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会追悼常惺法师。有几句话,是应该特别提出来说一说的:‘六度齐修,智悲兼大,求之古德仿佛圭峰密’!常惺法师平生的学问,虽所涉甚多,然其得力处,应该是在于华严宗;所以他对于华严宗教理的阐发以及实行,颇与圭峰密相近。华严宗自帝心创立之后,传至圭峰五祖,即没有再继续的六祖,这因为无人能为继承者的缘故。常惺法师堪作继承者,惜乎盛年早逝!这是良可叹悼的! 综观常惺法师的一生 菩萨行的表现很为充分。试看他力事提倡僧教育与为一般人讲学,及民国十六年领导数十僧侣作伤兵之救护等,这些、都是“六度齐修”及“悲智兼大”的实际表现。所以依他的行业讲,可以谓之菩萨行者。唐裴休之赞圭峰密,亦在于此。 所谓菩萨行,正是自利利他以成佛的行;必要如此学菩萨行,方可以成佛。普泛的说,一般学佛者,虽只修人天福报,亦可谓之学佛;只受三皈,行五戒、十善,修四禅、四空定,不具出世行愿智慧,则仍是人天的行果。若较此进一步,修出世行,而不发心利人,只求自了,可谓之声闻行或缘觉行。所以纯正的学佛,应该是学菩萨。而声闻、缘觉行与菩萨行二者之分别,在于能否具备大悲愿为断。能真正具大悲愿,自然是菩萨行;虽解得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若没有大悲愿,则仍同二乘小果。要是真学菩萨,应该大慈大悲,视众生之苦乐同己苦乐,发大悲普救心而上求无上菩提佛果,乃真可成佛。然圆满无上佛果,要由实发大悲心后,积极的长劫修行,待无量福德智慧都满足后,是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如此,乃真能实现其利济众生之大悲事业。所以真正之学佛,应该在菩萨行上学起。我觉得常惺法师是一个真学菩萨行者,故我们今日追悼常惺法师,对这一点应当特别留意。菩萨,大略是大智大悲之义。梵语菩提萨埵,华译觉有情者。分析言之,菩提即为上求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萨埵乃是下度的无量有情;以此上求下度而成能自利利他的菩萨。究其特点,在发生甚深的大悲心;而大悲之发生,又由通达诸法实相,即由空去我法二执之大乘胜解相应所起。大悲菩提心,从大乘胜解相应乃起,故菩萨行亦应从此处学起。所以,真正的发大智大悲菩萨心者,必须于了义大乘得其胜解,方能真正发起大悲菩提心。 何为大乘胜解之扼要处?大乘佛法的宗要,在于说明因缘所生法,一切自性空,一切唯识有。先说因缘所生法一切自性空义,此在龙树菩萨中论有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直说从因缘所生起的有为诸法,乃至所谓非生非灭的无为法,其观念名相亦皆为因缘所生法。如是因缘所生法,龙树菩萨说:法即是空──宗,因缘生故──因。后有继承此宗的佛护菩萨曾说:‘诸法因缘生,诸法自性空;诸法自性空,诸法因缘生’。如此反复言之者,以诸法仗因托缘而生,离去因缘别无自体性,故曰诸法自性空,以无法之自体故;反之,此亦正是要以自性空故说明诸法因缘生。假如诸法有固定实体,则不必从因缘生,不必要因缘了。总之、这反复推阐的因缘空空因缘真理,正明无作无受,因果不亡。若未澈了此理,则必误解为佛法谈空,是拨无一切因果的谬论了。殊不知佛法的空义正是明因缘生法的,所以龙树菩萨又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样的谈空,著重在显示万法因缘生。假使不是空的,则众生固定为众生,佛固定为佛,世间一切皆定实,善的永久为善,恶的永久为恶,则便是死的世界了,这还有什么佛度众生,众生成佛呢?这样佛法及世间法皆不得成就了。所以佛法之谈空,是依空义彻显因缘所生世出世间的因果法无不可成,使宇宙万有变成活泼泼的宇宙万有;有佛可成,有众生可度,令一切苦恼的人类皆有向上增进的希望。 空的定义,是当体即空;以因缘生法皆无固定之物体故。虽然仍有森罗万象,宇宙世界俨然的存在,但此诸法皆是依时间空间等种种因缘合成而有的,要有此因缘和合方成森罗万象中的某一法某一物。譬如人,要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诸法,要有父有母此时此空等因缘聚合而后可假名之曰人;一切法之假以成立其名相,亦皆如此;究其实体即不可得,故曰当体即空。此即空中因缘和合而有的任何一法,此法皆从因缘生起,辗转幻起万有万法。