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礼器图式卷十八

武备六

皇帝大阅黄幄 谨按

本朝定制

皇帝大阅黄幄黄布为之白里纵一丈九尺二寸横二丈六尺中施横梁为脊濶九尺五寸梁两端承以柱高一丈二尺六寸门濶七尺檐四出高八尺四寸周承以柱十二脊左右及檐四隅皆加防吻木质涂金檐周重幨如幄色各深九寸柱所承处皆缀青布云文柱皆涂黄油鉆鐡鋄银端施环穿朱绳斜系鐡橜幄内借高丽蓆加白氊中设

御座金丝缎屏座高一尺五寸纵五尺横七尺六寸垂黄绸幨借红氊青缎縁坐具貂及妆缎惟其时凯旋

躬劳

赐宴亦设之

皇帝驻跸大营 谨按

本朝定制

皇帝驻跸大营内方外圆度地纵二十丈六尺横十七丈四尺建黄幔城外加网城索绹为之黄色贯之以网高六尺濶八尺凡百六十有六距幔城东西南各十八丈北十五丈设连帐百七十有五为内城启旌门三东镶黄纛西正黄纛南正白纛各二周建镶黄金龙旗四十有一各以三旗防军参领二人防军校防军二十人门焉宿卫帐九司以三旗防军参领一人防军校防军十人外设连帐二百五十有四为外城启旌门四东镶白纛西镶红纛南正蓝镶蓝纛浃日递建之北正红纛各二周建方旗南北镶黄西北正黄东南正白西南正红各十有五各以五旗防军参领二人防军校防军二十人门焉宿卫帐四司以五旗防军参领一人

防军校防军十人外城东面设内阁六部都察院提督等衙门官帐距外城六十丈周设警跸帐四十各建防军旗一东北镶白西北镶红东南正蓝西南镶蓝司以防军参领毎旗一人防军校防军毎旗十五人度地由向导总统张具以防军参领三人防军校防军八十人重门拱卫星庐环布黄幔城正中

御幄在焉

皇帝驻跸御幄 谨按

本朝定制

皇帝驻跸御幄周建黄幔城门南向内树黄布屏中建圆幄高二丈径三丈四尺上为穹盖顶圆木如枢衔椽下覆皆髤朱羃以白氊蓝布縁上加素布雨盖縁蓝布云文以髤朱木杆四面分搘之承椽以斜木相交为墙高五尺六寸亦髤朱外围白氊蓝布縁下围朱帘高一尺八寸内围黄洋氊红花文左右分悬櫜鞬佩刀幄内借高丽蓆加白氊门前后各高四尺六寸濶二尺三寸幄正中设

御座五采刻丝屏青缎縁座高一尺六寸五分纵三尺九寸五分横五尺七寸五分垂重幨上锦下黄绸借黄氊坐具貂及妆缎惟其时庭左右各设圆幄一高九尺五寸径一丈五尺墙高四尺五寸内围白氊余制皆同座后达长幄直而深狭高七尺六寸纵一丈二尺横八尺直梁横栋檐左右垂高五尺四方启门高濶如中圆幄盖及墙皆围白氊蓝布縁内借高丽蓆加黒氊后达帐殿横列三楹高一丈一尺纵一丈三尺横三丈东西室皆启窓更后为圆幄三幔城外左右连帐茶膳储偫各庀其事

皇帝停跸顿营 谨按

本朝定制

皇帝停跸顿营度地纵横各二丈设黄幔城门南向外加网城如大营之制凡二十有九幔城中设圆幄盖高一丈墙高四尺门亦南向高三尺七寸濶二尺三寸羃盖围墙俱如

驻跸御幄之制幄内借高丽蓆加白氊正中设蓝褥高

五寸纵五尺五寸加白氊黄花文

行围看城亦如之

亲王氊帐 谨按

本朝定制亲王氊帐穹顶衔椽羃以白氊承椽以斜竹相交为墙皆髤朱外围白氊下围朱帘顶高九尺墙高四尺径一丈四尺帐外周设蓝布城郡王以下皆得用之职官扈行者亦得自备惟不许设蓝布城

职官帐房 谨按

本朝定制职官帐房蓝布为之如人字形单袷惟宜纵六尺四寸横一丈二尺上施梁为脊承以两柱各高六尺五寸羃布斜垂至地下加垂幨七寸两端皆围以布左当柱中分以便出入

兵丁帐房 谨按

本朝定制兵丁帐房白布为之如职官帐房之制

凉棚 谨按

本朝定制凉棚蓝布为之单袷惟宜纵一丈八尺横二丈七尺中施横梁为脊濶九尺两端承以柱高一丈七尺四寸盖縁青布云文檐四出高七尺五寸重幨以蓝色周承以柱十皆髤朱围布墙前启两窓搘以木四窓角垂髤朱壶卢缀蓝緌后树白布屏高七尺五寸濶一丈二尺绘五采麒麟内外武职校阅用之

皇朝礼器图式卷十八

猜你喜欢
  ●崇禎長編卷之二十·汪楫
  卷六 乾德三年(乙丑,965)·李焘
  第三十一回 漂母进食怜王孙 萧何单骑追韩信·黄士衡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三·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九·佚名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四·佚名
  第二节买卖·佚名
  史记正义论例諡法解·张守节
  卷六十四·司马迁
  拓跋瞝传·李延寿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脱脱
  卷三百四·杨士奇
  梁纪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监七年(戊子、508)·司马光
  四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白云集卷二·释英

