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四

嗣法小師淨柱編

住建寧府考亭靈峰寺語錄

崇禎十四年,臘月十五日,入寺。

元旦,上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衲子無家,隨緣即住。住不住,法堂深草雨滋培,般若林凋孰撐拄?好撐拄,年新、月新、日新、時新、一切新,只是不勞顧佇,顧佇依然成舊去。獨有拄杖無舊新,只解朝遊山水、暮宿煙霞,依稀逗到靈峰寺,只見西鄰進椒酒、東舍飲桃湯,到者裏作何抵待?」乃卓拄杖,曰:「會麼?此去武夷應不遠,何須重舉趙州茶?」

朱居士請上堂。「山為壽,海為福,一毀一譽;齊彭殤,一生死,半醒半酣。易短壽為長年,轉禍患為福樂,以楔出楔。所以道: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只是取之不得、捨之不得,說個不取、不捨恁麼得?我道:也不得,也不得。大眾!於此會得,省力異常。若待黃面老人說聖、說凡,說心、說性,說罪、說福,說生死、說涅槃,亦是當道栽荊棘,致使達磨特特西來,對梁武帝只道得個『不識』,乃至九年面壁得個神光,也只道:『覓心了不可得。』今日居士以慶山僧之壽,即懺自己之愆。你看:三祖以居士身來參二祖,曰:『某甲身纏夙疾,乞師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士曰:『覓罪了不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有僧問趙州和尚:『尊姓?』州曰:『常州有。』又問:『和尚年多少?』州曰:『蘇州有。』你看:趙州、蘇州有為壽,三祖覓罪不得為懺罪。山僧雖不肯與趙老仝年,且要居士與三祖同懺。還懺得麼?雖則新年新令好,挨過明朝始是春。」

朱步紫使君祝師五旬,請上堂。「慧業文人、雲遊野客,覿面相逢,妙云不識。」乃召大眾,曰:「山僧恁麼舉揚,還有向上事也無?若道有,則山僧辜負大眾;若道無,則大眾辜負山僧。到者裏,山僧既已知非,大眾無煩復慶,何迺掬溪水以為觴、折松枝以為拂,會啟人天,場開選佛?且道:那個溪無月?何山不帶雲?若論祝 聖壽以無疆,保萬民而樂業,此是拄杖頭本分家風,烏紗下尋常活計,獨有同補靈峰缺陷句,搔著山僧癢處,亦搔著大地人癢處。且問:喚甚麼作靈峰?還會麼?只在你穿衣喫飯處、迎賓待客處,倘暫時迷昧,急須補葺故。山僧有重興偈曰:盡地是個靈峰,大家住在裏許,見得者邊頹落,便請者邊修起。還修得起麼?」良久,曰:「靈山一會果然在,你是何人他是誰?」卓拄杖,下座。

福州眾宰官居士同諸山禪宿慶壽,請上堂。僧問:「無量壽佛與那個同年?」師曰:「空山白日靜。」進曰:「山與那個同年?」師曰:「流水百花香。」進曰:「和尚與那個同年?」師曰:「腳跟下好與三十棒。」進曰:「世尊未出母胎度人已畢,今日說法更度阿誰?」師曰:「不度者一個。」進曰:「者個不願成佛。」師曰:「願成個甚麼?」僧曰:「禮拜去也。」師曰:「好個不願成佛的。」乃曰:「芥城劫,拂石劫,一坐十小劫,頭腦莫教錯接。虛空壽,壽山壽,福城宰官、居士、各山禪友耆舊也要依時及候。何時候?只因愛向武夷遊,被人喚作歸靈鷲。靈鷲南,考亭北,十里梨花香透骨。會得者,一葉不沾身;不會者,尋香還聽馥。若遇有智主人,一齊貶向無生國。咄!有人報道:『今日是清明。』直是古人墳也要放他三木摑。何故聻?不見道:以德報德。」

上堂。僧問:「《戒經》云:『光非青、黃、赤、白。』畢竟光作何色?」師曰:「汝信得及,向前來與汝道。」進曰:「師師相授,祖祖相傳,莫非是者個麼?」師劈頭一棒。僧一喝,師曰:「此是近日一橛頭禪,有人喫在。若是靈峰則不然,待他道:『師師相授,祖祖相傳,莫非是者個麼?』與他劈頭一棒。眾中且作麼生商量?」一僧曰:「也是一橛頭禪。」師曰:「情知你恁麼。」乃曰:「明朝是浴佛,周行目顧,手指天地,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日。雲門道:『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貴圖天下太平。』禪和家只知打佛,要打雲門卻難;打雲門亦易,要打山僧卻難;打山僧亦易,要各各自打卻難。還自打得麼?請出眾來的的道看,待到明日以香水驀頭澆便見不堪。若道不得,你要扶律,扶律已憐猿捉月;你要談常,談常猶愧烏啼花。」喝一喝,下座。

