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述记
──九年十月在汉口黄州会馆讲──
经者,本万古不磨之真理,发为永久不易之定论也。经是通名,般若波罗密多心是别名。
般若、梵音,译曰智慧。但世智世慧,恒为不正的、虚妄的、染污的,而即心自性的佛智慧,离过绝非,为正当的、真实的、清净的,非汉语智慧二字之义所能赅,故仍名般若,以示拣别。
吾人本心,圆明寂照,无非般若,祗以无始无明,虚妄习气,互相熏发,故见闻觉知悉流逸于现前六尘境界、执此虚妄之相,复生虚妄之想,以妄缘妄,展转颠倒,恬不为怪。若能反观自省,销歇虚妄相想,观察此现前六尘境界中所有之森罗万象全是虚妄,妄原无体,其本体即如来藏心妙真如性。譬若大圆镜体,寂静明照,随缘现象不失其真,而物象之纷然杂陈者,虽非镜体而仍不离此镜体别有存在;般若智光,亦复如是。
般若分三:一、文字般若,凡以名相而示者,如大地、山河、虚空、人物,其显发者皆本心之妙相是。二、观照般若,凡能明了而知者,如胜解、正定、善念、净信,其现起者皆本心之妙用是。三、实相般若,此离言绝虑,为人人本有真心之妙体。
波罗密多、梵音,译曰到彼岸,或到究竟。彼岸之义,以吾人轮回于生死海中,从生死之此岸,达到不生不死──涅槃之彼岸也。究竟,有成就、圆满、永久之义,吾人在人间世,如谋衣、谋食、谋国家、谋社会、种种营求,无一可达究竟之目的,皆非究竟;到究竟者,一得永得,即达到彼岸之谓。就一时一事言,如吾人此时在此讲经,此一部经讲完时,亦得言究竟。
心有数义:一、肉团心,凡人以心居一身之中,生命相关,血脉相系,遂以为此肉团心有了别作用,其误谬处不待烦言。二、虑知心,凡人思虑了知,必有所思所知之相,但其相若有若无,若起、若灭、若往、若来,皆是虚妄,无一真实;故真实之心并不在此。三、集起心,谓宇宙万有集积于中,遇缘而起者也。吾人往昔见闻之事物,今一忆及,能了了如在目前,正此心之作用,譬若大海波涛,一遇风缘随时涌起。然起灭无常,有无不定,亦非不生不灭常住真体。四、真实心,即本心真实之体,常住不变,平等周遍;凡虑知心之所虑所知,与集起心之所集所起之法,皆为本体显现之差别相。譬若大海水自性澄净,而一切洪涛细浪,无非海水之变现相用而已。
般若波罗密多,合译曰智慧到彼岸,或智慧到究竟。世人之所见闻觉知者,皆非究竟,皆是此岸,以无明愚痴为之障碍故也。如梦境中颠倒错乱,皆睡眠昏迷之障碍,特在梦中不自觉知耳。此无明愚痴,蔽覆深厚,非藉金刚般若之力不能破除,一旦以般若智打破无明,即渡生死流而到彼岸,所谓“般若波罗密多”也。人当沉沦生死苦海,不思出离,正如破篷滥船飘流大海不能自主,日在风涛险恶之中而偷安旦夕,试一猛省,当急回头!“人生一大梦耳”,此语亦熟闻之,凡所作为,皆可作为如梦如幻观。人既因真心迷惑而有此人生之梦境,但能发明真心,则可觉悟而到彼岸。能发明此真心者,非般若智不可,故有般若则能发明真心,达到彼岸。此般若波罗密多心,所以合为一经之总名也。
人遇善知识得闻佛法,了然有悟,仍虑知心之作用,其不能遽然与真实心相应者,正无始来无明虚妄习气之集起心有以障之。于此须起观照般若,反照集起心,打破其生梦之迷源,久之久之,豁然开朗,方能转迷为悟,转妄为真,而般若波罗密多之真实心自得显现。
又心有譬喻之义;般若经多至七百余卷,本经在般若经中,能总持一切;譬如人身中之有心,以心为总要机关也;故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又三藏十二部,经籍甚伙,而般若波罗密多,可为群经之心经,亦通。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有考察研究之义,如观念、观想、观慧,均在心上考察推究,不仅属于眼目作用也。本心上能照之智,照了一切,如灯光之普照,镜光之遍映是。