    元 释英 撰答刘秀才送竹杖一枝苍玉瘦雅称地行仙不但挑诗卷犹堪挂酒钱看梅敲雪落引鹤啄苔穿祗恐风雷夜化龙飞上天重游净慈忆沅禅师慧日峯前阁重来百感增空存黄面老不见白头僧遗偈书犹在埋铭刻未曾有诗行已乆何必上传

  • 卷67 ·佚名

    邓深 晚春 雨催柔绿上桑枝,新霁浮云未尽归。 寂寂帘栊留燕舞,阴阴查柳护莺衣。 莫于绮席嫌筹并,已觉青春作鸟飞。 满径落花愁踏损,羊欣切勿款柴扉。 邓深 晚秋怀社中诸子 池塘水落倒枯荷,橘绿

  • 卷五百九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二曹邺曹邺字业【一作邺】之桂州人登大中进士第由天平幕府迁太常博士历祠部郎中洋州刺史诗二卷徒相逢江边野花不须采梁头野燕不用亲西施本是越溪女承恩不荐越溪人杂诫带香入鲍肆香气

  • 齐己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齐己,僧人,益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存诗十卷。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齐己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三·徐乾学

    元纪三十一【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彊圉协洽六月凡一年有奇】顺帝至正二十六年春正月癸未朔张士诚以舟师驻君山又岀兵自马防沙溯流窥江隂呉守将以闻王亲督水军及马步兵往救之比至镇江敌已营瓜洲掠西津而遁乃命康茂才等出大

  • 王文正公笔录(标点版)·王曾

    范鲁公质早辅周室,及太祖受禅,不改其任。两朝翊戴,嘉谋伟量,时称明相。自云:“执政之地,生杀舒惨所系,苟不早夜兢畏,悉心精虑,败事覆饣束,忧患毕至。道有枉直,时有夷险,居其位者,今古为难。”尝谓同列曰:“人能鼻吸

  • 卷六十一·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六十一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张骞汉中人也【师古曰陈夀益部耆旧传云骞汉中成固人也○宋祁曰也字疑可删】建元

  • 徐陵传·姚思廉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祖父徐超之,为齐郁林太守,梁员外散骑常侍。父徐扌离,梁戎昭将军、太子左卫率,死后追任为侍中、太子詹事,谥号贞子。母亲臧氏,曾经梦见五色云变化为凤,栖息于左肩之上,然后生了徐陵。当时有位宝志上人,人称

  • 穆崇传·李延寿

    穆崇是代地人,他的祖先世代效忠于神元、桓、穆帝。穆崇年青时专门喜欢偷盗。道武帝住在独孤部时,穆崇经常来往供给物品,当时没有人比得过他。后来刘显叛逆,平文皇帝的外孙梁眷知道了,便秘密地派穆崇去报告道武帝。梁眷对穆

  • 卷二十九·严粲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二十九 宋 严粲 撰 荡之什   大雅 荡【唐之上浊】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苏氏曰荡之所以为荡由诗有荡荡上帝也诗序以为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则非诗之意也

  •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全文·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归命礼法身,住於诸有情。彼由不遍知,轮回於三有。其性即生死,净时亦复然。清净是涅槃,亦即是法身。譬如乳相杂,醍醐不可得

  • 普陀洛迦新志卷七·王亨彦

    古会稽陶镛鉴定 古翁山王亨彦辑 营建门第七(内分亭祠坊塔路桥五子目。凡屋宇,除寺庵茅篷外,如学校医院等,俱包在亭祠之内。) 弥陀净域,成就庄严。慈氏宫中,侈陈楼阁。况在尘寰之境,可无构造之工。斯山塔现多宝,妙证法华。街辟

  • 南普陀寺林园记·太虚

    南普陀寺旧管之附近山地,本甚辽阔。而比年以来,厦门市场之发达,一日千里。先是自来水公司设水池于寺右鼓山之下,已侵用本寺山地若干;至漳厦警备司令部堤工处路政办事处成立以来,开山辟路,数年间顿令厦门全岛改观。本寺之附近

  •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佚名

    敬顺於佛,意无差别,吾愍汝等。令离罪咎,佛於世间,普施以善。以平等慈,犹如赤子,其有慢意。侍是师者,其人受愆,如违慈父。於是五人,同声对曰,修甚苦勤。无所克致,意退从安,放恣其情。何由致道,愿示其意,犹如有人。撽压沙水,唐劳其力,终

  •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一·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于如来神通境界大宝庄严最胜道场大菩萨宫中。而彼道场皆是如来威神建立。积集广大胜福庄严。圆满广大福智妙行。现转一切佛法胜报

  • 万古青春·杨朔

    杨朔著。作于1954年春,收于《杨朔散文选》。1950年10月,作者随中国铁路工人组成的一支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写下了许多优秀战地通讯和散文。本篇记叙的是黄继光式的一级英雄李家发的英雄事迹。李家发

  •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秦简夫

    简名《东堂老》、《破家子弟》。杂剧剧本。元秦简夫作。四折一楔 子,末本。剧写东平人赵国器、李实同在扬州经 商。赵因儿子扬州奴不肖,预料他日必然败落, 便立下文书,托李代为经管钱财。扬州奴受人 引诱,每日花天酒地,最后

  • 诗经注译·佚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