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卷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卷

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那译

阿难。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知此言辞者。彼则名曰不随他智。以何义故。名不随他智。如是诸法闻已诵习。如是受持现在诸法。当得诸天龙神夜叉卑梨多及富单那鸠槃荼等常随守护如是如是。彼现见法当得一切功德诸法。于未来世因。彼不向地狱畜生阎摩罗世。亦复不堕不闲之处。何以故。阿难。无有是处。如是文句诸庄严法。若无福德诸众生辈。至彼手中无有是处。若往昔曾供养诸佛诸众生等。如是诸修多罗方至彼手。当得正信解脱之处证真实义。现在法中及未来世尚得证清净。阿难。世间无有如是彼诸如来出现于世彼如是等诸善丈夫有违背者。何以故。此当与智手值遇闲处。能与果报宝手自在及诸财利。由彼信行善根广大。此悉炽盛清净作业。如是如是。善受持故。当得舍离一切不闲之处。所发事业当得究竟。阿难。彼等众生行此行者。善得利益。若有受持读诵修习之者。断灭一切不善之印。当持一切诸善成就。阿难。汝今应当怜愍于我及诸众生。何以故。言怜愍我及诸众生者。若汝等于如是等诸修多罗法。各各显示各各相教。是则怜愍。阿难。此诸根命入真胜处。汝今应当为四部众诸天人等分别演说(上来广明诸根竟讫)

阿难。何者是五时。谓行时住时去步时来步时涅槃时。是为五时。何者是五三摩耶。一名日初分三摩耶。二名日中分三摩耶。三名日后分三摩耶。四名教说诵习三摩耶。五名作衣三摩耶。此等名为五三摩耶。何者为五摩喉律多。一名人摩喉律多。二名天摩喉律多。三名他想摩喉律多。四名颠倒想摩喉律多。五名过时摩喉律多。是为五摩喉律多。于中何者五种最后心生。若取彼生处从人中舍身有余残死(谓于余趣)彼处死已。所有生处。若天中若人中若地狱中若畜生中若阎魔罗世中。于彼处取生。从天舍身已有余残死。若生于彼处。若于天中若于人中若地狱中若畜生中若阎罗世中。于彼处取生。于地狱中舍身所有生处。若于天中若于人中若于地狱中若于畜生中若于阎罗世中。于彼处取生。从地狱舍身已。所有生处。若于天中若于人中若于地狱中若于畜生中若于阎罗世中。于彼处取生。从畜生舍身已。所有取生。若于天中若于人中若于地狱中若于畜生中若于阎罗世中。于彼处取生。阎罗世舍身已。所有取生。若于天中若于人中若于地狱中若于畜生中若于阎罗世中。于彼处取生。此等五最后心取生处。于彼中何者是五无有胜。取生处无胜。意智无胜。各各智和合及解脱无胜。一味因不善诸法无胜。取生中意无有胜。无作譬喻故。是为五无有胜。于中何者是五俭。谓不闲处俭。烦恼俭。饥饿俭。作无间业成就具足为大俭。于地狱中难得脱行路俭。是为五俭。于中何者是五灾祸。若有于三宝中偷盗物故。彼等羸瘦烂已极烂当取命终。此是第一灾祸。于持戒比丘不知不见以三种嗔谤。若破戒中若邪见中若威仪不正中。智者知见应当远离。身坏命终方堕于恶处生地狱中。此是第二灾祸。复次有一人诽谤佛法。以魔所将文句味中不正之道所说之法。教他令住劝使令学。因是业故生于人间当为狂颠。此是第三灾祸。复有一种人作刹利灌顶王。以四种兵共伐邻国王欲相逼切。彼多诸人身被伤害受诸苦恼。以彼业成就故。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彼命终已。还生人间。共彼一时以刀杖等递相加害。或被火烧。或被夜叉所害。或得极恶重病触彼身心世间希有当取命终。是为第四灾祸。复次于彼劫烧之时。此大千世界炽然焰火一向洞燃。坏大千世界。是为第五灾祸。此为五灾祸

何者是五种多贪性。诸苟多贪性为团食故。婆罗门多贪性为受请故。王多贪性为得王位故。丈夫多贪性为求利故。妇人多贪性为求丈夫故。彼多贪性难满之中。我说妇人因欲贪性最为难满。是为五多贪性

何者为五神通。种种神通胜证知中智慧神通。知种种往昔念证中智慧神通。一切众生生死证知中智慧神通。天眼中智慧神通。天耳中智慧神通。是等名五神通

何者五可信。义可信非是文字。如来可信。信可信。精进可信。证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彼亦可信。此如来说陀罗尼修多罗法本彼亦可信。转已复转。是为五可信