上堂。僧問:「積骨如毘富羅山,那個是最初父母?」師曰:「看腳下。」進曰:「恁麼則未出母胎早已相見。」師曰:「非汝境界。」進曰:「謝師答話。」師曰:「賞罰也不知。」乃卓拄杖,曰:「從佛口生、從法化生,養子之緣,老瞿曇婆心猶在。如來禪、祖師禪,未生面目,香嚴老未識玄微。要知未生面目麼?耕犁只解農夫意,行路誰知客子心?」復卓拄杖,下座。

結制,小參。僧問:「《法華經》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聲未絕,師曰:「思量也,思量也。」進曰:「恁麼則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師曰:「放汝三十棒。」乃曰:「外結其身、內結其心,龍王不怕海深;內不放出、外不放入,波斯那愁腳濕?若論參須實參、悟須實悟,簷前水點點,豈落別處?昔日梵志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供佛,佛曰:『放下著。』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曰:『放下著。』志又放右手一株華。佛又曰:『放下著。』梵志曰:『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甚麼?』佛曰:『我非教你放捨其花,教汝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卻,無可捨處是汝免生死處。』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大眾!你看上古人心質樸,教他放下便爾悟去。豈似今時人彫琢扯拽不上,不得已,歷代祖師說玄說妙。其實也無玄妙,也不過教你放下,只是改文易字,便被他換卻眼睛,至使參詢不歇。若問山僧:『兩手俱空,更教放下個甚麼?』向他道:『佳作仁,可知禮也。』」

再住紹興府天華寺語錄

崇禎十五年,壬午十一月,入寺。

上堂。拈香祝聖竟:「天之高,地之厚,啾啾亂鳴,人物鳥獸、黧奴白牯,撩起便行,三世諸佛多不唧溜,還有橫身宇宙坐鎮乾坤者麼?有,則山僧要與他商量。還見寒山云:『十年歸不得,亡卻來時道。』麼?此是千古垂慈法則。今時纔入門來,便學手指天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為據,豎我慢幢,爭強爭勝以為能事。殊不知,睹星悟後便說一切眾生與我平等無異,尚且四十九年不曾度得一個,及至末後拈花博得迦葉一笑。今日天華結制,且道圖個甚麼?」良久,曰:「自地登空易,從空放下難。」

上堂。師揮拂子,曰:「儒與釋合、仁與慈合、明與悟合、參性與求心合,獨有者斷拂子則不然,有時舉頭天外、有時入水求人、有時孤峰獨宿。若道『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交參,句句無前後』,斷拂子則又不然,有時與朋友結伴同參、有時與大眾眉毛撕結、有時帶水拖泥。且道:於此兩間還有處斷也無?不見古人云:『士庶公卿一道看,貴賤賢愚明漸次。』若是久參耆宿,一點便行;後學初心,三回六顧。一點便行的,野老謳歌;三回六顧的,家國興盛。且問:家國興盛堪作什麼?莫要與今日齋家祈福麼?」

僧問:「斷拂子在甚麼處?」師曰:「山遠疑無樹。」僧禮拜,曰:「天空一任行。」師曰:「好個公案。」又,僧問:「離卻百非兼四句,請師盡力與提綱。」師曰:「提不出。」進曰:「為甚麼提不出?」師曰:「耳朵在甚麼處?」進曰:「日頭東出三分白,入暮投林一點紅。」師曰:「且緩緩。」

上堂。「智者一言,快馬一鞭,眼目動定,直待驢年。大眾!今日眾居士請山僧陞座,欲種無量壽因、結無量壽果,被斷拂子驀將鼻孔一齊穿卻了也,還吐得氣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眾中設有一人呵呵大笑,將謂是曹洞宗師原來是個老學究,方許他具一隻眼。可有恁麼人麼?」良久,曰:「南山仍秀異,靈鶴不停機。」卓拄杖,下座。

上堂。舉舍利弗變天女因緣,師曰:「舍利弗探竿在手,將天女一探便招成個十二年無女人相。變舍利弗為天女,舍利弗不知;天女化身如舍利弗,舍利弗亦不知。可謂賓則始終賓、主則始終主。雖然,正當舍利弗與天女互換之際,若喚作舍利弗又是天女,喚作天女又是舍利弗,畢竟如何定奪?山僧有個頌子舉似大眾:一條拄杖兩人攜,你向東行我向西,四面八方行一遍,日頭依舊落前溪。」

上堂。「操一葉之扁舟是第一義、泛鑑湖之曉月是第一義、拈妙香而氤氳是第一義、散天華以怡悅是第一義,法筵龍象眾在甚麼處去也?移彤山向天華,天華不大;移天華向彤山,彤山不小。沒絃琴彈得者,頭頭合拍;籬邊菊賞得的,處處成歡。雖然,若是聞淵明,何須賦歸去?」

顯聖眾耆宿請上堂。「昨日病,今日不病。賓主相逢,天華顯聖,且道:木羅漢與泥天王覿面,那個是賓?那個是主?若道泥天王是主,木羅漢是賓,鐘中無鼓響又作麼生?若道木羅漢是主,泥天王是賓,鼓中無鐘聲又作麼生?若道賓主歷然,鐘鼓不交參,句句無前後又作麼生?到者裏,麻纏不住,刀剪不開,忽有個漢喝散大眾,掀倒禪床,扶起曹洞正宗,且教他緩緩,洞水逆流了也,還見麼?」良久,曰:「東關關吏雖無阻,公驗淆訛未可行。」

