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临终切要
●临终一关, 最为要紧。世有愚人, 于父母眷属临终时, 辄为悲痛哭泣, 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 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 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 临终遇此眷属, 多皆破坏正念, 仍留此界。临终助念, 譬如怯夫上山, 自力不足, 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 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 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 譬如勇士上山, 自力充足, 而亲友知识, 各以己物, 令其担负。担负过多, 力竭身疲, 望崖而退。此之得失, 虽由他起, 实属自己往昔劫中, 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 当成全人之正念, 及预为眷属, 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 不在世情场面好看, 庶可无虞矣。【杂著】十七
●于七中, 及一切时, 一切事, 俱宜以念佛为主, 何但丧期。以现今僧多懒惰, 诵经则不会者多, 而又其快如流, 会而不熟, 亦不能随念。纵有数十人, 念者无几。唯念佛, 则除非不发心, 决无不能念之弊。又纵不肯念, 一句佛号, 入耳经心, 亦自利益不浅。此光绝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书二】十三
●人当临终, 唯同声念佛为有益。若识心未去, 沐浴举哀等, 大有所妨。是以修净业人, 须于平日, 与眷属说其所以, 庶不至误用亲爱, 而阻碍往生。若过量大人、出格高士, 乃不必惧其被此阻碍耳。【书二】十三
●佛法宏旷, 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 正不妨恳切念佛, 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 虽知罪性本空, 而常悔先罪, 不说已得清净。莲池谓, 年中常须追荐先亡, 不得谓已得解脱, 遂不举行耳。须知念佛诵经, 虽曰荐亲, 实为现前眷属亲知, 开心地, 种善根。及所有荐亲功德, 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以广大自他存亡之心量, 以消灭自他存亡之执碍耳。至于不主于诚, 唯以奢华张罗夸耀于人, 则所谓以亲丧作闹热, 非人子所宜为也。【书二】十三
●当此大病临身、存亡莫保之时, 教以各各为其母志诚恳切念南无阿弥陀佛, 以祈寿未尽则速愈, 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令郎等孝心淳笃, 当必皆如救头燃, 而常持念也。如是, 则岂但有益于夫人, 实则深有益于令郎等也。凡人有病, 可以药治者, 亦不必决不用药。不可以药治者, 虽仙丹亦无用处, 况世间药乎?无论能治不能治之病, 皆宜服阿伽陀药。此药绝不误人, 服则或身或心, 必即见效。然人生世间, 无论久暂, 终有一死。其死不足惜, 其死而所归之处, 可不预为安顿乎?有力量者, 自己预为安顿妥帖, 则临终固不须他人为之辅助。然能辅助, 则更为得力。无力量者, 当令家属代为念佛, 则必能提起正念, 不致恩爱牵缠, 仍旧被爱情所缚, 住此莫出也。【书二】四六
●保病、荐亡, 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光与知友言, 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 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 则不识字者不能诵, 即识字而快如流水, 稍钝之口舌, 亦不能诵。懒坯虽能, 亦不肯诵, 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 亦可例推。念佛, 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坯不肯念, 而大家一口同音念, 彼不塞其耳, 则一句佛号, 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 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非特欲香, 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 皆不可不知。【书二】四六
●作佛事, 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 皆属场面。宜专一念佛, 俾令郎等亦始终随之而念。女眷, 则各于自室念之, 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 则不但尊夫人、令眷, 实获其益, 即念佛之僧, 并一切见闻, 无不获益也。凡作佛事, 主人若肯临坛, 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人以此为具文, 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如一期佛事已毕, 夜间放台焰口即已。【书二】四七
●即真实往生, 亦须志诚念佛, 以祈莲品高升, 无生速证, 以各尽孝思。此虽为利亡者, 实则令儿女媳辈同种善根也。孙之能念者, 亦令随之而念。【书二】四七
●父母临终时, 全家能不哭泣念佛, 最有利益。然其时犹短, 宜以三小时不断佛声, 不起哭声, 及动转等为最善。祈切记之。【书二】四七
●做佛事一事, 光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 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 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书二】四八
