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四 语录上

卷三十四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千古圣贤只是去人病,如何增损得道。

道理只是眼前道理,虽见到圣贤田地,亦只是眼前道理。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天理人欲之言,亦不是至论。若天是理,人是欲,则天人不同矣。此其原盖出于老氏。《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之,而后好恶形焉。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天理人欲之言盖出于此。

《乐记》之言亦根于老氏,且如专言静是天性,则动独不是天性耶?

《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

《庄子》云:「眇乎小哉,以属诸人;敖乎大哉,独游于天。」又曰:「天道之于人道也相远矣。」是分明裂天人而为二也。

古人皆是明实理,做实事。

近来论学者言:「扩而充之,须于四端上逐一充。」焉有此理!

夫子问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子贡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此又是白着了夫子气力,故夫子复语之曰:「弗如也。」时有吴姓者在坐,遽曰:「为是尚嫌少在。」先生因语坐间有志者曰:「此说与天下士人语,未必能通晓。而吴君通敏如此。虽诸君有志,然于此不能及也。......盖子贡反为聪明所累,卒不能知德也。

颜子......问仁之时,夫子语之犹下克己二字,曰「克己复礼为仁」。又发露其旨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既又复告之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吾尝谓,此三节乃三鞭也。

学有本末,颜子闻夫子三转语,其纲既明,然后请问其目。夫子对以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颜子于此洞然无疑,故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本末之序盖如此。今世论学者,本末先后一时颠倒错乱,曾不知详细处未可遽责于人。如非礼勿视听言动,颜子已知道,夫子乃语之如此。今先以此责人,正是躐等。视听

言动勿非礼,不可于这上面看颜子,须看「请事斯语」,直是承当得过。

自古圣贤发明此理,不必尽同。如箕子所言,有皋陶之所未言;夫子所言,有文王周公之所未言;孟子所言,有吾夫子之所未言。理之无穷如此。

涓涓之流,积成江河。泉源方动,虽只有涓涓之微,去江河尚远,却有成江河之理。......然学者不能自信,见夫标末之盛者便自荒忙,舍其涓涓而趋之,却自坏了。曾不知我之涓涓虽微却是真,彼之标末虽多却是伪。

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

或问:「先生之学当自何处入?」曰:「不过切己自反,改过迁善。」

诸处方哓哓然谈学问时,吾在此多与后生说人品。

吾之学与诸处异者,只是在我全无杜撰,虽千言万语,只是觉得他底在我不曾添一些。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吾闻之曰:「诚然。」

在人情、物理、事势上做工夫。......若知物价之低昂,与夫辨物之美恶真伪,则吾不可不谓之能,然吾之所谓做工夫,非此之谓也。

此理所在,安有门户可立?

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故人之听之者易。非若法令者之为也。

今之论学者只务添人底,自家只是减他底。此所以不同。

夫子只言「我学不厌」,若子贡言「多学而识之」,便是蔽说。

秦不曾坏了道脉,至汉而大坏。盖秦之失甚明,至汉则迹似情非,故正理愈坏。

大概人之通病在居茅茨则慕栋宇,衣敝衣则慕华好,食粗粝则慕甘肥。此乃是世人之通病。

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

若铢称寸量,校其一二节目而违其大纲,则小人或得为欺,君子反被猜疑,邪正贤否,未免倒置也矣。

曹立之有书与先生曰:「愿先生且将孝悌忠信诲人。」先生云:「立之之谬如此。孝悌忠信如何说且将?」

有士人上诗云:「手抉浮翳开东明。」先生颇取其语。因云:「吾与学者言,真所谓取日虞渊,洗光咸池。」

严松松年所录                

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遂自耽搁。

人性本善,其有不善者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心之固有。遁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也。

自欺是欺其心,慎独即不自欺。

晦翁之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

邵武丘元德听话累日,......先生云:「元寿甚佳,但恐其不大耳。‘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但恐不能为尧舜之大也。」元寿连日听教,方自庆快,且云「天下之乐无以加于此」。至是而忽局蹴变色而答曰:「荷先生教爱之笃,但某自度无此力量,诚不敢僭易。」先生云:「无寿道无此力量,错说了。无寿平日之力量,乃尧舜之力量,无寿自不知耳。」

告子不动心,是操持坚执做;孟子不动心,是明道之力。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孟子就四端上指示人,岂是人心只有此四端而已?又就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端示人,又得此心昭然,但能充此心足矣。

胡季随从学晦翁,晦翁使读《孟子》。他日问季随如何解「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一句。季随以所见解,晦翁以为非,且谓季随读书卤莽不思。后季随思之既苦,因以致疾。晦翁乃言之曰:「‘然'读如‘雍之言然'之然,对上同听、同美、同嗜说。」先生因笑曰:「只是如此,何不早说于他?」「象山固亦以「金针」与人。然当与则与,如:「然」读如「雍之言然」之然一类;不当与则不与,如:仁义道德、本心良知,其乃人所固有,须是自家理会,他人何能与之?」

