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三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三卷

(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

广释善星断善根义 出善星未断善根之前坏欲界结获得四禅事 出善星说苦德尼干缘起事 释断善根义 释断善根佛性不断义 释佛性如虚空非三世摄 释阐提身口业皆非善义 释所以听善星出家意

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

案。僧亮曰。夫为行同有违不违。前师子吼品。辨不违。此品论违也。何者。前品所说。虽有佛性。要修善以成之。此品所说。虽有佛性。而断善者塞之。故知俱论性。而有违不违之异也。法瑶曰。前品广说佛性不一。或因或果。非因非果。或因或缘。或善非善。或言心是。或言心非。或言离阴。或不如是。众说虽非一途。而佛性一也。是则不可偏执一法为是。而余法非也。迦叶今引四十九年。不定之说。偏执者。皆失佛意。谓执往既失。执今岂得耶。若有偏执上所说者。皆不得佛意也。经有明文。下至烦恼诸结众生。五阴善法。皆是佛性。又说性非内非外。亦内亦外。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又就阐提。或善根人。四句互明佛性。复引恒河七人。不离佛性水。又言如是七人。若善不善。若方便道。若解脱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经文如此。岂可以一法偏执乎。若不寻结始末所论。佛性各举一边。以为决定。但以果为佛性者。恐失其知旨矣。前品明生死河中有七人。明不但佛性力故。自得菩提。不修道耶。今明涅槃河中。有七种人。阐提人。闻涅槃经。然后诽谤不信。断善根耳。然涅槃声先冥以远益。谓入涅槃河中。况余六人耶。今明七人虽异。而皆不离佛性水中。虽复两品同明。而所论硕异也。僧宗曰。上第三十四问安乐性。向师子吼发斯论。而所显之旨。犹有未了。今还成本问也。前明阐提虽断善根。犹有佛性。今因善星。广释阐提断善之方。及还生之由。明所断者。是起作之善故。则正因之义存也。释还生之由。所以缘因之理足也。亦以因果相望。则中道详矣。二圣相成。俱显妙旨。但辨理周悉。未必文广也。大分品有六。第一明断善根。第二辨还生。第三明中道。第四显修道。第五劝。第六叹佛也。宝亮曰。师子吼迦叶。但论佛性。其大旨为异者。师子吼就次第从理为谈。迦叶就违背边为论也。师子吼所说。直论从因至果。附理信心。不言先断善根。后更生之义也。迦叶所说。亦言从因次修。然其行未立。还断信心。成一阐提。后厌情还发。能生于善。更进趣取佛。正以此为异。是则师子吼。虽明断善。未辨还生。今迦叶所论。明断善之后。更生之义也。大分为九门。第一明断善根相。第二释所以断善。良由众生根性不定也。第三辨诤论。由根性异。故感教各别。致令互执。乖于中道也。第四广明执着。起邪见之过。正以根性不定。不体佛教。各随所执。诽谤失旨也。第五明后从悉自拔得还生善根也。第六明同得常果。第七释异生死以三漏为因。故感报无常。佛果以真解为资。遣漏尽而体常。第八叹经。第九叹佛也。道慧私记曰。师子吼所问。双树间事。迦叶所问。从得道已来事。科简始末以为异也。又此品就人明性。前品就法明性也。智秀曰。大分此品为六段。第一明断善根。而佛性不断。第二明还生善根。第三明非内外非有无中道。第四明不诤。第五明梵行。第六叹佛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为大医师作大药王

案。僧亮曰。此下第一明断善根人。断善根相也。将欲设难。无叙师子吼所释。善星比丘。是不可治人也。僧宗曰。就明断善根中。自有六翻。第一明如来慈非不平等。正以善星不受。非如来失。第二广列过失之事也。第三明断三世善也。第四明如来具知根力。能知转下。作中等也。第五广明诤论。释由物情不达教下之旨。致生深罪也。第六明所以断善根。广起邪见也。智秀曰。第一段中六别。第一论断善根。第二明根不定。第三明诤论。第四明执着。第五明邪见也

