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摩诃斯那优婆夷品第五十四

【古文】

行者欲成佛道。当乐经法读诵演说。正使白衣说法。诸天鬼神。悉来听受。况出家人。出家之人。乃至行路。诵经说偈。常有诸天。随而听之。是故应勤诵说经法。

【白话】

修行人想要成就佛果,应当喜好经法,时常诵读为人宣说。即使是在家人说法,许多天人鬼神都会前来听闻受持,何况是出家人。出家人乃至于走路时诵经说偈,也常会有众多天人跟随听闻,所以应当精勤读诵宣说经法。

【古文】

何以知之。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与大比丘众。围绕恭敬。初至祇洹精舍。功德流布。莫不闻知。时诸善人。闻佛名德。欢喜无量。称扬赞叹。所以者何。世间恶人。闻善人名。心生憎嫉。闻恶欢喜。贤善之人。遏恶扬善。欲令广闻。见人作恶。知结使使。怜愍原恕。如是善人。闻佛出世。称扬流布。令遍诸国。

【白话】

怎样知道的呢? 当时世尊住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为大比丘众恭敬围绕。佛初到祇洹精舍时,功德传扬四方,无人不知。贤善之人听说佛的名声功德后都无限欢喜,称扬赞叹。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世间的恶人听到善人的名声后,心中会憎恨嫉妒,听到有人作恶反而欢喜;而贤善之人止恶扬善,并希望众人都能了知善行,看到他人做恶,知道是由烦恼所引起,能怜悯宽恕。这样的贤人听说佛陀出世便会广泛地称颂传扬,周遍众多国家。

【古文】

时波斯匿王。有边小国。名毗纽乾特。此聚落中。人多邪见。无佛法僧。时此村落。有一女人。名摩诃优波斯那。时有事缘。至舍卫国波斯匿王所。

【白话】

当时波斯匿王辖内有个边僻的小国,叫做毗纽乾特。这个部落中,人多执持邪见,没有佛法僧三宝。当时这个村落中有个女人,名叫摩诃优波斯那,因有事去了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地方。

【古文】

缘事毕讫。从诸笃信优婆塞边。闻佛功德。欲得见佛。即往祇洹。睹佛相好庄严殊特。头面礼足。却在一面。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五戒法。所谓不杀得长寿。不盗得大富。不邪淫得人敬爱念。不妄语得言见信用。不饮酒得聪明了达。

【白话】

事情办完后,从那些诚信三宝的优婆塞那里,听说了佛的功德,就想拜见佛陀,于是前往祇洹精舍。看到佛相好庄严,殊胜奇特,以头礼佛足,然后坐在一边。当时世尊正为大众宣说五戒法:即不杀生能得长寿,不偷盗能得大富贵,不邪淫会得到他人的恭敬喜爱,不妄语则有所言说他人都会信任接受,不饮酒会变得聪明博达。

【古文】

时优波斯那。闻此法已。甚大欢喜。前白佛言。唯愿世尊。授我五戒[五戒:指五种制戒。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我当尽寿清净奉持。宁失身命。终不毁犯。如饥人惜食。渴者爱水。如病者护命。我护禁戒。亦复如是。时佛即与授五戒法。

【白话】

当时优波斯那听完这个法后,非常欢喜,上前对佛说:“恳请世尊授我五戒,我将终生清净守持,宁可失去生命也不毁犯。犹如饥饿的人珍惜食物,干渴的人爱惜水,病人护念性命一样,我也会这样守护禁戒!”佛便为她授了五戒。

【古文】

得五戒法已。白言。世尊。我所往处。边僻逈[逈:jiǒng。]远。当还所止。愿赐少物。当敬奉之。过去诸佛。如恒河沙。尽说法句。未来诸佛。如恒河沙。亦说是经。尔时世尊。以法句经。与优波斯那。令讽奉行。得已作礼。绕佛三匝而去。

【白话】

得到五戒后,她对佛请求道:“世尊!我所住的地方偏僻遥远,我要回去了,恳请世尊能赐给我少许圣物,我当恭敬供奉。”过去如恒河沙般无量诸佛都宣说过《法句经》,未来如恒河沙般无量诸佛也要宣讲这部经。于是世尊将《法句经》赐予优波斯那,让她读诵奉行。她接受后,向佛施礼,绕佛三匝后离去。

【古文】

还本聚落。思惟忆念佛所与经。是时中夜。于高屋上。思佛功德。读诵法句。时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梵语毗沙门,华言多闻。谓此天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即北方天王,居须弥山半,第四层之北水精埵,统领无量百千药叉,守护北方也。]。欲至南方毗楼勒叉[毗楼勒叉:即南方增长天王,乃四天王之一,住于须弥山之南面半腹之善见城中,常时观察阎浮提之众生,率领鸠槃荼、薜荔多等鬼神,守护于南方,能伏恶扬善,为护法之善神。]所。将千夜叉。从优波斯那上过。闻诵经声。寻皆住空。听其所诵。赞言善哉善哉。姊妹善说法要。今我若以天宝相遗。非尔所宜。我今以一善言相赠。

【白话】

回到自己的村落后,思惟忆念佛所给的经,此时正值中夜,她便在高屋上,思维佛的功德,读诵《法句经》。这时毗沙门天王想前往南方毗楼勒叉那里,正带领一千名夜叉从优波斯那上方经过,听到诵经的声音后,就停在空中听她读诵经文,一边赞叹道:“善哉善哉!姊妹善于诵说法要,现在如果我以天上宝物相赠,不适合你,我如今就将一句善言相赠!”