僧問:「馬大師來了,還有賓主也無?」師曰:「水寒魚入窟。」進曰:「興波不作浪,買石得雲饒。」師曰:「天凍鳥棲巢。」進曰:「寶鏡堂前群象正,若耶溪畔百川朝。」師曰:「再犯不容。」進曰:「爭奈新豊一曲千古如新?」師曰:「猶費唇齒在。」

上堂。「東盡頭,西極則,相逢原不識,唯有把橈人,來往通消息。消息通,絕異同,廬陵米價知多少?擬意相隔便不中。乾峰道:『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到者裏,才有賓主,便有遍正,便有君臣。所以道:諸佛皆垂方便門,禪宗亦通一線道。此在諸方即得,天華者裏,只要個不許夜行投明須到的人,與他在妙高峰頂把手同行;如或未然,盡是別峰客,誰當此日機?」

上堂。「一陽未動,物體全彰,描寫將來,猶虧一半。眾中有善施五彩的,為山僧出一手看。」

僧問:「鳳不棲荊棘,和尚又作麼生?」師曰:「不是僧繇手。」進曰:「龍仍歸大海。」師曰:「徒勞話正遍。」進曰:「格外彈絃處,知音能幾人?」師曰:「且去,別日來。」

問:「方才和尚垂示,祇得一半,那一半向甚麼處去也?」師曰:「明朝向汝道。」進曰:「為甚麼聻?」師曰:「猶欠一日在。」進曰:「學人禮拜圓得麼?」師呵呵大笑。

師曰:「大眾與麼問,山僧與麼答,還有利益麼?若無利益,又道人人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若有利益,又道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釋迦老子既以龍頭蛇尾,今日折合將來,且道:成得個甚麼?」良久,曰:「織成古錦含春象,猶較當年十萬程。」

上堂。舉:「『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趙州拈云:『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裏。』」師曰:「大小趙州大似抱贓叫屈,山僧則不然:『至道無難』,父母未生前道取一句看。『唯嫌揀擇』,不可如羊相似,亂拾物向口中。『但莫憎愛』,功德天、黑暗女,受則是?不受則是?『洞然明白』,月落後相見的具甚麼眼目?到者裏揀點得出,不妨扶起趙州,捉敗老漢。」

上堂。「若要舉揚個事,直須四方受敵,八面當機,鴈過長空,會得橫抽寶劍,雲歸遠岫,明他腦後鉗鎚。若是以言遣言、以理遣理,忽然撞著無手人行拳、無舌人解語,便道是格外之談、無義之語。若要與他施主福壽雙圓,水也消他不得。何故聻?不見道:飛騎將軍入虜庭,再得完全能幾個?」

解制,上堂。「如鏡照鏡,石人正令方行;似空合空,木女謳歌始歇。千喚不回的,看取出門是草;一捺便轉的,直須下腳無私。且道:既是夜半正明,為甚麼天曉不露?」乃拍拄杖,曰:「木上座為汝道去也。何須殘臘盡,方見曉春回?」卓拄杖,下座。

過寶泉,代具足法兄付德師侄法,上堂。「荒田不墾,百丈之風難搆;牢關不掩,高峰之案誰圓?終年喫飯,貴乎頷下無喉;鎮日無言,妙在口中有舌。今日舉揚具兄靈骨,香雪遺蹤,且道:以何為驗?」乃托起衣缽源流,曰:「看:飲牛溪畔月初曉,莫逐泉聲落剡江。」

過象田,上堂。師召大眾,曰:「者片田地人人都有,只是不會料理,致使荒卻。所以勞他上古象為之耕、鳥為之耘、梵卿禪師為之開掘,即念現關主不惜身命為之重興古靈,致禪者繼之勞筋苦骨,領諸善信請山僧陞座,為汝證據。眾中還有承當者麼?若有,也不在你閒、不在你忙,不在你靜、不在你鬧,但得一鋤翻轉便好自成自立,管取秋風浩浩、春水溶溶,那時節,一任他閒也得、忙也得,鬧也得、靜也得,山僧有個全紙契書兩手分付。還有恁麼人麼?」良久,曰:「牛生三個子,到老自拖犁。」下座。

象田,結制,上堂。「小陽春,十月節,雁聲高,墜紅葉,時人錯認桃花飛,依稀惹動啼鵑舌。大眾且道:山僧恁麼舉揚,還有為人處也無?有,則三世諸佛忍氣吞聲;無,則白牯黧奴揚威耀武。到者裏,心之與性,如月行空;妙之與玄,如雲布野。若更說修、說證、說悟、說迷,橫擔拄杖遊山去,一任開期復解期。」