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

案。僧亮曰。此下举三事证非不可治也。令先明有深重。故云何不救也。宝亮曰。此下第一难。何不先为善星说法也

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

案。僧亮曰。次明其有信非都无也

坏欲界结获得四禅

案。僧亮曰。次明善星不无念等善根也

云何如来记说善星(至)地狱劫住不可治人

案。僧亮曰。略结难也

如来何故不先为其演说正法后为菩萨

案。僧亮曰。治病在于始起可治之时。不先治之。要有漏时。非等慈也

如来世尊若不能救(至)有大慈愍有大方便

案。僧亮曰。若可治而不治。是无慈也。宝亮曰。第二责无慈悲。第三喻无方便也

佛言善男子譬如父母(至)当先教谁知世间事

案。僧亮曰。先答父慈等也。虽复教有先后。而不违慈义。以譬佛慈等无偏也。宝亮曰。此下先答第二难也。我久知其当断善根。故于尔许年中。接引说法。为后世作益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为慈念故次复教之

案。僧亮曰。人以知见为乐。父慈虽等。然有能速成者。应先教也

善男子如来亦尔(至)为生后世诸善种子

案。僧亮曰。合譬之意。意在不偏必有利益。广弘一灯之化者。应先教也

善男子如三种田(至)第三喻一阐提

案。僧亮曰。义如上释

善男子如大师子杀香象时(至)演说法时功用无二

案。僧亮曰。终用一方便力耳。上明虽复先后。而慈用实等。今明三时方便。常尽其力也。宝亮曰。答第三难也。明佛非无大方便。但于善星。方便不显耳。如彼师子。于二狩之间。虽等其力。菟则不设也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王舍城(至)而彼都无信受之心

案。僧亮曰。凡举三事。此第一缘起也。薄拘罗是恶鬼之名。夫化之所被。以信为本。而阐提断信。释所以不受化也。僧宗曰。此下第二广说断善之过也。宝亮曰。此下正明善星断善根之相。兼证释向第二第三答也。佛虽有大慈方便。而善星净信。意难出故。无所益也

善男子我于一时在迦尸国(至)而彼绝无信受之心

案。僧亮曰。第二缘起。宝亮曰。既以不信为心。亦遮人为信故。心死虫置佛迹上。使耳目之徒生异想也

善男子我于一时与善星(至)而彼绝无信受之心

案。僧亮曰。第三缘起也。虽复同列不信。而此一事。偏论反舌。罔没尊圣。弥见其心矣。所以二问苦得者。欲知即事。与佛语相应已不也。而苦得既已。身验所以反根。善星因而诫之也。宝亮曰。圣化无方。应物非一。彼既心怀妒。云何可救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虽复读诵(至)而我真实谓无因果

案。僧亮曰。此明无慧也。若善由解生。则不可断。不从解生。遇耶则断。昔虽诵读。不由解生。亦不可救。答第二难也。善知相法者。知有二种现知相知也。言佛非现知非一切知也。僧宗曰。虽受十二部经。不解旨故。所以退谤。乃至断善根。况不受持。云何救耶

善男子汝若不信(至)生身陷入堕阿鼻地狱

案。僧亮曰。虚言无效。不如验实也。陷地狱者。慈不积无以灭身。罪熟报至。所以陷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虽入佛法(至)罗刹大鬼之所杀害

案。僧亮曰。佛说三乘因果。而善星竟不获一。以无信故。所以无所得也。放逸故。恶知识故者。放逸即内患。恶友即外缘。备此二恶。终断善根。虽入大海。无获者无信慧之人。虽入法海。亦无所获。自戮而死者。譬放逸。恶鬼所杀者。譬恶友也。僧宗曰。记彼必入地狱。一往如似不慈而是大慈也。何以尔耶。若不记者。则长人耶信也

善男子是故如来以怜愍故(至)以恶邪故不舍恶见

案。僧亮曰。答第三难也。虽以怜愍为说。以其放逸。终不可改也

善男子我从昔来见是善星(至)斯下之人地狱劫住

案。僧亮曰。答第四难也。若内有微善。可方便外授者。斯人可度也。若内无微善。虽外方便。亦无如之何也。宝亮曰。答第一难也。善星若有微豪善者。岂容记其是地狱劫住不可治人耶。由是其一阐提故耳

善男子譬如有人没清厕中(至)是故不得拔其地狱

案。僧亮曰。手挠之譬大方便。头发譬微善也。宝亮曰。虽有未来之善。而现在重恶。无以资发。故二世皆伏断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何故记彼当堕阿鼻地狱

