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示念佛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既有真信切愿, 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 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 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 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 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 具足无缺, 决定往生。得生与否, 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深浅。言念佛正行者, 各随自己身分而立, 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 固当从朝至暮, 从暮至朝, 行住坐卧, 语默动静, 穿衣吃饭, 大小便利, 一切时, 一切处, 令此一句洪名圣号, 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 衣冠整齐, 及地方清洁, 则或声或默, 皆无不可。若睡眠, 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 及至秽污不洁之处, 只可默念, 不宜出声。默念, 功德一样。出声, 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 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 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 非唯不恭, 且致伤气, 不可不知。【书一】二五

●虽则长时念佛, 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 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 即念“阿弥陀佛身金色”八句《赞佛偈》。念偈毕, 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或一千声, 或五百声, 当围绕念。若不便绕, 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 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 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 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 则成徒设虚文, 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 念三归依, 礼拜而退。

此为朝时功课, 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 或在念佛归位之时, 则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 即作九礼。礼毕, 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 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 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 高则便不恭敬。若或事务多端, 略无闲暇。

当于晨朝盥漱毕, 有佛则礼佛三拜, 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 尽一口气为一念, 念至十口气, 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 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 即向西问讯, 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 为王臣政务繁剧, 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 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 借气摄心, 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 不可强使多念, 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 不可二十、三十, 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 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 一心念佛, 决定往生。念数虽少, 功德颇深。极闲极忙, 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 自可各就其间斟酌, 而为修持法则也。【书一】二五

●念佛一法, 乃背尘合觉, 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 更为亲切。以在家人, 身在世网, 事务多端。摄心参禅, 及静室诵经等, 或势不能为, 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 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 礼拜持念, 回向发愿。除此之外, 行住坐卧, 语默动静, 穿衣吃饭, 一切时, 一切处, 皆好念。但于洁净处, 恭敬时, 或出声, 或默念, 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 或不恭敬时(如眠睡、洗浴等), 但宜默念, 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 不但不恭敬, 又且伤气, 久则成病。默念功德, 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也。【书一】十四

●欲心不贪外事, 专念佛。不能专, 要他专。不能念, 要他念。不能一心, 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 但将一个“死”字, 贴到额颅上, 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 直至今生, 所作恶业, 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 十方虚空, 不能容受。宿生何幸, 今得人身, 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一气不来, 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 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 复堕饿鬼, 腹大如海, 咽细如针, 长劫饥虚, 喉中火燃, 不闻浆水之名, 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 复为畜生, 或供人骑乘, 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 愚痴无知, 以造业为德能, 以修善为桎梏, 不数十年, 又复堕落。经尘点劫, 轮回六道。虽欲出离, 末由也已。能如是念, 如上所求, 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钟馗, 临终地狱相现, 念佛数声, 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 一代时教, 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 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 下不能普利群萌者, 此之谓也。【书一】十四

●至于念佛, 心难归一, 当摄心切念, 自能归一。摄心之法, 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 欲摄莫由。既至诚已, 犹未纯一, 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 皆须念从心起, 声从口出, 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 然意地之中, 亦仍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 耳根听得清清楚楚, 如是摄心, 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 即用十念记数, 则全心力量, 施于一声佛号, 虽欲起妄, 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在昔宏净土者, 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 不须如此, 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 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 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 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 当念佛时, 从一句至十句, 须念得分明, 仍须记得分明。

至十句已, 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 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 不可掐珠, 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 或分为两气, 则从一至五, 从六至十。若又费力, 当从一至三, 从四至六, 从七至十, 作三气念。念得清楚, 记得清楚, 听得清楚, 妄念无处着脚, 一心不乱, 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 与晨朝十念, 摄妄则同, 用功大异。晨朝十念, 尽一口气为一念, 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 若二十、三十, 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 心知一句。念十句佛, 心知十句。从一至十, 从一至十, 纵日念数万, 皆如是记。不但去妄, 最能养神。随快随慢, 了无滞碍。从朝至暮, 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 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 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 或难记数, 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 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 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 舍此十念记数之法, 欲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 乃即浅即深, 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 切勿以己见不及, 遂生疑惑, 致多劫善根, 由兹中丧, 不能究竟亲获实益, 为可哀也。掐珠念佛, 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 由手动故, 神不能安, 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 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 不可出声。若出声, 一则不恭, 二则伤气。切记切记。【书一】二二

