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

持名若至其极,则不作观,而净境亦可具现。倘工夫不纯,妄欲见圣境者,或有著魔之虞(yú忧虑)。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净土法门,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己所乐,诸大乘经论,皆当读诵。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览,或恐捨此取彼。则欲了生死,难之难矣。有谓光禁人读大乘经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说耳。彼有谓依彼法,修一百日或四十八日,即可成佛者。汝且让人成。汝若欲同成,或成佛,或成魔,则非光所知。(复马宗道居士书二)

佛法广大,无量无边。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资,欲于现生了百千万劫难了之事,当筹度己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钻研他宗。致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1]视之。以致仍旧百千万劫不能了耳。(下略)

  [1] 弁biàn髦máo:比喻无用之物。

而禅宗、相宗、密宗,无一宗不好。然以年已半百之人,得仗佛力,能以具缚凡夫即了生死之法,而复致力于其仗自力之法门,虽能助净业而圆通见解,诚恐心力不及,则以彼为正,以此为稍带,必至难以得力。光并非拒人研究他宗,有不谅者,加以严厉之讥,谓禁拒人研究他宗,则光于冥冥中得福,而大众以光为佛怨矣。祈自裁度而定之。(复李觐丹居士书七)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至于各宗法门,俱应研究。而智识浅鲜,世务纷繁之人,何能兼顾?欲学余宗,必须净土已得大通,了无疑惑,方可。若净宗不通,一学余宗,稍有所得,便将净土置之度外。将来所得之益,只可作未来得度之因,决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汝于净土,尚未知门径,何得便欲学唯识?今之学佛者,多半皆属好高务胜,欲于大众前作通家,并非为了生死以学佛也。(复王智卓居士书)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楞严正脉》[1],且作缓图。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见性是悟,非是证。证则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证,纵悟处高深,奈见、思二惑不能顿断,则三界轮回,决定莫由出离矣。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况兼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致自己专修一事,竟成颟顸[2]乎哉?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不妨再研《楞严》,及各经论。汝昔求光开示,光以《文钞》相寄,尚不一一全阅,光固知汝不知缓急,泛泛然学时人研究佛经,只期作一通家而已。光《文钞》文字虽劣,颇能示人修持门径。昔大智律师,深通台教,严净毗尼[3],行愿精纯,志力广大,唯于净土,不生信向。后因大病,方知前非。嗣后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方知此法,利益超胜。遂敢于一切人前,称性发挥,了无怖畏。虽则三岁孩子,亦会念佛。汝此法门径,尚未认清,又非讲期见逼,如讲家之拟撑门庭,何须先研《楞严》,不以归家识路为急务乎?至于光之所说,不过搪塞差事,不致负彼来意,岂真能显示《楞严》之要义乎?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故令二十五圣,各陈宿因。末世众生,无论上中下根,皆当以势至念佛法门,自利利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此居士所当致力者。至于征心辨见,破阴超浊,且待念到心佛不二,心佛两忘,亲证念佛三昧后,再商量。则可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矣。否则入海算沙,脑晕心迷。说食数宝,饥寒莫济。知好歹者,决不以吾言为河汉[4]也。(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1] 《楞严正脉》:指明代交光大师所著《楞严经正脉疏》。

  [2] 颟mān顸hān:糊涂而马虎。

  [3] 毗pí尼:又译为毗奈耶,大小乘律藏之通称,正诠戒学。

  [4] 河汉:比喻浮夸而不可信的空话。

猜你喜欢
  卷第五·朝宗通忍
  菩提行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卷二十四·赜藏主
  卷第十一(弥沙塞)·佚名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欧阳竟无
  卷二百五十三·佚名
  法华经传记卷第五·佚名
  学佛的成果·太虚
  卷十·普济
  卷二·佚名
  卷第十七·佚名
  乐邦文类卷第一(并序)·宗晓
  卷第六十八·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怎样建设现代中国的文化·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七十五·彭定求

        卷475_1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诗】李德裕   磬筦歌大吕,冕裘旅天神。烧萧辟阊阖,祈谷为蒸人。   羽旗洒轻雪,麦陇含阳春。昌运岁今会,王猷从此新。   三臣皆就日,万国望如云。仁寿信非远,群生方在钧。   卷4

  • 卷三十一·徐世昌

    徐元文徐元文,字公肃,号立斋,昆山人。顺治己亥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有《含经堂集》。怀贤诗·冯太傅溥岳岳冯太傅,由来秉直伉。格心帷幄中,抗议岩廊上。两朝信贞笃,终以资弼亮。殷然去国心

  • 敲冰·刘半农

    零下八度的天气, 结着七十里路的坚冰, 阻碍着我愉快的归路。 水路不得通, 旱路也难走。冰! 我真是奈何你不得! 我真是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 便与撑船的商量, 预备着气力, 预备着木槌, 来把这坚冰打破!冰! 难道我与你, 有什么解不了