案。僧亮曰。善星见佛生嗔。即入地狱。佛住似如不慈。欲请以释故。致此问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多有眷属(至)乃至无有毛发许

案。僧亮曰。答意若不往不记者。外则长人众恶。内则久受重罪。是以先记必入地狱。及今往彼。果陷无间。岂是无慈。乃所以灭其恶因也。真实无二者。以人闻佛言故。不信善星之语。则不增外恶。令其受罪少也

善男子我久知是善星比丘(至)是名如来第五解力

案。僧亮曰。不出外故。不生人罪也。第五解力者。谓十力中性力也

世尊一阐提辈以何因缘无有善法

案。僧亮曰。上说现在。无有信慧。名断善根。未明五根。及未来善。故发问也。僧宗曰。此下第三明断二世善也。智秀曰。此下第二段。显断善根义也。六翻明义。此第一求断善根之相

善男子一阐提辈断善根故(至)杀一阐提无有杀罪

案。僧亮曰。杀生以害故罪。阐提无善。但得恶心之罪。无杀罪也

世尊一阐提者终无善法是故名为一阐提耶

案。僧亮曰。将欲咨问。未来善义。故先明此定。谓阐提善根。终意不起耶。智秀曰。第二翻。举终竟以定佛也

佛言如是如是

案。僧亮曰。终竟之义。乃有近远。一生乃至一劫欲开其论端。故且答如是也

世尊一切众生有三种善(至)断诸善法名一阐提耶

案。僧亮曰。举三世为义。取未来应生。即今未生。所以不可断也。终竟之旨。未即可见。智秀曰。第三翻。责未来之法。未起则不可断。不应以断善。故成阐提

善男子断有二种(至)是故我言断诸善根

案。僧亮曰。灭而不续。名之断也。性断障断者。心有三种。善不善无记。若如常人。起不善无记心时。虽无善心。直是心不并缘。故善心不续。是谓性断。以其现在无耶见故。不名障断。阐提现有重耶见障。使未来之不生于现在。是名具二断也。法瑶曰。益前有无之问也。以现在无故。得言断善根。未来有故。得言悉有佛性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没清厕中(至)是故名为不可救济

案。僧亮曰。譬意为显障断非究竟断也。未来之善。虽有起力。交为现在邪见所障。不得起故。不能济苦也

以佛性因缘则可得救(至)一阐提辈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谓正因性也。断缘因善根。非断正因也。由正因力故。久善还生。非三世者。释不断义也。正因是相续常。常故无去来也。如败子者。既以不善无记为正因。二法力弱。现在世中。必不生善。以败子为譬也

世尊一阐提辈不断佛性(至)云何说言断一切善

案。僧亮曰。乘上正因不断之辞。以为问也。正因之力。必感佛果。果善因善。二俱不断。故知非阐提也智秀曰。第四翻承上不断性之旨。仍以为难也。佛性是善。阐提不能断。云何成阐提也

善男子若诸众生现在世中(至)则不得名一阐提也

案。僧亮曰。佛性是善。若现有佛性。则非阐提。明正因是种子性义。不以为缘因性也

如世间中众生我性(至)当见故故言众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以世我为譬。以证现无之义也。以当见故者。上言众生现在。无有常名。悉有苦故。以当见为有。非现有也

以是义故十住菩萨具足庄严乃得少见

案。僧亮曰。上云当见为有。此说见之时也。以少见名因。全见名果。因名为得。果是所得。今以得为佛性者。因中说果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佛性者常(至)如其生者非是善乎

案。僧亮曰。上云佛性是常。无有三世。又云。佛性未来当见。此前后相食。则常义未显。故以空微之也。智秀曰。第五翻。有两句难。第一责性非三世。不应复云未来。第二责既有慈爱。岂容非善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案。僧亮曰。述成上义无三世也

一切众生有三种身(至)未来身净故说佛性

案。僧亮曰。谓所说佛性。因中说果耳。非前后二言。相食之过也

世尊如佛所说义如是者(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难言。若佛性是常。常则无生无灭。非有为相。何故说言众生悉有也。智秀曰。第六翻有两关难。初若非三世者。现在众生。不应有也。后云若众生有者。应与众生同体也