再住杭州寶壽山光孝寺語錄

送爾密法兄圓寂,上堂。「風雨發惡,滔天浪作,師兄靈骨,何處摸索?休摸索,舉出東山水上行,從教大地入牛角,還有轉得身吐得氣者麼?」良久,曰:「問取化山和尚去。」

上堂。「十載天涯放浪遊,依稀忘卻來時道,軒窗仍向水中開,至今彌勒咍咍笑。且道:笑個甚麼?三世諸佛也在布袋裏許,歷代祖師也在布袋裏許,四生六道也在布袋裏許。今日忽然有一個漢要出頭來,出則任出,且問你:布袋外是個甚麼?向者裏道得一句,不妨十字縱橫,重興祖道。」

到弁山龍華寺,上堂。「闢土開荒,創始之功何住?栽松種竹,守成之德靡存。所以蜃樓海市巧呈幻有,蒼狗白雲獨顯真空。若有個漢便爾踢翻獅子窟、推倒象王峰,一任天魔外道、魑魅魍魎現多神變,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播弄到三十三天,輕輕下來,要覷者龍華,覷則眼瞎;要聞者龍華,聞則耳聾,方可報我瑞白兄不報之恩。若以強爭強、勝爭勝、以是非出是非,敢保未在。何故聻?不見道:冰生於水寒於水,青出於藍色愈藍。」喝一喝,下座。

師誕日,上堂。「百不為多,一不為少,雖有彭殤,實無壽夭。」拈拄杖,曰:「大眾!還見麼?若見,則三世諸佛依教奉行;若不見,則歷代祖師一時靠倒。今日雲階居士以積功累德之心為山僧慶壽、為自己納壽、為子延壽,眾中有堪應供者,出來相見看。」

僧問:「紅日麗天,滿林增色,四眾齊迎,特為吾師祝壽。祝壽一句,請師舉揚。」師曰:「未離正月節,猶是孟春寒。」進曰:「七十二峰齊稽首,光孝年齊萬劫春。」師曰:「爭奈水流花落何?」進曰:「猶是眼糊塗。」師一喝。問答竟,師曰:「大凡一問一答須有來繇,祇如問在答處、答在問處,還能用處不換機麼?不爾,則信口道,不獨不能為應供張本,水也消他不得。何故聻?生逢新甲子,誰不愛春晴?」

結制,監院請上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把住放行,超群入隊。石火光裏安得家,煞有來繇;閃電影中立得業,不妨尊貴。高掛瓢囊,橫眠拄杖,結制之意未必如斯;朝隨雲出,暮踏月歸,監院之心庶幾可遂。大眾!昔日楊岐監院有『三腳驢兒弄蹄行』話,還有會得者麼?」

院出,問:「高掛瓢囊則不問,橫眠拄杖事如何?」師曰:「三腳驢兒弄蹄行。」進曰:「向上事又作麼生?」師曰:「三腳驢兒弄蹄行。」進曰:「恁麼則相隨去也。」師曰:「三腳驢兒弄蹄行。」院喝,師曰:「好一喝。」院禮拜,師下座。

悉檀法孫請上堂。「今日踏春風,昨日踏春雨,有問西來意,何曾肯負汝?異姓骨肉,各自同居,沿流不止,何處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洞山老子一面頭上安頭,一面斬頭覓活。今日悉檀法孫入山謝孝,既知祖父不出門,又知推爺向裏頭。且道:曹山孝滿一句,大眾作麼生委悉?」僧纔出禮拜,師曰:「自家骨肉尚如此,何況區區覓路人?」

解制,上堂。「共住不相識,千里卻同風,出門不落草,何處不亨通?眾中若有一個從來不入保社的,也要還山僧草鞋錢始得。」良久,曰:「恁麼則途中善為。」

上堂。「三世諸佛言詮不及、歷代祖師形容不出,所以說個直指,早已迂曲了也,不如向佛未出世、祖未西來以前覷得破、立得定,不妨橫行宇內,獨蹈大方。若一入他釋迦門庭、達磨群隊,便見有賢愚良賤、迷悟升沉,還有向佛祖以前覷得破的麼?」僧纔出,師便打。僧曰:「看破了也。」師曰:「大眾!還見者僧不惜身命為他施主麼?」眾無語,師曰:「秉三羯磨作法懺悔看。」

上堂。「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喚甚麼作根?喚甚麼作體?」良久,曰:「露也。還見麼?見不見且置,既是同根,為什麼寶壽山七十二賢峰,有的舉頭天外、有的入水救人、有的在十字街頭七橫八豎、有的在孤峰絕頂呵佛罵祖?既然如是,山僧今日要一個與胡居士為子保延,還有麼?」

僧問:「未出母胎,度人已畢,且道:黃面老漢今日出來做甚麼?」師曰:「梅子熟時梔子香。」進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師曰:「種田去。」

上堂。「日日日,是好日,一番拈起一番新,祇要缽盂兩度濕。」喝一喝,曰:「當時若下得者一喝,不妨隨波逐浪,免得世尊降王宮,出母胎,手指天地,說個唯吾獨尊。」又喝一喝,曰:「當時若下得者一喝,不妨函蓋乾坤,免得入雪山,成正覺,降外道,轉法輪,度眾生。」又喝一喝,曰:「當時若下得者一喝,不妨截斷眾流,免得今日九蓮剃度,入僧倫,登戒品。」又喝一喝,曰:「且道:是截斷眾流?是函蓋乾坤?是隨波逐浪?有人簡點得出,許他具一隻眼。」問答不契,師復曰:「還分得麼?」良久,曰:「目前景物人皆見,取用誰知各不同?」

