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二卷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二卷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千问品第七之三

此四念住几断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住。若有漏是断遍知所遍知。若无漏非断遍知所遍知。几应断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住。若有漏是应断。若无漏不应断。几应修等者。一切是应修。几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几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几有执受等者。一切无执受。几大种所造等者。一切非大种所造。几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几是有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住。若有漏是有。若无漏非有。几因相应等者。一切因相应

此四念住。与六善处相摄者。一善处少分摄四念住。四念住亦摄一善处少分。与五不善处相摄者。互不相摄。与七无记处相摄者。互不相摄。与三漏处相摄者。互不相摄。与五有漏处相摄者。应作四句。或有漏处非念住。谓有漏色受想识蕴。及念住所不摄有漏行蕴。或念住非有漏处。谓无漏四念住。或有漏处亦念住。谓有漏四念住。或非有漏处非念住。谓无漏色受想识蕴。及念住所不摄无漏行蕴。并无为。与八无漏处相摄者。应作四句。或无漏处非念住。谓无漏色受想识蕴。及念住所不摄无漏行蕴。并无为。或念住非无漏处。谓有漏四念住。或无漏处亦念住。谓无漏四念住。或非无漏处非念住。谓有漏色受想识蕴。及念住所不摄有漏行蕴。几过去等者。一切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几善等者。一切是善。几欲界系等者。一切应分别。谓缘身慧。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云何欲界系。谓欲界作意相应缘身慧。云何色界系。谓色界作意相应缘身慧。云何无色界系。谓无色界作意相应缘身慧。云何不系。谓无漏作意相应缘身慧。缘受心法慧亦尔。几学等者。一切应分别。谓缘身慧。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云何学。谓学作意相应缘身慧。云何无学。谓无学作意相应缘身慧。云何非学非无学。谓有漏作意相应缘身慧。缘受心法慧亦尔

此四念住。几见所断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住。若有漏修所断。若无漏非所断。几非心等者。一切是心所与心相应。几随心转非受相应等者。一切随心转亦受相应。几随心转非想行相应等者。一切随心转亦想相应。一切随心转亦行相应。除其自性。几随寻转非伺相应等者。一切应分别。谓缘身慧。或有寻有伺。或无寻唯伺。或无寻无伺。云何有寻有伺。谓有寻有伺作意相应缘身慧。云何无寻唯伺。谓无寻唯伺作意相应缘身慧。云何无寻无伺。谓无寻无伺作意相应缘身慧。缘受心法慧亦尔。几见非见处等者。一切应分别。谓缘身慧。有四句。或见非见处。谓尽无生智所不摄无漏缘身慧。或见处非见。谓五识身相应善慧。或见亦见处。谓世间正见。或非见非见处。谓见所不摄无漏缘身慧缘受慧。或见非见处。或见亦见处。或非见非见处见非见处者。谓尽无生智所不摄无漏缘受慧。见亦见处者。谓世间正见。非见非见处者。谓见所不摄无漏缘受慧。缘心法慧亦尔。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几业非业异熟等者。一切非业非业异熟。几业非随业转等者。一切随业转非业。几所造色非有见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见色

此四念住几所造色非有对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对色。几难见故甚深等者。一切难见故甚深。甚深故难见。几善非善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为因。几不善非不善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为因。几无记非无记为因等者。一切非无记非无记为因。几因缘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缘亦有因。几等无间非等无间缘等者。一切应分别。谓缘身慧。或是等无间非等无间缘。或是等无间亦等无间缘。或非等无间非等无间缘。是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者。谓未来现前正起缘身慧。是等无间亦等无间缘者。谓过去现在缘身慧。非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者。谓除未来现前正起缘身慧。诸余未来缘身慧。缘受心法慧亦尔。几所缘缘非有所缘等者。一切是所缘缘亦有所缘。几增上缘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缘亦有增上。几暴流非顺暴流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住。若有漏是顺暴流非暴流。若无漏非暴流非顺暴流