自者、自己,在者、常在,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或人,合讲即观察自己常在而得觉悟之人也。所谓自己者何,外而山河国土,有情无情,内而身体形骸,五脏六腑,何一是我之自己?世人多谓身体为自己,试思组织身体之成分,不外地、水、火、风──四大,骨肉爪发之坚质属地,汗血精液之湿性属水,流动属风,冷暖属火,四大和合而身生,四大分散而身灭,其所谓为自己者,果何在耶?夫真实的自己,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无往、无来,即般若波罗密多之真实心,人人本有,非从外来,自己常常实在,自己常常不觉,正如贫子身藏如意宝珠,而不自知,向人乞食,一旦经人道破,方始觉悟,即时取出作用,即时便成大富,不几笑曩日苦向外求之为多事乎!故能观到自己常在便是菩萨,不能观到便是凡夫。本经即观自在菩萨本自身所觉到修到者,向舍利子显示而普益群生也。观自在菩萨,又名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即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功行甚深之时也。
五蕴、又名五阴。蕴、积聚义,阴、覆蔽义。谓积聚身心,蔽覆本性也。一曰色,质碍义,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耳、鼻、舌、身之五根皆是;并包括种种意义,无论显色形色,凡宇宙万有之物质现象均含在内──虚空亦在内,故曰色蕴。二曰受,领受义,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受,意根之受,识藏之受。受有三:乐受、苦受、不乐不苦受也。三曰想,想相也,其范围更为广大。四曰行,行为也,有迁流不息义。五曰识,了别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外,更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也。又简单分为二法:色属色法──物质,受想行识属心法──精神,故色心二法,统括世间之物质精神有为生灭等法无有剩余。
照见五蕴皆空者,观自在菩萨当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其本心觉照周遍圆满,如日光照临,无幽不烛,无闇不破,凡世间一切有为虚妄及生灭不实之法,无不当下销沈,悉归空寂。但言空者,空其虚妄不实之相而已,一切法体,即如来藏真心,无可空故。苦厄者,生死烦恼也。依五蕴虚妄,而有种种生死烦恼,今所依之五蕴既空,则一切苦厄无不度脱。此观自在菩萨自身证明之理,而结经人特表而出之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以下对人显示,故呼舍利子而告之。舍利子亦名舍利弗,为佛之大弟子。舍利译鹙,其目最利;母名舍利,子以母名,故曰舍利子。
色为五蕴之首,举一以概其余也。现前形色最难破除,如吾人平常执身体为我,以明明有我之身体在也。然试为逐一观察,其身体中之属于地者为我耶?属于水、火、风者为我耶?全体为我耶?一部为我耶?脑质、神经、五脏、六腑为我耶?如一一为我,则我亦多矣!若指人之形状为我,其形状由少而壮、而老、时时变迁,亦不可名为我;以数十年相续不断为我,则数十年前、或数十年后,何以无我?况时间变化无常,有何自体?至此种种推求皆无可得,于是人将转计曰:所谓我者,非指身体我,能受苦受乐受暖受冷,是能受者方可为我;遂舍色蕴而计受蕴为我。不知能受者,对于所受者而言,所受者忽苦、忽乐、忽有、忽无,虚妄无实,全无自体,则能受之我岂得真实?况事物未受以前与既受之后,我何所在?再三推想,又以能想相者为我,而想蕴之见起矣。但想因一人、或一事、或一物而起,未想以前岂非断灭?若因想一人、为一我,想一事、或一物,又各为一我,所想者多至无尽,而我亦多至无尽耶?或人复计曰:想是虚妄,固不为我,今吾人之实在行为,则不可不谓为我矣!而行蕴之说起,谓人作善作恶,其中有一种力量,此能作者即我。不知所作善恶,亦有为虚妄之法,可见能作者定非真实之我。穷究到底,色、受、想、行,概不与我相涉,人将以了知色、受、想、行、种种非我者决定为我,此计识蕴为我也。但所了知者,毫无边际,于所了知之中,既多方求我而不可得,则能了知者,又何能独自为我?此五蕴法无我,经言早已诏我矣。然宇宙万物,何一非五蕴而成?有情之有身心无论矣,即无情如草木土石,虽无受想行识,亦有色存。若说五蕴皆空,将世界人物一无所有,乌乎可?不知言空者,非吾人眼前见到之空,见到之空是与不空相对待,亦属色法;所谓空者,谓空其假相之实有,虽有假相,而实体常空也。必知此义,方可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数句。