何者五不可信。于一切事中诸妇人不可信。比丘不可信。谓恶比丘有破禁戒者。于须陀洹果中外道婆罗门不可信。于圣教中比丘尼不可信。谓未证实谛者。阉人不可信。是为五不可信

何者是五种恐怖。沙门释种子于彼他家爱乐执着嫉妒恐怖。诸妇人等妇人恐怖。诸王等他轮恐怖。外道婆罗门辈沙门出生恐怖。诸龙等热沙恐怖是。为五恐怖

于中何者是五怨。妇女怨。舍宅怨。欲贪性怨。诸王等各各相伐怨。诸沙门辈各相斗怨。此为五怨。此五种怨中沙门怨最为可恶。何以故。云何已舍五欲功德舍家出家。而爱着他家而生怨嫉。此无义利此可弃舍。是为五怨。何者是五共分。色受想行识。是为五共分。何者为五顺摄。谓正见心解脱当得果。慧解脱当得果。心解脱当得果。功能慧解脱当得果。功能言正见者。以持戒摄受多闻故。当有摄受正念故。当有摄受奢摩他故。当有摄受毗婆舍那故。当有摄受此等。为五顺摄。何者是五尊重。于佛尊重。于法尊重。于僧尊重。于戒尊重。于三昧尊重。是为五种尊重。何者是五重担。谓五阴聚。何等为五阴聚。谓色受想行识。复有五重担。先所许可。是为彼大负重担。随他持是为彼负重担。烦恼重担。数数死为重担。负重物为重担。是为第五。是为五种重担。复别有五负重。过多食为重。过饥为重。怀娠妇人为重。失利重。多贪欲重。是为五种负重。何者是五诤事求决断也。若有比丘作两舌语以破坏事。假被于他无语妄传彼诤事生。是名第一诤事求决断也。有比丘或不随顺教。是名第二于诤生求决断也。复次一人多作贼盗。于彼他物不与自取。于彼求故而生诤事求决断也。复有一人从家舍家既出家已求活命具。为财利故随顺他人。为他事业不满所愿。以彼因缘故于诤事生求决断也。复有一人常作妄语。然彼作是言。我与此物彼后不与彼。诤事生求决断也。是为第五诤事生求决断也

何者是五涅槃身相续系。缚最胜义中身可厌恶。最胜义中此身被他所食。最胜义中此身非为我所。最胜义中此身无量种虫之所居住。最胜义中此身能作欺诳。是为五涅槃相续系缚身

复有五灭身相续缚。谓丈夫见妇人产时而于彼中生厌离想。是第一灭身相续缚。复次有一丈夫见妇人被身分患生厌离想。是为第二灭身而住相续缚。复次有一丈夫于女人边见臭秽已臭于丈夫。即生厌离想。是为第三灭身相续缚。复次有一人若于妇人边若丈夫边。或掖下或大小便中闻臭气已。即彼中生厌离想。是为第四灭身相续缚。复次有智丈夫于妇人边生不归依想。是为第五灭身相续缚。此五法处常有心生。即于一切处当作思惟念。是灭身相续缚。于是法作思念时。此五种灭身法乃至意相依缚事。当有利益相续缚法。何者是五取着想。取著者贪欲想嗔恚想。欺诳想不去离想。邪见取诸物想。是为五着想。若有此欲想者。以何事故而取着也。以不实生故。以颠倒想故。诸欲不顺而生顺想。诸欲可弃生美味想。诸欲苦报生乐报想。如是次第颠倒取故而生妄语。以不实取故以凡夫取。取非圣处故当生是想。是想生已作无间业。彼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堕地狱已受极苦恼。既受苦恼无有喜乐。无喜乐故更增苦恼。是故名为取执着也。言嗔恚想者。彼住妄语。彼住颠倒。住不实中。自住无利益处。令他住无利益处。亦住无利处已而生嗔恚。以无慈心故生诸患缚。不自利益亦不利益于他。彼最恶患具足。如是如是。复当作无间业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堕彼中已受极苦恼不喜不乐。无喜乐故。此是第二嗔恚之想不喜乐处。有欺诳想者。彼因贪欲想故生贪。而生无明为首。年在盛壮而生欢乐。生乐想而恣情欲盗取他物。取他物已为他所执当断其命。以嗔恚故。如是于最后心。而取命终当堕地狱。堕地狱已受极苦恼不喜不乐。不喜乐故一向无喜。是第三欺诳他想。无喜乐处。于中所有不出家想者。彼因欲生。彼因欲出。因多欲想。多欲想故为欲所缚。为欲所覆。亲近不净信乐不净。喜乐妄语。如狗咬枯骨。卧不净处常住欲中是名不出家想。彼在家已受诸欲时。以欲因缘多贪欲故。为诸欲故。当作如是种种恶业身坏命终生恶趣中或地狱中。是于彼中受极苦恼。受苦恼故不喜不乐。无喜乐故一向不乐不喜。是为第四不出家想不喜乐处。于中所有从分别起邪见想者。此想大恶非为不恶。若非不恶是最极恶。若极恶者彼取边见。若取边见彼即边见。若有边见彼即破戒。若破戒者彼坏善根。于不善根而顺眠也。若顺眠者彼即为取。若为取者彼即造取。若造取者彼即恐怖。若恐怖者堕地狱中。堕地狱已受极苦恼。既受极苦不喜不乐。无喜乐故则着邪见。是则为分别起也。邪见想是为五不喜想。于中此等诸想中能生不喜乐者。唯有一想。何者一想能生。所谓于诸法中不生敬重。以不敬重故当不修学。以不学故于般若中而不增长。彼无智已当成愚痴凡夫。此是凡夫。所谓五种不喜想。此五想行名为不喜