后世贤者处心处事,亦非尽无礼义,特其心先主乎利害,而以礼义行之耳。后世所以大异于古人者,正在于此。

吴君玉自负明敏,至槐堂处五日,每举书句为问。随其所问,释其所疑,然后从其所晓,敷广其说,每每如此。其人再三叹云:「天下皆说先生是禅学,独某见得先生是圣学。」然退省其私,又却都无事了。此人明敏,只是不得久与之切磋。「象山讲学亦与人释疑,并非一切皆「藏了不说」,然他是「从其所晓」处说,并不是泛然说,让人云里雾里。而且象山还要求从学者把讲说所得贯彻到日用常行中去,不能讲说归讲说,讲说完后「却都无事了」。」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是为不识艮背行庭之旨。

学者问:「荆门之政何先?」对曰:「必也正人心乎?」

后世人主不知学,人欲横流,安知天位非人君可得而私!

圣人之道有用,无用便非圣人之道。

圣贤道个「自」字,煞好。

吾家合族而食,每轮差子弟掌库三年。某适当其责,所学大进。这方是「执事敬」。

徐仲诚请教,使思《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一章。仲诚处槐堂一月,一日问之云:「仲诚思得《孟子》如何?」仲诚答曰:「如镜中观花。」答云:「见得仲诚也是如此。」顾左右曰:「仲诚真善自述。」因说与云:「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诚身上。」......少间,仲诚因问《中庸》以何为要语。答曰:「我与汝说内,汝只管说外。」良久曰:「句句是要语。」

梭山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是要语。」答曰:「未知学,博学个什么?审问个什么?明辨个什么?笃行个什么?」

有学者终日听话,忽请问曰:「如何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答曰:「吾友是泛然问,老夫却不是泛然答。」

人莫不有夸示己能之心,......人莫不能好进之心,......人皆恶人言己之短,

临川一学者初见,问曰:「每日如何观书?」学者曰:「守规矩。」欢然问曰:「如何守规矩?」学者曰:「《伊川易传》、《胡氏春秋》、《上蔡论语》、《范氏唐鉴》。」忽呵之曰:「陋说!」良久复问:「何者为规?」又顷问曰:「何者为矩?」学者但唯唯。次日复来,方对学者诵「干知太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一章,毕乃言曰:「......圣人赞《易》,却只是个‘简易'字道了。」遍目学者曰:「又却不是道难知也。」又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顾学者曰:「这方唤着规矩,公昨日来道甚规矩?」

或问:「......既有立矣,缘何到四十尚有惑在?」曰:「志于学矣,不为富贵贫贱患难动心,不为异端邪说摇夺,是下工夫,至三十然后能立。既立矣,然天下学术之异同,人心趋向之差别,其声讹相似,似是而非之处,到这里多少疑在!是又下工夫十年,然后能不惑矣。又下工夫十年,方浑然一片,故曰‘五十而知天命'。」

 

猜你喜欢
  庄公卷六(起元年,尽七年)·何休
  隐公卷二(起二年,尽四年)·何休
  第三章 4·辜鸿铭
  卷一百二十九·卫湜
  卷四·姚际恒
  卷十一·江永
  四称第三十三·管仲
  卷四十五·王与之
  卷八十一·顺治
  (九)·钱穆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六·智旭
  致欧阳竟无居士书·太虚
  评朱谦之君的虚无主义·太虚
  大轮金刚修行悉地成就及供养法·佚名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诗余·林逋

    相思令 惜别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点绛唇 题草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

  •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齣·汤显祖

    第三十一齣 吹台避暑【西地锦】〔刘上〕西地凉州无暑。有中天冰雪楼居。一时胜事夸河朔。看他小飮如无。〔一落索〕画戟垂杨吹幕府。台馆新成。燕雀窥簷语。珠帘暮。凉州唱彻人无暑。参佐风流时一聚。閒学如才鹦鹉。

  • 唐四僧诗巻五·佚名

    清塞诗下赠姚郎中合望重来为守土臣清髙还似武功贫道从防解惟求静诗造防不趂新玉帛已知难挽思云泉终是得闲身两衙向后长无事门馆多逢请益人送幻羣法师北京从别后南越几听砧住久白髭出讲长黄叶深香连隣舎像磬彻逺巢禽

  • 卷二·文珦

    钦定四库全书 潜山集卷二      宋 释文珦 撰五言古 还山 吾性本闲旷素不喜城郭而况宾主间礼数相束缚怅望西南山佳气日参错逸兴不可羁飘飘出笼鹤翩然曳杖还专意在一壑时方孟夏初衆花已零落槠林晚雪香麦陇残云