●既有真信切愿, 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 语默动静, 穿衣吃饭, 及大小便利等, 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 心佛不二, 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 念极情忘, 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 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 生上上品, 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书一】五二

●念佛时, 各随所宜。今丛林念佛堂, 皆先念《弥陀经》, 经完, 念《往生咒》, 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 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 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 则是反绕, 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 即坐默念, 约一刻, 又出声念。念毕, 跪, 念佛十声, 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 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 恐室小难绕, 则立、跪、坐念, 皆可。但须按己精神而定, 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书二】三二

●念佛, 虽贵心念, 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 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 身不礼敬, 口不持诵, 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 尚须以声相助, 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 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 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 则所见之佛身小耳。而具缚凡夫, 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 则欲得一心, 末由也已。【书一】九

●善导和尚, 系弥陀化身, 有大神通, 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 不尚玄妙, 唯在真切平实处, 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 其利无穷。专修, 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 身不放逸皆是), 口业专称(凡诵经咒, 能志心回向, 亦可名专称), 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 万不漏一。杂修, 谓兼修种种法门, 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 故难得益, 则百中希得一二, 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 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书一】三六

●发愿文, 文虽宏大, 然须真实从心而发, 方名为愿。否则心口相违, 何名为愿?现世之愿, 虽亦无妨。欲生福慧子孙, 须从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中求。【书一】十七

●念佛, 回向, 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 只宜早夜课毕, 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 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 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 固不得常常如是。诸大乘经, 经经皆令诸众生直成佛道。但恨人之不诚心念诵, 致不得其全益耳。【书一】四二

●日用之中, 所有一丝一毫之善, 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 皆悉以此功德, 回向往生。如是, 则一切行门, 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 聚众流而成海, 广大渊深, 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 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 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 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 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 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虽修妙行, 感果卑劣矣。【书一】五二

●发愿, 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 亦先念佛, 后发愿), 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 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 为古今冠。须知发愿读文, 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遍, 即为发愿也。【书一】六八

●每日功课回向, 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 彼功课为彼, 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 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 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 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 同生净土。人各有志, 人各有业(业, 谓职业)。但随缘随分即可, 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书二】六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三·佚名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六·宗晓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五·唐慧琳
  宗镜录卷第七十一·延寿
  第五十五卷·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十九卷·法宝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智旭
  解深密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七·欧阳竟无
  楞严经卷第七文句·智旭
  致王一亭居士书·太虚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玄奘
  三 大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六十三·彭定求

        卷663_1 【送顾云下第】罗隐   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汉帝后宫犹识字,   楚王前殿更无人。年深旅舍衣裳敝,潮打村田活计贫。   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   卷663_2 【村桥】罗隐  

  • 卷五百八十·彭定求

        卷580_1 【病中书怀呈友人】温庭筠   逸足皆先路,穷郊独向隅。顽童逃广柳,羸马卧平芜。   黄卷嗟谁问,朱弦偶自娱。鹿鸣皆缀士,雌伏竟非夫。   采地荒遗野,爰田失故都。亡羊犹博簺,牧马倦呼卢。   奕世参

  • 列传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冲·魏收

    李孝伯,赵郡人也,高平公顺从父弟。父曾,少治《郑氏礼》、《左氏春秋》,以教授为业。郡三辟功曹不就,门人劝之,曾曰:“功曹之职,虽曰乡选斑第,犹是郡吏耳。北面事人,亦何容易。”州辟主簿,到官月余,乃叹曰:“梁叔敬有云:州郡之职,徒劳