【古文】

谓尊者舍利弗。大目犍连。从舍卫来。当止此林。汝明往请于舍供养。彼咒愿时。并称我名。优波斯那。闻此语已。仰视空中。不见其形。如盲眼人。于夜黑闇。都无所见。

【白话】

于是就说道:“尊者舍利弗,大目犍连,从舍卫国前来,会住在此地的树林中,你明天去请到家中供养,当他们咒愿时,请同时念我的名字。”优波斯那听到这些话,就仰视上空,却看不见他的身形,如同盲人在黑夜中,一无所见。

【古文】

即问言曰。汝为是谁。不见其形。而但有声。空中答言。我是鬼王毗沙门天也。为听法故。于此住耳。优婆夷言。天无谬语。汝天我人。绝无因由。何故称我为姊妹耶。

【白话】

就问道:“你是什么人?看不见你的身形,只听到声音?”空中答道:“我是鬼王毗沙门天王,为了听法才于此停住。”优婆夷说:“天神无妄语。你是天王而我是凡人,根本没什么理由,为什么称我为姊妹呢?”

【古文】

天王答言。佛是法王。亦人天父。我为优婆塞。汝是优婆夷。同一法味。故言姊妹。时优婆夷。心生欢喜。问言。天王。我供养时。称汝名字。有何利耶。天王答言。我为天王。天耳远闻。称我名者。我悉闻之。以称我故。增我势力威德眷属。我亦复以神力。及敕鬼神。护念[护念:保护忆念也。令外恶不入为护,内善得生为念。]是人。增其福禄。令离衰患。说是语已。寻便过去。

【白话】

天王回答:“佛是法王,也是人天之父,我是优婆塞,你是优婆夷,享受同样的法味,所以才称姊妹。”优婆夷心生欢喜,便问道:“天王!我供养的时候称念你的名字有什么好处呢?”天王回答:“我是天王,天耳能听得很远,只要有人念我的名字,我都能听得见。因为称念我的缘故,会增加我的势力、威德和眷属,我也会以神力以及命令鬼神护念此人,增长他们的福禄,让他远离衰损。”说完这些话就过去了。

【古文】

时优婆夷。欢喜踊跃。自思惟言。佛于百劫。精勤苦行。唯为我耳。以佛恩故。乃使鬼王为我姊妹。便不寝寐。天垂欲晓。方得少眠。

【白话】

这时优婆夷欢喜踊跃,心里思惟:“佛在千百劫中,精进、勤苦修行,就是为了我啊!因为有佛的恩德,才使鬼王和我以姊妹相称!”于是她便没有睡觉,等天快亮的时候,才小睡了一会。

【古文】

时彼家中。常令使人入林取薪。是时使人。早起入林。上树采薪。遥见尊者舍利弗目犍连五百比丘。在此林中。其精勤者。坐禅诵经。其懒惰者。卧少草上。

【白话】

当时她家中常常让仆人到林中砍柴,这时仆人早早就到林中上树砍柴,远远地看见尊者舍利弗、目犍连等五百比丘也在这山林中。那些精进的人正在坐禅诵经;有些懒惰的正躺在少许草上。

【古文】

时彼使人本随大家。到舍卫国。以故遥见。识二尊者。便自念言。我等大家。所尊敬者。今在此林。大家不知。若我徐取薪已。乃还白者。或有余人。脱先请去。我则有过。于事折减。先办斯要。后乃取薪。于事无苦。

【白话】

这位仆人曾跟随主人到过舍卫国,所以远远看到就认出了两位尊者,便暗自思索:“我们主人所尊敬的人就在这林中,主人还不知道,如果我慢慢地砍完柴后,才回去告诉她,可能会有其它人率先将他们请去供养,我就有过失。把手头的事放在一边,先办这个重要的事情,然后再来拿柴,也没什么损失!”

【古文】

即便下树。往尊者所。头面礼足。白言尊者。我大家优波斯那。礼足问讯。尊者答言。令优波斯那安隐受乐。解脱生死。白言。尊者。我大家优波斯那。请今日食。唯愿屈临。

【白话】

于是便下树来到尊者前,以头礼足,对尊者说:“我主人优波斯那向尊者礼足问讯。”尊者回答:“愿优波斯那身心安稳快乐,解脱生死!”仆人又说道:“尊者!我主人优波斯那今日设食相请,恳请屈尊光临。”

【古文】

尊者答言。汝还归家。告优波斯那。善哉优婆夷。知时知宜。佛赞五施得福无量。所谓施远来者。施远去者。施病瘦者。于饥饿时。施于饮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现世获福。使者受教。礼退出林。急疾还家。

【白话】

尊者回答:“你回到家里告诉优波斯那:‘善哉优婆夷!能了知时宜。佛赞叹五施能令人得无量福德:所谓布施远方来客,布施远行者,布施病人,布施饥饿人饮食;布施知法人。这样的五种布施可于现世获得福报!”仆人听完教诲,礼谢后走出山林,急忙赶回家。

【古文】

到已问婢大家所在。答言。彼高屋上。初夜中夜。不得睡寐。今方始眠。使曰唤觉。婢言不敢。曰汝若不能。我自当唤。咸言随意。便前上屋。弹指令觉。觉已问言。欲何所白。白言大家。尊者舍利弗目犍连等在某林中。优波斯那甚大欢踊。即便自取耳二金环。而以赏之。