复次身念住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受念住云何。谓六受身。心念住云何。谓六识身。法念住云何。谓受所不摄非色法处。此四念住几有色等者。一有色三无色。几有见等者。三无见。一应分别。谓身念住。或有见或无见。云何有见。谓一处。云何无见。谓九处。及一处少分。几有对等者。三无对。一应分别。谓身念住。或有对或无对。云何有对。谓十处。云何无对。谓一处少分。几有漏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或有漏或无漏。云何有漏。谓十处及一处少分。云何无漏。谓一处少分。受念住或有漏或无漏。云何有漏。谓有漏作意相应受蕴。云何无漏。谓无漏作意相应受蕴。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或有漏或无漏。云何有漏。谓有漏想行蕴。云何无漏。谓无漏想行蕴。及三无为。几有为等者。三有为。一应分别。谓法念住。或有为或无为。云何有为。谓想行蕴。云何无为。谓三无为。几有异熟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或有异熟或无异熟。云何有异熟。谓不善善有漏色蕴。云何无异熟。谓无记无漏色蕴。受心法念住亦尔。几是缘生等者。三是缘生是因生是世摄。一应分别。谓法念住。若有为是缘生是因生是世摄。若无为非缘生非因生非世摄。几色摄等者。一色摄。三名摄。几内处摄等者。一内处摄。二外处摄。一应分别。谓身念住。或内处摄或外处摄。云何内处摄。谓五内处。云何外处摄。谓五外处。及一外处少分。几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念住几断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住。若有漏是断遍知所遍知。若无漏非断遍知所遍知。几应断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住若有漏是应断。若无漏不应断。几应修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或应修或不应修。云何应修。谓善色蕴。云何不应修。谓不善无记色蕴。受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或应修或不应修。云何应修。谓善想行蕴。云何不应修。谓不善无记想行蕴。及三无为。几染污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或染污或不染污。云何染污。谓有覆色蕴。云何不染污。谓无覆色蕴。受心法念住亦尔。几果非有果等者。三是果亦有果。一应分别。谓法念住。或是果非有果。或是果亦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是果非有果者。谓择灭。是果亦有果者。谓想行蕴。非果非有果者。谓虚空非择灭。几有执受等者。三无执受。一应分别。谓身念住。或有执受或无执受。云何有执受。谓自体所摄色蕴。云何无执受。谓非自体所摄色蕴。几大种所造等者。三非大种所造。一应分别。谓身念住。或大种所造。或非大种所造。云何大种所造。谓九处。及二处少分。云何非大种所造。谓一处少分。几有上等者。三有上。一应分别。谓法念住。或有上或无上。云何有上。谓想行蕴及虚空非择灭。云何无上。谓择灭。几是有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念住。若有漏是有。若无漏非有。几因相应等者。一因不相应。二因相应。一应分别。谓法念住。若是心所因相应。若非心所因不相应

此四念住与六善处相摄者。六善处摄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摄六善处。与五不善处相摄者。五不善处摄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摄五不善处与。七无记处相摄者。七无记处摄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摄七无记处。与三漏处相摄者。三漏处摄一念住少分。一念住少分亦摄三漏处。与五有漏处相摄者。五有漏处摄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摄五有漏处。与八无漏处相摄者。八无漏处摄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摄八无漏处。几过去等者。三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一应分别。谓法念住。若有为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若无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几善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云何善不善。谓三处少分。云何无记。谓八处及二处少分。受念住。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云何善。谓善作意相应受蕴。云何不善。谓不善作意相应受蕴。云何无记。谓无记作意相应受蕴。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云何善。谓善想行蕴及择灭。云何不善。谓不善想行蕴。云何无记。谓无记想行蕴及虚空非择灭。几欲界系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不系。云何欲界系。谓二处及九处少分。云何色界系谓九处少分。云何不系。谓一处少分。受念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云何欲界系。谓欲界作意相应受蕴。云何色界系。谓色界作意相应受蕴。云何无色界系。谓无色界作意相应受蕴。云何不系。谓无漏作意相应受蕴。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云何欲界系谓欲界想行蕴。云何色界系。谓色界想行蕴。云何无色界系。谓无色界想行蕴。云何不系。谓无漏想行蕴。及无为法。几学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云何学无学。谓一处少分。云何非学非无学。谓十处及一处少分。受念住。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云何学。谓学作意相应受蕴。云何无学。谓无学作意相应受蕴。云何非学非无学。谓有漏作意相应受蕴。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云何学。谓学想行蕴。云何无学。谓无学想行蕴。云何非学非无学。谓有漏想行蕴及无为法

