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六八 谕内阁将沈德潜所有官爵及宫衔谥典尽行革去

五六八 谕内阁将沈德潜所有官爵及宫衔谥典尽行革去【真按:沈德潜着实犹清高宗如此之评也,则真士人无行又一端矣.既受国命,又背为之以求清高乎 则甚矣怪哉,亦当然矣.吾辈今日生此,具委过于文字狱者,岂得其情耶!】

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内阁奉上谕:

本日大学士、九卿具奏定拟逆犯徐述夔等一案,已将各犯应得之罪分别降旨矣。至据称查出徐述夔之传系沈德潜所作,请将沈德潜从前所有官衔谥典尽行革去,其乡贤祠内牌位一并撤出,及赐祭葬碑文查明仆毁等语,实属罪所应得。逆犯徐述夔身系举人,且自其高曾以来,均在本朝食毛践土,厚泽涵濡,乃于所作《一柱楼诗》各种,敢于妄肆诋讥,狂诞悖逆,实为覆载所不容。至其诗内怀想胜朝之语,无非藉以为名,不可信以为实。卽以前明政事而论,并无可以动民系恋者。如洪武开基,严刑竣罚,永乐篡逆,瓜蔓抄诛,士民无不含怨。又如洪武因苏松嘉湖各府为张士诚固守,迁怒及民,浮粮加重,寖至末季,征敛日增,累及天下,民多愁苦嗟怨。此皆见于史册者,有何可以系感之处,而追念不忘乎!至我本朝,列圣相承,爱养百姓,赈灾蠲缓,厚泽频施,而江浙浮粮之额节经裁减,以除民害。朕践阼至今四十三年,普免天下钱粮三次,普免漕粮二次,其它灾赈之需动輙数百万,穷檐疾苦,迭沛恩膏,小民具有天良,岂有不知感戴,转属念于前朝全无恩德及民之理?此不过抑郁无聊之人,自揣毫无进路,递而为此,与匹夫匹妇之自经沟壑无异。而读书失志之徒,遂托言怀想前朝,以为万一败露,犹可藉以立名,其肺腑真可洞鉴。此等鬼蜮伎俩,岂能匿于光天化日之下!若无知者以此辈为真有追怀故国之思,转为若辈所愚矣。至伊子徐怀祖敢将伊父逆词公然刊刻,均属罪大恶极。乃沈德潜所作传内,称其「一柱楼编年诗已付梓」,并云「品行文章皆可法」,是沈德潜于徐述夔所作悖逆不法诗句,皆曾阅看,并不切齿痛恨,转欲为之记述流传,尚得谓稍有人心者乎?又伊传内称徐述夔之从弟「赓武妄罹大辟,阅十七月而寃雪」之语,因命萨载等查阅原案,则系乾隆元年有泰州民缪照乘与缪又南之妻蒋氏通奸,商同勒死亲夫,蒋氏因曾被徐赓武刁奸怀恨,是以到案供指徐赓武同谋,后经审出实情,拟以枷杖完结。徐赓武刁奸妇女,本属有罪之人,沈德潜转为之论叙称寃,身为大臣,不应颠倒是非若此!沈德潜自中式进士及选入翰林时,朕因闻其平日学问尚好,格外施恩;又念其留心诗学,且怜其晚成,是以不数年间卽擢为卿贰,又令在尚书房行走。而伊自服官以来,不过旅进旅退,毫无建白,并未为国家丝毫出力,众所共知。及乞休后,复赏给尚书衔,晋阶太子太傅,并予在籍食俸,恩施至为优渥。沈德潜理宜饬躬安分,谨慎自持,乃竟敢视悖逆为泛常,为之揄扬颂美,实属昧良负恩。且伊为徐述夔作传,自系贪图润笔为囊橐计,其卑污无耻,尤为玷辱缙绅。使其身尚在,虽不至与徐述夔同科,亦当重治其罪。今伊业已身故,不加深究,然竟置而不论,俾其身后扔得永受恩荣,则凡在籍朝绅又将何所警惕乎?着照所请,将沈德潜所有官爵及宫衔谥典尽行革去,其乡贤祠牌位亦一并撤出,所赐祭葬碑文现派阿弥达前往会同杨魁查明仆毁,以昭炯戒。将此通谕中外知之。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猜你喜欢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陈寿
  列传第五十一·李延寿
  列传第七十·刘昫
  青宫译语 全文·王成棣
  第四十一回 黜邓宗父子同绝粒 祭甘陵母女并扬威·蔡东藩
  第三十四回 战阳城辽兵败溃 失建州闽主覆亡·蔡东藩
  卷二百五十四下·杨士奇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七十二·佚名
  八十四 曹寅奏谢授巡视两淮盐课恩摺·佚名
  通志卷二十八·郑樵
  七一六 谕内阁和珅着充四库馆正总裁·佚名
  吴玠传·脱脱
  熙宗二子传·脱脱
  成功一·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陈廷敬

