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般若无知论第三

  夫般若虚玄者。盖是三乘之宗极也。诚真一之无差。然异端之论。纷然久矣。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少践大方。研机斯趣。独拔于言象之表。妙契于希夷之境。齐异学于迦夷。扬淳风于东扇。将爰烛殊方而匿籴凉土者。所以道不虚应。应必有由矣。弘始三年。岁次星纪。秦乘入国之谋。举师以来之意也。北天之运。数其然也。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载之下。游刃万机。弘道终日。信季俗苍生之所天。释迦遗法之所仗也。时乃集义学沙门五百余人于逍遥观。躬执秦文。与什公参定方等。其所开拓者。岂谓当时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余以短乏。曾厕嘉会。以为上闻异要。始于时也。然则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为试罔象其怀。寄之狂言耳。岂曰圣心而可辨哉。试论之曰。放光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此辨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默耀韬光。虚心玄鉴。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然其为物也。实而不有。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何者。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照不失虚。故混而不渝。虚不失照。故动以接粗。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难曰。夫圣人真心独朗。物物斯照。应接无方。动与事会。物物斯照。故知无所遗。动与事会。故会不失机。会不失机故。必有会于可会。知无所遗故。必有知于可知。必有知于可知。故圣不虚知。必有会于可会。故圣不虚会。既知既会。而曰无知无会者。何耶。若夫忘知遗会者。则是圣人无私于知会。以成其私耳。斯可谓不自有其知。安得无知哉。答曰。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岂曰木石瞽其怀。其于无知而已哉。诚以异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而圣人未尝不有知。无乃乖于圣心。失于文旨者乎。何者。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哉。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则不辨于惑智。三毒四倒亦皆清净。有何独尊于般若。若以所知美般若。所知非般若。所知自常净。故般若未尝净。亦无缘致净叹于般若。然经云般若清净者。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是。寂怕。无知。而无不知者矣。

  难曰。夫物无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物虽非名。果有可名之物当于此名矣。是以即名求物。物不能隐。而论云圣心无知。又云无所不知。意谓无知未尝知。知未尝无知。斯则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然论者欲一于圣心。异于文旨。寻文求实。未见其当。何者。若知得于圣心。无知无所辨。若无知得于圣心。知亦无所辨。若二都无得。无所复论哉。答曰。经云。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斯则无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今试为子狂言辨之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

  难曰。夫真谛深玄。非智不测。圣智之能。在兹而显。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真谛。真谛则般若之缘也。以缘求智。智则知矣。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何者。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夫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何者。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有。故即真。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

  难曰。论云不取者。为无知故不取。为知然后不取耶。若无知故不取。圣人则冥若夜游。不辨缁素之异耶。若知然后不取。知则异于不取矣。答曰。非无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后不取。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难曰。论云不取者。诚以圣心不物于物。故无惑取也。无取则无是。无是则无当。谁当圣心。而云圣心无所不知耶。答曰。然。无是无当者。夫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故经云。尽见诸法而无所见。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虽无是可是。故当是于无是矣。是以经云。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者。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于真谛耶。答曰。圣人无无相也。何者。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即为相。舍有而之无。譬犹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是以至人处有而不有。居无而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亦不舍于有无。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怕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

  难曰。圣心虽无知。然其应会之道不差。是以可应者应之。不可应者存之。然则圣心有时而生。有时而灭。可得然乎。答曰。生灭者。生灭心也。圣人无心。生灭焉起。然非无心。但是无心心耳。又非不应。但是不应应耳。是以圣人应会之道。则信若四时之质。直以虚无为体。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灭也。

  难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何者。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无知。即般若之无也。知无。即真谛之无也。是以般若之与真谛。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照功。是以辨同者同于异。辨异者异于同。斯则不可得而异。不可得而同也。何者。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万法虽实。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是以经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又云。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异相。信矣。

  难曰。论云。言用则异。言寂则同。未详般若之内。则有用寂之异乎。答曰。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以智弥昧。照逾明。神弥静。应逾动。岂曰明昧动静之异哉。故成具云。不为而过为。宝积曰。无心无识。无不觉知。斯则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也。即之明文。圣心可知矣。

  般若无知论(终)

猜你喜欢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一·三峰法藏
  卷十七·彭绍升
  卷第二十三(冬字号)·朱时恩
  卷九十二·佚名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霁仑超永
  净土圣贤录卷六·彭希涑
  上佛教总会全国支会部联合会意见书·太虚
  卷之四·佚名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序·佚名
  论秘传·印光
  卷四十五·佚名
  大乘妙法莲华经悬论·太虚
  复黄忏华居士书(二通)·太虚
  第十六章 受纳支提耶山精舍·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七·董康

      ○玉鐲記   所記乃近時事。必有其人。而姓名則不無更易也。   房衣冏、字懷山。兗州諸生也。【衣冏合成裔字。蓋云房氏之裔耳。】李自成之亂。奉母及妻胡氏香玉逃難。至中途。知不能相保。胡氏取玉鐲一對。