新監院請上堂。「拈一塵,大地起;舉一綱,眾目具。所以曹山道:『莫行心處路,不挂本來衣,何須正恁麼?切忌未生時。』大眾!人人要搆父母未生前一著,為什麼切忌未生時?人人要得恁麼時節,為什麼何須正恁麼?人人要見本來面目,為什麼不挂本來衣?人人要識得心,為什麼莫行心處路?若論失人則廢、得人則興,管取十個有五雙躲避不去。雖然,且道:大家入者個保社,畢竟圖個什麼?」良久,曰:「莫將閒學解,埋沒祖師心。」

唐祈遠請對靈,陞座。「春榮秋落,蓋是尋常;日往月來,無非妙用。若為生死所牽、恩怨所纏,陰陽隔絕,疑信相參,山僧為你指個路頭,也須諦聽。」乃擊拂,曰:「還聞麼?若聞,非汝父母所生之耳。」又揮拂,曰:「還見麼?若見,非汝父母所生之眼。既非父母所生眼耳,畢竟以何為見聞?到者裏,便好全身直入,即證真常;如或未然,更有半偈:香煙堆裏翻身去,紅燭光中自在歸。」

汪子野居士請陞座。「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古人盡力道,只道得八成。祇如乾坤未判、宇宙未分、形體未造,寶從何生?乾坤既壞、宇宙既毀、形骸既銷,寶從何滅?於此會得,視死如生、視亡如存;於此不會,情生智隔,曷遂超生之路?背覺合塵,難成薦往之方。今日子野居士為其先考仲玄汪公,特請山僧對靈說法,爭奈山僧口舌遲鈍,不能廣演言教,只據現前道理與公分析一上。祇如公之生平,能安司馬長卿之貧、抱愚公北山之拙,又能重然諾、廣交遊,冰霜傲骨,詩文絕代。今子子野既能繼父之風,又能陶情世外,克究己躬,可謂青出於藍青於藍者矣。痛思罔極,追念養子緣深,夢想之中音容如在。山僧謂若果音容如在,即謂公不曾滅,只是即之不得,即謂公不曾生,不滅不生,薦亡已竟。若以能貧、能拙、能重然諾、廣交遊、冰霜傲骨、絕代詩文為公本色,殊不知此是浮形幻影。如摩尼寶珠常現五色彩光,五色彩光實非摩尼本色,不過隨方應現,無有真實。且道:如何是摩尼本色?」良久,曰:「人天交接處,覺路此時開。」喝一喝,下座。

上堂。「結夏安居,鳶飛魚躍;設齋辦供,電捲星馳。若作佛法商量,管取不曾具眼;將謂世諦流布,不妨共入玄微。雖然,忽遇一擔兩頭脫的,聖名凡號呼喚不回,世出世間牢籠不住。還有恁麼人麼?若有恁麼人,愁甚麼齋供不消、叢林不辦?」

僧問:「荒在草深頻料理,上流人到事如何?」師曰:「青山處處堪留夏。」進曰:「涼風陣陣侵肌骨,爭奈渠儂自不知?」師曰:「兩重公案。」

問:「千丈深潭,魚為甚麼不現?」師曰:「現也。」進曰:「潭聻?」師便打。僧曰:「龍行不帶三江水,虎若無山定不行。」師曰:「猶少一棒在。」

乃舉:「甘贄行者入南泉設粥,仍請南泉念誦,泉白椎曰:『大眾!為黧奴白牯念摩訶般若波羅蜜。』甘拂袖便出,泉粥後問典座:『行者在何處?』座曰:『當時便去也。』泉遂打破鍋子。」師召大眾曰:「且道:者鍋子是為典座打破?為行者打破?諸方盡道用劍刃上事,且喜沒交涉。山僧今日要與他扶起,還肯麼?不是煉石手,徒勞說補天。」卓拄杖,下座。

頤浩寺,上堂。「白雲澹蕩,達磨不來東土;綠水週遮,彌陀不住西方。且道:不住西方,在什麼處?」乃舉拂,曰:「看看,大眾被者個上座換卻眼睛了也。若有轉得身、吐得氣,不用三祇煉性、百劫調心,管取曠劫無明一時頓斷。如或未然,待山僧緩緩結個草菩提座,再與大眾一一據款結案。祇因者裏從來不敢放屎撒尿,穢汝心田,所以昔日世尊才陞此座,文殊便乃白搥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雖則世尊隨機應變、文殊善把要津,若遇個伶俐衲子向世尊未陞前掀翻寶座、喝散大眾,不唯使世尊一場懡㦬,亦使文殊無下手處。須知古人用盡苦心,蘊釀將來,要人向父母未生前道取一句,爭奈時流若不靜沉死水便乃動落。今時只有香嚴祖師是問一答十、問十答百的人,到此不敢容易,直至久久擊竹方悟,如今還有道得的麼?」良久,曰:「洙涇船子垂絲後,幾個從今再下鉤?」卓拄杖一下。僧問:「法王法幢隨處建立,今日和尚陞座畢竟憑何建立?」師曰:「莫將五老峰頭月,特地隨波照九峰。」僧曰:「大眾瞻仰有分。」師開示,不錄。

