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学佛当具择法眼

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磨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为根本。(复云南王德周居士书二)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须知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禅、教、密等各宗,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断惑证真,岂易言哉?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亦非人人可以如是。况密宗每以神通吸动人。师既以此吸引人,弟子不能不志慕神通。倘希望神通之心真切至极,则其危险有不可胜言者。祈勿以彼之神通为事,则幸甚。宗门言句,意在言外,故须屏弃一切,专精参究。若只读得禅书几种,便学着弄机锋,则其罪极重。譬如军中口号,非营外人所得知。若只顺字面解机锋,则如营外人妄意[1]营中口号为某,便自混入,能不送命于当下乎?(复郝智熹居士书)

  [1] 妄意:臆测,主观猜测。

以仗自己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恼惑业,故难。况时丁(当)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稀少,魔外纵横,正见稍亏,即堕魔羂(juàn绳套) 乎?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悲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证无生,即下下根人,亦预(参与,参加)圣流。其为利益,何可名言?(《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良以愚夫愚妇,颛蒙[1]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较比“大通家[2] ”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3]者,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谓得,流入狂派者有之。

  [1] 颛zhuān蒙:颛,愚昧。颛蒙,这里指幼稚蒙昧而无所知。

  [2] 大通家:这里指唯事研究义理,只会谈说,未能大开圆解或明心见性,而自认为通宗通教者。

  [3] 识神:识,识心。神,神魂。

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决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光于《宗教不宜混滥论》,及《净土决疑论》,已示大概。今人无论上中下根,皆须以力敦(敦睦,使亲善和睦)伦常[1],主敬存诚,深信因果,广行众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为事。(下略)

  [1] 伦常:古代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为五伦,这种尊卑、长幼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常道,称为伦常,也称五常。

须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绝无惑业未断,得了脱者。念佛法门,断惑业者往生,则速证法身。具惑业者往生,已超登圣地。一则全仗自力,一则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二者难易,奚啻天渊?每有聪明人,涉猎禅书,觉其有味,遂欲以禅自命,拟为通方(道理,学问)高人。皆属不知禅净所以,妄自尊大之流类。如是知见,断断不可依从。依之则了生脱死,恐经尘点劫数,尚无望也。祈细阅光《文钞》自知。(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我并非说其他的法门不好,实在是因为法门有契理不契机的,有契机不契理的。唯有这个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理机双契,不可思议。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为适合众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庶可于佛一代教典中,唯依契理契机,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而修。其他高深玄妙,广大精微,契理而不契机之各法,皆作往生以后,自行化他之根据。至于一切外道,私相授受,秘密不传之种种邪知谬见,自命为真得佛祖心传之胡说巴道,又何足挂齿也哉?(《歧路指归》序)

猜你喜欢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佚名
  百论疏卷上·吉藏
  卷四·佚名
  卷第四·佚名
  二十九、非风非幡·慧开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佚名
  卷第三(本末合)(尽毗卢遮那品)·慧苑
  论四土·印光
  卷二百一十一·佚名
  卷第二十八(弥沙塞)·佚名
  卷三十·赞宁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欧阳竟无
  卷四·正觉
  卷六·野竹福慧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第四·黄彻

      老杜云:“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又云:“报主身已老。”以稷契辈人,而使老弃闲旷,非惟不形怨望,且惓惓如此。彼遭时遇主,言听计从,复幸年鬓未暮,而不能据诚戮力,以图报效,良不愧此欤!   杜诗四韵并

  • 卷中·叶梦得

      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黄鲁直诗体虽不类,然亦不以杨、刘为过。如彦谦〈题汉高庙〉云:「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虽是着题,然语皆歇后。一抔事无两出,或可略土字;如三尺,则三尺律、

  • 卷十二·杜文澜

    卷十二安公子晁补之词、明夜此欢重事省句、万氏云、应上三下四、今此字不可逗、而欢重事省、亦难解、必有讹错、按历代诗余、作明夜事此欢重省、宜遵改、瑶阶草[瑶阶草]程垓词、粉消香腻句、王氏

  • 提要·程垓

    【臣】等谨案书舟词一巻宋程垓撰垓字正伯眉山人其家有拟舫名书舟见本集词注古今词话谓号虚舟葢字之误马氏经籍考载垓书舟词一巻传本或作书舟雅词二巻而宋史艺文志乃作陈正伯书舟雅词十一巻则又误程为陈误二为十一矣此