善男子众生佛性虽现在无不可言无

案。僧亮曰。虽无现相。而终得为用。以终得用故。于众生为有也

如虚空性虽无现在不得言无

案。僧亮曰。空无现相。而得言众生有现在用。佛性亦尔。虽非现有。而现在众生。亦得有用也

一切众生虽复无常而是佛性常住无变

案。僧亮曰。将欲广辨。以定譬性。故重举二门也

是故我于此经中说(至)犹如虚空非内非外

案。僧亮曰。以言无内无外者。明是常也

如其是虚空有内外者(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若有内外。则非一也。若有分数。则非常也。内无外。外无中。中无内。岂曰遍耶

如汝所言一阐提辈(至)一阐提业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心为善恶之主。而为邪见所坏。虽有慈念之至。终不成善。义现譬中

善男子如来具足知诸根力(至)说一切法无有定相

案。僧亮曰。此下第二分也。说根性不可定可进可退也。说退以诫之。说进以劝之。谓劝诫分也。僧宗曰。此下第四明如来知根力故。能转下作中。以根不定故。可进可退。如来终不舍置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以何因缘听其出家

案。僧亮曰。上说知根。未说知根之利也。而听善星出家。不得佛法之利。以迹而观。似不知人利。故发问也

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至)我为如来具足十力

案。僧亮曰。说知根之利也。宝亮曰。佛知善星。当断善根。故将其出家。令生微善。开后世之资。且若不出家。则横长物恶。为此因缘所以携其入道也。然经家已显调达是迹。竟未发善星之权。以此而言。经文不应止有此也。捡理求义。例应非实。盖未尽也

善男子佛观众生具足善法(至)能断善根具不善根

案。僧亮曰。说退因也。退因有四。一不亲善友。二虽近不听正法。三虽听法。不思惟义。四虽思义。不如说行

善男子如来复知是人现世(至)尔时则能还生善根

案。僧亮曰。说进因也。进因亦四。略举近善友。听正法二因

善男子譬如有泉去村不远(至)名为具足诸知根力

案。僧亮曰。明退是暂尔耳。而生善。是必定也。泉譬佛果。村譬三界。水譬常乐。渴譬八苦。智人譬佛。无异路譬八苦可厌。常乐可欣。八道定也

尔时世尊取地少土(至)不比十方所有土也

案。僧亮曰。明退者。虽复不久。而退者甚多也。进虽必定。而进者少也

善男子有人舍身还得人身(至)能入涅槃如[打-丁+瓜]上土

案。僧亮曰。进者从明入明也

舍人身已得三恶身(至)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案。僧亮曰。明退者从明入冥。从冥入冥也

善男子护持禁戒精勤不懈(至)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案。僧亮曰。上总说一切众生。此别举出家人。及信涅槃经为异耳

善男子如来善知众生如是(至)是故称佛具知根力

案。僧亮曰。结上旨也

猜你喜欢
  入楞伽经卷第八·佚名
  大方等陀罗尼经 第二卷·佚名
  无有相品第七十七·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五卷·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六卷·一行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三·法云
  卷三十七·彭绍升
  卷四百三·佚名
  复杨棣棠居士书·太虚
  发菩提心经论卷上·世亲
  梵志品法句经第三十五(有四十章)·佚名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序·太虚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下·智旭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商羯罗主
  卷第二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六·贯休

    钦定四库全书 禅月集卷二十六 唐 释贯休 撰 补遗 ????光大师草书歌 雪压千峰横枕上穷困虽多还激壮看师逸蹟两相宜高适歌行李白诗海上惊驱山猛烧【一作海上风惊驱猛烧】吹断狂烟着沙草江楼曾见落星石几回试发将军炮

  • 水云诗钞·吴之振

    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皋亭山下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万马如云在外间,玉阶仙仗罢趋班。三宫北面议方定,遣使皋亭慰伯颜。殿上群臣默不言,伯颜丞相趣降笺。三宫共在珠帘下,万骑虬须绕殿前。

  • 卷四十二·施元之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四十二 宋 苏 轼 撰 施元之 原注 武进邵长蘅 删补 追和陶渊明诗六十首 读山海经 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皆仙语余读抱朴子有所感用韵赋之【晋葛洪字稚川止罗浮山链丹自号抱朴子因以名