祈嗣,請上堂。「亙古亙今,綿綿不絕,遞代相承,復是何物?信得者,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不信者,七尺單前喚龜作鱉。山僧恁麼舉揚,眾中有不甘者麼?」

僧問:「亙古亙今,且道是何物?」師曰:「落葉無人掃,難成賓主歡。」進曰:「霜風月皎。」師曰:「是什麼時節?」進曰:「正當恁麼時節。」師曰:「恰值老僧不恁麼,又作麼生?」進曰:「山高雲靜。」師曰:「閒言語。」

師復曰:「信如潮汐,至海無疑;信如日月,光天無疑;信如榮枯,相地無疑;信如迷悟,性人無疑。昔日崔趙公問國一欽出家事,欽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公有省。後李遵最公問谷隱出家事,隱亦以此答之,公亦有省,遂作偈曰:『學道須是鐵漢,把手心頭便判,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此真可謂人無疑者。雖然,今日居士特來求嗣,且道:如何舉揚?」良久,曰:「曉洞雲腥龍孕子,夜天月冷兔懷胎。」卓拄杖,下座。

上堂。「古今天地、古今日月、古今山川、古今人物,會得者,能殺、能活,能縱、能奪;不會者,陽長陰消,依時及節。若論群陰剝盡而不知,知者猶寒;一陽初生而不覺,覺者未暖。但肯孕結將來,則時節一至,其理自彰。如藥山參石頭,頭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你又作麼生?』藥罔措,頭曰:『子因緣不在此,可往馬大師處去。』參馬祖,理前問,祖曰:『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不是,你作麼生?』藥乃契旨,禮拜,祖曰:『你見個什麼便禮拜?』藥曰:『某在石頭和尚處,如蚊子上鐵牛相似。』祖肯之。大眾!你看古宿為人還有實法與人麼?還教人如何參、如何究麼?還教人坐禪麼?還教人做功夫,晝三夜三磨褌擦褲麼?學者悟處,曾見光見怪麼?曾說有得有證麼?但說個『我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銕牛相似。』你看:石頭與馬祖是六祖兩派下來,還分彼此麼?還分旁正麼?還曾撈籠學者麼?今時不知從上諸聖是一鼻孔出氣,接引學人同出一手,豈似如今分門列戶,說南嶽為正、說青原為旁?若要說,難道他們當時不會說?直待如今方說,羞也不識。也不把從上命脈摸摸看、也不把從上機緣審審看,信口亂說,旁若無人。今日一陽初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故山僧略將法門舉示大眾,須知石頭為人榜樣、藥山參詢榜樣。雖然,藥山恁麼悟去,也是急水上打毬子。何故聻?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為正修入塔,上堂。「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天堂地獄,任意逍遙。天堂不為樂,地獄未為苦,要喫金牛飯,須打禾山鼓。無縫塔,休莽鹵,大家相送意如何?師恩友義成千古。千古目前,目前千古,朝來大雪空中舞。若道亡僧面前,萬里神光頂後相,五五依然二十五。大眾!古人道:『枯木龍吟方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祇如正修禪者髑髏已淨、識陰既銷,如何是他初明的眼?」

僧問:「初明眼即不問,萬里神光事若何?」師曰:「為甚不問初明眼?」進曰:「有意氣時添意氣。」師曰:「仲冬無嚴寒,點水不滴凍。」進曰:「恁麼則一陽來復,萬木惺惺去也。」師曰:「還知賞罰麼?」進曰:「謝和尚證明。」師曰:「大眾證明始得。」

又,僧出眾,喝問曰:「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師亦一喝,曰:「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僧禮拜起,曰:「真實消息蒙師指,上品蓮臺已降胎。」師呵呵笑曰:「將謂活人送死人。」便下座。

石浪首座請上堂。師陞座,浪禮拜,師背立不顧,座遶一匝依位而立。師曰:「大眾!會麼?若作子歸就父,父全不顧見,此是世諦流布想。且道:何故如是?曹山未曾孝滿在。」遂下座。

普香寺,請上堂。「道不在遠,唯人自遠;亦不在近,唯人自近。山僧口舌拙訥,機思遲鈍,兩個只好喚做一雙,總不如古人醞釀將來,說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大眾!到者裏,手足攀攬得著、耳目追縱得及底,若有密移一步看取飛龍的人,方可報答檀越護持之誠、施主供養之德,國王水土一時酬畢。若在長連床上打得兩箇瞌舂以為禪定,學得兩句轉語以為機鋒,敢保土也消他不得。昔年高太傅是在家居士,自參芙蓉省發之後,便開口說大話,曰:『懸崖撒手任縱橫,大地虛空自坦平,照壑輝岩不借月,簾前別有一輪明。』此是宰官居士修行榜樣。如今盡是倚門傍戶,如何得大地虛空一坦平去?如何得撒手任縱橫去?雖然,更須撒開簾子,打破光明,方可與他普香寺裏相見;如或未然,獅子峰高對象主。」