虽所安之名字各别不同,但其正当和合成立时,则恰如有人执镜艾就太阳取火一样,因人之执艾与镜及正对太阳等众缘会合,方能取得假名之火;若无太阳,虽有人持镜艾即不能出火;单有太阳而无镜艾与人,亦无可取火;所以此火固非定物。因缘所生的万法无不如此,故一切法皆是假名安立也。 复次、此万有的假名法,以其自性本空故,随安一名皆得;所谓空假不二,即假即空故。或全空无假,或全假无空,则又非空非假,如是空假双亡或空假双照,即为中道。这是空宗佛法的大意。 次说大乘唯识义。大乘唯识的宗旨,今亦作一偈来说:“因缘所生法,一切依识有;所执自性空,即是圆成实”。在般若宗说因缘所生法,先明即是空的胜义谛,然后明假明空空假不二之中;在唯识宗则就因缘所生法先明其皆依识而有的依他起,然后明所执空以显中道圆成实。这其中的差别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佛教环境不同:龙树为对破一切有部而建立大乘根本义,故从空义发挥;无著、世亲继承龙树空义,为对误执空义而拨无世出世间一切因果,失了向上的希望心,成为慵懒的惰性,甚至不畏恶业恶报,结果破坏了因缘生法的因果,这是佛教的危机,所以无著、世亲力说因缘所生法一切皆依识而有。破恶取空,侧重在因果相续的义上阐明。 因果相续的说法,是将世出世间一切因缘所生法,析为色法、心法及心所法等。此诸法各有其因以引生其果,辗转熏起相续不断,所以有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性的三性安立。大致说来,依他起性的色心诸法,正是因缘所生法。遍计执性的法,则只是实无而执有的假名;如有人执龟有毛,兔有角,或认绳为蛇等等,而实际龟既无毛,兔亦无角,绳子更非是蛇,故遍计所执但名无实。至于依他起性法,则须藉因缘完备而有,如盆花要有种子及水、土、日光以生起等,异于空花兔角。此中所谓的因缘,亦非泛指,应限于切要的胜缘与特有的亲因。依这种因果理法所讲,假如具有净胜的要缘特因,则便一定能趣得其应得之善果,令人可生起向上希愿。色心诸法各各作因的种子及各别成果的现行,又皆熏习依持在第八识心中,所谓赖耶受熏持种者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等等,皆依识有。但应该注意的,这所谓“有”,要分二种:一、因缘生法有,二、分别假名有。种子变现行,或现行熏种子,兼因缘生法有;反之、龟毛兔角及绳蛇、空花等,只是分别假名有。但说二谛的,混称假名俗谛,未辨于因缘有。 复次、应注意者,即无漏的清净法,亦从因缘生而有,故发大乘心,行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历三大阿僧祇劫修积福德智慧,以成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圣果,亦无不依识转变而有。即此所析明的世出世间因果理法上,若能把向来遍计所执的自性遣空时,即显圆成实性。 关于空有二宗的教义,空宗谈空,太偏重于缘,而忽略了因的重要;有宗有鉴及此,因而即偏重于说明亲因以为之补充,复就因缘生法以明其依识而有。然印度后期的唯识论师,有太偏于有的倾向,故有后期的空论师起而难破。要之、空有二宗之相偏,适为相成,所谓空有二门,会归一实,此即今天所欲说明的大乘要义了!也即是追念随学常惺法师菩萨行所应生起的大乘胜解。(大慧记)(见海刊第二十卷等六期)
猜你喜欢
金刚仙论 第一卷·佚名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佚名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五·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八·唐慧琳
成唯识论 第九卷·护法
释氏稽古略卷三·觉岸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之上)(论本八十八至第九十)·遁伦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三(别录之三)·智升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缘起·密云圆悟
卷之一·佚名
卷第一百五十三·佚名
禅林宝训卷第一·净善
卷二十二·赞宁
法行品第十·佚名
卷第七(弥沙塞)·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