  • 卷之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明名臣琬琰续録卷七·徐紘

        (明)徐纮 撰    副都御史罗公圹志铭  袁衷    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公既致仕之八年寿八十有一岁以天顺丁丑十月二十五日考终于家讣闻逺迩莫不哀悼皇上念公为国大臣尝有功劳于边境命礼部遣官致

  • 二百八十 上谕织造差员勒索驿站著交部严审·佚名

    雍正五年十二月初四日 山东巡抚塞楞额奏,杭州等三处织造运送龙衣,经过长清县等处,于勘内外,多索夫马、程仪、骡价等项银两,请旨禁查一摺。 奉谕旨:朕屡降谕旨,不许钦差官员、人役骚扰驿处。今三处织造差人进京,俱于勘合之外,多

  • 张敬达传·欧阳修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铁。年少时因善骑射在唐庄宗部下当厅直军使。明宗时,当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升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清泰二年(935),契丹多次侵犯边境,废帝派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任大同、

  • 卷二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二十六严法纪二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二月丁未上谕议政大臣等曰军士所齎米粮务如数携带自启行以至在途该管官员不时严查倘有减数带往者将本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八·高晋

    程涂【臣】等谨案周礼掌方氏辨九服之邦国自王畿千里而外率以五百里为准王将巡守则戒于四方及王之所行先道帅其属而巡戒令盖所以周知夫山镇泽薮之殊而因以广布夫人民谷畜之利典至钜也我国家幅员广逺亘古罕有伦比而维江

  • 纲鉴易知录卷八一·吴楚材

    南宋纪高宗皇帝纲 庚申,十年,春正月,遣工部侍郎莫将等使金。纲 观文殿大学士、陇西公李纲卒。目 纲卒于福州,年五十八,赠少师,谥忠定。纲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虽身或不用,用且不久,而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

  • 卷四十五·程川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四十五钱塘程川撰书五虞书三自后克艰厥后至四夷来王只是一时説话后面则不可知【辅广录大禹谟】儆戒无虞至从己之欲圣贤言语自有个血脉贯在里如此一叚他

  • 卷七·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属辞卷七     元 赵汸 撰存策书之大体第一之七一百内师公将称公大夫称名氏微者不言将隠七年秋公伐邾庄二十六年春公伐戎僖二十一年冬公伐邾 二十二年春公伐邾 三十三年夏公伐邾文七年春公伐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述记·太虚

      ──九年十月在汉口黄州会馆讲──  经者,本万古不磨之真理,发为永久不易之定论也。经是通名,般若波罗密多心是别名。  般若、梵音,译曰智慧。但世智世慧,恒为不正的、虚妄的、染污的,而即心自性的佛智慧,离过绝非,为

  • 祖庭钳锤录卷之下·费隐通容

    明嗣祖沙门 费隐通容 辑着居士 夏春晖 龚士龙 较福州西禅懒庵鼎需禅师。徧参名宿。法无异味。归里结庵於姜峰绝顶。不下山者三年。妙喜庵于洋屿。师之友弥光。与师书云。庵主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欵何如。师不

  • 易象意言·蔡渊

    南宋蔡渊撰。一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蔡氏此书,既有师承朱熹之学,阐说《周易》义理;亦有家传其父蔡元定之说,兼述《易》数。《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渊,蔡元定之子,而从学于朱子。故是书阐发名理,多本师

  • 春秋师说·赵汸

    三卷。元赵汸编。此书是由赵汸记录整理的黄泽论《春秋》之语录。赵汸曾师从黄泽,其初一再登门,得六经疑义十余条以归。后复往留住二年,得黄泽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此书行文称“泽谓”,概是黄泽之作,故题曰“

  • 俱舍论实义疏·安慧

    佛典注疏。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十大论师之一安慧撰。译者不详。从译文风格及引文考释,当译于七世纪后。原著卷数不详。敦煌本标题下称梵本有二万八千颂。现存敦煌遗书三号;P.3196,系前五卷之节抄。此件先解释《俱舍

  • 华严经关脉义记·法藏

    简称《关脉义记》。佛教著述。唐法藏撰。一卷。是唐译《华严经》的论释书。分四部分(称“四势”):一、展转无尽势;二、卷摄相无势;三、展卷无碍势;四、问答取文势。前两部分从展一为多、类结成本、摄广就略、以义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