上堂。卓拄杖,曰:「今日是木上座㘞地一聲時,是哆哆啝啝時,是有句耶?是無句耶?從佛口生的、從法化生的,為什麼有得皮、得肉、得骨、得髓之意?大眾!論量論量看。道副曰:『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我皮。』尼總持曰:『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我肉。』道育云:『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我骨。』慧可出,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我髓。』咄!達磨大師被人換卻眼睛也。若是耳朵當眼睛的,定不作此分別。何故聻?不見道?獅子窟中無異獸。若以不執不離為見不消,錯了也;若以一見不再見為不離窠臼,錯了也;若以無一法可得為十成語,錯了也;若以禮拜歸位為倜儻之機,錯了也。你看:目前躋躋的,阿誰不可付囑?揀擇個什麼?且阿誰不具足,還有欠少些的麼?何故老大達磨分出個皮、肉、骨、髓來?還知他曲為今時麼?苦哉,山僧也曾付囑幾個來,還有者領破袈裟在,若有人,向四錯外說說所得看。」問答不契,師曰:「牛生三個子,到老自拖犁。」

上堂。「船來、陸來,什麼物恁麼來?朝去暮去,什麼物恁麼去?若欲掘開石壩,踢翻塘嶺,且未是到家消息。何故?祇如諸人未跨船舷,一個寶壽早已注汝心源了也。乃至一路路來,穿衣喫飯、語言談笑,各各一個寶壽,不高、不低,不大、不小,及乎到來,乃被水鳥樹林、鐘鈴鑼鼓換卻眼睛。雖則水鳥樹林等不離寶壽,汝還聽得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念僧麼?古人到者裏說個『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裏聞時方始知』,且道:眼作麼聞?耳作麼見?現前考鐘伐鼓,試問:無耳的人眼,還聞麼?現前天光雲影,試問:無眼的人,耳還見麼?參學的人到此須解得、會得,始得;不然,寶壽山為汝解去也。」良久,曰:「車不橫推,理無曲斷。」

上堂。「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乃召大眾,曰:「得也未?若也未得,密在汝邊,殊不知說個密字早已顯了也。顯密且置,祇如雲岩老人開口說個如是之法,還有指處麼?還無指處麼?若無指處,爭奈有言語在?若有指處,指個什麼?莫指個拄杖麼?此是山崖裏砍得的。莫指拂子麼;此是建寧五分銀子買得的。如何合得密付的道理?若合得,則銀碗盛雪,明月藏鷺,中間建法幢、立宗旨,說個臣奉君、子順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你看:此宗法門何等巍堂?何等氣宇?豈是小知小見苟竊得的?你看:古人說法結果將來,自然頭正尾正。要知雲岩老人頭正處麼?如是之法佛祖密付。要知雲岩老人尾正處麼?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所以但識得主,吾宗未許。還識得主中主麼?春風不出塢,滿谷蕙蘭香。」

過顯聖,上堂。「古道無人行,行之亦坦平,樵歌并牧唱,聽者絕知音。知音絕,主賓賡和成歡悅,入理深談,門庭施設,讚嘆不及處,寶壽峰祇可旁通;稱揚不及處,化鹿山唯堪擊節。」良久,以拂子打圓相,曰:「大眾看看:到者裏,祖宗田地方纔隱密。」又打圓相,曰:「大眾看看:屈屈。」

化山和尚問曰:「正恁麼時如何?」師曰:「請老兄珍重。」山顧左右曰:「大眾!畢竟還是者老漢。」師曰:「也是老兄饒舌。」

請化山和尚引座,上堂。「梅花熳熳,春信紛紛,深水高山,水消雪解。倘有枯木寒崖,殘雪未消、堅水未解的,請化山和尚為汝消卻解卻。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皆隨我道。」下座。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四(終)

(嘉興府興善寺比丘明馨施貲貳兩,

淨見、淨照、智覺、智樂、智達共壹兩,

淨慧五錢,智瑛、智曇、智源共壹兩,

淨趣、智常共肆錢,智鑑參錢,

簷葡林淨月壹兩,智孚貳錢五分)

猜你喜欢
  全国教育会议提议案·太虚
  卷三十·佚名
  卷第三十七(第六诵之二)·佚名
  世俗品法句经第二十一(十有四章)·佚名
  卷第一·应庵昙华
  冰揭罗天童子经·佚名
  佛说无崖际总持法门经·佚名
  佛舍利经塔秘行钞序·太虚
  佛说法受尘经·佚名
  卷第十五·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二卷·世亲
  卷第六·佚名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二·圆仁
  卷十(竺法护译)·佚名
  卷五十七·道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砚北生陆友(杞菊轩稿)·顾嗣立