阿难当知。彼时于五百年中正法灭时。有诸比丘于正法中无有恭敬。彼于法处无有心想。当非沙门。非沙门已为团食故。自言如是我有信也我有信也。彼等如是佛正法中说生乐心。时魔波旬为灭其善心故。当作勤劬。彼等于般若中当不增长。以般若中不增长故。彼即当得如是之法。谓无有智。无智故如是法中而不知因。亦复不知功德之处。既不知已当成无智。如是于诸胜法中当得远离。当得疑惑而不诵习。若于如是诸正法中有远离者。彼不受持诸佛正法。彼不受持诸佛正法。彼等不名受佛法者。若当不受诸佛正法。彼等于佛教中当得堕落。若于佛教当堕落者。彼等当没于三恶道。阿难。是故我告汝我语汝。若有众生于如是等诸法之中但生信心。而彼如是佛菩提中若不修习。彼诸众生应当尽心作是思惟。我于往昔八千佛所。曾已毁损诸佛菩提。而作诽谤正法之业。是故我今于无上佛智之中。还复堕落及违背也。阿难。非不作福诸众生辈。如是诸法次第等行。当至彼手或至于身。彼等于如来教中。当颠倒堕落于如来教中而得违背。阿难。譬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波树上有种种衣皆悉具足。时有一人身着毛[毯-炎+旁]。为取衣故诣劫初衣所。彼人是时见劫初衣便以手触。触已惊怖即时悔没。彼惊怖已虚言妄说。此是何也。如是微细如是柔软。而彼恐怖速疾驰走。复有一人见彼驰走。而语之言谓汝丈夫。何故如是惊怖驰走。彼即答言。丈夫。汝若欲知我为何事故如是驰走。报汝此事。汝不能辨亦不能见。彼人复告之言。善哉丈夫。如是之处但为我说。汝为何事如是驰走。时彼答言。我不能住为汝解说我为何事而驰走也。然汝今者我驰走时。汝随我后随从我行。然我于后能为汝说。时彼丈夫为巧方便。顺其驰走随逐而行。时彼丈夫如是走时。不休不息而作是言。谓善丈夫。在彼树上如是种种色悬住彼树。我手摩触欲取彼衣。而我尔时即生恐怖。若不驰走即于彼方当取命终。时彼丈夫而语之言。丈夫。汝大愚痴。汝不知是劫初衣也。谓言。丈夫。汝应可来。今共汝去与汝是衣。时彼丈夫作如是念。我先以手所摩触者。应当是彼劫初衣也。还复如是心生恐怖不肯随从。莫令我等在于彼处。当擘裂我心而取命终