此四念住几见所断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或修所断或非所断。云何修所断。谓十处及一处少分。云何非所断。谓一处少分。受念住。或见所断或修所断或非所断。云何见所断。谓受念住随信随法行。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所断八十八随眠相应受蕴。云何修所断。谓受念住学见迹修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十随眠相应受蕴。及不染污有漏受蕴。云何非所断。谓无漏受蕴。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或见所断或修所断或非所断。云何见所断。谓法念住。随信随法行。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所断八十八随眠。及彼相应想行蕴。并彼等起心不相应行。云何修所断。谓法念住学见迹修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十随眠。及彼相应想行蕴。若彼等起心不相应行。若不染污有漏想行蕴。云何非所断。谓无漏想行蕴。及无为法。几非心等者。一非心非心所非心相应。一是心所与心相应。一唯是心。一应分别。谓法念住。若有所缘是心所与心相应。若无所缘非心非心所非心相应。几随心转非受相应等者。一随心转非受相应。一受相应非随心转。二应分别。谓身念住。或随心转非受相应。或非随心转非受相应。随心转非受相应者。谓随心转身语业。诸余色蕴非随心转非受相应。法念住。或随心转非受相应。或随心转亦受相应。或非随心转非受相应。随心转非受相应者。谓随心转心不相应行。随心转亦受相应者。谓想蕴及相应行蕴。非随心转非受相应者。谓除随心转心不相应行。诸余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几随心转非想行相应等者。除其自性。如受应知。几随寻转非伺相应。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或随寻转非伺相应。或非随寻转非伺相应。随寻转非伺相应者。谓随寻转身语业。诸余色蕴。非随寻转非伺相应。受念住。或有寻有伺。或无寻唯伺。或无寻无伺。云何有寻有伺。谓有寻有伺作意相应受蕴。云何无寻唯伺。谓无寻唯伺作意相应受蕴。云何无寻无伺。谓无寻无伺作意相应受蕴。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有四句。或随寻转非伺相应。谓随寻转心不相应行。及寻相应伺。或伺相应非随寻转。谓寻及寻不相应伺相应想行蕴。或随寻转亦伺相应。谓寻伺相应想行蕴。或非随寻转非伺相应。谓除随寻转心不相应行。诸余心不相应行。及寻不相应伺。若无寻无伺非受心所。若无为法。几见非见处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或见处非见。或见亦见处。或非见非见处。见处非见者。谓九处及一处少分。见亦见处者。谓一处。非见非见处者。谓一处少分。受念住。若有漏是见处非见。若无漏非见非见处。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有四句。或是见非见处。谓尽无生智所不摄无漏慧。或是见处非见。谓有漏想蕴。及见所不摄有漏行蕴。或是见亦见处。谓五染污见。及世间正见。或非见非见处。谓无漏想蕴。及见所不摄无漏行蕴。并无为法。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若染污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若不染污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受念住。或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或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或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谓除过去现在见苦所断随眠相应受蕴。亦除过去现在见集所断遍行随眠相应受蕴。亦除未来有身见相应受蕴。诸余染污受蕴。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者。谓前所除受蕴。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谓不染污受蕴。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或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或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或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谓除过去现在见苦所断随眠及彼相应俱有等想行蕴。亦除过去现在见集所断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想行蕴。亦除未来有身见相应想行蕴。亦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诸余染污想行蕴。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者。谓前所除想行蕴。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谓不染污想行蕴。及无为法。几业非业异熟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或业非业异熟。或业异熟非业。或非业非业异熟。业非业异熟者。谓身语业。业异熟非业者。谓业异熟生色蕴。非业非业异熟者。谓除业及业异熟色蕴。诸余色蕴。受念住。或业异熟非业。或非业非业异熟。业异熟非业者。谓业异熟生受蕴。诸余受蕴。非业非业异熟。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有四句。或业非业异熟。谓业异熟所不摄思。或业异熟非业。谓思所不摄业异熟生想行蕴。或业亦业异熟。谓业异熟生思。或非业非业异熟。谓除业及业异熟想行蕴。诸余想行蕴。及无为法。几业非随业转等者。二随业转非业。二应分别。谓身念住有三句。或业非随业转。谓除随业转身语业。诸余身语业。或业亦随业转。谓随业转身语业。或非业非随业转。谓除业及随业转色蕴。诸余色蕴。法念住有三句。或业非随业转。谓思或随业转非业。谓想蕴及思所不摄随业转行蕴。或非业非随业转。谓除业及随业转行蕴。诸余行蕴。及无为法。几所造色非有见色等者。三非所造色非有见色。一应分别。谓身念住有三句。或所造色非有见色。谓八处及二处少分。或所造色亦有见色。谓一处。或非所造色非有见色。谓一处少分