  • 赵彦端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赵彦瑞(1121-1175)字德庄,号介庵,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宗室。绍兴八年(1138)进士。十二年(1142)任为左修职郎、钱塘县主簿,迁建州观察推官。历知饶州馀干县,充福建路提点刑狱司傒办公事。隆兴元年(1163),除国子监丞,迁吏部

  • 卷一六三 梁紀十九·司马光

      上章敦牂(庚午),一年。   太宗簡文皇帝大寶元年(庚午,公元五五O年)   春,正月,辛亥朔,大赦,改元。   陳霸先發始興,至大庾嶺,蔡路養將二萬人軍於南野以拒之。路養妻姪蘭陵蕭摩訶,年十三,單騎出戰,無敢當者。杜僧明馬被傷,陳

  • ●卷二百四十一·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四十一。   起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丙申,尽其日。   二十八日丙申金国完颜亮被弑於扬州。   遗史曰:金国主亮驻於扬州之东南督诸万户渡江甚急限来日不渡尽行诛斩万户皆惧之是时葛王已即位

  • 卷下·李纲

      二十七日,宰执奏事延和殿,进呈车驾出郊诣资福寺迎奉道君仪注。耿南仲建议,欲尽屏道君左右内侍,出榜宫门,敢留者斩。先遣人搜索,然后车驾进见。余以为不若止依常法,不必如此,示之以疑。必欲过为之防,恐却有不可防者。南仲曰

  • 凡例·杨陆荣

    一、是编悉遵本朝正朔,各藩所僭位号不以统年。一、是编虽杂采「劫灰」、「浮海」、「甲子」、「江人事」、「江难」、「也是」、「遗闻」、「编年」、「遂志」等书,然一以王大司农奉旨分编之史传为正。故与野史所载,微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佚名

    万历二年三月丙子朔户部覆河南抚按题该省商税税契路引三项共一万五千三百一十余两准留补给宗室禄粮其历日纸工水夫工食鱼课缺官俸给吏承纳班扣减防夫民快工兵工食事例赃罚仍解部济边毋得影射延缓诏可○录进剿广西犭□

  • 第三四四单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二二○三--一·佚名

    淡水分府曹,饬差吊缴已革吞霄总理郑妈观戳记,并协同衿耆、铺户选举妥人接办特升府正堂、淡水分府曹为特饬吊缴事。照得吞霄总理郑妈观□□革退(注),所遗总理额缺,合行饬举接充。为此单,仰对保头役,立吊已

  • 八四二 军机大臣奏孙士毅等呈请据情谢恩片·佚名

    八四二 军机大臣奏孙士毅等呈请据情谢恩片乾隆四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据新授太常寺少卿孙士毅、赞善韦谦恒、候补国子监司业王太岳、曹锡宝等呈请据情代奏,恭谢天恩,理合将原呈一并进呈。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八二六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续缴应禁各书并请再行展限一年折(附清单一)·佚名

    八二六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续缴应禁各书并请再行展限一年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十日江苏巡抚臣闵鹗元谨奏,为查缴应禁各书,仰祈圣鉴事。窃查明末野史暨国初人所著悖妄各书,节奉圣训,实力搜查,复钦奉谕旨展限,俾各呈

  • 卷十四·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十四元 胡一桂 撰隋隋文帝【庙号高祖】姓杨氏名坚弘农华阴人【其初西北普茹六氏种族後改姓杨史饰之以为汉太尉震八代孙】父忠事周文帝为太傅封隋国公帝袭封事周武帝周聘帝女为太子妃太子立是

  • 世家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三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忠宣王一。忠宣王讳璋字仲 古讳 蒙古讳益智礼普化忠烈王长子母曰齐国大长公主。 忠烈王元年乙亥九月丁酉生三年正月册王为世子九年二

  • 周敬心传·张廷玉

    周敬心,山东人,是太学生。洪武二十五年(1392)诏令访求通晓历数者,敬心上疏进谏,谈及时政数事。大略为:“我听说国祚长短,在于德的厚薄,不在于历数。三代久矣,三代而下,朝代最长的莫过是汉、唐、宋,最短的莫过是秦、隋、五代,长久

  • 卷十二·马文升

    钦定四库全书端肃奏议卷十二明 马文升 撰追?庸医用药非宜明正其罪事照得弘治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该司礼监太监陈寛传奉大行皇帝圣旨朕偶感风寒欲调理数日暂免视朝该衙门知道钦此臣等连日问安至五月初七日忽闻圣躬升

  • 卷三十七·性音

    宗鉴法林卷三十七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三十四世 明州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传嗣) 因挑柴过山。触路旁积薪有省。遂依池出家。时中看得心境两立请益池。池曰汝若到者田地。便好放身倒卧。师益惑。一日城归过桐棺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