【白话】

回到家他就问婢女:“主人在哪里?”婢女答道:“在她的高屋上,初夜、中夜没有睡觉,现在刚刚睡下。”仆人说道:“叫醒她。”婢女言:“不敢。”仆人说:“你如果不能,我就自己去唤醒她。”婢女们都说:“随你的便!”仆人便走上高屋,弹指让她醒过来,主人醒后问道:“你想说什么事?”仆人说:“主人,尊者舍利弗、目犍连等正在某山林中。”优波斯那十分高兴,立即取下两枚金耳环来赏赐他。

【古文】

寻更白言。尊者有好言教到大家边。即曰有何好教。可时说之。具以五施而为说之。时优婆夷。欢喜踰前。譬如莲花见日即便开敷。时彼开解。亦复如是。即自解颈众宝璎珞。重以赐之。

【白话】

接着仆人又说:“尊者有好言教要我转告主人。”优波斯那立即问他:“有什么好教言,快点告诉我!”他就将尊者说的五施教言告诉她。优婆夷听后更加欣喜,犹如莲花见到太阳立即开放,她心意开解也是如此。于是她立即解下颈上佩带的璎珞等宝物又赐给仆人。

【古文】

使者白言。大家时起。洗手办具饮食供养。我向輙[輙:zhé 擅自;专擅。]持大家言教。请二尊者及五百弟子。今日来食。愿时供办。闻是语已。益复踊跃。言。我所欲作。已为我作。快不可言。我今放汝。更不属我。如汝善好。在家出家。聚落城邑。随处光好。

【白话】

仆人说道:“主人现在就请起来,洗手以后置办供养的饮食,我刚才擅自以主人的名义,恭请了二位尊者及五百弟子今日来应供,希望及时供办齐备!”优婆夷听完这话更加高兴地说:“我想做的,你都为我做了,我高兴得无以言表,现在就将你释放,不再属我所有,像你这样的好人,无论在家出家,在村落还是城市,都会一切顺利!”

【古文】

时优波斯那。即起洗手。告语家属及诸邻比。汝应作食。汝应燃火。汝应取水。汝应布座。汝应取花。如是种种。分部讫已。即自取药。捣末和筛。所供已办。即遣是人。还白时到。食具已办。唯愿知时。

【白话】

于是优波斯那立即起床洗手,告诉家人及多位邻居:你负责做饭,你负责生火,你负责提水,你负责铺设座位,你负责摘取鲜花。种种准备工作分配完毕后,自己便拿出药物,捣成粉末放在一起过筛。所有供品准备就绪,就派那个仆人回去告诉尊者及比丘僧众,饮食用具已经准备好,恳请及时应供。

【古文】

时二尊者。与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诣其家。就座而坐。时优波斯那。手自行水。下种种食。色香味具。一切诸行。随业受报。好色食施。得好颜色。食有好香。得远名称。其味具足。得随意所欲。以食之报。得大筋力。

【白话】

于是二位尊者与比丘众披上法衣托钵前往她家,依次落坐。优波斯那亲自端水依次供僧洗漱,然后摆设种种食物,色香味具全。一切诸行皆是随业感受果报。布施颜色好的食品,便得到庄严相貌;食物中有好的香味,就会美名远扬;食物具足味道,则能随心所欲,心想事成;供养食物的果报,能得强大体力。

【古文】

众僧食已。尊者舍利弗。即与之咒愿。其咒愿时。优波斯那。白言。尊者。愿当称彼毗沙门天王名。时舍利弗。咒愿已讫。寻便问言。汝于毗沙门天王。有何因缘。而称其名。

【白话】

僧众应供后,尊者舍利弗就为她咒愿。咒愿时,优波斯那说:“尊者,希望称念毗沙门天王的名字!”舍利弗咒愿完毕,就问她:“你同毗沙门天王有什么因缘而要称念他的名字?”

【古文】

白言。尊者。有希有事。以我昨夜诵法句故。彼天王住于空中听我诵经。赞我善哉善哉。姊妹善说妙法。我即仰问。汝为是谁。不睹身形。但有声耶。彼答我言。我是鬼王毗沙门身。闻汝诵经故。住而听耳。欲以天宝相遗。而非汝所宜。今以善言赠汝。我即问言。欲何所告。即言。尊者舍利弗目连。明日当至某林。汝可请来于舍供养。咒愿之时念称我名。我即问之。称汝名字。有何利益。彼即答我。具以上事。以是因缘。我今称之。

【白话】

回答道:“尊者!有件很稀有的事,因我昨夜诵读《法句经》,毗沙门天王停在空中听我诵经,并赞叹我:‘善哉!善哉!姊妹善于演说妙法!’我便仰头问道:‘你是谁啊?怎么不见你的身形,只听到你的声音!’他告诉我:‘我是鬼王毗沙门,听到你诵经的缘故,所以停住聆听;本想以天宝相赠,但不适合你,就用善言来馈赠你!’我便问他:‘你想告诉我什么呢?’他便说:‘尊者舍利弗、目犍连明天会到某山林,你可以邀请他们到家中供养,咒愿的时候念我的名字。’我就问他:‘念你的名字有什么好处呢?’他便回答我,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因为这样的因缘,我如今称念他的名字。”

【古文】

舍利弗言。实为奇特。汝人彼天。而能屈意。与汝言语。云是姊妹。优婆夷言。我又更有奇特之事。比舍有神与我亲厚。如有女人共相往来。我布施时。此神语我。此阿罗汉此阿那含。此斯陀含。此须陀洹。此凡夫。此持戒。此破戒。此智慧。此愚痴。我虽闻是说。意等无二。于凡夫。犯戒等。如阿罗汉。

【白话】

舍利弗说:“实在是很奇特的事情!你是凡人,他是天王,却能屈尊与你说话并称你为姊妹。”优婆夷说:“我还有更加奇特的事情。这舍宅中有位神对我十分亲善,如同女人间互相来往,当我布施的时候,这位神就对我说:‘这位是阿罗汉,这位是阿那含,这位是斯陀含,这位是须陀洹,这是位凡夫俗子,这位持戒人,这位破戒人,这位是有智之人,这位是愚痴之辈!’我虽听到这些话,但心里看待他们平等无二,对凡夫、犯戒等人如同阿罗汉一样对待!”