此四念住几所造色非有对色等者。三非所造色非有对色。一应分别。谓身念住有三句。或所造色非有对色。谓一处少分。或有对色非所造色。谓一处少分。或所造色亦有对色。谓九处及一处少分。几难见故甚深等者。一切难见故甚深。甚深故难见。几善非善为因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有三句。或善为因非善。谓善异熟生色蕴。或善亦善为因谓善色蕴。或非善非善为因。谓除善异熟生色蕴诸余无记。及不善色蕴。受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有四句。或善非善为因。谓择灭。或善为因非善。谓善异熟生想行蕴。或善亦善为因。谓善想行蕴。或非善非善为因。谓除善异熟生想行蕴。诸余无记。及不善想行蕴。并虚空非择灭。几不善非不善为因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有三句。或不善为因非不善。谓不善异熟生色蕴。或不善亦不善为因。谓不善色蕴。或非不善非不善为因。谓除不善异熟生色蕴。诸余无记及善色蕴。受念住有三句。或不善为因非不善。谓不善异熟生受蕴。及欲界有身见边执见相应受蕴。或不善亦不善为因。谓不善受蕴。或非不善非不善为因。谓除不善异熟生受蕴。及除欲界有身见边执见相应受蕴。诸余无记及善受蕴。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有三句。或不善为因非不善。谓不善异熟生想行蕴。及欲界有身见边执见。并彼相应俱有等想行蕴。或不善亦不善为因。谓不善想行蕴。或非不善非不善为因。谓除不善异熟生想行蕴。及除欲界有身见边执见并彼相应俱有等想行蕴。诸余无记及善想行蕴。并三无为。几无记非无记为因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有三句。或无记为因非无记。谓不善色蕴。或无记亦无记为因。谓无记色蕴。或非无记非无记为因。谓善色蕴。受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有四句。或无记非无记为因。谓虚空非择灭。或无记为因非无记。谓不善想行蕴。或无记亦无记为因。谓无记想行蕴。或非无记非无记为因。谓善想行蕴。及择灭。几因缘非有因等者。三是因缘亦有因。一应分别。谓法念住。若有为是因缘亦有因。若无为非因缘非有因。几等无间非等无间缘等者。一非等无间非等无间缘。三应分别。谓受念住有三句。或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未来现前正起受蕴。及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时受蕴。或等无间亦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时受蕴。诸余过去现在受蕴。或非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除未来现前正起受蕴。诸余未来受蕴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有三句。或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未来现前正起非受心所。及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时。非受心所。并已生正起无想灭定。或等无间亦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时非受心所。诸余过去现在非受心所。或非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除未来现前正起非受心所。诸余未来非受心所。及除等无间心不相应行。诸余心不相应行。并无为法。几所缘缘非有所缘等者。一所缘缘非有所缘。二所缘缘亦有所缘。一应分别。谓法念住。若是心所是所缘缘亦有所缘。若非心所是所缘缘非有所缘。几增上缘非有增上等者。三增上缘亦有增上。一应分别。谓法念住。若有为是增上缘亦有增上。若无为是增上缘非有增上。几暴流非顺暴流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身念住。若有漏顺暴流非暴流。若无漏非暴流非顺暴流。受心念住亦尔。法念住有三句。或顺暴流非暴流。谓有漏想蕴及暴流所不摄有漏行蕴。或暴流亦顺暴流。谓四暴流。或非暴流非顺暴流。谓无漏想行蕴。及无为法

