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未明勿学通家
持名若至其极,则不作观,而净境亦可具现。倘工夫不纯,妄欲见圣境者,或有著魔之虞(yú忧虑)。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净土法门,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己所乐,诸大乘经论,皆当读诵。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览,或恐捨此取彼。则欲了生死,难之难矣。有谓光禁人读大乘经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说耳。彼有谓依彼法,修一百日或四十八日,即可成佛者。汝且让人成。汝若欲同成,或成佛,或成魔,则非光所知。(复马宗道居士书二)
佛法广大,无量无边。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资,欲于现生了百千万劫难了之事,当筹度己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钻研他宗。致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1]视之。以致仍旧百千万劫不能了耳。(下略)
[1] 弁biàn髦máo:比喻无用之物。
而禅宗、相宗、密宗,无一宗不好。然以年已半百之人,得仗佛力,能以具缚凡夫即了生死之法,而复致力于其仗自力之法门,虽能助净业而圆通见解,诚恐心力不及,则以彼为正,以此为稍带,必至难以得力。光并非拒人研究他宗,有不谅者,加以严厉之讥,谓禁拒人研究他宗,则光于冥冥中得福,而大众以光为佛怨矣。祈自裁度而定之。(复李觐丹居士书七)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至于各宗法门,俱应研究。而智识浅鲜,世务纷繁之人,何能兼顾?欲学余宗,必须净土已得大通,了无疑惑,方可。若净宗不通,一学余宗,稍有所得,便将净土置之度外。将来所得之益,只可作未来得度之因,决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汝于净土,尚未知门径,何得便欲学唯识?今之学佛者,多半皆属好高务胜,欲于大众前作通家,并非为了生死以学佛也。(复王智卓居士书)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楞严正脉》[1],且作缓图。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见性是悟,非是证。证则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证,纵悟处高深,奈见、思二惑不能顿断,则三界轮回,决定莫由出离矣。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况兼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致自己专修一事,竟成颟顸[2]乎哉?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不妨再研《楞严》,及各经论。汝昔求光开示,光以《文钞》相寄,尚不一一全阅,光固知汝不知缓急,泛泛然学时人研究佛经,只期作一通家而已。光《文钞》文字虽劣,颇能示人修持门径。昔大智律师,深通台教,严净毗尼[3],行愿精纯,志力广大,唯于净土,不生信向。后因大病,方知前非。嗣后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方知此法,利益超胜。遂敢于一切人前,称性发挥,了无怖畏。虽则三岁孩子,亦会念佛。汝此法门径,尚未认清,又非讲期见逼,如讲家之拟撑门庭,何须先研《楞严》,不以归家识路为急务乎?至于光之所说,不过搪塞差事,不致负彼来意,岂真能显示《楞严》之要义乎?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故令二十五圣,各陈宿因。末世众生,无论上中下根,皆当以势至念佛法门,自利利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此居士所当致力者。至于征心辨见,破阴超浊,且待念到心佛不二,心佛两忘,亲证念佛三昧后,再商量。则可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矣。否则入海算沙,脑晕心迷。说食数宝,饥寒莫济。知好歹者,决不以吾言为河汉[4]也。(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1] 《楞严正脉》:指明代交光大师所著《楞严经正脉疏》。
[2] 颟mān顸hān:糊涂而马虎。
[3] 毗pí尼:又译为毗奈耶,大小乘律藏之通称,正诠戒学。
[4] 河汉:比喻浮夸而不可信的空话。
猜你喜欢 卷第五·朝宗通忍 菩提行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卷二十四·赜藏主 卷第十一(弥沙塞)·佚名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欧阳竟无 卷二百五十三·佚名 法华经传记卷第五·佚名 学佛的成果·太虚 卷十·普济 卷二·佚名 卷第十七·佚名 乐邦文类卷第一(并序)·宗晓 卷第六十八·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怎样建设现代中国的文化·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