於诸有情起大悲心。若见贫穷起怜愍心。发是心已应正了知。於是财宝不应慳吝。手自行施愿与一切有情。同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之财真我所有。设畜财物终不为已,皆为饶益一切众生。悉皆成就檀波罗蜜。若我积聚种种财物不能自施。如是之物非是我有。用不自在同於裸形。如守藏人自无其分。无常贼来风刀解体。所爱财物妻妾持去别奉他人。彼人得已倍复慳惜。乃至命终亦复如是,展转慳吝终不能舍。如是等人暂时守护以是当知如是资财定非我物。王贼水火及与恶子悉皆有分。常惧侵夺思寄亲知。寝息不安恒忧散失。由慳不施招此忧危。

复次慈氏行此施已,水火怨贼不能侵夺。寝息安隐心无忧虑。若自手施回向发愿。彼诸有情方霑其分乃至佛果恒相随逐。心常安隐离诸忧怖。若慳吝者常怀忧恼。现在世中诸苦根本。於未来世当知亦然。

复次慈氏慳吝不施所畜财物。如把草炬逆风而行。草尽烧手当受痛苦。若速弃者则无诸苦。如是知已当观此财,犹如火炬亦如幻焰。应速舍之求真实果。若慳贪有情互相赞叹。汝有黠慧守护珍财。莫如愚人妄行惠施。如是之人谤无因果当堕地狱饿鬼畜生。设得为人常多贫贱。

复次能行施者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之所称赞。所出言词人皆信受。慳吝之人不能惠施常怀忧恼。谓施无福当堕三涂。

复次能施之人一切敬爱。慳贪之辈众所憎嫌。能布施者如僧伽蓝。一切人天悉皆归向。慳贪之人如陷冢墓。一切贤圣皆悉远之。亦如涸池众鸟不集。如是二人处大众中。若赞於施闻之怡畅。若诃慳吝赧而鬼之。

复次行布施者,诸天贤圣乐与同处。慳不施者饿鬼畜生自然会集复次行无相施住第一义得人法空。能利自他究竟圆满。

复次慈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自称菩萨修行大乘。应当决定正念思惟。布施功德无量无边。慳吝过失亦复无量。如是知已决定断除无有障碍。见乞者来颜色和悦言无讥毁。若闻乞声欢喜愍念。譬如孝子违离父母五十馀年。忽闻还家不胜喜跃闻。乞者声亦复如是,迎至家中瞻睹如佛。发如是心此善知识今受我施。除我慳贪恶趣过失。无量利益庄严我身。无上菩提莹饰我体。如是乞士著弊垢衣。和颜软语愍我而来是我良友。所以者何。除我身中慳贪过恶。此之乞者是我郎主。我即奴仆应受教命。发是心已从座而起。手自捧持所施之物。右膝著地欢喜奉施。愿与一切众生利益安乐。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复於乞者起利益心。如是之人即是能行。天如意树若无是者,如何得度生死旷野。不乏资粮达於人天涅槃彼岸。以是当知人天安乐无上解脱。皆因乞者而得成就。

复次慈氏若时乞者至菩萨所起大希望。菩萨是时家贫无物。应当软语慰谕彼人。无令瞋恨不生疑惑令悉有无。以是因缘欢喜而去。

复次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应当慈悲宽其心意。所有乞者任彼往来。随其所须皆不遮吝。

复次慈氏一切财物。无常败坏众苦之本。如身疮疣鸟持败肉。其慳吝者不自食用。功德不修复不与人。坚守财宝亦复如是,当知此人非行施者不名菩萨。於大乘法不发胜心。亦不能成不退转位。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大乘海中不容慳者,菩萨所以修大乘行。为欲远离一切罪垢具修功德。於佛法中不生疑虑。於诸有情及诸财宝一切时中心无分别。常行惠施利乐群生。以如是行圆满布施波罗蜜多。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则名为第三胜义檀波罗蜜多。

猜你喜欢
  祖庭嫡传指南目录·徐昌治
  大乘宝要义论 第六卷·佚名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之二·佚名
  御制天圣广灯录序·李遵勖
  庄严法本品第四·佚名
  卷第十八·永觉元贤
  诸菩萨学成品第四·佚名
  卷第二十三(声闻无学学尼僧部第十二)·宝唱
  叙观心觉梦钞·太虚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九卷·蕴闻
  卷四·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玄奘
  卷第三十五·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九卷·湛然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榖城山馆集卷十六·于慎行

    (明)于慎行 撰○七言律诗纪赐四十首【有序】皇上登极以来日御讲幄谈经论艺五六儒臣趋陪近弻晨朝三接宠赉便蕃歳无虚月即勲贵大臣有不与焉臣慎行自丙子秋叨侍日讲至已丑七月进掌春卿始解计横经御案前后十有四年特恩赐予

  • 《四库》本原书提要·曾极

    《金陵百咏》一巻,宋曾极撰。极,字景建,临川布衣,晚以《江湖集》事得罪,谪道州卒。所著有《舂陵小雅》,今已不传。此乃其咏建康古迹之作,皆七言绝句,凡一百首。词旨悲壮,有磊落不覊之气。尝录寄罗椅,椅谢以书云:不知景建是何肺腑