四圣谛者。谓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此四圣谛。几有色等者。一无色。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或有色或无色。云何有色。谓十处及一处少分。云何无色。谓一处。及一处少分。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所摄身语业。是有色。余皆是无色。几有见等者。二无见。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有见或无见。云何有见。谓一处。云何无见。谓十一处。集圣谛亦尔。几有对等者。二无对。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有对或无对。云何有对。谓十处。云何无对。谓二处。集圣谛亦尔。几有漏等者。二有漏二无漏。有为等者。三有为。一无为。几有异熟等者。二无异熟。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有异熟或无异熟。云何有异熟。谓善不善苦谛。云何无异熟。谓无记苦谛。集圣谛亦尔。几是缘生等者。三是缘生是因生是世摄。一非缘生非因生非世摄。几色摄等者。一名摄。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或色摄或名摄。云何色摄。谓十处及一处少分。云何名摄。谓一处及一处少分。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所摄身语业是色摄。余皆是名摄。几内处摄等者。一外处摄。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或内处摄或外处摄。云何内处摄。谓六内处。云何外处摄。谓六外处。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所摄心意识内处摄。余皆外处摄。几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猜你喜欢
  辟支佛因缘论卷上·佚名
  兴显品第九·佚名
  佛说灭除五逆罪大陀罗尼经·佚名
  第四十四卷·佚名
  海潮音社启事·太虚
  卷第七十四·李通玄
  卷下·佚名
  净土圣贤录偈·彭希涑
  卷第二十五·佚名
  后序·赞宁
  卷中·道宣
  卷五十三·性音
  佛说要行舍身经·佚名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知礼
  卷第三(从第一经五纸至第四经四纸)·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一十七·彭定求

        卷817_1 【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皎然   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   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   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境新耳目换,物

  • 沈长卿·唐圭璋

      长卿字文伯,号审斋居士,归安人。靖康二年(1127)二月,以太学生上书论时事,慷慨陈辞。登建炎二年(1128)进士。官临安府观察推官、婺州教授、判党州及严州。绍兴十十五年(1155),以得罪秦桧,追两官勒停,编和化州。桧死,复左朝奉郎。

  • ●慶芝堂詩集卷十·戴亨

    瀋陽戴亨通乾撰 五言律詩二 ◆五言律詩二◆ 籠鳥 螢火 式微 古書 古劍 古琴 古鼎 古鏡 古碑 古寺 古樹 出籠鳥 小硯跌破命兒廷璋膠固詩以識之 賦得軒皇鼎 古書 寶劍 磨劍 雨後見月 留別盧公亮

  • 卷三百二十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二十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龙洲集中上范秘监二首郡大当涂古分符得少蓬威如乌府在令与绣衣同铃阁防书外花村卖剑中少需抚摩意来作玉堂翁畴昔经行路黄山更一过天涯知已少嵗晚客

  • 卷十三·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十三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中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九变词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鬯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献皇祖宣简公皇祖懿王同用长发之舞景皇帝用大基之舞元