  • 列传第四 于义子宣道 宣敏·魏徵

    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也。父谨,从魏武帝入关,仕周 ,官至太师,因家京兆。义少矜严,有操尚,笃志好学。大统末,以父功,赐爵平昌县伯,邑五百户。起家直閤将军。其后改封广都县公。周闵帝受禅,增邑六百户。累迁安武太守,专崇德教,不尚

  • 卷一百七十 陳紀四·司马光

      起強圉大淵獻(丁亥),盡重光單閼(辛卯),凡五年。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公元五六七年)   春,正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尚書左僕射袁樞卒。   乙亥,大赦,改元。   辛卯,帝祀南郊。   壬辰,齊上皇還鄴。   己亥,周主

  • 第一百四十四回 昧先机津浦车遭劫 急兄仇抱犊崮被围·蔡东藩

      却说民国十二年五月五日那一天,津浦路客车隆隆北上,将到临城的那一天,滕县忽然起了一个谣风,说抱犊崮的土匪,将到临城。滕县警备总队长杜兆麟,闻得这个消息,急忙赶到临城,想报告驻防于该地的陆军六旅一团一营营副颜世清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五·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九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杨行密传·欧阳修

    杨行密的字叫化源,庐州合淝县人。他小时候是孤儿,和小孩游戏时,常拿旗帜像打仗的样子,他二十岁时,逃到强盗里去了,刺史郑綮抓住了他,看了他的相貌感到吃惊,说:“你将要富贵了,为什么做强盗?”就把他放了。他和街坊田君页、陶雅、

  • 卷一百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宗庙考【一】【臣】等谨按天子宗庙之礼所重亲飨虞夏商周以来历代各皆举行而缘情定制惟我朝为特隆焉唐以太宗贞观之治亲飨庙者二三年正月戊午十七年四月庚寅耳自後合十七宗而亲飨三十

  • 卷六十七·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六十七   宋 程公说 撰陈世本妫姓侯爵其先出自帝舜尧妻舜女居妫汭因为姓舜之后封于有虞虞幕裔孙阅父为周武王陶正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大姬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祀虞帝满谥胡公自胡公至桓

  • 卷十六·林之奇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十六宋 林之奇 撰太甲上       商书古者简册以竹为之编次而成篇一篇之所编不可以多也故其文之多者或析而为二或析而为三以便于习读析而为二者则于篇名之下加上下二字以别若礼记曲礼檀

  • 卷九·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九乡射礼第五之二司马命获者执旌以负侯获者适侯执旌负侯而俟【注今文俟为立】正义郑氏康成曰欲令射者见侯与旌深有志于中敖氏继公曰使之执旌于侯中以示射

  • 卷四十一·赜藏主

      ○云峰(文)悦禅师初住翠岩语录△室中举古师一日谓侍者曰:“汝问讯了一边立地。是什么道理。”答云:“不会。”师云:“过这边立。”侍者便过。师云:“无端无端。  举僧问雪峰:“如何是佛。”峰云:“寐语作什么?”师云:“古

  • 卷第八十一·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八十一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五世随录江阴敔山退庵行重禅师九江高安彭氏子。随父出家郡之曲水庵。礼匡山太虗得度。初精律乘

  • 卷第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莲月禅师语录莲月禅师语录卷第二门人发海录住顺庆府南充县鹤鸣山保寿禅寺康熙甲辰四月初一师在凌云山度达寺受请拈帖示众云灵山会上四十九年说不尽底都在里许当阳觑破总是现成公案若尚留观听请重宣过。指

  • 藏一话腴·陈郁

    宋代笔记。4卷。陈郁著。陈郁字仲文,号藏一。此书分甲、乙2集,又各分上下卷。多记两宋杂事。其间文人轶事与诗话,对研究宋代文学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卷3载周邦彦《天赐白》等诗,并称周邦彦诗“若此凡数百篇,岂区区学晚唐者

  •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佚名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