  • 卷五十二·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五十二典礼贡士谒文宣王赋【以题    唐为韵】黎 逢圣人没而敎在明王兴而道宣命上公以陈信展大礼以登贤觞酒豆肉金镛筦悬致克禋以如在当质明而不愆祁祁诸生必恭敬止廓广庭以容众峩高冠

  • 卷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十一五言律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沈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在隋官秘书郎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歴宏文馆学士秘书监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絶】发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二·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四年三月癸卯朔孔彦舟入鼎州钟相之反也鼎州孤危官吏军民计无所出乃迎彦舟入城以拒相时宣抚处置使司主管机宜文字傅雱权湖北制置使以本司便宜之命授彦舟翊卫大夫康州防御使荆湖南北路捉杀使就平之此据

  • 第四十回 入长城北军败溃 援大都爵帅驰归·蔡东藩

      却说孛伦赤、岳来吉等,回营报功,燕帖木儿时已起床,即将二人功绩,书录簿上;并命撒敦带着偏师,出营巡哨。是日大雾迷濛,眼不见影,撒敦巡至敌营,已是空空洞洞,留着虚垒。走将进去,只有敌卒数名,尚在寨中收拾行李,见了撒敦等,一哄

  • 卷十五逆贤羽翼纪略·刘若愚

    李永贞者,通州富河庄民李经之子也。经原宝坻县人,侨寓于此,先娶高氏,生长男失其名,流落不知何往?次男李奉,三男李成,又生一女嫁虔村李家,今嫠矣。高氏故,继室者申氏也,生第四子失其名,少与永贞阋墙,遂轻生自缢于房后枣树上。永贞第

  • 卷十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十上 【起丙子汉章帝建初元年尽乙丑汉安帝延光四年】凡五十年 【丙子】肃宗孝章皇帝建初元年春正月诏廪赡饥民○诏二千石

  • 通志卷一百七十九·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宦者传第一秦赵髙前汉李延年 石显【恭】后汉郑众 蔡伦 孙程 曹腾 单超【徐璜 具瑗左悺 唐衡】侯览 曹节 吕彊 张让【赵忠】后魏宗爱 仇洛齐 孙小 赵黙 王琚 

  • 七九二 谕内阁承办《热河志》之纂修褚廷璋等着照例议叙·佚名

    七九二 谕内阁承办《热河志》之纂修褚廷璋等着照例议叙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初四日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初四日内阁奉上谕:现在《热河志》办理完竣,所有承办之纂修褚廷璋、戴衢亨、汪学金,俱着加恩照例议叙。钦此。(军机处上

  • 齐赵郡王高睿传·李延寿

    高睿,小名叫须拔,从小失去了父亲。天生的聪明敏慧,很为神武帝高欢喜爱,将他养在宫中,命游娘做他的母亲,对他的恩遇不同于其他子侄。东魏兴和年间,继承他父亲赵郡王高琛的爵位为南赵郡公。长到四岁,他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生母。他

  • 秦王朱木爽传·张廷玉

    秦愍王朱木爽,太祖第二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十一年前往藩地西安。这年五月,太祖赐其玺书说:“关内百姓,自元朝失政以来,不胜疲惫。今日我平定天下,又有运粮纳税之劳,百姓仍未休养生息。你到藩地之后,如果宫殿已完工,就暂且

  • 鬼谷子卷上·陶弘景

      摔阖第一  摔,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之言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问也,  若,顺;稽,考也。圣人在天地问,观人设教,铃顺考古道而为之。  为众生之先,  首出万

  • 卷一百九十五·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九十五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孟子第九万章章句上考异古本注因以题其篇也无其也二字万章问曰至予于大舜见之矣考异古本注厯山之时然也无然也二

  • 对异己者的态度·梁漱溟

    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同时,在自己的知识见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对。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常感觉自己不够,见闻有限。自觉知识

  • 卷六·佚名

    △佛作神通品第七尔时世尊,自袈裟内出金色手。摩彼不空见菩萨摩诃萨顶复出广长舌相。即告不空见菩萨言:善哉善哉!汝不空见。汝今乃能为诸众生。如是叹说如来应供等正觉真实功德也。不空见。若有说言世间众生无救护时。是

  • 卷第一之下·大慧宗杲

    正法眼藏卷第一之下 径山大慧禅师 宗杲 集并着语 绣水春门居士 徐弘泽 校阅 晦堂和尚示众云。敲空作响谁是知音。击木无声徒劳侧耳。不是目前法。莫生种种心。起灭不相知。个中无背面。象王行处狐兔绝踪。水月现

  • 第六 烦恼相应·佚名

    第一 眼一~二[尔时,世尊]舍卫城&hellip;&hellip;乃至&hellip;&hellip;三&ldquo;诸比丘!于眼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四~七于耳欲贪&hellip;&hellip;于鼻欲贪&hellip;&hellip;于舌欲贪&hellip;&hellip;于身欲贪&hellip;&hell

  • 西畴老人常言·何坦

    也称《西畴常言》。一卷,宋何坦撰。此书分讲学、律己、应世、明道、莅官、原治、评古、用人、正弊九门,各门之下分条记事,间加评论。其书“大抵因旧说而衍之”(《四库全书总目》)。书中所论大抵精辟近理。如其《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