    目  录 三十调六十六体,起五十二字至五十四字引驾行四体又名长春 玉团儿一体 倾杯令一体 锯解令一体 双雁儿一体又名双燕子 寻芳草一体又名王孙信 恨来迟二体又名恨

  • 台湾诗乘卷三·连横

    林爽文之役,用兵两载,诸将无功。高宗震怒,以大学士嘉勇侯福康安为大将军,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为参赞帅师入台,连战皆捷,南北荡平。命于台湾府治建功臣祠,赋诗刻石,以志其事。碑高一丈有二尺,阔四尺,御书汉、满两文,上覆以亭。旁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七·佚名

    万历四十年七月癸巳朔享 太庙遣武定侯郭大诚恭代○升工部郎中胡鹗为河南卫辉府知府○下革逐镇抚史晋于理晋为科臣宋一韩讼冤讥诋执政大臣语多嫚姗银台参驳副宪<锍-釒>辩旨俱不下辅臣向高乃言史晋一韩家奴感其私恩

  • 结论·金毓黻

    本编十章,叙次巳竟,兹再总括所述,撰为结论,以殿编末。 首宜论者,是为史学之分期,愚谓吾国史学,可分五期论之,第一,自上古讫汉初,是为史学创造期;初则史官即为史家,而史籍亦史官之所掌也。继则孔子删《尚书》,作《春秋》,定礼、乐,而

  • 王素传·沈约

    王素字休业,是琅笽临沂人氏。他高祖王翘之,是晋朝光禄大夫。王素少年时便志气不凡。家庭贫困,母亲年老。刚开始当庐陵国侍郎,母亲去世,他便辞职,守孝期满,庐陵王刘绍当江州刺史,亲人旧友劝修整故居。王素没有顺从,而是丢下家中

  • 苏轼传·脱脱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他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各地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成败之处,就能说出其中的要旨。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时,激愤叹息,苏轼请问:“我如果成为范滂,母亲是否赞许?”程氏说:“你能成为范滂,难

  • 田京传·脱脱

    田京字简之,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沧州,后来迁移到亳州鹿邑。考中进士后,调任蜀州司法参军,以秦州观察推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为大理寺详断官。赵元昊叛乱,侍读学士李仲容向朝廷推荐田京,认为他懂得兵法,田京奉召应试中书,提升为通

  • 湛若水传·张廷玉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科考乡试中举。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求功名,后奉母亲之命,入南京国子监。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看了他的考卷赞叹道“:不是白沙陈献章的学生写不出这样的文

  • 张仪之楚贫·佚名

    【提要】 纵横家们也有缺钱的时候,但他们挣钱的方式不象我们这样辛苦,他们仅仅凭着一张利嘴,就可以拿到足够多的资金。 【原文】 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 当是之时

  • 孟子集疏卷十一·蔡模

    宋 蔡模 撰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告子曰性犹杞栁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栁为桮棬【桮音杯棬丘圆反○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栁柜栁桮棬屈木所为若巵匜之属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

  •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孔子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大德:德行中的大节。小德即小节。闲:限,引申为法度。 【译文】 子夏说:“大节方面不出问题,小节上有所出入是可以的。” 【读解】 在《宪问》篇里,子贡问孔子说:“管

  • 丧期要不要改革?·孔子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①,钻燧改火②,期③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 法海观澜卷第三(目录)·智旭

    【禅观要典】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圆觉经(一卷)维摩经(三卷)华严合论(四十卷)摩诃止观(二十卷)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宗镜录(一百卷)景德传灯录(三十卷)续传灯录(三十六卷)传法正宗记(十卷)宗门

  • 维摩经略疏卷第三·智顗

    方便品之初此品次佛国来者。即是为破有为缘集显不思议法身扶成如来净国之教。大圣意多今略为三。初明此品次佛国来。二略释方便义。三入文解释。初意者前于普集已说真性解脱之体。次于此经阐扬佛国因果之宗。为未晓者

  • 卷第八·佚名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八 罽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共牟尼室利译 菩萨璎珞庄严品第六之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四璎珞义。而说偈言。 大智慧者四璎珞  庄严最上第一乘 净戒三昧智慧门  胜妙真言决定说 无嗔众生皆爱乐 

  • 卷第八·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 【论】稽首十方清净海法界真报卢遮那六位因果诸菩萨文殊普贤大海众所说法门

  • 连山辑佚·马国翰

    《连山》,后亦称《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据传为天皇氏所创。远古有三易,《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其中连山易和归藏

  • 菊磵集·高翥

    又名《信天巢遗稿》。诗别集。南宋高翥撰,清高士奇编辑。一卷。翥字九万,自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好读书,厌仕进,隐居教授里中。匾所居曰“信天巢”。此集辑录五、七言近体诗凡百八十九首。后附宋高鹏飞撰《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