【古文】

舍利弗言。汝实奇特。能于中生平等心。摩诃斯那言。我又复有奇特好事。我女人身。加复在家。而能除灭二十身见[即二十种萨迦耶见,二十种我见。]。得须陀洹。舍利弗言。姊妹汝甚奇特。能于女身。成须陀洹。

【白话】

舍利弗说:“你实在奇特,能对这些人生平等心。”摩诃斯那说:“我还有奇特的好事。我是女人,又是在家人,却能灭除二十种身见,得到须陀洹果。”舍利弗说:“姊妹你非常奇特,能以女人身成为须陀洹!”

【古文】

优婆夷言。我又更有希有奇特。我有四子。皆恶邪见。我夫恶邪。又亦尤甚。于佛法僧。不识不敬。我若供养三宝。及给贫穷。便生嫉恚。咸言我等劳勤家业。而乃作此无益之用。虽有是说。我于道心。修善布施。终不退缩。亦不恚恨。

【白话】

优婆夷说:“我还有更奇特的事。我有四个儿子,皆心存邪见,我丈夫的邪见更严重,对佛法僧,不了解也不恭敬。如果我供养三宝,以及施舍穷人,他们便心生嫉恨,都说:‘我们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却被你用作这样没有利益的事情。’尽管他们这么说,但我的道心、修善布施始终没有退缩,对他们也没有怨恨心。”

【古文】

舍利弗言。妇人之法。一切时中。常不自在。少小则父母护。壮时则夫护。老时则子护。而汝不为夫子所制。随意修善。姊妹我今诲汝。可喜善言。何者好事。谓佛世尊。是暮当往毗纽乾特林。我用是事。以相报遗。语已辞还所止。优婆夷言。尊者所告。实为甚善。尊者去后。当办所供。以待世尊。

【白话】

舍利弗说:“女人在一生中常不自在。小时候受父母监护,成年后受丈夫监护,年老后则受子女监护。而你不受丈夫子女的约束,能随心所欲修善积德。姊妹我现在告诉你,让你欢喜的话。什么好事呢?如来世尊今天傍晚要到毗纽乾特山林中。我以此消息来报答你的供养。”说罢,告别回到他们原来的所在。优婆夷说:“尊者告诉的事实在太好了!”尊者走后,优婆夷立即置办供物,等待世尊的到来。

【古文】

如是世尊。已至是林。摩诃斯那。甚大欢喜。即集诸优婆夷。寻于其暮。往至佛所。遥见世尊光相殊妙。五情悦豫。喜踊无量。到已作礼。种种香华。供养佛毕。却坐一面。佛为说法。施论戒论。生天断欲。涅槃之论。

【白话】

正如尊者所言,世尊已到树林中。摩诃斯那十分欢喜,立即集合诸位优婆夷,随即在傍晚时前往佛前。远远看见世尊光相殊妙,内心愉悦畅快无比,欢喜无量。到佛前作礼问讯,以种种香花供养佛陀后,退坐在一边。佛为她们宣说施论、戒论、生天断欲、涅槃之论等法要。

【古文】

闻说法已。将欲还家。合掌白佛。我此村人普皆邪见。不识佛法。不知佛德。不好布施。故使沙门婆罗门。入此村乞。常至我家。唯愿世尊。随有几时。住此邑。佛及弟子常受我请。四事供养。白已礼足而退。

【白话】

摩诃斯那听完法后,将要回家时,合掌对佛说道:“我们村落的人普遍心怀邪见,不认识佛法,不知佛德,不喜好布施,所以使得沙门、婆罗门进入此村乞食常常到我家中。恳请世尊,无论在此村落住多长时间,佛及弟子常能接受我的邀请,以四事供养。”说完顶礼佛足后退下。

【古文】

次第观诸比丘所止宿处。最后见有一病比丘卧草窟中。即问大德。何所苦患。比丘答言。道路行来。四大不调[四大不调:生病之意。人体由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所成,地者骨肉形体也。水者血髓润也。火者温暖也。风者出入气息也。如有不调,必令人体感到不适。]。困苦少赖。优婆夷言。大德所患。便宜何食。答言医处。当服新热肉汁。

【白话】

接着依次察看比丘们所居住的地方,最后见有一位患病比丘躺在草房中,便问道:“大德,您有什么痛苦和疾病呢?”比丘回答说:“一路走来,身体四大不调,致使少有些痛苦。”优婆夷说:“大德所患的病适合吃什么东西呢?”回答道:“医生说应当吃些新鲜热肉汁。”