阿难。如是如是。于未来世有诸比丘等。闻如是修多罗名。有如是修多罗名陀罗尼如来所说。彼等当复作如是念。我等今者求此修多罗故。发勤坚固。彼勤求时便当求初生得嗔恚。以嗔恚故心不憙见。阿难。如彼丈夫欲求衣者。嗔恚恶心触劫初衣已。即生疑惑之想。起大恐怖舍已背走。如是如是。阿难。彼等如是修多罗初发欲心读诵修习。当作疑惑而有恐怖。生恐怖已当背驰走。于是法中而作妄语。于中所有诸余比丘生陀罗尼者。彼等当作如是语。汝长老等。何故如是等修多罗而不读诵摄取受持而背驰走。彼报之言。汝等长老。若欲知者。汝等无有如此能辩。如彼丈夫被彼第二丈夫所问。谓言。丈夫。汝以何故如是驰走。如是语已。彼报之言。谓言丈夫。若汝丈夫若欲知者。如是汝今亦不能辩。彼等作如是言。我等当欲求彼善根。长老辈汝等应向我说。彼等复言。此非佛说。时诸比丘复告是言。汝长老辈莫作是语。我等于此诸佛法中先已修学。汝长老辈但修学。如是如是。诸佛法中。尔时彼等诸比丘辈。复作是念。此等亦复如是邪见。若如是修多罗受持因此次第当作诽谤正法。复当诃责持戒诸比丘辈。何以故。如是等痴丈夫辈。着于世间粗弊利养。当作信心而作勤求。彼等于是甚深诸佛圣教中。而作恐怖。如彼丈夫于黑褐衣中当作信着。而彼微细劫初衣中反生恐怖。如是如是。阿难。彼等痴丈夫辈。于世间利养中反生信着。而作勤求已。彼等于诸佛语中诸佛教中当作恐怖。阿难。若有来世曾种善根诸众生辈。彼等于是甚深佛菩提中不作恐怖。彼等能生实想。于是法中当度彼岸。彼等于是作中当度彼岸。于一切中当度彼岸。阿难。如是诸法如来已如是知。汝等应当如是生信。如劫初衣莫复当作。唯有黑毛[毯-炎+旁]衣也

于中何者是五痛。谓身痛心痛业痛熟果痛世间思痛。是为五痛。于中身痛者。若作身想。若有此身彼即愚痴。无所识别亦无所知。于身本性若有身痛不实取者。此为最痛。于中何者。是心痛。意为首行故心痛。复有心痛。若以心思于诸法中。闻他所说住处忆念思惟。譬如根本广大镇石。何者是根本广大镇石。言根本广大镇石者。是即爱也。阿难。爱所有名字如诸国聚落中。言爱者。彼有如是名字言

怛差那斯婆耶娑那娜帝栗瑟那阇梨尼阿罗夜尼岐蹬阿地耶婆娑喃阿罗伽尼槃陀婢梨[莫/二/?]波伽磨[莫/二/?]罗跋帝娑罗帝娑罗跋帝优钵剃(他地反)伽罗四尼鸡多跋帝娑陀目大逻波耶跋悉[肆-聿+页]比牟达逻陀伽拏鞞大鞞大跋帝娑迷帝比暮呵那阐陀三[莫/二/?]伽

阿难。此等为爱名字。以此等故当有心痛。爱别离时取事不实故。思惟分别故。于中所有业痛者。此漏业。于中何者是漏。谓身业口业意业。何以故。以意多故。意为首故。次有语言名字。于彼中所有善身业口业意业。然彼意业如来犹尚说为有漏。何以故。彼即是业。若有彼业不受果报尽烦恼者。如来说业尽烦恼尽。于中所有熟果毕。应当受若黑若白者。若有所受彼即是苦。若即是苦彼即是痛。以因痛故即有痛处依处而住。复有略说有五种痛。如来所说。何等为五。生死流转烦恼中。地狱畜生阎罗世天人。此为五痛

猜你喜欢
  禅苑蒙求卷之中·志明
  卷二十八·彭绍升
  楚林上睿禅师住郢州潼泉山法兴禅寺语录卷之三·楚林上睿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佚名
  ●后序·张商英
  卷第十三·宗密
  卷第二十五·晦翁悟明
  大乘义章 第十八卷·慧远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朱棣
  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卷下·宗坚
  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一(别录之一)·智升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六·行秀
  禅苑蒙求卷之上·志明
  佛说象头精舍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折·关汉卿

    (搽旦扮卜儿上,诗云)不纺丝麻不种田,一生衣饭靠皇天。尽道吾家皮解库,也自人间赚得钱。老身济南府人氏。自家姓李,夫主姓杜。所生一个女儿,是上厅行首杜蕊娘。近日有个秀才,叫做韩辅臣,却是石府尹老爷送来的,与俺女儿作伴。俺这

  • 卷三十四·志第十·历四·张廷玉

        ◎历四   大统历法二   立成者,以日月五星盈缩迟疾之数,预为排定,以便推步取用也。《元志》、《历经》步七政盈缩迟疾,皆有二术。其一术以三差立算者,即 布立成法也。其又术云,以其下盈缩分,乘入限分万