    友字友仁,平江人。父业贾,友攻苦于学,为邻里所窃笑。及长,为诗有法度,尤长于五言律。尝至上都,奎章阁博士柯九思、侍书学士虞集交荐于朝。未及用而二公皆去职,乃偕九思归吴。辟斗室,匾曰「志雅斋」,自号砚北生。着《砚史》、《

  • 卷二·施元之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二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四十五首 【起在凤翔至治平乙巳罢凤翔任还京师作 施注缺今补】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羣彦嗟汝独何为闭门观物变微物岂足

  • 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三·赵尔巽

      沈桂芬 李鸿藻 翁同龢 孙毓汶   沈桂芬,字经笙,顺天宛平人,本籍江苏吴江。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咸丰二年,大考一等,擢庶子。累迁内阁学士。先后典浙江、广东乡试,督陕甘学政,充会试副总裁。八年,丁父忧。服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十年秋七月按是月壬寅朔癸卯武义大夫合门宣赞舍人马秦为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张俊之得宿州也从政郎权蕲县于跃杀敌之在邑中者率其民来归诏跃改右宣教郎知县事于跃事以林待聘外制集所书附入 是日湖北京

  • 卷第六十四·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汉纪五十六〔起重光大荒落(辛巳),尽旃蒙作噩(乙

  • ●卷十六·赵翼

    ○旧唐书源委晋出帝开运二年六月,监修国史刘句、史官张昭远(后以避刘智远讳,但名昭,《宋史》有传。)以新修《唐书》纪、志、列传并目录凡二百三卷上之,赐器币有差。(《晋纪》)此《旧唐书》所以首列刘句名也。然薛、欧二史

  • 举要卷二·金履祥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举要卷二 己未周平王四十有九年【鲁隐公元】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寘其母姜氏于城颍【用左传修】王使宰咺锡鲁惠公仲子之賵【用左传修】 郑伯以王师虢师伐卫

  • 班马异同卷十一·倪思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靳周传第十一汉书四十一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后与高祖俱隠于芒砀山泽间陈胜初起萧何曹参使哙求迎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立为沛公以哙以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

  • 七九三 署陕西巡抚毕沅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佚名

    七九三 署陕西巡抚毕沅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二十七日署理陕西巡抚臣毕沅跪奏,为查缴违碍书籍,恭折具奏事。窃查陕省节次钦奉谕旨,并准各省咨开应禁违碍书籍板片,俱皆刊刻书目,遍谕士民尽行呈献,并行文详

  • 一四二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呈续获遗书清单并委员汇解各书折·佚名

    一四二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呈续获遗书清单并委员汇解各书折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安徽巡抚臣裴宗锡谨奏,为续获遗书,将书名部数恭折奏报事。窃臣钦遵谕旨,购访遗书,已将三次购得各书,先后开列清单,奏蒙圣鉴。臣仍谆饬所

  • 洪兴祖传·脱脱

    洪兴祖字庆善,镇江丹阳人。他年少时读《礼》到《中庸》篇,顿时领悟到性命学的原理,学习成绩和文思日益进步。宋徽宗政和年间,他考取太学上舍进士,委任为湖州士曹官,改任宣教郎。高宗这时在扬州,一切草创,选人改秩由军头司引见

  • 卷一百十六·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十六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四存旧曲礼下第二礼记郑氏注【古木足利本】谨按二本各篇篇题为尔古本礼记郑氏注五字后人或圈而从刋削之例但每卷卷首独存其旧矣足利本礼记二字或

  • 卷六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六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六十八宗庙制度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注郑司农云袆衣画衣也祭统曰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

  • 翠岩芝禅师·惠洪

    禅师名守芝。太原王氏子也。少弃家。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讲金刚般若经。名满三河。学者追崇之。时昭禅师出世汾水。芝疑之往观焉。投诚入室。特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升座揭香合子曰。明

  • 告大雄中学校各同学·太虚

    求学之道,要求学成为一个知识德行能力都完备的人,在社会中为一能自力能互助份子,在国族中为一能工作能贡献国民,在世界中为一能承先能启后世人;推至其极,则如释迦牟尼佛在宇宙中为一能遍觉能普救之大雄。大雄者,大英雄也;先从

  • 卷第三·寒松智操

    嘉兴大藏经 寒松操禅师语录寒松操禅师语录卷第三嗣法门人德璨编录再住松江青龙隆福寺语录大殿落成上堂拈拄杖左卓云者里荐得十五年前老人在此建法幢立宗旨展土开疆高树宝坊于是处拈拄杖右卓云者里荐得十五年后山僧

  • 清异录·陶谷

    宋代文言琐事小说。题宋初人陶谷著。 《直斋书录解题》以为“其为书殆似《云仙散录》,而语不类国初人,盖假托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认为“当时文格,不过如是”,全书“如出一手,大抵即谷所造”。余嘉锡《四库提要辨

  • 谏王经·佚名

    梵名Ra^ja^vava^daka 。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此经甚短,为平易之散文体。记述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不离先尼王’说法,诫谏彼应以正法、慈心治国。