【古文】

优婆夷言。莫复余求。我明日当送。答言可尔。时优婆夷。礼足还家。自思惟言。我得大利。见佛世尊及舍利弗等诸大尊者。深加欣庆。然不忆念明十五日。

【白话】

优婆夷说:“不要去别处找了,我明日送来。”比丘答道:“可以。”于是优婆夷礼足后,辞别回家,暗自想到:“我得了很大利益,见到世尊及舍利弗等诸位大尊者。”想到这里更加欢喜,但未曾想到明天是十五日。

【古文】

时彼国法。其十五日。一切不杀。杀者夺命。明日晨朝。敕使持钱买新热肉。使人受教。诣市遍求。不得空还。白大家言。今十五日。市无屠杀。时优婆夷。告使人言。汝持千钱。买百钱肉。有求利者或能与汝。使人持钱又往推觅。

【白话】

当时该国的法律规定每月十五日不杀一切众生,杀生者死罪。第二天清早,派仆人拿钱买新鲜热肉。仆人领命找遍了整个集市也没能得到,只得空手而还。仆人回来对女主人说:“今天是十五日,市场上没有屠宰牲畜。”这时优婆夷告诉仆人说:“你拿一千钱买一百钱的肉,有人贪图利益,或许能卖给你。”仆人拿着钱又去寻找。

【古文】

王限重故。无敢与者。使人还白。具如事情。时优婆夷。闻是事已。心忧愁恼言。汝持金钱。等重买索。尔时使人。虽持金钱。如敕推求。而诸屠者。虽贪其利。王法严重。惧失命忧。无敢与者。如是往返。了不能得。

【白话】

因王法严厉,没人敢卖给他。仆人回来将事情如实向她禀报,优婆夷听后,心中愁恼,说道:“你拿着金钱,去买相等重量的肉。”这时仆人虽拿着金钱,如主人所教寻求卖主,所有屠户虽然贪图获利,但王法严厉,害怕失去性命,所以没有人敢卖给他。如此仆人往返寻觅,最终也没有得到。

【古文】

时优婆夷。倍增愁恼。念病比丘。已受我请。而我设当不供所须。或能失命。便是我咎。当设何计。念是事已。重自思惟。往昔菩萨。以一鸽故。犹自屠割。不惜身肉。况此比丘。于鸽有降。我宁不爱自己身肉而不济彼。

【白话】

此时优婆夷更加愁恼,她想:“那位病比丘已接受了我的请求,而我假设没有供给他所需的肉汁,或许会失去性命,这便是我的罪过。该想个什么办法呢?”想到这些,重又想到:“往昔菩萨为救一只鸽子的缘故,尚且屠割自己,不吝惜自己的身肉。难道这位比丘还不如一只鸽子吗?我怎会爱惜自己的身肉而不救他!”

【古文】

彼作是念已。将一可信常所使人。却入静室。净自洗身。踞坐床上。敕使人言。汝今割我股里肉耳。尔时使人如教。即以利刀割取。当割肉时。苦痛逼切。闷绝躄[躄:bì 指仆倒。]地。时婢即以白氎缠裹。

【白话】

想到这些,她便带着一位自己信任的、常使唤的婢女进入一间静室,清洗自己的身体,坐在床上,命令奴婢:“你现在割取我大腿的肉。”这时奴婢依照她的话,随即以利刀割取。当割肉时,痛彻心肺,昏倒在地,这时婢女立即用白布为她包裹伤口。

【古文】

既取肉已。合诸药草。煮以为臛[臛:huò 指做成肉羹。大正藏为[饥-几+霍]。]。送病比丘。比丘受是信心檀越所送食已。病即除愈。夫婆罗门于时不在。行还问言。摩诃斯那为何所在。答在某房中。其夫往见。颜色变异。不与常同。即便问言。汝今何缘。憔悴乃尔。对曰。我今为病所侵。

【白话】

割完肉,便配和各种草药一起煮成肉羹,送给生病比丘。比丘接受了具信施主所送的鲜肉汁,食后病即痊愈。她的婆罗门丈夫当时并不在家,外出回来后,问道:“摩诃斯那在哪儿?”有人回答说在某房中,她的丈夫就前去看她,见其脸色与以往大不相同,便问道:“你今天为何如此的憔悴?”她回答说:“我现在身染疾病。”

【古文】

其夫忧愁。寻集诸医。诊其所患。医集问言。汝有何疾。所疾发动。其来久如。有休间不。答言。我病一切时痛。如今疼苦无复休间。时医察脉。不知所疾。默然还出。其夫垂泣。而问妻言。汝何所病。以情见语。妻答之曰。明医不知。我焉能知。

【白话】

他的丈夫甚感忧愁,马上找来很多医生为她诊断,医生们到齐后问道:“你有什么病?这病发作以来有多久了?是否有间歇的时候?”她回答道:“我这病一直疼痛,就像现在疼痛一样没有间断。”医生就为她把脉,仍不知她患什么病,默然退出。她的丈夫流着泪问道:“你患的是什么病?把实情告诉我吧。”妻子答道:“连高明的医生都不知道,我怎会知道呢?”