  • 60.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施蜇存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

  • 卷四·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玉楮集卷四       宋 岳珂 撰小墅桂花盛开与客醉树下因赋二律旧游曾赋小山篇浪蕊浮葩搃逊妍金粟同瞻黄面老玉枝争拥碧霞仙化身瑞相已百亿匝地香风更大千无量现前金世界倦翁又结醉中缘黄金涌出碧

  • 列传第九十二 自序·魏收

    汉初,魏无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经史,成帝世,位终钜鹿太守,仍家焉。歆子悦,字处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赵国李孝伯见而重之,以女妻焉。位济阴太守,以善政称。悦子子建,字敬忠。释褐奉朝请,累迁

  • 卷五十五·黄以周

      钦宗   △靖康元年(丙午,一一二六)   1、七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乙丑朔。) 乙亥,蔡京移儋州,(案:《续宋编年通鉴蔡》京窜儋州系於二月,误。二月甲寅朔,攸与童贯始为孙觌所劾,但责降未放逐。) 攸雷州,(案:李〈上直下

  • 卷三十·吴广成

      绍圣三年、夏天民安七年春二月,以兵入延州,侵义合寨。  梁氏以地界不定,数肆凭陵。哲宗用宰相章议,罢诸边分画,令督众乘势进讨。梁氏愤怒,发兵入绥德界,攻义合寨。义合与保安军德靖寨绵亘七百里,中间堡垒参差,烽燧疏

  • 卷之二百五十六·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八月。丙子朔。科尔沁台吉厄尔得普图、来朝。  ○丁丑。遣大学士萧永藻、祭先师孔子。  ○上驻跸噶海图昂阿地方。  ○喀尔喀和硕亲王多罗额驸车妄扎布、来朝。  ○先是、鄂尔多斯

  • ◎记张宗昌·刘以芬

    张作霖于第一次直奉战争败后,在关外竭力经营,用新人,练新军,购置新武器,宜若能蔚成劲旅,一举扬威阃外者。乃第二次直奉战起,奉军悉精税向关内进攻,与吴(佩孚)军相持日久,竟不能越雷池一步;而李景林、张宗昌所率之第二军,在奉方初意

  • 二百八十七 上谕范时绎奏摺吉内务府总管明日题奏·佚名

    雍正〔六年〕三月初四日 二月初四日,奉旨:署理总督范时绎汉字摺一件,帐本一本,在养心殿明殿正宝座东边放著,明日题奏,向内务府总管发旨。 二月初五日,当面发与庄亲王等旨意。 [宫中.杂件.进贡单]

  • 卷七十九·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七十九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

  • 李崇传·李延寿

    李崇,字继长,小名继伯,顿丘人。是文成帝的元皇后二哥李诞之的儿子。十四岁时被朝廷召见,封为主文中散,承袭陈留公的爵位,任镇西大将军。孝文帝初年,任荆州刺史,镇守上洛。朝廷命秦、陕二州派兵送他上任,他表示拒绝,说“:边地的人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五·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五 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三复次嗢拖南曰 如理摄集谛得相处业障 过黑异熟等大义后难得若于谛智增上如理。及不如理。不如实知。不能尽漏。与此相违。如实知故。能尽

  • 春秋简书刊误·毛奇龄

    二卷。清毛奇龄撰。此书是清人校勘《春秋》经文取得成绩之第一部。毛氏认为,《春秋》经书是依据鲁史简书修成,而《左传》则是依据各国史记之策书而作。《公羊》、《穀梁》“两家杜撰,目不见策书,徒以意解经,故经多误字,而《

  • 受用三水要行法·义净

    全一卷。又称受用三水要法。唐代义净(635~713)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揭示僧俗日常所用三种水之性质及使用法等。三水,即:(一)时水,指沙弥俗人以手滤漉,观知无虫,而于午前任受饮用之水。(二)非时水,指时与非时皆可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