  • 卷三百八十一·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八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十五 李贤 和陶诗停云四章 瞻彼停云载风载雨有怀伊人道远且阻慨彼莫邪灯前独抚寄兴寥寥黯然凝伫 停云旣浓零雨其蒙怀我良人阻海与江明月何来照我轩窗

  • 戎昱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荆南(治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漫游荆南、湘、黔间,又曾客居陇西、剑南。大历初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时谪为辰州刺史。后任虔州刺史。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和忧念时事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

  • 卷之九百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首卷一·佚名

    雍正序粤稽古载籍以来、圣帝明王、德隆业茂、莫不扬休纪美、照耀简编。若夫上天纯佑下民、聚扶舆积厚之气、笃生至圣。备道德之崇广。集皇王之大成。经纶宇宙。彪炳帝纪。巍巍乎、荡荡乎、自羲轩至今、未有如我皇考

  • 卷十·叶盛

    ●水东日记卷十崔清献与吴彦书帖黄山谷发愿文描朱乘轿事原苏人文学之选昆山塘浦水利占命决王石位寿塑工传名范裴崔周诗词纳还使北进冬衣疏范公欧公手书碑铭不着撰书人名苏秉衡论诗乖觉乖角柏子庭

  • 象台首末卷二·胡知柔

    (宋)胡知柔 编○告词(焚黄祀文附)中书舎人洪咨夔朕访落伊始首下诏求谠直葢与谏皷谤木同意以直言求人而以直言罪之岂朕心哉尔风裁峭洁志槩激壮由廷尉评上书公交车言人之所难言方嘉贯日之忠已堕偃月之计问涂胥口访事泷头曽

  • 孙晟传·欧阳修

    孙晟初名凤,又名忌,密州人。好学,有文才,尤其长于诗歌。年少时去做道士,居庐山简寂宫。常画唐诗人贾岛像挂在屋壁上,早晚观看,简寂宫道士厌恶孙晟,以为他是妖怪,用棍杖驱逐他出去。于是他穿儒服北游赵、魏,到镇州谒见唐庄宗,庄宗

  • 敬俨传·宋濂

    敬俨字威卿,祖籍河东,后迁居易水。俨自幼不贪玩,好读书,会写文章,御史中丞郭良弼推荐他为殿中知班。广平王月吕禄那演连续两次召他为太傅、太师两府的官员。调任高邮县知县,还未去就任就被选入中书省任职。在此期间,海运万户

  • 尹昌隆传·张廷玉

    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洪武年间,进士及第。被授予修撰,后改任监察御史。惠帝刚即位时,出来视朝较晚,昌隆上疏劝谏道:“高皇帝鸡鸣而起,黎明即上朝,太阳没出已经接见百官了,所以能够百务振兴,天下平安。陛下继承大业,应该继承祖宗

  • 卷十一·黄佐

    钦定四库全书翰林记卷十一      明 黄佐 撰知制诰翰林职代王言唐以应行文字待诏北门与中书舍人分掌制勅谓之两制宋始有知制诰之名然後初入院者旋即得迁其任尚轻其後试博学宏辞中科者始获任用然属之中书国朝两

  • 卷八·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一(正传十五人附见三人)○唐蕲州东山弘忍传释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浔阳,一云黄梅人也。王父暨考,皆干名不利,贲于丘园。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终夕若昼。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举家欣骇。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

  • 觀所緣論釋·欧阳竟无

      護法菩薩造   [一]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若言能令毒智人 爲令其慧極明了 及爲消除於罪惡 稽首敬已觀其義。   論曰.   諸許眼等識者.   於所棄事及所收事或捨或取.是觀察果故.所捨事體及顛倒因是

  • 央掘魔罗经卷第二·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放大光明照舍卫国。一心合掌顶礼佛足。供养如来及央掘魔罗已。而说偈言。奇哉我今见大战如二雄猛师子斗奇哉调御天人师如来善调央掘魔譬如毒蛇见咒师吹气放毒不怖畏师即

  • 对山医话·毛祥麟

    医话著作。四卷。补篇一卷。清·毛祥麟撰于1903年。书中记述了医药典故、医林逸事、民间疗法、医理、药物心得体会等。对诊治中因循执方等弊病予以批评。书中尚有炼丹等内容。现有1905年铅印本、《三三医书》本和《中

  • 少年漂泊者·蒋光慈

    中篇小说。蒋光慈著。1926年1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小说出版后即在广大读者、尤其是在广大进步青年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自1926年至1933年,先后印行了十五版。这是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而且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书信

  • 春秋三传谳·叶梦得

    二十二卷。宋叶梦得撰。知唐啖助、赵匡及宋孙复一反汉晋以来尊经重传之传统,提倡弃传求经,直于经寻求《春秋》大义,此风影响了整个宋代经学。叶氏亦受其影响,故此书摘抉三传是非,主于信经不信传,于《公羊》、《穀梁》多所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