【古文】

时婆罗门。问家内人。汝等能知摩诃斯那所苦患不。时诸使人白言。大家。我等不知。当问可信所亲近者。时婆罗门。即召彼婢于屏密处。问言。我妇何由有疾。婢以实答。大家当知。为病比丘故。割肉饴[饴:yí 指赠送。]之。

【白话】

于是婆罗门问家里人:“你们是否知道摩诃斯那所患的病吗?”众仆人回答:“主人,我们不知道,您应问她身边的亲信。”于是婆罗门随即唤来那位婢女到隐蔽处,问道:“我妻子因为什么患病?”婢女即以实情相告:“主人应当知道,她为救一位病比丘,才割身肉相赠。”

【古文】

夫闻是已。于佛法僧。生恚害心。便于街巷。高声唱言。沙门释子。食啖人肉。如驳足王[驳足王:音译为迦摩沙波陀王、羯摩沙波罗王、劫磨沙波陀王。又作斑足王、鹿足王。系本生故事中之王名。]。尔时笃信优婆塞。闻婆罗门骂佛法僧。忧愁不乐。往世尊所。头面礼足。世尊告曰。汝等何故。愁惨不乐。白言。世尊。有一婆罗门。于多人处。高声唱骂佛法众僧。昔驳足王食啖人肉。今沙门释子食啖人肉。亦复如是。愿佛世尊。敕诸比丘莫食人肉。

【白话】

丈夫听后,对佛法僧心生嫉恨,便在大街小巷中大声说道:“沙门释子吃人肉,就像斑足王一样。”这时笃信三宝的优婆塞们听到婆罗门骂佛法僧后忧愁不乐,于是前往世尊前,以头礼足。世尊问道:“你们为何愁苦不乐?”答道:“世尊,有一位婆罗门在人多处高声大叫,骂佛法僧。过去斑足王吃人肉,如今沙门释子也是这样吃人肉。希望佛陀告诫众比丘不要吃人肉。”

【古文】

尔时世尊。以是事故。集比丘僧。呼病比丘。时病比丘。闻世尊教。心怀喜踊。世尊大慈。乃留及我。身虽羸瘦。自力而来。到已礼足。却坐一面。佛言。贵子。汝何所患。比丘白言。为病所恼。今见世尊。小得瘳[瘳:chōu 指病愈。]降。

【白话】

这时世尊以此缘故召集众比丘,叫病比丘前来。病比丘听到世尊叫他前去,心中欢喜,想到:“世尊大慈大悲,竟然注意到我。”虽然身体瘦弱,仍然凭着自力前来。到佛前礼足后坐在一边。佛问道:“贵子,你何处不适?”此比丘回答:“为病所恼,今日得见世尊,病情略有好转。”

【古文】

世尊又问。今日汝何所食。答言今日食肉汁食。佛言。所食是新肉为干肉乎。答言新肉。天竺国。热肉不经宿。所食若新若干。善男子。汝食肉时。为问净不净不。答言。世尊。我病困久。得便食之。实不问也。

【白话】

世尊又问道:“今天你吃的是什么?”比丘回答:“今日吃的是肉汁。’佛说:“所吃的是鲜肉还是干肉?”比丘回答:“是鲜肉。”在天竺国,热肉不经宿,所以人们所食或为鲜肉,或为干肉。佛又问:“善男子,你吃肉时,问没问是净肉还是不净肉呢?”答道:“世尊,我生病日久,得到肉便吃下去,实在没有问。”

【古文】

佛言。比丘。汝云何乃受不净食。比丘之法。檀越与食。应先问之。此是何肉。檀越若言。此是净肉。应重观察。可信应食。若不可信。便不可食。尔时世尊。即制比丘。诸不净肉。皆不应食。若见闻疑。三不净肉[三不净肉:1、见杀,谓见是生物为我故杀,如是见者,名为见杀。2、闻杀,谓于可信之人,闻此生物为我故杀,如是闻者,名为闻杀。3三、疑杀,谓此处无有屠家,亦无自死之物,是人必为我故杀,如是疑者,名为疑杀。如上三种名不净肉,皆不许食。]。亦不应食。如是分别应不应食。

【白话】

佛说:“比丘,你为何接受不净食?”比丘的规矩:当施主供养肉类食物时,应先问:“这是什么肉?”施主若说这是净肉,比丘应重新观察,如果施主所言可信便食,若不可信便不可食。这时世尊随即制定比丘戒:各种不净肉都不应食;若亲自看见或听说或怀疑为自己而杀的肉即是三不净肉,不应食用,要这样判断应不应食。

【古文】

时优婆夷。闻佛世尊。正由我故。制诸比丘。不得食肉。生大苦恼。以缘于己。永令比丘不食肉故。即语夫言。若能为我。请佛及僧。明日来此。设供养者。甚善。若其不能。我当舍命。乃自以身肉施人。汝有何悔。乃起是事。

【白话】

这时优婆夷听说佛正由于自己的缘故制定比丘戒,不得食肉,十分苦恼。心想因为自己的缘故才令比丘永远不许食肉,随即对丈夫说:“倘若能为我请佛及僧明日来此,置办供养,那就很好。倘若不能,我就舍弃生命。我是自愿以身肉施与他人,你有什么可悔恨的呢?竟生出这种事。”

【古文】

此婆罗门。素于三宝。无信敬心。闻妻是语。以其妻故。入林趣佛。至佛所已。即言。瞿昙沙门。及诸弟子。当受我请。明日舍食。佛默然受。时婆罗门。知佛受请。还家语妻。沙门瞿昙。已受汝请。时优婆夷。即敕家内。办种种食香花坐具。

【白话】

这位婆罗门丈夫向来对三宝没有信敬心,不过听了妻子的这番话,为了妻子的缘故,入林中寻找佛陀。来到佛前,说道:“瞿昙沙门及诸位弟子请接受我的邀请,明日到我家受供。”佛默然接受。这时婆罗门知道佛已接受邀请,回家对妻子说:“沙门瞿昙已接受你的邀请。”随即优婆夷便吩咐家人置办种种食物、香花、坐具。