菩萨发本心之光明,照见五蕴皆空,并非言除去大地山河之外,别有一处名空;凡宇宙万有,无非和合连续对待之假相,真体显时,相皆空寂;故曰色不异空。然空并非断灭,亦非顽空,即是性色真空,为色蕴之本体。本体上虽无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等相,而此等假相,正依本体而立,为本体之显现,故曰空不异色。譬如水上波浪,波浪取其形状而言,其全体不异于水;宇宙万有,正心上所起之波浪也。水体上原无种种波浪之相,若有此相,波浪灭则水应灭,今水体不灭,可见波浪皆是空相也。世人于有相处执色,无色处执空,故先破其异见,既知色空无异,更当进一步言色空是一非二,是绝对的,非相待的,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犹之波浪即水,水即波浪;既知波浪即水,不必灭波浪以求水,水即波浪,不致昧水以逐波浪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空,空即是受。余仿此。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分类甚多,即五蕴诸法。空、即五蕴皆空之空。相谓实相,即般若波罗密多心。合言之,此诸法皆空之实相也。
吾人见有根身,见有世界,见有众生,故有种种生灭,今五蕴皆空,故无生灭之相。又五蕴生则空灭,空生则五蕴灭,今蕴空为一,空相不离诸法,诸法即是空相,更无生灭之可言;如水波同体,何生何灭?真心本无垢净,因有生灭等法为之障蔽,为之染污,而垢生焉;如镜体本来光明,为尘所蔽,不能显现耳!今既明五蕴本来无有,本无生灭之垢,故又曰不垢不净。增减者,谓五蕴法有为增,五蕴法无为减,真心生为增,真心灭为减;但五蕴本无,真心常住,并无有无生灭,又何有增减,故终曰不增不减。此不生不灭,不但于般若波罗密多心见其如是,即现前一切生灭诸法,观其自性,即为不生不灭之真实心体,亦无生、灭、垢、净、增、减之可言。生灭等相既空,故能度脱一切苦厄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空相之中,全体即真,故无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等法。无、即空义。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此五根非指外现之浮根尘,乃能发生见闻觉知之功用,所谓净色根也。意根能想过去未来,即思想心,分别心,此心所依托之根,即意。前五属色法,意属受、想、行、识之心法。五蕴既空,故六根亦空。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色、眼识所见者,显色、形色等是。声、耳识所闻者,一切音声是,如流水声为无意义,说话声为有意义。香、鼻识所嗅者,香、臭等是。味、舌识所尝者,酸、甜、苦、辛等是。触、身识所觉者,冷、热、滑、涩等是。法、意识所分别者,名极普遍,凡意识所缘到之处,无论为有为无皆是。法有一分属色,一分属心,一分非心非色,其余五尘概属色法。五蕴既空,故六尘亦空。十八界者:上之六根、六尘、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故曰眼界乃至意识界也。界者、界限义,种类义,此十八种类各有界限,作用不同也。由上以推,根、尘、识三,皆不外五蕴法,皆无自体,故一切皆空。