  • 诗女史纂卷之十一·田艺蘅

    处囊斋主人辑李清照清照姓李氏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李格非之女赵明诚之妻幼有才藻能文辞明诚者东武人清献丞相中子也明诚着金石録其妻与之同志乃共考究而成由是名重一时其打马图赋叙云予性専博昼夜毎忘食事南渡金华侨居陈

  • 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

  • 卷一百四十三·志第九十六·仪卫一·脱脱

        ◎仪卫一   ○殿庭立仗   綦天下之贵,一人而已。是故环拱而居,备物而动,文谓之仪,武谓之卫。一以明制度,示等威;一以慎出入,远危疑也。《书》载弁戈、冕刘、虎贲、车辂,王出入,执盾以夹王车。朝仪之制,固已

  • 第四十回 驳百僚班勇陈边事 畏四知杨震却遗金·蔡东藩

      却说羌众奔渡浅水滩,被官军一声呼喝,已是心惊胆落;再加夜色昏暗,辨不出官兵若干,但觉得刀槊纵横,旌旗错杂,吓得羌众拚命乱跑,所有辎重,尽行弃去,命里该死的,统做了滩中水鬼,余皆逃散,再不敢还寇武都。其实这班官军,只有四五百

  • 通鉴续编卷二·陈桱

    【辛酉】唐昭宗皇帝天复元年契丹哈陶津汗以耶律安巴坚为额尔竒木【初炎帝之裔曰葛乌莵世雄朔漠号东胡匈奴冒顿单于袭破之余众保鲜卑山魏青龙中幽州刺史王雄杀其酋比能众散徙潢水至酋莫那迁于辽西九传而为慕容晃所破分

  • 卷四十六·杨士奇

    永乐三年九月癸巳朔○蜀世子悦火廉来朝命皇太子宴于文华后殿其从官宴于西庑○庆王木旃长子生赐名秩煃△赐西洋爪哇车里元江朝贡使臣及旧港等处头目宴○甲午 上以海外诸番朝贡之使益多命于福建浙江广东市舶提举司各设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四·佚名

    泰昌元年十二月甲辰朔添设凤阳府通判命铸关防曰凤阳府捕盗收钞兼寿州卫屯粮通判○升蓟镇黑峪关守备袁勋为大水峪游击○署都指挥佥事贺虎臣以都司佥书职御为统领天津海防游击○丙午以恩例予宣府大同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江

  • 魏王李继岌传·薛居正

    魏王李继岌,是庄宗的儿子。庄宗在魏州即帝位后,任李继岌为北都留守,以后以镇州为北都,又命李继岌为留守。同光三年(925),讨伐蜀地,任李继岌为都统,任郭崇韬为招讨使,十月十九日,到凤州,武兴军节度使王承捷以凤、兴、文、扶四州

  • 卷二百九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二舆地考【二十四】喀尔喀【臣】等谨案大漠之野号称瀚海此漠南漠北所自分也汉唐盛时兵力或能至於漠南若漠北则固荒远矣自元初起自西北建都和林其後混一天下遂于和林置行中书省列於

  • 义与利的选择·孔子

    【原文】 子日:“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①喻:明白,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读解】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把“义”与‘喇”作为一对对立

  •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放牛品第四十九第四分别诵(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放牛儿成就十一法。牛群终不长益。亦复不能将护其牛。云何为十一。于是。放牛人亦不别其色。不

  • 南岳单传记·弘储

    福严禅寺嗣祖沙门吴灵岩弘储表始祖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姓剎利。父净饭王。母摩耶。剎利氏。自天地更始。阎浮洲初辟已来。世为王。佛历劫修行。值然灯佛授记。於此劫作佛。后於迦叶佛世。以菩萨成道。上生睹史陀天

  • 半农春秋说·惠士奇

    《春秋》学著作。又称《春秋说》,《半农先生春秋说》。清惠士奇撰。十五卷。惠士奇,字天牧,一字仲儒,晚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人。官编修,侍读学士,曾典试湖南,督学广东。为清代著名经学家,尤精“三礼”。此

  • 仪礼释宫·李如圭

    三十卷。宋李如圭撰。古代宫室,都有定制,《仪礼》时其载述颇详,然而随时代变迁,宫室定制各不相同,后世阅读《仪礼》亦不尽知古时登降之节、进退之序,故有考古礼者不明于古人宫室之制,即不能全明《仪礼》之说。而李如圭作《仪

  • 决定义经·佚名

    佛说决定义经,一卷,宋法贤译。佛在祇园,为诸苾刍说五蕴,五取蕴,十八界,十二处,十二缘生,四圣谛,二十二根,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禅定,四无色定,四无量行,四无碍智,四三摩地想,三十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