【古文】

明日时到。遣人林中。往白世尊。食具已办。惟圣知时。佛与比丘。着衣持钵。往至其家。就座而坐。坐已问婆罗门。摩诃斯那今何所在。答言。病在某房。佛言。唤来。时婆罗门。即往告言。汝师呼汝。

【白话】

第二天吃饭时间已到,她派人去林中告诉世尊:“食物、器具已置办齐备,请世尊应时前往。”佛与比丘们着衣托钵前往她家,就座后问婆罗门:“摩诃斯那如今在什么地方?”婆罗门答道:“在某房中卧病在床。”佛说:“将她叫来。”这时婆罗门随即前去告诉摩诃斯那:“你师父叫你过去。”

【古文】

即曰。我摩诃斯那礼佛法僧足。我有病苦。不任起往。其夫往白佛言。优婆斯那礼佛法僧足。我有病苦。不任起往。佛告阿难。汝往告优婆斯那。汝起见佛。阿难即往。告优婆斯那。世尊呼汝。汝可往见。

【白话】

摩诃斯那说道:“我摩诃斯那顶礼佛法僧足,我病痛缠身,不能起身前去见佛。”他的丈夫前去对佛说:“优波斯那顶礼佛法僧足,现在病痛缠身,不能起身前往见佛。”佛告诉阿难:“你前去告诉优波斯那:‘你起来前去见佛。’”阿难随即前去告诉优波斯那:“世尊叫你,你可前去拜见。”

【古文】

时优婆斯那。即于卧起。合掌白言。我今礼佛法僧。思见世尊。如饥思食。如渴思饮。如寒思温。如热思凉。如失道思导。我思见佛。亦复如是。心虽欲往。身不肯随。阿难还白佛。如优婆斯那所说。

【白话】

这时优波斯那在卧榻上起身合掌说道:“我现在顶礼佛法僧,想见世尊的心情,如饥饿人思念食物,如口渴人思念饮水,如寒冷人思念温暖,如炎热人思念清凉,如迷路人思念向导,我想见佛的心情也是如此。心虽想去,可身体却动不得。”阿难回去就将优波斯那所说向佛陀禀告。

【古文】

佛敕阿难。并床舆来。阿难奉教。使人舆来。到于佛前。尔时如来。放大光明。诸遇佛光触其身者。狂者得正。乱者得定。病者得愈。时优婆斯那。遇佛光已。苦痛即除。

【白话】

佛告诉阿难:“连床带人一起抬来。”阿难受教,派人将优波斯那抬到佛前。这时如来放大光明,凡被佛光照触的人们,疯狂之人得以正常,迷乱之人得以稳定,有病之人得以痊愈。此时优波斯那遇到佛光后,痛苦随即消除。

【古文】

尔时舍神。以水洗疮。以药涂之。平复如故。时优婆斯那。即起下床。手执金瓶。自行澡水。下种种食。色香味具。佛食已。澡手洗钵。为摩诃斯那。说微妙法。所谓布施持戒。人天果报。生死过患。贪欲为害。出离灭乐。十二因缘轮转不息。时优波斯那。闻佛所说。得断悭嫉。成阿那含道。

【白话】

这时舍神用水给她洗伤口,并将药涂在伤口上,使伤口平复如初。优波斯那立即起身下床,手拿金瓶,亲自行澡漱水,摆上种种美食,色、香、味具全。佛用斋后,净手洗钵。之后为摩诃斯那宣说妙法:布施持戒,人天果报,生死过患,贪欲为害,出离灭乐,十二因缘轮转不息。优波斯那听了佛所说的妙法,断尽悭吝、嫉妒等烦恼,证得阿那含果。

【古文】

家内眷属。悉受五戒。其婆罗门舍离邪见。信敬三宝。受优婆塞戒。时会四众。有得须陀洹者。有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发大道心者。一切大小。莫不欢喜。时有众人畏生死者。各作是念。今此女人。乃能如是。自割身肉。以供沙门。甚为奇特。我等若舍聚落田宅。岂足为难。便各弃舍聚落家属。出家求道。勤修精进。断诸结漏。成罗汉道。时此聚落。佛法信行。广阐流布。

【白话】

家中眷属皆受了五戒,婆罗门丈夫也抛弃邪见,信敬三宝,受了优婆塞戒。这时与会四众弟子有人得须陀洹果,有人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有人发起广大道心,众人无不欢喜。此时有众多畏惧死亡的人都这样想:“今天这位女子能做这样的事,自割身肉来供养沙门,真是十分奇特。我们如果舍弃村落田宅又有何难?”便各个舍弃村落、家属,出家求道,勤修精进,断尽种种烦恼,得阿罗汉果。于是此村落中佛法被广泛信仰,阐扬传播。

【古文】

以是缘故。有强志者。乃至女人。诵读经法。不惜身肉。得诸道果。况于丈夫勤心道业。当不成者乎。是因缘故。诸善男子。当勤善法。畏于生死。使得结使微薄。离于生死。

【白话】

以此缘故,有意志坚强的人,乃至于女人,诵读经法,不吝惜身肉,即能得到各种道果,何况男子汉大丈夫勤奋修行道业,又怎能不成就呢?因此,诸位善男子,应当勤修善法,于生死有畏,便可以使烦恼变得越来越微薄,最终脱离生死。