六根、六尘──统名十二处;加六识成十八界,为凡夫所有法与四圣相共者。以下乃出世三乘之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十二因缘,缘觉所修之法也。一曰无明,烦恼通称,即惑。二曰行,善恶行为,即业。此二指过去之因。三曰识,入胎最初之一念。四曰名色,胎中心色。五曰六入,胎中六根。六曰触,出胎时之触境。七曰受,领受现前尘境。此五指现在之果。八曰爱,贪爱。九曰取,取著。十曰有,由爱取之惑,生后有之业。此三指现在之因。十一曰生。十二曰老死。此二指未来之果。凡人生死死生流转不息。皆由无明而起,故流转门曰: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即经言无明乃至老死也。若欲解脱生死,断其根本,亦须先将无明灭尽,故还灭门曰:无明尽则行尽,行尽则识尽,乃至生尽则老死尽;即经言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也。
十二因缘,乃推五蕴之至详者。五蕴既空,故十二因缘亦空。或谓:解脱生死正出世圣人之法,似无可空者。然依有生死可解脱者,亦属凡夫心量,若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本无生死,何有解脱?故一切无之。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声闻所修之法。苦、集、灭、道,曰四谛。谛、谓真理。苦谛,即人生真实之苦。但苦是结果,其因为集,由贪嗔痴所造之杀盗淫业,集积最久,一旦溃发,遂受无限之痛苦;正如一滴之水,积蓄冲决,终成江河也。吾人应知苦之结果,非天所定,非人所与,由我自作。苦既由我自作,亦可由我自灭,是为灭谛。但业已造成,灭之匪易,必有灭之之道──道有门径方法等义──方可,从此道修行,是为道谛。修道以灭苦,其极果则成阿罗汉。但苦、集之所依者,仍不外五蕴法,五蕴既空,则苦、集无所依附,既无苦、集,又何有灭、道二谛耶?故曰无苦、集、灭、道。
智有俗智、真智:明四谛之智,俗智也。明灭尽苦集而证无苦无集之境,真智也。得者,得真实理而证无生无灭之涅槃也。今四谛既空,则无能明四谛之智,既无能得之智,又何有所得之涅槃哉?故曰无智亦无得。
前空中二宇,贯至亦无得止。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所得故句,承上起下也。承上者,从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皆无所得也。盖行人若有所得,则有能得所得二相为之对待,是有二法,不能成般若波罗密多心也;譬如眼本清净,入一浮尘适成障蔽。起下者何?一有所得,在圆明真心另添一物,正为修行之大障。以无所得故,菩提依般若波罗密多而成佛道也。凡人所依者,皆虚妄相,由此而有虚妄相想,执有所得则不能得者多矣!菩萨所依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多,其心清净圆融,故无挂碍。挂碍者,如见不出色,闻不出声,六根功用各别,不能圆通,如蚕在茧,总难自由!何也?以有所得故也。凡事得一种,即有一种挂碍,如人赖衣食生活,为得衣食之故,必生出种种营谋,即有种种挂碍,若不欲得此,则种种挂碍皆无由而生。又人在世间,有种种危险,日在恐怖之中,此恐怖又因挂碍而起。如人依地而住,遇水则不能通行,故行江海必用船舶,由此遂有种种恐怖。又种田人,以耕种为生,一遇水旱等灾,则恐怖无已;若无生计上之挂碍,则无恐怖矣。又兵荒病疫时代,不能安生乐业,以人依社会故不得免此恐怖耳。执身体为我,则以身体之挂碍,而有或病、或老、或死之恐怖,若不执为我体,则泰然自得,何忧何虑?为人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此日常浅近之事,皆足证明其理也。且此中之理更为广大者,凡人以妄想心取妄想法,因妄想之挂碍,其恐怖更自无穷,特人习焉不察而不自觉耳!远离颠倒梦想,如参禅念佛,心不散乱,梦境自无,人在梦中皆以梦境为实在,吾人在人生之梦中亦然;当知吾人所有知识,无不从昏迷中来,自投胎以至出生,全为昏迷时代,不俨然睡中不知不觉乎!始于昏迷者,必终于昏迷,而其间数十年,虽半知半觉,亦不过以妄取妄,何尝有觉悟明了之一日,究竟仍当终归于不知不觉之中。但行人如能常作如梦观,不于眼前梦境而生执著,则贪嗔痴三毒渐次断除,去觉悟之时必不远矣。