●人未终前, 若彼自能沐浴更衣, 则甚善。如其不能, 断不可预行沐浴更衣, 令彼难受疼痛, 致失正念。以汝尚以未着法衣、令其盘膝趺坐为遗憾。不知当此之时, 只好一心同声念佛, 万万不可张罗铺排(如沐浴、更衣、令坐等)。若一张罗铺排, 即成落井下石, 切记切记。【书二】五三
●临终之瘦削, 及病苦, 乃多劫之业障。以彼笃修净业, 殆转重报、后报, 为现报、轻报耳。汝谓“由修持精进, 致身体日弱”, 此语不恰当, 兼有令信心浅者, 因兹退惰之过。须知念佛之人, 决定能消除业障。其有业障现前者, 系转将来堕三途之恶报, 以现在之病苦即了之也。《金刚经》谓, 持《金刚经》者, 由被人轻贱之小辱, 便灭多劫三途恶道之苦。则福峻之将往西方, 固以此小苦, 了无量劫来之恶报, 实为大幸。切不可学不知事务人, 谓因修持致病及死也。【同上】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 盖以宿业所致, 殆转重报、后报, 为现报、轻报, 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 亦稍有病苦, 心疑所译之经, 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 悉于此小苦消之, 勿怀疑也。”当以此意安慰汝母, 劝彼生欢喜心, 勿生怨恨心, 则决定可蒙佛加被, 寿未尽而速愈, 寿已尽而往生耳。凡人当病苦时, 作退一步想, 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 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 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 则但宜感激精修, 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 不但宿业不能消, 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 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 净心念佛, 其消业也, 如汤消雪耳。【书二】六十
●至于丧祭, 通须用素, 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 谓为不然, 亦任彼讥诮而已。丧葬之事, 不可过为铺排张罗。做佛事, 只可念佛, 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 则于汝母, 于汝等诸眷属, 及亲戚朋友, 皆有实益。有财力, 多做功德。若丧事用度无出, 即以之办丧事亦可。切勿硬撑架子, 至有亏空, 后来受窘, 则不必矣。【书二】六十
●人一生事事皆可伪为, 唯临死之时, 不可伪为。况其无爱恋之情, 有悦豫之色, 安坐而逝, 若非净业成熟, 曷克臻此。但愿汝昆弟, 与阖家眷属, 认真为汝母念佛, 不但令母亲得益, 实则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 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 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 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 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 如一滴水, 投于大海, 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 则勿道一滴, 即长江大河, 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 及一切人者, 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 有孝心者, 孝心更加增长, 无孝心者, 亦当发起孝心。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 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妇女不必随于僧次, 以为日既多, 人情熟悉, 或令人起嫌疑。妇女宜另设一所, 或居于幕, 出入各门户, 两不相见, 是为表率乡邑, 开通仪式之懿范。若漫无界限, 或他人仿之, 久则弊生。昔人立法, 虽上上人, 亦以下下人之法为范围, 故能无弊。【书二】六一
●“顶圣眼天生”等说, 实可依据。光恐无知者, 唯以探冷热为事, 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 即可往生, 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 故云亦不一例。恐其探之频数, 或致误事, 不可不知也。【书二】六二
●宜将一切家事, 并自己一个色身, 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尘不染心中, 持万德洪名圣号, 作将死想, 除念佛求接引外, 不令起一杂念。能如是者, 寿已尽, 则决定往生西方, 超凡入圣。寿未尽, 则决定业消病愈, 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 痴痴然唯求速愈, 不唯不能速愈, 反更添病。倘或寿尽, 定随业漂沉, 而永无出此苦娑婆之期矣。【书二】六八
●人之临终, 得其助念, 定可往生。失其助念, 或再以哭泣搬动, 动其爱情瞋恨, 则堕落难免矣, 险极险极。汝能成就母往生, 亦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谓即尘劳行佛事, 其功德比寻常殊胜万分矣。【书二】六十
猜你喜欢 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下卷·善导 卷六·佚名 释鉴稽古略续集(二)·佚名 卷第二·佚名 世法与佛法·太虚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三·石雨明方 大觉琏禅师·惠洪 卷之二十八·别庵性统 目录·佚名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慧思 卷第二十一·晦翁悟明 保护龙华古刹·太虚 卷第十一·呆翁行悦 佛说苦阴因事经·佚名 应少女少年团之欢迎会答词·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