  • ●卷一·周密

      ○孝宗圣政   阜陵天纵睿圣,英武果断,古今之所鲜俪。圣政彰彰者,备载金匮玉牒之书,尝得以窃窥之矣。其或一时史臣有所避忌,采访遗落,失于纪载者,不一而足。兹以先世见闻,及当时诸公之所记录数事,谨书于此。庶乎美盛德之

  • 卷五十四·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五十四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五十一 吴臣 张昭【子承 弟子奋】 张紘【子玄】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传博览衆书与琅琊赵昱东海王

  • 第五卷 咸丰(下)·缪荃孙

    何桂清奏(咸丰十年正月十八日)据署苏松太道吴煦、候补知府蓝蔚雯先后密禀: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续到英夷兵船一只,二十八日又到一只,共载夷兵二百余名,连前到九只,共计十一只,并无动静。该国副水师兵头尊士于十二月十三日

  • 非十二子第六·荀况

    [题解]本篇主要列举了六种学说、十二个代表人物,逐一进行了评论和批判;同时也兼及其他一些学说与人物,表白了作者的观点。它实是一篇全面总结春秋战国时代各家学说的文章,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卷四·吴廷华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章句卷四同知呉廷华撰乡饮酒礼第四【乡在王城外近郊逺郊百里之内天子六乡诸侯三其地有州党族闾比其官有乡老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乡大夫三年賔贤能行此礼凡养老诸饮酒礼皆用之于五礼属嘉礼当第

  • 凝齋筆語一卷·王鸿儒

    南陽王鸿儒懋學乾道變化者五月一陰生乾道變矣六月二陰生乾道再變矣至十月則乾道變極陽盡而純陰以成坤卦所謂化也此正秋冬之時百穀草木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乾之利貞也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乗六龍以御天六位六虛位自子至巳也

  • 金刚般若论会释卷上·窥基

    大乘基撰一部分三。初敬所师。叙标作意。次科宗义。正释经文。后叹愚深法成隐灭。初中三颂分二。初二颂半归敬所师。后半颂叙标作意。初中复二。初二颂别显三宝。后半颂总礼所师。初中复二。初一颂半唯敬法。后半颂敬

  • 上一上(并序)·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宋 元照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上(并序)大宋余杭沙门释元照撰出家之士禀戒为体聚法居身。行必据体而修。故因名随行身必称法而动。故果号法身。诚由发趣有宗依因得所故也。且夫一识元明垢净叵得

  •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佚名

      沙门道□述弟子品宣律师云。学在戒后故称为不解从戒□□□□子菩萨外化不常佛侧五戒暂来不常侍奉故第□□□□□在声闻非余二也。天台云。品来五意。一为显净名□□□□□大弟子称述不堪则备显净名之德。信仰生心

  • 北方档案·尤瑟纳尔

    《北方档案——世界迷宫II》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首位女性“不朽者”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世界迷宫》的第二部,是主要以父系家族史为脉络的回忆,讲述自己的祖父、父亲以及同父异母的兄弟的生活

  • 方洲集·张宁

    二十六卷。附《读史录》四卷。明张宁(约1469前后在世)撰。张宁,字靖之,号芳州,浙江海盐人,一说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天顺元年(1457)奉命使朝鲜。回国后,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

  • 树杞林志·佚名

    台湾新竹县竹东镇,竹东旧名「橡棋林」又名树杞林,先民至本地开垦初期,橡棋树成林,故而得名。

  • 海岛算经·刘徽

    中国最早的测量学专著。刘徽撰。公元263年刊行。原名《重差》,附于《九章算术注》之后。唐代改为单印本。因书中第1题为测算海岛高远,故此得名。唐代有李淳风注本。宋元丰七年(1084)后收刻入《算经十书》、《丛书集成初

  • 续博物志·李石

    十卷。南宋李石撰。(旧题晋人李石,误)。生卒年不详。李石字知己,号方舟,资阳 (今四川资阳)人,南宋文学家。李石好学,善著文,有气节,少从苏符尚书游,举进士高第。绍兴末,以荐官太学博士,历成都转运判官。著有《方舟集》五十卷,后

  • 方等三昧行法·智顗

    全一卷。智顗所说,门人灌顶笔受。为行方等三昧之仪轨作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又称大方等行法、方等三昧仪、方等忏仪、方等行法等。方等三昧与法华三昧同属摩诃止观四种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乃基于大方等陀罗尼经

  • 三论略章·吉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乘三论略章》旧题名为胡嘉祥法师导义之要,共十六章。第一章二谛义,第二章二智义,第三章般若意,第四章真应义,第五章涅槃佛义,第六章佛性义,第七章二河义,第八章二种次第义,第九章正像义,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