【古文】

虽于末法之中不能得度。缘此功德。当于人天受无穷福。弥勒世尊。不久五十六亿七千万岁。来此成佛。当为汝等广说妙法。汝于其中。随愿所求成三乘道。悉得解脱。

【白话】

虽然在此末法时不能得度,但依此功德,当在人间、天上享受无穷的福报。弥勒世尊不久将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来此世间成佛,会为你们广说妙法,你们在那时随已心愿,成就三乘道果,均得解脱。

猜你喜欢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卷下·书玉
  续大唐内典录赞序·道宣
  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一卷·佚名
  卷第十·晦翁悟明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佚名
  六道集序·弘赞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十五·永觉元贤
  佛教月报创刊纪念·太虚
  卷第四十六·志磐
  革命当从革心起·太虚
  第一集 天·佚名
   第六十二則 雲門燈籠佛殿·胡兰成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下·道宣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三集卷二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二十古今体九十五首【壬午四】渡江至金山驻跸作昨夜风雄晓静停祖功一例奉慈寜心期无忝励无逸渎贶有昭钦有灵画舸人情胥悦豫镜天景物正薰馨十年三度事多矣不改金山几叠青金山寺三依皇祖诗韵江

  • 卷二·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卷 古诗纪卷二      明 冯惟讷 撰 古逸第二 歌下 狐裘歌【一作狐裘诗】 【左传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蒍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讐焉无戎而城讐必保焉寇讐之保

  • 卷四百五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五十一鸥类五言古古风          【唐】李 白揺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寄形宿沙月沿芳戏春洲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七言古【附长短句】弄白鸥歌   

  • 内篇 列传第六·刘知几

      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纪。寻兹例草创,始自子长,而朴略犹存,区分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杨仲良

      太宗皇帝   诸王事迹   太平兴国八年三月己巳,诸王及皇子府初置谘议、翊善、侍讲等官,以户部员外郎王遹、著作佐郎姚坦、国子博士刑昺等十人为之。先是,诏丞、郎、给、谏以上官于常参官中举年五十已上通经者备官

  • 第十九回 郭从谦突门弑主 李嗣源据国登基·蔡东藩

      却说李嗣源正在惶急,帐下有人献议,请嗣源速决大计。这人为谁?乃是左射军使石敬瑭。敬瑭沙陀人,父名臬捩鸡,从李克用转战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鸡殁,子敬瑭得随嗣源麾下,所向无前,得署左射军使。敬瑭为后晋开国主,故世系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八·佚名

    万历十三年二月壬寅朔诏定科场事宜先是各省乡试以巡按御史及二司充总裁官内外无复讥防又预自撰录有主者未入闱而文已传于外矣关节既易大臣子弟多幸中而中式举人得自写原卷送部名曰公据其朱墨卷不以解部即有物议无从磨

  • 皇王大纪卷七十三·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显王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尝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隂阳之患若

  • 平定金川方略卷二十六·来保

    三月壬戌军机大臣等奏言总督防楞等以金川平定筹酌善后陈奏事宜十二条【臣】等谨按欵分晰详议恭呈睿鉴防楞等称巴底巴旺宜各立土千户一员责令革什咱管辖以助声势【臣】等议得巴底巴旺地方原系土司纳旺所辖纳旺系金川之

  • 钟化民传·张廷玉

    钟化民,字维新,浙江仁和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职惠安知县,多有与众不同的政绩。御史安九域把他推荐给朝廷,以俸禄没有到期限,转到乐平任知县,治绩又为最好。钟化民被征召至朝廷授职御史,与同官何卓、王慎德接二连三上奏请

  • 卷九·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九典礼五冠服皇太后薰貂朝冠青绒朝冠并缀红缨正中顶一座三层贯三等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二等东珠各三三等珍珠各一小珍珠各十六上衔三等大东珠一红缨上周缀金凤七饰二等东珠各九小珍珠各二十一

  • 四十三年·佚名

    (丙午)四十三年清不知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高宗太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七〉一日。〈陰曆乙巳十二月初七日〉御漱玉軒,行宮內府大臣李載克、侍從院卿閔泳徽、議政府參政大臣朴齊純、內部大臣李址鎔、度支部大臣閔泳綺、軍部

  • 养晦卷三·杨慎

    【原文】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殊难形辨。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晦非恒有,须养

  • 四书留书自跋·章世纯

    道者有物之文理也其始也有所出其行之也有所成圣人因所能以制道因有功以名道人所不能不得而用之也推而往往而不得其所成则无谓用道也故道之所始因性所可能因物材所可任上从天地明法之悬意象相凖下倚万物长短之质比次调

  • 卷十八·佚名

    △梵行品第八之四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一切世间所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所谓六念处。何等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善男子,云何念佛。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常不变易具足十

  • 卷五百一十三·佚名

    △第三分真如品第十九之一尔时欲界色界天子。各持天上种种香末及诸天花遥散佛上。顶礼双足卻住一面。合掌恭敬白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最为甚深难见难觉。不可寻思超寻思境。微妙冲寂聪敏智者之所能知。非诸世间卒

  • 卡门·梅里美

    又译《嘉尔曼》,法国作家梅里美184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梅里美(1803—1870)著有历史剧《雅克团》、长篇小说《查理九世时代遗事》。小说《卡门》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卡门这个女主人公是个吉卜赛人,早先在卷烟厂当女工,因

  • 古今诗删·李攀龙

    古至明诗的流派选本。亦名《诗删》。三十四卷。明李攀龙编选。此书一至九卷为古诗,十至二十二卷为唐诗,二十三卷至三十四卷为明诗,中间不选宋元诗。每代各自分体编排。这是一个去取很严的选本。王世贞说:“今于鳞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