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1);自视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3)。物或恶之(4),故有道者不处(5)。
【题解】
本章大意与二十二章大致相同,宣扬以退为进、所谓“曲全”的处世策略。
注释:
(1)王、傅如此。“企”河上作“豉”,殆“崎”之讹。范及唐宋诸本作“崎”。
“崎”为“企”之假。“立”,景龙作“久”。马王堆本甲本乙本只一句作“炊者不立”,失韵,疑有讹夺。广明本三句,上有“喘者不久”。敦煌及龙兴碑二句,作“喘者不久,跨者不行”。奚侗说:“《说文》:‘企,举踵也。跨,渡也。’段玉裁云:‘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企而立者不可以久立,跨而行者不可以长行。”朱谦之说:“企与崎,古通用。《庄子·秋水》篇‘掇而不崎’,《释文》‘崎’作‘企’。
《庚桑楚》‘人见其崎’,《古钞卷子》本作‘企’。又《文选·江赋》李善注:‘企与崎同。’是河上本作‘崎’,即‘企’也。《汉书·高帝纪》颜注曰:‘企,谓举足而竦身。’《玉篇》:‘崎,崎切,有崎踵国,其人行,脚跟不着地。’《字林》:‘企,举踵也。’二字义亦同。”
(2)王、傅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前两句倒置,“是”作“视”,“彰”作“章”。甲本第二“自”字损掩。景龙、敦煌、龙兴碑,无四“者”字。开元无下三“者”字。敦煌、龙兴碑,“伐”作“铙”。明周如砥《道德经解集义》“无”作“不”。
馆本、遂州本,“自伐”作“自饶”。
(3)王、傅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大致相同。“馀”作,甲本无“也”字。
“其在”,景龙作“于其”。河上、范应元及开元、敦煌、古楼观《道德真经》唐宋诸本,作“其于”。景龙、敦煌、龙兴碑。无“也”字,“赘”作。潘静观《道德经纱门约》“行”作“形”。朱谦之说:“赘字馆本、遂州本作,非。《方言》十二‘,也’。《字林》:‘,以酒沃也,祭也。’行,无义,盖音近而误。”王道说:“‘行’当作‘形’。‘赘形’,形之附赘者。骈拇之类。”易顺鼎说:“‘行’,疑通作‘形’。
‘赘形’即王注所云肬赘。肬赘可言形,不可言行也。《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张湛注:‘形,当作行,’是古‘行’、‘形’固有通用者。”蒋锡昌说:“按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如食之残,如形之剩肉也’;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曰:‘食之馀弃,形之赘肬,人必恶之’;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犹弃馀之食,适使人恶;附赘之形,适使人丑’;是三书皆以‘行’为‘形’。高亨说:“余疑‘行’当作‘衣’。古文。衣作,行作,形近而讹。《法言》‘智用不用、益不益,则不赘亏矣’,司马光注:‘有馀曰赘,不足曰亏。’是赘亦馀也。馀食、赘衣犹言馀食、馀衣。食有馀,则饥者恶之,衣有馀则寒者恶之,故曰‘物或恶之’。此今谚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也’。”刘师培说:“馀食之食,亦当作德。德与行对文。馀德者,骈衍之德也;赘行者,附属之行也。老子求尚简易,故舍馀德赘行两不处。”两说各有新义,录以备考。
(4)王、傅及马王堆本甲乙本悉如此。乙本“恶”省作“亚”。景龙本“或”下有“有”字。敦煌:龙兴碑,“或”作“有”。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或”作“故”,或与古与有通。《广雅·释诂》:“或,有也。”
(5)王本如此。傅与河上,句末有“也”字,他本皆无。景龙、敦煌、龙兴碑无“者”字,他本皆有。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故有欲者弗居”,甲本“弗”字损掩。
【今译】
踮着脚跟的人,不能久立;跳跃着前进的人,不能远行;偏执一见的人,事物总是看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辨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事业不会有成就;自高自大的人,不能充任首领。(以上这些行为)从“道”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它是剩饭残羹,赘疣枝指,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绝不会这样做。
猜你喜欢 郊特牲·戴圣 大学衍义卷十九·真德秀 卷十九·程端学 卷六·蔡德晋 卷二·辅广 管子轻重十四·马非百 理惑论·章太炎 刑德第五十五·桓宽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佚名 宝峰英禅师·惠洪 卷四十四·佚名 佛是我们的善友·太虚 卷八十八·佚名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下·佚名 佛说十八泥犁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