吾人起心动念,皆起于昏迷,从昏迷而起者,无非梦境,梦境本是虚妄,梦中认为实在,醒来方知颠倒,迷妄为真,迷无为有,迷虚为实,颠倒之甚孰有逾于此者乎?人每以佛学为空,亦在梦中颠倒之列。人向来执为实在者皆是虚妄,但此虚妄亦依明觉真心而起,减一分梦想,即增一分真觉,一层一层渐次修证,所谓远离颠倒梦想也。天、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皆有梦想,惟菩萨能生觉悟,故得远离;迨到觉悟圆满,梦想全无,则法界虚空皆悉销殒,所谓究竟涅槃也。涅槃译曰圆寂,吾人心体本具之功德,向为梦想所障蔽,远离梦想,则功德无不圆满,妄念无不空寂,故曰: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萨到究竟涅槃,即成佛道;故继之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而成佛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拣别凡外,凡阿罗汉、辟支佛、皆有正觉,但非平等普遍正觉,祗自觉而不觉他;菩萨自觉觉他,可谓正等正觉,然非究竟圆满,还是有上;惟佛方能彻底觉悟,故名无上正等正觉。
本经注重在无所得三字,有所得则一无所得,无所得则无所不得。妄想一空,真心全露,故诸佛菩萨,悉由此道而成。但此事皆人人本分内事,非过去诸佛菩萨所能独得,特世人本身具足无量功德,不知反观自性依教修证耳!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一种有力量之言语,能成为事实也。神者,谓有妙力,能令不能解脱者而得解脱,不能成就者而得成就,故曰大神咒。大明者,照见五蕴皆空之智,非若世人逐年阅历所得之智可比;般若之智,能明无量世界所依之无量众生,悉皆烛照无遗。无上咒,以此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上之者。无等等者,等于无等之义;无等者,无比也,即究竟涅槃,而佛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究竟涅槃相等,故曰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谓真实能除一切苦也。一切苦者: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等。平常除苦之法亦多,如赈济灾荒,布施贫苦,祗能除一时一部分之苦,而不能永久普遍使脱苦海,即不得称为真实不虚。盖一切苦源,皆起于颠倒梦想,得般若波罗密多,能除迷启悟,远离梦想,故一切苦一除永除,究竟真实,究竟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咒,即所说之音声能总持一切,表示一切,固不可译,亦不必译也。此中名字言说,即般若波罗密多义。上所说者为显,而咒为密。显说者,以一种道理表示于人,而咒则为法之真体,不容解说。如医生治病,开方与人者,显也;不说明药方,仅与丸药令人照服者,密也。咒之密义,包含世出世间善法无不圆满,并具有极大神力,人能常久持念,即依般若波罗密多而起无量不可思议功德。是般若波罗密多,诚吾人真常之法身慧命,较之生命,尤关紧要。(史一如记)(汉口印行)
猜你喜欢 中印文化需要交流·太虚 卷第四·佚名 佛理要略·太虚 卷第二十八·昙噩 续指月录凡例二十则·聂先 卷第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二·澄观 黄龙宝觉心禅师·惠洪 佛说虚空藏菩萨陀罗尼·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卷·佚名 中二·元照 卷第二十五(弥沙塞)·佚名 事须适宜·印光 卷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五·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