  •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九十二·柯劭忞

      陈思济 梁贞 申屠致远 雷膺 徐毅 滕安上 萧泰登 张完 权秉忠王兴祖 黄肯播   陈思济,字济民,睢州柘城人。幼读书,即知大义。世祖在潜邸,闻其名,召之以备顾问。廉希宪等行中书省于陕西,命思济佐之。中统三年,召希宪入

  • 卷十一·齐四·佚名

    齐人有冯谖者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

  • 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六·焦竑

      刑部三(侍郎一)   ◆侍郎一   刑部侍郎黎光傳(黃佐)   胡公子昭忠節祠記(劉應□)   北京刑部右侍郎楊泰(實錄)   刑部侍郎劉公李虒傳   刑部右侍郎樊公敬傳(實錄)   刑部右侍郎曹弘傳   刑部右侍郎葉春傳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五·杨仲良

      神宗皇帝   取洮河兰会上   熙宁四年八月辛酉[1],著作佐郎、同提举秦州西路蕃部及市易王韶为太子中允,遣僧智缘乘驿随王韶驱使,仍赐银三百两,置洮河安抚司,自古渭寨接青唐武胜军[2],应招纳蕃部市易、募人营田等,并令

  • 评鉴阐要卷五·乾隆

    唐髙祖太子建成约杨文干欲害秦王世民事露帝许立世民为太子目髙祖无卓识泥古而立建成即当有以处世民及至文干通谋事发已许废建成而立世民矣顾乃外惑佞臣内牵嬖妾濡忍酿祸谁执其咎哉司马光论太宗始欲俟建成先发为羣下所

  • 新罗传·欧阳修

    新罗,是弁韩的后裔。位于汉时的乐浪,东西有千里,南北三千里,东望长人,东南是日本,西接百济,南滨海,北连高丽。王居于金城,周围长八里,有卫兵三千人。他们称城为“侵牟罗”,内县为“喙评”,外县为“邑勒”。全国有喙评六个,邑勒五十

  • 吴澄传·宋濂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自幼聪敏,三岁能诵读古诗,五岁每日受课千余言,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勤奋过度,不让他多读。澄候母亲就寝后,又燃灯读书。九岁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总是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之后,学习经、传,致力

  • 卷一百七十五·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七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仁宗至和元年殿中侍御史赵拚论道士传授符録惑衆疏曰臣窃闻有信州龙虎山道士王守和见在夀星观内寄居昨秋中曾糺

  • ●皇朝通典卷八十二·佚名

    刑三 ○刑三 刑制三 △刑制三 乾隆三十五年三月改定行竊衙署雖未得財擬徒及事主追賊身死并窘迫自盡照因姦釀命例問擬杖徒四月申嚴被毆傷重違例擡驗不行阻止之親屬地保分別治罪又奉諭吳達善等奏審擬梓桐縣刁民聚眾一摺

  • 卷三十五·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三十五宋 真德秀 撰吾道异端之辨【上】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逺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朱子曰小道如农圃医卜之类泥不通也○杨氏曰百家众技犹耳目口鼻皆有所

  • 徐霞客游记·徐霞客

    地理学名著。明徐霞客撰。成书于1640年。共二十卷,约40万字。是作者在多年游历中以日记和散文体裁写下的考察记实,其主要部分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的考察和研究,细致描述其在不同

  • 次柳氏旧闻·李德裕

    或称《柳氏旧闻》、《明皇十七事》。笔记。唐李德裕(787—849)撰。一卷。德裕有《李文饶文集》已著录。该书系作者笔录传闻而成。首传自史臣柳芳,曾亲与内侍高力士谈及玄宗及其太子(肃宗)时宫廷旧闻十七事,或撰成书而佚

  •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李嘉谋

    原作者不详,宋代李嘉谋注解。五卷,前有序。据序文,此经板行西蜀,至南宋理宗宝祐(1253—1258)年间,天饴子谢图南为序而传,蜀本已不存。谢图南宦游岭表,得此经于方外一蜀士之手,后至西浙授李嘉谋,嘉兴道士李君可募工付

  • 血盆经·佚名

    全一卷。全称大藏正教血盆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目连尊者至羽州追阳县时,见许多女子在血盆池地狱中受苦。目连问狱卒原委,狱卒即道彼等受苦系由于女子月经、生产时所流污血污秽了地神;加之用水洗其不洁之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